-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0
中士
 
- 积分
- 397
IP属地:广东省惠州市
|

楼主 |
发表于 广东省惠州市 2014-12-8 13: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小时候总觉得家是要一辈子呆的地方,漫长的无边无际,可是回头算算,一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对于女孩子来说,呆在家里的时间是最少的。
十岁前,你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过了十二三岁,家里只是寒暑假和周末度假的地方了。
后来在家的机会就越来越少,再后来,那个家就成了娘家,你去的时候就成了走亲戚,成了亲戚,那么这个家对你来说只是必要时才能来的地方了。再没有以前的归属感可言,呆久了别人不说你也会觉得有点那啥了。
我是个笨小孩,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的心智还不太全,在中国,就算是现在,读书都是唯一出路,当然含金匙的富二代啥的例外。所以,我们前半生的时间有一大半是放在读书这份重任上的,应试教育造就了人材也毁人无数,我似乎在这两者之外。
我是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但不是讨老师喜欢的学生,在老师眼里,只要你成绩好,别的无论啥缺点都可以忽略不计,在学校,成绩就是王牌,是老师的骄傲。老师喜欢的是成绩好,可以为班级带来荣誉的学生。
想想我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教过我的老师那么多,大概没有老师能记住还有过这么一个学生,我也觉得这没有什么悲哀的,平凡也没什么不好,我反而还很享受平淡的生活。
我总觉得自己的大脑肯定是被熨斗熨过的,在别人看来很容易的功课,在我这里都似天文,小学时,考试能考到60分都觉得很吃力,如果能有70分以上那就算得上是发挥“失常”了。好在父母对我也没有什么要求,我也就变得心安理得了。
到了中学,我的学习变得更为吃力了,看着别人都那么用功,可是我却使不上劲,成绩当然也是垫底的。
九十年代初,一股打工潮引爆大江南北,农村以前孩子多条件差的,因为南下打工,一夜之间就都盖上新楼了,邮局的门口,每到了赶集的日子,都会有很多来取汇款的乡亲排上长队,脸上幸福的表情,感染着路过的每一个路人。排队的父母们交谈的是你家儿子又寄回多少,我家女儿这个月工资又涨多少。
对于劳作半年,才收回来几担粮食,除了口粮见不到几个活钱的农村人来说,每个月能收到一大笔的定期汇款,是农民忙碌几季都比不上的。
到了年底,满街都是从远方回来,“荣归故里”的打工者,她们因为长期的室内工作而变白的皮肤,新潮的衣着,无不吸引着我们的眼球。
初一时新生六十多人的班级,到了初二下半年时只剩下不到四十人,这些辍学生中大多是女生,辍学后差不多都是跟着堂姐、表姐啥的参与到南下大军之中。
我们班最早去南方的是住在上铺的正华,听起来有点像男生的名字,她家条件当时不好,家里还有弟弟和妹妹要上学,父亲在初一下半年的时候去世了,靠母亲一个人供三个孩子上学已是力不从心,学习好的她不得不选择加入打工大潮。
她去南方后会跟我们通信,更加详细的描述了外面的生活,我们也见证着她的蜕变,从一个好学生变成一个高收入者,请不要猜测为不体面的工作。
正华去的是在石排的一家装饰品工厂,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做到采购,其实她不仅聪明,而且口才也极好,沟通能力强,这份工作对于她来说做得是得心应手,收入当然也是可想而知的,采购一职,在很多工厂都是肥差,有过这类经历的人都会更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