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5-1-12 16: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诗人,诗歌与文字(三)
文/楚人禾奴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经过五.四解放出来的中国人很幸运,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八万多文字的财富 ,做为中国诗人,应该是世界首富,无与伦比,只有“理屈”的可能,没有“词穷”的理由。更何况每年都会有新的词汇出现,这个:“你懂的!”
也有细心人对《毛泽东选集》五卷做过统计,其用字也没有超过 三千,可想而知,我们的文字是何等灿烂浩瀚,我们的中国诗人怎么会“词穷”呢?楚人禾奴以为:当然不会,也不尽然。
有人,有很多人,对当代中国诗歌嗤之以鼻,可谓“说于乡,乡人笑之;说于市,市人非之”为什么呢?自然是,有些许底“理屈”了。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招之即来,挥之而去,这些花花草草是他权威下的快乐工具,类似赵飞燕,杨玉环之流,姑且算是皇帝工具中宠物罢了。就中国诗人而言,七八万的文字自然也算是,诗人们掌握中的工具了。我们当代诗人,有众多的选择自己的“心爱的女人”的空间。 中国诗人们更应该有博大古代皇帝的胸怀,掌控“她们”——开花结果,开枝散叶,繁荣昌盛。我们中国诗人们,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读者可以看看当今的网络诗坛,听听耳边的流行网络歌曲,可以是旷世空前,当然,不尽人意之处也更加凸显。
有人说:“愤怒出诗人”我比较认同。诗人把爱,恨,情,愁,寄情于文字,希望如暴风骤雨的宣泄 ;或静如秋水的通透;或如一片秋叶的静美;或如一日中天的炙烈;或如一刀见血的惨烈... ...往往鱼不得水,牛不得草,或鹦鹉学舌——形式大好;或指桑骂槐——明哲保身;或指鹿为马——口是心非;或寄居篱下——月下弄影;或如海子——卧轨;或如北岛——流亡;或如弘一——念佛... ...何也?你懂的!
试想一个钟情于诗歌的人,如果他的文字集体死亡,躺在太平间里,盖上白布,诗人的心情该是怎样呢?如果他的文字是被别人绞杀的,诗人又该是怎样呢?这个你懂的!戴厚英,蝌蚪,方向,海子他们懂的!二十世纪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懂的!
“不要活埋我,检查仔细点”——茨维塔耶娃。有人归咎于政治,其实,有时是政治背了所谓的精英偶像们“黑锅”。我以为:“主要归咎于精英的权威 ”那些摘下桂冠的专家不希望看到:有更多的摘冠者。依然固守于精英垄断思维,中国有之,外国有之。从0到9,十个数字符号,排列组合出多少个,新的不同的数字符号?没人知道?何况我中国之八万多的文字,会创造出多少优秀的的诗歌呢?我想,神也不知道,但是,我们的专家们知道,我们的××文学奖知道,这个你懂的!所以,如果有人把“鱼不得水”全部都归咎于政治,也是错误的,不客观的。
“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诗人徐志摩的胸怀。楚人禾奴以为,既可以启迪我们的专家,也可以启迪我们广大的诗歌爱好者:“艺术是简单的精华;淡泊是宁静的致远”(禾奴心语)。我也以为:诗歌是,文字打造的镜子,应该折射出自然的图像与脉络,不该人为的着意雕饰而弄巧成拙。为什么有人,有很多人,对当代诗歌嗤之以鼻呢?究其原因是,急于求成,追求专家精英的认同,投个别专家之麾下,迎合照葫芦画瓢,既没突破,有没创新,也不敢突破,画地为牢的新时代格律之格局。楚人禾奴还以为:“天阔不禁云,堤高难截流”我们伟大的三峡工程把长江截断了吗?没有,因为这是自然法则。我们的诗歌也必须遵循自然法则。而不是个别人的“圈圈框框”
“独坐西窗下,咖啡已半凉;平生甜蜜事,恰似口香糖”这是当代著名诗人赵缺的一首诗歌 ,用当代的语言词汇创作的古体诗,不仅中国人懂,外国人也懂,村妇,小孩都能懂,并且上口好记,这就是中国文字之魅力。最近一首歌《小苹果》为什么那样火?历史以来中国人,外国人都把爱情比喻为玫瑰或花朵,或月亮等,《小苹果》这首歌把“爱情”比喻为“苹果”人人得而尝之,知其形,熟其味,比乔布斯的苹果,比牛顿的苹果,更显甜美之滋味,这就是文字之魅力!有人疑惑,可以理解,或许他真不懂诗歌之神奇。
“春来一杯酒,醉了心头;一觉醒来,已是半个秋”这是楚人禾奴我,自己认为最得意的一首诗歌 ,不需要解释,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解读,可以是校园的学生,可以是失恋的情人,可以是仕途得意者,也可以是江湖落魄者,可以是曲尽人散,也可以是把酒言欢,还可以是酿酒的商家的广告词等,自然有人褒贬不一。因此我说:诗人,要有自己的东西。(待续)
——2015.1.12.初稿于深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