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5-7-30 10: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查了下合工大的宣城校区,基本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基本还是在合肥完成。也就是说,宣城校区不过是合工大的一个教学点,而非科研机构。而大学之所以是大学,是因为科研。做为教学点存在的校区,对于高等教育产生不了本质的变化。
而对于引入985、211的分校区的模式,我个人认为不适合当前襄阳的情况。这是个好模式,但适用于:1 无本地高校, 2 政府巨有钱。
分校区的成长目标通常是成为独立大学。做为分校区,主校区的师资可以视为长驻但依然归属于主校区。而一旦成长为独立大学,那么师资撤离就会比较严重。并且分校区的师资也不会强大,通常是通过主校区来进行远程补充的,所以失去了主校区的依托,那么分校区的实力就会大幅下降——确切说不是下降,因为本来就没高过。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深圳,一开始就是高水平引入。这个没有可比性,深圳大学城之于国内,就如港科大一般。巨有钱的政府,人才聚集效应强,高水平引入就有了先天优势。
可见,分校区的成长也是一个长期高投入的过程,并且还要经历失去依托时的阵痛。对于无本地高校的城市来说,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因为毕竟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对于已经拥有本地高新的城市来说,假如财力不够强大,那么势必导致两所高校的支撑力度均不会太强,从而两头并进,但速度都不快。
所以我觉得,对于已经拥有有一定潜力的文理学院的襄阳来说,集中力量办好文理学院更为合理。在财政有能力的情况下,引入分校区做为长远发展的储备也是可以的,但不能因此而降低了对文理学院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