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不是因为废除了死刑才导致犯罪率低,而是因为犯罪率低才为废除死刑创造了条件。
因为死刑只是惩罚犯罪行为的最终极的手段,犯罪率低则犯死刑最的人数会跟着减少。因此废除死刑的前提是:犯罪率大大下降。
第一缕阳光给出了“犯罪率......低”的基本答案,即犯罪率下降是和经济社会条件相关联的。实际上,我们的老祖宗关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论断就指出了经济条件与犯罪之间的因果关系。
很简单的道理: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不必为生存发愁,那些为生存而铤而走险的犯罪就基本不会发生了;社会的每个男人都可以娶到老婆,强奸犯罪率也自然会大大下降;社会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表达,那些报复性的犯罪自然也会减少。
试想:在还有几千万贫穷人口的情况下,大部分老年人还没有退休金的条件下,谈什么“犯罪率大大下降”,那不“无本之木”的幻想吗?
那么,当一个国家的犯罪率下降很多后,是否就可以废除死刑呢?
上述“简单的道理”只是奠定了“废除死刑”的经济基础。除此外,我认为还需要全社会有“亲情认同”的共识。从报道可以发现,现在废除死刑的国家或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人口少,民族单一。在这样的国家或地区里,成员间有类似于家族成员间的亲情之谊,因此会具有天然的包容情怀——偶尔有人犯罪,其他人能以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包容他。既然如此,大家很容易达成“废除死刑”的共识了。
那些人口多的国家,我们看到的报道是:往往为废除死刑争论不休。因为这些国家的成员间缺乏“亲情认同”的共识,所以都会担心在遭受不同族裔的人群伤害后,得不到“公平”的补偿。
很显然,以中国的情况:十三、四亿的人口,五、六十个民族,经济条件悬殊,民族习俗迥异,少数人群甚至连国家认同都还存在差异,即使经济水平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准,而要达到“亲情认同”的社会的共识,也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因此一些人不顾国情,在当前奢谈“废除死刑”,纯粹是书呆子的幻想。
因此,在中国废除死刑恐怕是一个遥远的梦。
[/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