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北京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193
IP属地:北京市石景山区
|
发表于 北京市石景山区 2016-11-20 03: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马有轨地面公交还是很难的。
发展大公交主要是服务外地工作者和本地闲人,这在中国北京上海是这样,大公交就是服务外地忙人和本地闲人。官方公布的黄石地区总人口也就300万左右,估计这个数字是夸大了的,从高考和中考数字可以推断出中国各地的人口数字夸张成分极大。如果把大冶及阳新的所有人口集中到江边和湖边来居住,哪样可以形成一个中等城市的模样,至少街道上有较多人走动,本地人一大量集中,就会有大量的闲人涌现出来,这为发展大公交积聚了一定的基础。大城市大公交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外地工作人口,没有大量的外地工作人口根本就无法形成大城市,比较说北京一到节假日,公交特别是地铁基本是空置的,本地工作人口和本地闲人多半是不坐地铁或快速公交的。黄石因厂成市,这个问题会更严重,厂就在家附近,本地工作人口双脚加上自行车就可以解决一切交通问题,远一点的有单位的通勤车,工作劳累后也无精力体力四处闲逛。另外,本地城区本来就不大,双脚加上自行车基本解决所有类型工作人口的出行问题。
黄石工作人口收入太低也抑制了公交消费,政府不可能无限制地补贴公交费用。黄石体制内或国企人员普遍收入较低,月现金收入维护在2000人民币左右或以下。黄石地区没有高薪体制外就业岗位,导致没有外地高中端人口流入,而体制内高薪和体制外超高薪才是维持一个城市大公交的基础。黄石虽有少量的血汗工厂工人月薪可达3500人民币以上,但也是少量的且不具有长期性,同时血汗劳动者永远不是一个城市的最主要消费者。以北京为例,以地铁为交流工具的多是中小白领,体制外中小白领实际月收入低于在京务工的血汗底层劳动者,但消费地铁的主力军则是中小白领,而不是长期稳定月收入在5000人民币以上的外地底层体力或简单血汗劳动者,所以说发展任何类型的高或中端交通工具一定要考虑到消费人群的数量和心理素质,升级交流工具一定要考察乘客的个人精神状况。钱是如何来的决定一个人的消费观念,长三角和珠三角再发达再收入高,其地铁公交的平均密度也是有限的,这是由消费人群的心理素质决定的。
黄石公交最好交给民间或民营来办,扶持民营大公司来承办大公交是思路之一,但不允许民营小公交出现,政府指导价格就行,政府垄断公交经营大家都会不满意,政府还背上经济负担,市场太小人员太分散居民单一没有流动人口,民办公助最好,但不要搞小民办公交公司,要搞就高大民营公交公司,或者将公交公司直接转制成民办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