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 2016-3-29 09: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宋英
青春一场远行,要做的事要走的路太多太多;青春是一场修行,只有经过磨砺只有经过洗礼才能成长;而我,愿把青春献给所有的孩子们,用我的努力为他们架起健康的桥梁,守护他们的安康。
这是秭归县沙镇溪镇中心卫生院接种门诊医生宋英常说的一句话。她今年33岁,大专学历,如今从事计划免疫工作已近6年。在6年里,她用青春见证了沙镇溪镇的计划免疫工作从乡村医生入户接种到全镇统一规范的接种门诊建成,从“坐堂”接种到每日进行“查漏补种”,从儿童信息缺失到全镇儿童信息了如指掌,从接种率不足90%到如今的95%以上,而她也从一名门外汉变成了一名优秀的预防接种医生。
一、加强学习忙充电
她从2010年初开始从事计划免疫工作,那个时候预防接种的工作还主要集中在各村卫生室,工作相对轻松。但是领导考虑到村卫生室条件有限,工作难以规范,同时随着全省示范乡镇卫生院的创建,便决定将全镇的接种工作集中到卫生院接种门诊。而此时接种门诊不过成立月余,全镇2000余名儿童的接种工作将由她一人承担。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安排,领导安排她去上级机构进行了短期培训,全面掌握了预防接种操作流程。回来后她仍然坚持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看书加强理论知识的巩固,看视频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操作技能,遇到不懂的,疑难的,她总是及时请教同事、领导,力求自己对各项操作、理论不仅懂,而且懂其所以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努力坚持下,她从一名门外汉变成了一名合格的预防接种医生,全面承担起了辖区所有儿童的预防接种任务,6年来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赢得了各位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真抓实干上升快
2012年,秭归县沙镇溪镇中心卫生院多方筹措资金兴建了公共卫生楼,并于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接种门诊也迁进了公共卫生楼一楼。各项条件得到改善,各项布局也更为合理,看着宽敞明亮的办公环境,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宋英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工作,把沙镇溪镇的预防接种工作做得更好,保障孩子们健康成长,不辜负各级领导的期望,不辜负“湖北省群众满意接种门诊”这个荣誉。
她心里清楚,虽说这些年来,随着各项工作的逐步规范,沙镇溪镇卫生院的接种门诊在全省范围来说,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实力都是比较优越的。但由于很多原因,流动儿童和外出儿童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工作开展起来难免掣肘,这也是自己工作中的短板和急需解决的地方。
2014年,全省开始了计划免疫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分村建立0-7岁适龄接种儿童花名,包括长期不在家的、流动的和在家长期居住的,年底接种率必须全面达到90%以上。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她觉得这何尝不是一次好的机遇。为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她多次和各村卫生室室长、妇幼保健员联系,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摸清了辖区儿童的大致去向,并按要求分成了四类。这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辖区2000余名儿童,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孩子不在家,近百名儿童举家外迁,从出生到现在从未回来一次。
工作是艰巨的,但是只要思路清晰,事就一定能做出来。她和另外一个同事一起,一个负责外出儿童的联系沟通,一个负责在家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查验。那段时间,她和同事主动放弃午休、节假日连续作战三个月, 1000多名外出儿童每个至少联系了三遍,800多本接种证她每本检查了两遍,逾期未种的儿童名单她记了两本。在逾期未种的儿童名单上,每联系一个她就用黑笔划一道线,每接种一个她就用红笔划一道线。遇到不愿意前来接种的家长,她总是耐心解释,说明预防接种对孩子的重要性。
该镇马家坝村有一个孩子,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父亲长期外出务工,居无定所,如今已经5岁,而接种证上的接种记录却只到3岁。她和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说明情况,可是三句话不到对方便挂断了电话,再次拨过去对方便拒绝接听。没有办法,她找到了该村的卫生室室长兼妇幼保健员王医生,两人一起上门找到了孩子的家长。孩子的父亲说,他一人带着孩子,收入有限,以前在外地接种每次都要花上一两百,他实在是无力承担了。宋英一听,明白了真正的症结所在,她告诉家长,国家要求接种的疫苗属于一类疫苗,都是免费的,您放心带孩子去接种绝对不花一分钱。她还说,疫苗的接种对孩子的成长,对防御疾病的侵袭都至关重要,以后孩子入园入学,都必须查验接种记录,孩子不打预防针是万万不行的。
家长听说是免费的,不仅松了一口气,又听说不打预防针孩子上不了学,马上答应第二天就带孩子去接种。截止目前,该儿童全程22针次已全部接种完毕。
还有一个孩子,7岁了,但是白破却迟迟不来接种,多次电话联系无果,当她得知孩子的家长就是学校的老师时,便利用给学生体检的机会找到了家长,提醒孩子的基础免疫还没完成,一定要尽快接种。家长一听,说是的,早就要带孩子去了,只是平时工作太忙一直抽不出来时间。她说您们平时工作确实忙,不过您们放学比较早,我们5点半才下班,您放学了就可以带孩子去,实在不行,下班了我们可以等您一会儿。家长听了表示同意,第二天便带孩子顺利接种,完成了全程的基础免疫。
在她和领导、同事一起努力下,计划免疫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实际效果,在年底考核中,“八苗”接种率全面达到90%以上,对流动儿童、外出儿童建卡432人次,完成了600余省外儿童的三次主动搜索,对不在家的省内儿童掌握了具体去向,并通过电话或短信提醒家长要按时接种,对在家的常住儿童接种证查验率达到100%,并通过电话、短信、登门入户等方式对相关政策进行了宣讲,要求家长按时接种。如今,辖区内0-7岁适龄接种儿童信息齐全,去向明了,联系方式准确,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她都做到了了然于胸。
随着国家政策的投入和领导对此项工作的日益重视,如今沙镇溪镇中心卫生院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已有三人。有了分工协作,工作自然要精益求精更上一乘。她要求科室人员,不仅要对免疫程序烂熟于心,更要对禁忌症、不良反应的处理,急救方法等熟练掌握,以应不时之需。接种前,她详细询问孩子的基本信息,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仔细核对接种证与接种系统;接种时,她耐心细致,对哭闹的孩子想方设法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接种后,一一交代相关注意事项,要求家长必须观察30分钟后才能离开。
为了规范科室管理,在医院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她制定了科室人员日常行为规范,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进行了细化,制定了狂犬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外带协议,为加强儿童管理要求村卫生室对辖区内出生儿童实行一月一报,并在辖区内建立了预防接种服务QQ群,方便家长进行相关问题的咨询。
四、一心为民谱赞歌
医院是人民的医院,接种门诊作为医院的一个科室,同样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尽全力方便家长、方便孩子。秭归是一个贫困县,山大人稀,经济条件并不理想,为了不增添人民的负担,秭归县沙镇溪镇中心卫生院一直以来不提倡二类疫苗的使用,这些举措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称赞。但是,在2014年时,却有一个孩子的奶奶跑来反映,能不能帮她买几只乙肝疫苗。原来,她的孙女在入学体检时查出没有乙肝抗体,因为卫生院没有二类疫苗出售,她们就只能到县城去接种,一套免疫程序下来是三剂次,也就是要往县城来回跑三趟。老奶奶说,来回车费不算什么,可是她晕车,孙女又要上学,实在是不方便,我想请卫生院帮忙买两只,钱贵一点都不要紧。
这确实是个问题,长期以来,因为孩子没有乙肝抗体要求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确实不少,因为卫生院没有,都是到县城去接种的,额外增加了不少费用。她让老奶奶留下了联系方式,说给领导反映一下,疫苗购进了给她打电话,老奶奶一听高兴坏了,千恩万谢的走了。她及时将此事向分管院长进行了反映,孙院长和院委会集体讨论后,决定购进二类乙肝疫苗。
疫苗回来了,老奶奶带着放学的孙女前来接种,她悄悄给宋英说,“姑娘,感谢你啊,我给你点钱吧。”宋英连连摆手,“阿姨,您可千万别,我们这样做是应该的,您满意就行。”“那我给你买条鱼,下次给你带来。”“阿姨,我就不喜欢吃鱼啊。您别费心了,观察时间有30分钟了,您早点回家给孙女做饭,下次记得按时来接种就行。”
老奶奶走了,宋英很快把这事也忘了,没想到的是,过了一个月,老奶奶又带来一口袋橙子。“姑娘,你看我这柑子多新鲜,很甜,我专门给你带的。”宋英拒绝了,她说我们都是这儿土生土长的,家里都有,再说,为您做点事情是我们的本分,您不要放在心上,孩子身体健康了比送我们什么都强……
宋英,她工作上尽职尽责,工作之余她爱好广泛,喜欢看书,擅长写作、演讲、节目主持,多年来,她先后被卫生院评为优秀中层干部、被秭归县政府评为“节能减排先进个人”,在秭归县“中华魂”主题活动演讲比赛中获得青年组第二名,撰写的《先看病后付费,秭归3万居民受惠》一文被沙镇溪镇委评为“2013年度最具新闻价值奖”,同时,她的通讯稿也多次在国家、省市县的媒体上发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宋英,她只是一名普通的预防接种医生,没有丰功伟绩,只是在日复一日中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书写着计划免疫之路,用学识和双手护卫着孩子们的健康,筑就疾病防疫的第一道防线。
她说,“我只是沧海一粟,但是我愿意在计划免疫之路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