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 2016-3-29 10: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22 潘春莲
有一种美叫捍卫,那是立定人生坐标,用春春和生命接种健康与未来的全心付出。
自古城荆州西去200里,就是与湖南交界、与五峰接壤的松滋市刘家场镇。这里群山绵延、层峦叠嶂、山路蜿蜒,俗称松滋的“西藏”、荆州的“屋脊”。
成年累月,刘家场镇中心卫生院的接种医生潘春莲就穿行于“西藏”,攀爬在“屋脊”, 一轮一轮地为8千余 名大山的孩子接种着健康,守望着未来。这一守,就是18年——春去秋又来,蔻谢豆又生,18年尘与土,18年云和月,她怀揣着希波克拉底誓言,点亮信念的心灯,生命相托,健康所系,饱蘸事业的墨汁,书写了一曲大山深处预防接种的最美华章。
精心织密网,夯实免疫规划大底盘
刘家场位于武陵余脉,是湖北省的西南门户镇、全国重点口子镇。全镇国土面积300平方公里,人口7万余人,0-6岁儿童5千余人。
面对这样一个地处偏远、山大人稀的重点口子镇,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但在潘春莲眼里,所有的难度和强度,都取决于态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再苦再难,也一定能把这份工作做好。
古人云:上工治未病。疾病控制,预防为主。预防接种是打造山镇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山镇农村卫生的大底盘。这道防线如何筑、底盘如何夯实,潘春莲以“防疫不力愧对乡亲,免疫缺位寝食难安”的使命感,和同事们一起,精心织就了“三张网”——
一是立体构织宣传网。山区群众预防接种意识薄弱,对孩子的预防接种总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极其被动。针对这种情况,潘春莲着力建立预防接种信息发放平台,每月对儿童家长进行一次短信宣传; 同时,通过印发预防接种宣传折页、创办预防接种宣传专栏、拉横幅刷标语、到村到组开展免疫预防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家户喻晓。
二是层级建立组织网。建立健全组织网格,是抓好免疫规划工作的关键。为此,潘春莲多次向院领导建议,后在市卫计局和市疾控中心的共同支持和指导下,建立了以镇中心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为一级平台、以观音淌村、油榨口村两个预防接种点为二级平台、以全镇26个村级卫生室为三级平台的三级免疫规划组织平台,建立了一支由6名接种医生为主体、26名乡村医生为辅助的免疫预防队伍,并通过集中培训、到点指导、进村督查等形式,使其熟练掌握预防接种的操作程序、工作规范和异常反应处置能力,全面提升预防接种医疗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是系统建立信息网。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潘春莲和同事们一起花大力气,下大功夫,逐村逐户摸清底数,核查全镇0-6岁儿童应种对象,建立了完整的预防接种信息数据库,逐一建卡建档,通过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及时向家长发送接种信息。
三网同织,底盘夯实。山再大,路再远,这“三张网”一经张开,方圆百十里山沟峻岭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了然于心,对大山深处孩子们健康的未来,真可谓“一网情深”。
铁肩扛大山,筑牢健康接种防火墙
因为大山阻隔,因为信息闭塞、因为路途遥远,因为外出务工者多,因为留守儿童多,在家的爷爷奶奶体弱多病观念旧,山里孩子预防接种的“迟、缓、拖、掉、缺”现象层出不穷,很难到位。
面对这种情况,潘春莲总是寝食不安:掉一人,很可能就会丢掉一个健康的未来;掉一针,很可能就会断掉一个健康的链环啊!
于此,她便在优化预防接种服务上做文章,以弱臂铸铁肩,扛起如山的重责,极力推行了“全日制上”和“每月制下”两大服务新模式,其目的只有一个:山镇预防接种,一个孩子都不能掉!
举措一:全日制上,接种时间无缝对接。
前些年,卫生院预防接种实行的是“双月接种”,说白了,就是两月一次“接种赶集”。每到接种赶集日,接种室里家长、孩子们摩肩擦踵挤作一团,孩子们哭的哭、喊的喊,还要拿号排队,爷爷奶奶带着孙子的,就更是难,一见难,就干脆不来了。针对这种状况,潘春莲申请医院领导,改“双月制接种”为“全日制接种”,一月30天,每天都是接种日,家长带着孩子随来随接,什么时候方便什么时候来,周六周日也不例外。这样一来,她和医生们虽然没有了双休日节假日,紧了自己累了医生,可给服务对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确保了及时接种率,家长带着孩子预防接种,便利、舒心。
举措二:每月制下,接种对象服务到家。
因为山高路远、信息不通等诸多原因,漏种的孩子总是不在少数。怎么办?潘春莲认定的只有一个字:下:下村、下组、下到户。以前,卫生院都是一个季度下村一次巡回查漏补种,但是接种效果还是不理想,为此,潘春莲毅然决定每月下村一次巡回查漏补种,切实做到深山接种零距离,服务对象无盲区。既便是路再远、山再高,她都要带着同事搭车到村,再骑自行车到组,跋山涉水到农家,不畏难险,不怕苦累。2015年,她就11次下到油榨口、观音淌、柳林冲等高山偏僻村开展查漏补种,累计补种300余人次。
一个都不能掉——这是潘春莲的使命,更是她的责任。她在油榨口村查漏补种中,发现一位两岁的孩子竟然没打一针疫苗。一打听,原来是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而这恰好是接种疫苗的禁忌症。然而孩子的妈妈却非常想给孩子接种,为孩子的健康多一道保护屏障。潘医生知情后,拿着孩子的诊断病历,向同济医院的专家询问病情,又到市疾控中心咨询疾控专家,确认孩子可以接种后,便制订了一套疫苗补种方案,终于给孩子进行安全的预防接种。孩子的妈妈含着热泪握着她的手说:“潘医生,您真是深山里的预防接种好医生啊!”
天使行大爱,广植深山杏林铸美名
翻开潘春莲的接种日记,可见密密麻麻地记录着2015年一连串的接种数据——
一类疫苗接种 :全镇出生儿童553人,建卡建证553人,建卡建证率100%。全年累计接种卡介苗557人;乙肝疫苗1794人次;脊灰疫苗1553人次;无细胞百白破疫苗1699人次……
多少年、多少组数字,就这样一页页地记着。这些数字看起来似乎枯燥,甚至让人头疼。然而,就是这些枯燥而头疼的数字,组成了潘春莲的风采人生,垫着了她坚守在“荆州屋脊”、接种健康与未来的生命高度。
自1996年从武汉市红十字卫校毕业,潘春莲就步入了山镇预防接种的特殊岗位。这一步就是18年,18年,她将使命装在心底,她将责任举过头顶,没有挪一下窝、离一次岗;18年,她踏遍了刘家场的山山寨寨、沟沟涧涧,摸遍了刘家场数以万计一轮轮生长起来的孩童的头;18年,她将一针针疫苗虔诚地种下去,将一拨拨健康欣喜地收获在山里,没发生一起质量事故,没有一例医患纠纷,真正做到了零投诉。
一年年,一天天,一针针,18年,她种得是那样的精细而认真、快乐而知足——每一针,她都要问清孩子的年龄、健康状况、有无接种禁忌症,填写接种证,签署知情同意书,开具处方,做好应急预案,核对身份和苗种——每一个环节,她都力求温情、精细、规范,一丝不苟,万无一失,尽担医者之责,尽洒天使之爱。
在科室,她永远是上下鼎力的栋梁与砥柱。前些年,她是少助老的典型,操作电脑建信息平台开展数字接种等,少壮知识派的她得顶着上。近些年,老职工退了,进了新手,她又要传帮带,传承其精神与医技。生命与事业都如日中天的潘春莲,也乐得重担压肩,总觉得这样,人生才稳得住、有份量、不空心。
工作第一,永远是她人生的常态。这些年,她总是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很少休息星期天节假日。就是家里摊上要事为难事,她也休吐一个“假”字。去年父亲踝骨骨折,躺在医院里2个多月不能动弹,她没向领导请一天假,白天兢兢业业上班工作,只是到了晚上,才抽空去护理陪伴一下。每逢下村查漏补种,她总是将幼小哺乳的女儿在家里一丢一天,等晚上从山里回来,孩子已然含着泪水进入了梦乡。眼下女儿上幼儿园,她也难得接送一回,带着女儿到游乐场去玩一玩,也总是孩子难以企求的奢望……
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不是不爱自己的家人,而是将这种爱升华为对山镇儿女的大爱——坚守“荆州屋脊”,她种下的是健康,是山区的未来和希望啊!
仁心仁术,橘井流芳。山镇百姓的声声口碑,市卫计局每每授她一纸“先进工作者”的奖证,卫生院连续两年荣获全市公共卫生绩效考核第一名的佳绩……这些,潘春莲已然很满足很欣慰——接种征程,山道弯弯,行针不怠,杏林广植,这何不是人生的最美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