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bjyzyr 于 2016-8-28 10:14 编辑
应格严——中国底层社会的脊梁
杨彬(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这部书很长,我看了好多天,确实很花了一点工夫看的。这是一部反映江汉平原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现实主义的小说,真实详细地描写了应格严应运东他们一家在公社时代的农村生活,我倒是觉得可以用“公社时代”作题目,比《贫困时代》可能会更贴切。
作者文笔很细致很绵密,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汉平原的农村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这个作品我看了以后感到很亲切。因为我是六十年代生人,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这里面描写的生活,跟我的生活是很贴切的。作品整个记录了公社时代农民的一种艰难生活,还有农村娃勤奋向上,对理想的追求,比如说应运东。当然也还有对荒诞时代荒诞事件的一些展示。作品对江汉平原风俗习惯和风俗画的描写,也特别丰富、特别到位。因为作者对那种生活太熟悉了,随便一写,信手拈来,都是特别到位的。
再说他对人物描写是非常真实形象的。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应格严。有的时候作家描写人物很有意思,比如说柳青写《创业史》的时候,我记得对那个梁生宝的印像不是特别深,印象深的是梁三老汉。应格严跟梁三老汉有些相似。他这个作品里面,应格严比梁三老汉用笔要多。洛沙在代序里面说他是一个奴化状态,或者说是一个奴性的人物,我倒觉得不是这样。因为应格严实际上是他们家的一个脊梁,他一家家大口阔,他老婆不断地生孩子,病怏怏的,基本上做不了什么事,那一大家子人要吃要喝要生活,基本上靠他把这个家整个地支撑起来。我再看那个年代,六七十年代农村孩子多,一家四五个,或者七八个,基本上都挨过饿,不像现在。特别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挨饿是很厉害的。像去年的粮食吃完了,新的粮食还没打出来,只能吃菜糊糊什么的,但是应运东他们家孩子基本没挨饿,就是因为应格严他通过各种方式去打鱼捉鸭,尤其是那个黄鮕鱼,到现在都是高蛋白原生态纯美味的东西,所以我想应运东他长大以后不会像我们一样缺很多东西,因为他吃了很多有营养的东西,都是应格严弄来的。他表面上很逆来顺受,实际上他骨子眼里有他坚韧的活法,他有很强的意志力,就是要把这一大家子人养活,吃饱,不挨饿,能够好好的生活。他那个妻子不断地生孩子,只要是有人来了,脑袋上就包着一个毛巾袱子。所以我觉得,在那个年代,我们多数的农民都是这样一种状态。他们在那种状态下绵延子孙,按照当时的社会发展,他们也承担了一份责任,从这个角度看,我倒觉得他们是底层社会的脊梁,而不是奴性人物。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第二个,有很多人都说农民的劣根性,我真的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其实我们所有在座的人也包扩那些开奔驰宝马的人,身上就没有劣根性吗?其实人人都有劣根性,只是不同程度而已。可是我们整个社会为什么众口一词的说农民的劣根性啊。我是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农民实际上真的是这个社会的脊梁,你看那些开奔驰开宝马的,你没有吃的都开不起来吧?我们不能说完全回到农耕时代,但是我们的这种情感不能走偏啊。所以,我觉得应格严不是奴化的代表,而是底层社会的脊梁啊。他跟鸠山队长、唐之强那些人不一样,他是个很正派的人,他不搞坏事,是吧?虽然他赌点小博,这刚好是他在那种极端压抑状态下(精神匮乏下)的一种渲泄和释放,他要是一点博都不赌,这个人就不可爱了。就是他经常去赌点博,刚好表现了他这个人格的丰富性和可爱性。假如这个人一天到晚就只知道种田、打鱼、养活一家人,自己一点爱好都没有,那么这个人肯定一点意思也没有了。刚才樊星老师也说了赌博。其实他赌博是有目的的,是想赚点钱贴补家用,更重要的是压力下的一种释放,对吧?
至于应运东呢,小说主要是通过他的视觉来写,他跟我小时候一样,就是想找点书看,只要找到一本书,真是如饥似渴。我现在跟我的学生说,现在有那么多书,你们怎么一本都不看?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图书管理员,那我就天天在里面读书。刚才责编说了,他读的主要是红色经典,但在那样的年代,只有那种书,没有别的书。他根本就找不到别的书。不管是什么书,都读。我记得小时候,我家糊墙壁的报纸,贴在墙上也读,因为没得东西可读,只要是有文字的东西,都是滋养。刚才樊老师说了,评陶铸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文学作品,但对他来说,用文字写出的东西,都是文学滋养。当然后面还找到一些好书,像《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国通史》和四大名著一类,这样的书就对他的文学启发特别大了。当然责编说的也对,这种红色经典的滋养,可能会对他有些影响,会不会到后面,在他的《无序时代》肯定是写应运东,这种红色滋养对他的影响会不会表现出来。这个倒是一个很好的特点。这种对应运东整个的描写,书籍对他人生的指引,这个是最有亮点的。他跟那些打架的、小偷的、强奸的人不一样,就在于他有书籍的滋养和指引。
里面还有一些对荒唐年代的荒唐事件的描写,现在看来真是触目惊心。比如说梦奸,还判了十年徒刑,这真是特殊年代所特有的事情。还有那个赤脚医生,到处勾引女孩子,最后枪毙了,那也是触目惊心的。还有里面写过人血馒头,这里还有没有必要写?因为鲁迅写得太经典了,在那种年代,确实有没有这种事情啊?(樊星说:有,武汉就有。达度说:那是我亲眼所见,而且围满了人,举着馒头挤都挤不进去。)真是太可怕了!那时候我还小,像这种场面,我们女孩子也不会去看。这种事情我是在作品当中第一次发现,很触目惊心的。
最后说一下缺点,就是太过于细致绵密,就显得很繁琐,你的主干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枝叶太多,太沉,反而有一种枝杆被压弯了的感觉。细节特别丰富,但是太多,因为是你的生活,不舍得舍弃。生活的经验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剪裁。长篇小说的架构就像装房子,架构搭好了,就不能装修得太多。相信你写下部的时候会注意一些。 有个地方我想商榷一下:就是那个应于宝考空军,父母坚决不让他去,在我们那里要是出个军人,所有人都羡慕得不得了,一般正常的父母不应该是这样的,但他的父母不让他去。再如小姑说媒,说了一个军人,又对军人特别热爱,这是不是有点矛盾?是不是他的父母很封建很落后,不开化,没有跟上形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