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hbjyzyr

[文学鄂军] 一部贫困与喧嚣的江汉平原史——专家研讨达度长篇小说《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9

主题

412

帖子

819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1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8-17 11: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启被遮蔽的乡村历史图景(蔡家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5日10:12 来源:文艺报 蔡家园

文艺报:《贫困时代》三人评 http://image.chinawriter.com.cn/ ... T20160615064619.pd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9

主题

412

帖子

819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1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8-18 09: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启被遮蔽的乡村历史图景

——评长篇小说《贫困时代》

蔡家园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社会生活激烈震荡的时代,也是人性受到前所未有煎熬与拷问的时代,更是一个留给了文学巨大表达空间的时代。无论是“伤痕文学”基于“人的觉醒”而展开的“字字血、声声泪”的悲情控诉,还是“反思文学”将个人悲剧命运与整个社会大背景联系起来进行的深广批判,或是新历史小说通过渲染“野史”、颠覆革命历史叙事而展示的“历史真相”,都从不同侧面勾勒出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生活图景。这些作品要么受到新时期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要么受到新历史主义的启示,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呈现的都是经过作家思想过滤和心灵折射的历史印象。而自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的主流价值观明显受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作家们据此对前社会主义时期的失误进行激烈批判和深入反思,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但是,任何文学叙事都受制于特定的价值观念,选择性的叙述必然会遮蔽历史的丰富性、多样性,从而将人们引向一个认知误区——单向度的历史,以致于忘却了历史本来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多维的。诚如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所言,“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文学的价值正在于通过形象化的、审美化的方式使人类获得关于历史的丰富的、多维的感性认知,进而对历史展开理性的、全面的反思,免于遗忘和迷失。正因为如此,带有自然主义色彩的原生态叙事,也具有不容忽略的认知价值。达度的长篇小说《贫困时代》以少年应运东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命运变迁,真实地记录了江汉平原上的人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图景。作家返回到时代的深处,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打捞五光十色的记忆碎片,力图还原五彩斑斓的历史画面,充满了毛茸茸的生活质感,因而别具阅读吸引力。

小说集中描写的是1964年农村“四清”运动到1976年“文革”结束前的故事。与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立足个体价值进行政治、社会批判,着意渲染“伤痛”“迫害”记忆有所不同,达度并没有预设立场,而是从原初的生活感受出发,细致入微地书写着特殊历史时期农村的社会状况和农民的精神状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民生活十分艰难。主人公应格严妻子患病、孩子众多,生活比一般人家更为困苦。对他而言,生活的中心就是求温饱。无论是打鱼贩卖,还是聚众赌博,他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他的形象就是当时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缩影,折射出农民的某些“根性”——  既粗暴又懦弱,既老实又狡黠,既勤劳又投机,既有顽强求生的挣扎,也有逆来顺受的隐忍。他最后悲惨地死于干部的暴虐,这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阴影和疼痛。少年运东从小渴望读书,却没有机会升学,失去了任何上升的社会通道。面对父亲的暴力,他只有消极反抗,一味逃避;而面对干部的欺压,他由开始的隐忍到终于爆发,发誓要讨回公道,开始了积极反抗。从他的身上,隐隐可以看到作为个体“人”的觉醒。作家将满腔的同情倾注在笔下的人物身上,没有强加给他们太多的观念,而是任由其在生活中游走、观察,因此,透过这些人物可以窥见在过去的文学叙事中被遮蔽或忽略的许多生动历史图景。譬如,乡村的阶级斗争,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和激烈;被日常生活缠绕的政治更多的是与人际关系、宗族矛盾甚至干部的个人素质相关联。这也启发了我们,对于历史的反思,远不是通过简单的政治否定和批判就可以实现,还需要返回到历史现场,去耐心辨析驱动历史运动的各种复杂因素。著名理论家卢卡契在谈论巴尔扎克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从艺术的内在规律出发,作家会描写他真正看到的,而不是描写他情愿看到的事物。他的意思是,现实主义创作必须坚持对于真实性的追求。达度的这部小说显然遵循着现实主义创作的真实性原则,以直面历史真相的勇气,真实记录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生活,因而具有特殊的历史认知价值。

在这部小说中,达度详尽地书写了四季农事耕作、乡村日常生活,包括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事无巨细,娓娓道来。譬如对捕鱼、放牛、杀猪等场景的描写,栩栩如生,让人有亲临其境之感。小说还详细记录了大量流传于江汉平原的童谣、谜语以及传说、故事,包括带有特殊时代痕迹的告状信、大字报等等。文学作品中像这样的细致书写有着深远的传统:譬如中国古代的汉赋,反复铺陈,极尽细节刻画之能事;譬如《红楼梦》,对园林、器物、服饰均有着精微书写;譬如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描写、巴尔扎克对人物生活环境的细致刻画,常常达几千字,甚至几十页。对于社会生活细节的细致入微的书写,使得文学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贫困时代》对于江汉平原风俗人情、民间文化、生产生活的细致记录,凸显了文学的文化认知价值。

达度的这部长篇小说固然别具阅读魅力,但在艺术上也有遗憾之处。譬如:人物性格缺乏心理深度,故事情节疏于精心架构;生活流虽多姿多彩,但有时未能服务于人物塑造;风俗民情固然生动丰富,但有的尚未有机地嵌入叙事之中。


  来源 http://xtjwycb.blog.163.com/blog/static/14079982016322958472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

16

主题

712

帖子

790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790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8-18 19: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能在网上拜读到达度先生先生的大作就好了。有些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9

主题

412

帖子

819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1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8-19 09: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jyzyr 于 2016-8-19 10:04 编辑

贫困时代的集体记忆与个体表达

                                                                                                        ——读达度的长篇小说《贫困时代》

蔚  蓝(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达度的《贫困时代》将一个特殊时代的集体记忆和个体生命的生存体验,以文学的笔法还原为可感可触的生活,有过类似生命体验的读者会觉得似曾相识,会随着作者的笔触重返对一段历史往事的记忆,由此感到岁月之流虽滔滔远去,但往事并不如烟。

      《贫困时代》虽然是小说,但明显地呈现一种非虚构的叙事特点,这是因为在整体叙事上,书中所描述的贫困时代的往事不光与作者自身的回忆和想象相关联,而且也与同时代人共存的集体记忆相贯通。从小说真切的描摹中可以不断地翻寻出人们所曾经面临过的那些社会大情势、大运动、大事件,诸如“四清”、“文化大革命”,  以及林彪坠机,周恩来、毛泽东逝世,粉碎“四人帮”等等,可以说发生在20世纪1964年至1976年这一特定历史线段的种种大事几乎都容括其中,并且与生命个体的切身体验、命运遭际和感悟思考交集在一起,这种类似的时代经历和相近的生活体验,很容易使同时代人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认同感。

      小说以一种绵密的近乎是原生态的写实叙事,给读者展现出处在历史时态中的乡村景象,让读者去体悟最真实的乡村历史情境。尽管达度把他的小说叙事视角,限定在湖北江汉平原江阳县鲫鱼湖这样一个看似很局限的小地域中,但仍然能感觉到书中所铺展出来的一种开阔的画面,因为小说虽以湖荒野地的杨林公社丰湾大队为背景,却以此为视点,观照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国底层乡村社会所走过的历史进程,并且为以后续写后续年代的叙事预留了充足的小说空间。读者通过《贫困时代》一方面可以去了解中国农民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的特殊处境,以及普通农户家庭和个人所经受过的生存苦难与精神困惑;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叙述人物成长经历的过程中看到人格的塑造与生长,正是无数个个体,甚至是卑微的小人物的生存史,共构了中国人的生存史和精神成长史。

      明显地,作者达度始终“在场”,他不仅是一个文学的观察者、叙述者,同时也将主体自我依托于小说中的人物应运东身上,担当着众多历史事件的目击证人的角色,叙述着一种“在场性”的乡村历史和个人命运史,以一种切身的生命感知,书写着可以触摸具体场景和生活毛刺感的“体验”的乡土,描摹着一个个具体的乡村小人物的生存形态和生活的许多细微之处,还原着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大事件在人们心灵上所留下的记忆的刻痕。这些来自乡村第一手的鲜活的“在场经验”,以及展示乡村人物鲜活生态的叙事,是具有特殊魅力的,也是他人所不可复制的,这不仅对普通读者是一种阅历补充,而且也为过去了的时代留下了一份真实的民间备忘文本。贫农父子应格严、应运东成为贯穿小说的主要人物,他们的命运纠葛也成为小说叙事的中心线索。两人虽然是父子,一大一少,但他们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对峙和较量。儿子处在弱势,应格严正当壮年,两方相持,却难克对手,最终是父亲的死消解了对峙,儿子也在对峙中成熟成长起来。达度有意从父子二人的对立中形成一种对比描写,来表达自己对农民身上有关奴性和去奴性的思考。与应运东相衬托的是他的父亲应格严,生活中一向老实无怨,最后受人诬告被整死。他在外面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在弱小的儿子那里却是恃强凌弱,常常在家里靠打骂儿子来发泄生活重压下所产生的怨气。应运东则是用发犟、自虐、饿饭来反抗父亲的暴打,在这种对峙和不断的抗争中,他的自我主体意识逐渐觉醒,从顺从到反抗,从自虐到自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人所应有的人格尊严,而不愿再像父辈一样满身奴性,卑微地活着悲惨地死去。达度偏爱应运东这个人物,甚至可以说在这个人物身上汇聚着他个人经验与经历的总和。我的这种判断,并不仅是基于作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姓,而是因为读《贫困时代》,有时候就如同在读达度本人的人生故事,或许作者并不一定肯承认这一点,但他成长时期所处的特殊的年代,以及家庭背景和个人的经历,与他的生命、感情密切关联,成为他创作的记忆之源,在小说中处处都留有显目的痕迹。虽然我们并不能说达度就完全是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应运东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小说毕竟是虚构的叙事,糅合着作者的想象,但对应运东这一人物的刻画,达度很自信地依凭了本体经验的可靠性,从而完成了对自我成长的书写。当然,促成应运东自我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因素,是读书对他的人生和人格成长所产生的影响。酷爱阅读的应运东喜欢一切文字,他摸螺丝捉鱼摘莲须,把挣来的钱都用于买书看书,阅读使他从无知状态进入知之状态,思想和心理从幼稚到成熟。应运东读书的经历给整个故事的进展提供了一个个波澜,也因为小说对此的偏重叙写而显得过于写实,明显与作者的生命轨迹有大量的细节重合。

      《贫困时代》体现了达度丰富的人生阅历,细致地展现出大量的农耕、捕鱼等乡村经验,也注意从丰富的民间话语中去提炼吸纳有益的资源,收集了民谣、农谚,将时令节气、民俗风情、民间俗语等融入到作品中,也糅合了带有乡野气息的土语、俗语这些鲜活的民间语言,小说叙事的生活质感也由此而生。但作品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最突出的问题是在素材的剪裁上不够精练,枝蔓伸展过多过密,有些遮蔽了主干,在提升人物性格上也多少显得有些笔力不逮。

http://xtjwycb.blog.163.com/blog/static/14079982016571036145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9

主题

412

帖子

819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1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8-22 10: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生态的还原贫困时代的生命体验
      樊星(武汉大学教授、博导,湖北省作协副主席)



看了达度的《贫困时代》,首先表示祝贺。仙桃我去过几次,听他们自己说有一种沔性,这个沔性就是说非常泼辣,非常能吃苦耐劳,也很蛮。荆州人原来也称蛮。这个地方容易出革命家。普通人的活法呢,和平年代不可能搞革命了,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泼辣,也体现出来了。比方这部小说里我就注意到,父亲打儿子这个场面,拿起棍子就打,把儿子打死了怎么办?他就这么打下去了,打着打着,把那个杆子都打裂了。我觉得这种写法就写出了仙桃人的一种特别。所以这个地方包括天沔,我说仙桃(沔阳)原来闹革命,就是跟这种沔性有关的。刚才大家谈到写了很多民风,民谣啊,包括结婚的时候,扯皮的那个情节我觉得很有意思,已经做好准备结婚了,猪小了一点,女方就挑剔,差点婚就结不成了。这是十分贴近的生活。不仅写出了风土人情,还写出了一种民风,这个地方很强悍、很泼辣的一种民风。这是第一。

第二,写的很真实。这个主人公姓应,作者是老应,估计是写你真实的故事,是吧?其中有些细节非常真实。比如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评陶铸的两本书》,我就是文革时看的。六分钱一小册子。很多中央社论都是几分钱一小册子。一看就能够使人想起那个年代。再说吃忆苦饭。我那时在武汉上中学,就吃过忆苦饭。喇叭里放着“想起往日苦”,老师就看谁吃忆苦饭吃得带劲,就是对劳动人民有感情。然后像抽烟,没有烟叶,是把媳妇的卫生纸来卷。那卫生纸一沾到嘴唇上,把血都沾到了。我下乡的时候,就看到几个知识青年没有烟抽,公社干部一过来,他们就上去把公社干部一搂着,就从他们口袋里搜烟,那个贫困时代就贫困到这一步。所以写的非常真实。一般地写到四清,写到文革,会把这段生活写得很残酷,好像很绝望。这部书写了些新东西,比如概括他的父亲用奴化,好不好,哦,是奴性。虽然他父亲表面是奴性,暗地里打鱼呀,又在赌博,其实他有另一种活法,日子过起来还不错。从这个意义来说,这部书能引起我们一种重新的思考,对中国人的民风民俗的思考。像鲁迅写的阿Q。后来我看高级知识分子于光远写《文革中的我》,是一本回忆录。他说,我在文革中为什么能活下来呢?就是因为有阿Q精神。要是没有阿Q精神,你在实际生活中简直就活不下去。再说余华的《活着》,实际上就写出了阿Q的另一面。你看人家那么麻木,那么窝囊,其实比很多人都活得顽强,那么糟糕都还在生存。还有刘恒,写出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包括贾平凹写的《高兴》,实际上都是在重新解释阿Q精神。所以我觉得这部《贫困时代》也是这样一种思考。你看很多老百姓都生活窝窝囊囊的,其实中国老百姓心里有数,怎么悄悄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怎么在困难年代里边去生存。我估计你是根据真实情况写的。你看那个儿子,老子经常那么打他,他老是那么忍受着,这种忍受最后会变成重新要崛起的一种动力。这就写出了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在这种意义上,刚才有领导讲了情结这个词,在英文里面叫“卡不耐”,就是每个情感都很复杂,不是那么很简单的。所以佛洛依德是用情结,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就是用的卡不耐,看起来非常复杂的。这使我觉得这部书写得很真实,能够唤起我们从那个年代过来人的记忆。包括里边对喜欢赌博的描写,我原来以为老百姓喜欢赌博,是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现在这么丰富的文化生活,还是喜欢赌博,可见中国人这个赌性是根深蒂固的。这也是仙桃民风的另一面。还有武汉人、东北人都是这样的,这是中国人性普遍的一面。一方面非常勤劳,非常吃苦,另一方面喜欢赌博啊,喜欢打儿子啊。中国不是有句老话么,就是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下雨天干什么事不好,闲着就喜欢打孩子?这很能说明问题,这部书的确给人很深刻的感觉,原生态的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生命体验。这是第二个感觉。

第三,就是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从四清开始写到文革结束,写了十多年的历史。我知道现在民间有一批作家都在这样做,有的写成回忆录,这是对自己生命历程的一种珍惜吧。这样一来也有局限性。原生态的记录下来,细部写得很精彩,一个接一个的故事,一个一个的矛盾冲突,中间会缺少一个主线。也许作者有自己的考虑。如果更集中一些写,矛盾冲突会更集中,整体感会更强一些。我这些不成熟的意见,我们下来可以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9

主题

412

帖子

819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1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8-28 09: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jyzyr 于 2016-8-28 10:14 编辑

应格严——中国底层社会的脊梁

杨彬(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这部书很长,我看了好多天,确实很花了一点工夫看的。这是一部反映江汉平原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现实主义的小说,真实详细地描写了应格严应运东他们一家在公社时代的农村生活,我倒是觉得可以用“公社时代”作题目,比《贫困时代》可能会更贴切。

作者文笔很细致很绵密,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汉平原的农村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这个作品我看了以后感到很亲切。因为我是六十年代生人,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这里面描写的生活,跟我的生活是很贴切的。作品整个记录了公社时代农民的一种艰难生活,还有农村娃勤奋向上,对理想的追求,比如说应运东。当然也还有对荒诞时代荒诞事件的一些展示。作品对江汉平原风俗习惯和风俗画的描写,也特别丰富、特别到位。因为作者对那种生活太熟悉了,随便一写,信手拈来,都是特别到位的。

再说他对人物描写是非常真实形象的。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应格严。有的时候作家描写人物很有意思,比如说柳青写《创业史》的时候,我记得对那个梁生宝的印像不是特别深,印象深的是梁三老汉。应格严跟梁三老汉有些相似。他这个作品里面,应格严比梁三老汉用笔要多。洛沙在代序里面说他是一个奴化状态,或者说是一个奴性的人物,我倒觉得不是这样。因为应格严实际上是他们家的一个脊梁,他一家家大口阔,他老婆不断地生孩子,病怏怏的,基本上做不了什么事,那一大家子人要吃要喝要生活,基本上靠他把这个家整个地支撑起来。我再看那个年代,六七十年代农村孩子多,一家四五个,或者七八个,基本上都挨过饿,不像现在。特别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挨饿是很厉害的。像去年的粮食吃完了,新的粮食还没打出来,只能吃菜糊糊什么的,但是应运东他们家孩子基本没挨饿,就是因为应格严他通过各种方式去打鱼捉鸭,尤其是那个黄鮕鱼,到现在都是高蛋白原生态纯美味的东西,所以我想应运东他长大以后不会像我们一样缺很多东西,因为他吃了很多有营养的东西,都是应格严弄来的。他表面上很逆来顺受,实际上他骨子眼里有他坚韧的活法,他有很强的意志力,就是要把这一大家子人养活,吃饱,不挨饿,能够好好的生活。他那个妻子不断地生孩子,只要是有人来了,脑袋上就包着一个毛巾袱子。所以我觉得,在那个年代,我们多数的农民都是这样一种状态。他们在那种状态下绵延子孙,按照当时的社会发展,他们也承担了一份责任,从这个角度看,我倒觉得他们是底层社会的脊梁,而不是奴性人物。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第二个,有很多人都说农民的劣根性,我真的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其实我们所有在座的人也包扩那些开奔驰宝马的人,身上就没有劣根性吗?其实人人都有劣根性,只是不同程度而已。可是我们整个社会为什么众口一词的说农民的劣根性啊。我是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农民实际上真的是这个社会的脊梁,你看那些开奔驰开宝马的,你没有吃的都开不起来吧?我们不能说完全回到农耕时代,但是我们的这种情感不能走偏啊。所以,我觉得应格严不是奴化的代表,而是底层社会的脊梁啊。他跟鸠山队长、唐之强那些人不一样,他是个很正派的人,他不搞坏事,是吧?虽然他赌点小博,这刚好是他在那种极端压抑状态下(精神匮乏下)的一种渲泄和释放,他要是一点博都不赌,这个人就不可爱了。就是他经常去赌点博,刚好表现了他这个人格的丰富性和可爱性。假如这个人一天到晚就只知道种田、打鱼、养活一家人,自己一点爱好都没有,那么这个人肯定一点意思也没有了。刚才樊星老师也说了赌博。其实他赌博是有目的的,是想赚点钱贴补家用,更重要的是压力下的一种释放,对吧?

至于应运东呢,小说主要是通过他的视觉来写,他跟我小时候一样,就是想找点书看,只要找到一本书,真是如饥似渴。我现在跟我的学生说,现在有那么多书,你们怎么一本都不看?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图书管理员,那我就天天在里面读书。刚才责编说了,他读的主要是红色经典,但在那样的年代,只有那种书,没有别的书。他根本就找不到别的书。不管是什么书,都读。我记得小时候,我家糊墙壁的报纸,贴在墙上也读,因为没得东西可读,只要是有文字的东西,都是滋养。刚才樊老师说了,评陶铸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文学作品,但对他来说,用文字写出的东西,都是文学滋养。当然后面还找到一些好书,像《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国通史》和四大名著一类,这样的书就对他的文学启发特别大了。当然责编说的也对,这种红色经典的滋养,可能会对他有些影响,会不会到后面,在他的《无序时代》肯定是写应运东,这种红色滋养对他的影响会不会表现出来。这个倒是一个很好的特点。这种对应运东整个的描写,书籍对他人生的指引,这个是最有亮点的。他跟那些打架的、小偷的、强奸的人不一样,就在于他有书籍的滋养和指引。

里面还有一些对荒唐年代的荒唐事件的描写,现在看来真是触目惊心。比如说梦奸,还判了十年徒刑,这真是特殊年代所特有的事情。还有那个赤脚医生,到处勾引女孩子,最后枪毙了,那也是触目惊心的。还有里面写过人血馒头,这里还有没有必要写?因为鲁迅写得太经典了,在那种年代,确实有没有这种事情啊?(樊星说:有,武汉就有。达度说:那是我亲眼所见,而且围满了人,举着馒头挤都挤不进去。)真是太可怕了!那时候我还小,像这种场面,我们女孩子也不会去看。这种事情我是在作品当中第一次发现,很触目惊心的。

最后说一下缺点,就是太过于细致绵密,就显得很繁琐,你的主干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枝叶太多,太沉,反而有一种枝杆被压弯了的感觉。细节特别丰富,但是太多,因为是你的生活,不舍得舍弃。生活的经验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剪裁。长篇小说的架构就像装房子,架构搭好了,就不能装修得太多。相信你写下部的时候会注意一些。
有个地方我想商榷一下:就是那个应于宝考空军,父母坚决不让他去,在我们那里要是出个军人,所有人都羡慕得不得了,一般正常的父母不应该是这样的,但他的父母不让他去。再如小姑说媒,说了一个军人,又对军人特别热爱,这是不是有点矛盾?是不是他的父母很封建很落后,不开化,没有跟上形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9

主题

412

帖子

819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1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9-15 09: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网友中秋快乐!
感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9

主题

412

帖子

819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1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9-20 11: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江汉平原的地域史

刘保昌(湖北省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达度先生是五十年代生人,他从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应运东1964年五岁开始记事时写起。我读完《贫困时代》以后,感觉这是一部沉痛之书,他写的刚好是文革时期,从小说的人物关系来看,所呈现出来的面貌是丑恶的,当然这其中也有善良,也有温情,但是比较少。跟我小时候的那种生活经历相比,是非常真切的。小说中呈现了那种十分丑恶的争斗,人物的成长没有尊严感,给人感受很深。

《贫困时代》是对江汉平原文革时代世道人心的一个真实展现。我感觉其优点有四点:一是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大量的细节、景物描写、劳动场面,捕鱼呀,挖藕啊,放牛啊,植保啊,赌博啊,种稻啊,这些生活经验都有淋漓细致地呈现,表现了作家深厚的积累。二是深刻的情感开掘。写在文革期间应运东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过程,对沔阳地方的一种浓郁的乡情的呈现。三是流畅的叙事节奏。主线是很明朗的,父子两个人物的关系,以应运东的成长为主,然后再交织一些小说的闲笔或知识性的交代。这个闲笔运用得好是非常好的。我看一些经典小说里面都有大量的闲笔,它并不是说每一个细节和每一处讲述都是和主题紧扣的。闲笔运用得好可以显得小说的叙事节奏张驰有度。四是浓郁的地域呈现或者说地域色彩。方言,民俗,歌谣,打硪歌,儿歌,包括民间的巫术信仰,猜谜语,讲古话,射局,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杀喜猪的场面,唱皮影戏,花鼓戏和民间故事的呈现,它是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江汉平原的地域文化特色。这就造成这部作品的意义,讲述了江汉平原史,呈现了江汉平原地域的历史。现在有很多作家讲历史,这部小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讲述了江汉平原的历史。

我们也读了一些好书,像齐邦媛的《巨流河》,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也是讲时代,讲历史,他们讲的是家国天下的历史,是由他们的身份决定的,国民党的高官讲的是国民党的溃败史。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肯定《贫困时代》的意义是巨大的。我们确实看文学史中的意义,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很成功的展示江汉平原地域史的著作。面对这段历史,你怎么去面对,怎么去写地域史。像杨绛写的《干校六记》,表达了在文革期间的知识分子望人如海一声长叹那样一种躲避的心态,我们不能批评她不敢直面历史,不敢正视现实。这部《贫困时代》刚好相反,它以作家达度的真实感受,在一种大历史的叙事之外,还有一种小历史的叙事。就异于前面提到的《巨流河》、王鼎钧他们那样架构天下的情怀。他写到应运东的个人成长史当中,有一种阅读史的再现,我觉得是很真实的。从政治历史的角度来讲,是很有意义的。他不是对现在历史书的这种省略的讲述。他读的什么书,红色经典,包括一些民间阅读,四大名著,是吧,这样成长起来的。我也同意责编讲的,这种个人的阅读史必然会影响人物的性格成长。但接下来他的《无序时代》,听这名字,就会想到他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会有一些不守规矩的举措,在经济爆发过程中的一些举措。而这种举措是与他的阅读史紧密相关的。我看刘再复最近写的《双典批判》,批判《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本书把中国人搞坏了,你争我斗。我们现在也讲五十年代的人很坏,怎么坏?他们经历过文革,读的书都是你死我活的那种争斗,在那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商场当中、官场当中必然就是一种争斗的心态,不是我们文化事业这种繁荣的心态,繁荣嘛,就是旺旺旺,你也开花我也开,大狗小狗都得叫。他们是这种教育出来的,肯定是把城堡攻下来,你下去我上来,这样一种心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很有历史意义的一部作品。我觉得他对应运东成长过程中的这种痛感这种无奈感会在下部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呈现。应运东作为一个农村人没有商品粮户口进入不了城市体制,那种痛感如何?像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的书写年代比这部书晚了十年,就得到了很好的揭示。你在下部《无序时代》肯定会得到精彩的体现。

再就是我个人感到有处描写有点困惑,就是有关人文关怀的书写,在第418面,有一个人赌博出来的时候,被一锹给砍了,他说:现在不是很疼,伤得很哪,我当时就听到了一炸,我自己都晓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了,还成了瓮鼻子了……他讲到这里的时候,应运东几个人终于忍不住又笑了。这本来是一个很悲惨的事情,但是应运东他们都笑。这让我想起了《水浒传》。李逵下山搬老母,在沂岭杀四虎,老虎把他的老母亲吃了。回去就讲给宋江他们听,说这次回去先是碰了个假李逵,就是李鬼呀,我把他杀了,后来把老母背着,在沂岭给她找水喝,却被老虎吃了。那个小说《水浒传》就写,众人听了大笑。我在这部书的418面看到,他们也是大笑。明明是很惨的事,他们怎么大笑?“大笑”总觉得对于我们知识分子受不了。当然这可能是另外一种很真实的心态。民间么,《水浒传》上你不要以为他们兄弟哥们义气,在人物情感,在人文关怀上缺那么一根弦。我就这样提出来。

作为一部60万字的小说,我也同意蔚蓝老师,同意诗伟兄刚才说的可以做得更精炼一些。其实一部好的小说不是以字数来论好坏。小说毕竟不同于回忆录,纪实性那样原生态的呈现,可以在语言,情节的裁剪上做得更精致一些,由具象到意境的提升。当然,由于你这个题材写家庭的历史,反映的是文革史,由题材所决定了。明明是一个很沉重的题材,也不可能把它写的很清灵,是吧。选材的问题,是做飞翔的小鸟,还是去做浑雄的雄狮,去直面现实,踏踏实实地像坦克车一样地开过来,把这个历史再现出来,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9

主题

412

帖子

819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1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9-22 11: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场与超越:江汉平原地域史诗的精彩呈现

——论达度的长篇小说《贫困时代》

刘宝昌(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



    达度的长篇小说《贫困时代》,以洋洋洒洒近60万言的篇幅,书写江汉平原的地域历史,体现出留存历史风云、为时代盖棺论定的建构雄心。小说以长江大河般的叙事激情和山呼海啸般的雄浑气势,全景式地复现了19641976年的平原水乡历史。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域文化视野中的两湖现代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4BZW112)的阶段性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9

主题

412

帖子

819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1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9-22 11: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