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列兵

- 积分
- 32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
关于发展襄阳轨道交通的建议
2018年以来,国务院及省政府下发了一系列关于轨道交通建设的通知和意见,市委市政府也就襄阳轨道交通建设召开了相关会议,国务院批复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襄阳巩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新要求。襄阳因区位而兴,因交通而盛,自古就是兵家、商家必争之地。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摆在首位。
因为一个区域要发展,要想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没有四通八达便利的交通,没有随到随走、换乘方式多样的交通设施来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是不可能成为区域中心的,而现有的高速公路、航空、港口不具备轨道交通的大容量、高密度、公交化、快速化的优势,轨道交通的便利度是其他方式所不具备的。而随着今年汉十、郑万高速铁路和蒙华铁路的开通,给我市开通区域性的轨道交通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做为襄阳市民,现就此有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优先发展快速公交化城际和市域铁路
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河南省南阳市全境及洛阳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的部分地区,湖北省十堰市、神农架林区、襄阳市、荆门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全境及随州市、孝感市、武汉市的部分地区,陕西省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全境。目前全国很多区域都在发展市域和城际铁路,增强各自的区域影响力,我市也不应落后,“一极两中心”没有人怎么发展,各地都在抢人,我市要发展,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没有强大的便利的生活交通条件,就会在激烈的竟争中落败,所以,迅速增强襄阳的凝聚力刻不容缓,而尽快建设市域和城际铁路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站距短和公交化运营方式是其它铁路所不能替代的。
根据国家及省里的相关文件和规定,现在大力支持利用既有铁路和新建部分线路来开通市域和城际铁路,汉江流域上的这些地区绝大部分都与我市通火车,大都在襄渝、汉丹、焦枝等铁路线上,通过改造、新建和利用既有线等多种方式从政策上没有什么障碍,在此建议:
1、利用几近废弃的汉丹铁路襄阳至丹江口段,开通襄阳至丹江口的公交化轨道交通,沿途通过改造和新建相应站台,把丹江口、老河口、谷城、樊城等城市和县区人民群众的交通方式通过轨道连接起来,按公交化时刻开通运营,可吸引近200万人口通过轨道交通流向襄阳,使南水北调周边区域的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2、充分利用汉丹铁路襄阳到枣阳段,开通襄阳至枣阳的市域快速公交化铁路,沿途乡镇都建站,可解决并改变沿线枣阳、襄州群众的交通和生活方式,因为随着汉十高铁的开通,襄阳对枣阳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会降低,而利用普速铁路开通公交化轨道交通,从时间上和受益范围上可吸引枣阳群众到襄阳来通过郑万高铁北上南下,增强襄阳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3、利用焦柳铁路开通到宜城、荆门的公交化铁路。郑万高铁开通后,荆门方向的群众北上和到西北方向到襄阳换乘是最快捷的,同样可在较大的乡镇设立乘车点,可辐射沿线300多万人口。
4、利用焦柳铁路开通到南阳的公交化铁路。南阳到襄阳虽然随着郑万高铁的开通交通会很便利,《汉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也提出了襄阳、南阳两市融合发展,而高铁开通后并不能做到公交化运营和每站必停,利用焦枝线开通两地的轨道交通,在较大的乡镇建立新的站点可使南阳和襄阳沿线各县市搭上便利的公交化轨道交通,而且南阳沿线群众可到襄阳转汉十高铁东进南下,受益群众达1000多万人。
5、利用襄渝线开通到汉中、安康的城际铁路。襄渝线改造后时速可达120公里,而这条线的群众南下和东进北上通过襄阳中转是最快捷的,公交化开通到两地的线路,可使沿线700多万人受益,他们通过公交化的轨道交通到襄阳乘坐郑万和汉十高铁对提高他们的出行时间和效率是非常具大的。对襄阳来讲对提高与汉江流域沿线城市和地区的人员往来和经济发展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以上这些线路随着今年汉十、郑万、蒙华铁路开通完全具备了开行条件,需要新建线路和站点也不是很多,投资也不很大,只需要按照市域铁路运行特点对各站点候车室进行相应的改造和完善就可,前期可协调铁路部门按市域和城际铁路加开这些地方到襄阳的车次,后期创造条件争取按1小时一班的公交化车次安排,这方面、国内重庆、成都等城市都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随着今年高铁的开通,这些线路开通非常紧迫和必要,也非常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需求,现在就应该积极协调和实施。全部开通后对增强和提高襄阳在汉江流域中心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影响力,在国内地级城市竟争中会脱颖而出。
二、关于市区轨道建设的建议
第一点说了,如果说实现了城际和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带来了大量的人流和物流,那么到了襄阳单从交通上分析如何进行分流,无疑通过市区轨道交通无缝换乘是最佳选择,那么现在按国家最新规定,襄阳还不具备建设地铁的条件,而《汉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和建设“一级两中心”的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期望不允许我们按部就班、拘泥于非建地铁不可的理念方式,地铁建设前期应先上马轻轨,理由如下:
1、政策支持。轨道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是众所周知的,按国务院最新规定和标准,我市目前还没有资格建设地铁,但不建设与我市建设“一极两中心”和人民群众的出行要求不相适应,与国内省内同级城市发展竟争中不利,市委书记李乐成也强调,当前城市空间的布局需要我们上马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城市未来发展也需要城市轨道交通。但按地铁标准建设不仅资格不够,巨额的建设资金又是我市目前财力所不能承受的。
但按国家规定的轨道建设标准,我市完全符合轻轨建设标准,而且申报手续和层级也相应不太高,技术难度和投资强度也大大降低,所产生的效益和影响力是非常可观的。
2、经济实用。轻轨交通的建设投资要比地铁少得多,通常轻轨每公里造价仅为地铁的1/2-1/5,而且后期运营费用也大大低于地铁。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城市到处都是轻轨,地铁占比不是很大,车站大部分都是开放式建筑,后期运营维护费用很少。国内很多城市先期都是发展轻轨,比如重庆、武汉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铁能适应的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为3-6万人次,轻轨能适应的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为1-3万人次。先期建设轻轨交通完全符合经济实用、方便快捷的要求,完全符合我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交通流量。投资效益比也比较合理,政府财力和人民群众经济上也都可以承受。我们可以看贵阳市,一个gdp还没有襄阳高的省会城市,投资几百亿建设地铁,开通运营后人乘坐的人很少,票价也高于普通人的经济能力,超出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
3、技术可行。轻轨建设目前在国内也有几个标准,比如什么所谓的云轨、单轨等,但我市应该与其它城市区别开来,按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铁路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可采用对既有铁路重轨轻用改造和新建部分线路相结合的方式来建设我市的第一条轻轨交通线。我市历史上建有不少的厂区重轨铁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规划的调整,基本都处于停用状态,这些铁路大部分现在都处于城市中心和建成区里面,只要进行相应的改造和扩建就可以通行轻轨,新建线路少,拆迁小,具有投资省、见效快,迅速增强城市竟争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4、线路规划。首先规划建设东津高铁站至市区的轻轨线路。东津高铁站目前已经预留了2条轨道线,先建设第一条线,在东津高铁站内在地下,出来后上高架和地上相结合,过唐白河到深圳工业园到襄阳机场再至高新区(自贸区)接二汽厂区既有铁路,通过襄北车辆段到市区接市区既有重轨过襄阳站到樊城区泰安路、前进路、人民路、长虹路、汉江路至原樊西工业区再到牛首镇中豪市场群,这条线充分利用了市区既有重轨,只需要进行部分新建和改造,减少了大量的拆迁和投资费用,线路经过了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和交通商业中心,可为东津、襄州、高新区、樊城100多万人口带来快捷便利的出行,具有投资省、见效快、带动周边区域快速发展,提升城市竟争力和凝聚力的重大影响力。线路与建设地铁比起来,投资少得太多,速度又快得多,通过各种土地和广告收益,运营起来,财政补贴也将少得多甚至不补贴,建设资金上政府和可能投资的企业也能承受,人民群众在票价方面也能承受。轻轨唯一的缺点也就是噪音大,但现在科技发达,已经有全面罩音屏来屏蔽轨道噪音,对线路经过的部分居民区影响也降到最低。
5、迅速启动焦柳线外迁工程。焦柳线在市区段都在市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某种方面来讲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外迁已成必然,外迁后建设汉丹、焦枝和襄渝线新的客运站,现有襄阳站和线路改造为城市轻轨和市域铁路换乘中心,改线后开通襄阳站到习家池的轻轨,同时此线路可延长至宜城市区,推进襄宜一体化发展,反过来又可以让宜城的群众可以方便到襄阳市区及机场和高铁站,通过改造以最快的速度建成几条轻轨线路,使襄阳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发展红利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