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全速前进 弯道超越(来自襄阳日报,本帖稍有改编) 2019-08-14 00:00:00 全媒体首席记者 严俊杰 实习生 姜家京 一、智能网联方面 一键招车、弯道行驶、连续避障、十字路口通行、遇站点停靠、自动驾驶切换远程驾驶、自动泊车、调度监控……今年4月2日,由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研发团队打造的Sharing—VAN移动出行服务平台首次公开亮相,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7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策划推出大型直播活动“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活动,再一次将目光瞄准了Sharing—VAN。“襄阳的汽车产业与我们想象中的传统模式有很大不同,它在5G应用上已经走在前列。”央视记者金珠乘坐这辆无人驾驶汽车后,对襄阳的汽车产业发展惊叹不已。 二、传统汽车方面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座城市的崛起、一个地区的振兴,往往在于识别并抓住了一些重大战略机遇和重要标志性事件。 改革开放前,襄阳仅有7家为东风汽车公司(原第二汽车制造厂)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处于汽车零部件生产和加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借“东风出山”之力,襄阳汽车产业开启了乘风破浪的新航程。 1992年5月,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在武汉成立,并在襄阳建设发动机工厂。当年9月,第一辆富康轿车从东风公司襄阳试装厂驶出。紧接着,蓝鸟轿车、第一辆3吨轻型车先后下线,标志着襄阳汽车产业跨入生产整车的时代。 与此同时,襄阳迅速完成汽车研发、制造、检测等产业链体系构建,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汽车城”。 2000年,全市汽车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9.5%;3年后,天籁在襄阳下线;2012年,英菲尼迪国产化项目落户襄阳;2014年,襄阳成为英菲尼迪全球三大生产基地之一;2015年,东风日产全新旗舰SUV新楼兰下线;2016年,高级轿车“西玛”在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投产;去年5月26日,随着一辆奇骏的缓缓下线,东风日产襄阳工厂160万整车产量正式达成……襄阳乘用车品系不断完善,全国中高端乘用车生产基地的优势地位凸显。 三、新能源车方面 2009年,第一辆新能源整车在襄阳下线;2010年,东风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商用车项目开工;2013年,襄阳被列为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2016年,由襄阳制造的首款纯电动轿车——东风俊风ER30下线……从少数企业探索,到形成集整车生产、零部件生产和研发检测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成为襄阳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以整车企业为核心,襄阳正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发展方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在高新区,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的企业及院所达40多家。2018年,襄阳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规模以上新能源汽车实现产值233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4万辆。 就在Sharing—VAN亮相10天后,武汉金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同襄阳市签署补充协议,拟一期投资10亿元,在襄阳建设氢燃料电源项目,并生产氢能源汽车。该项目建成后,襄阳氢燃料电源系统生产能力将发展到10万台,并将形成300亿元的全产业链发展规模。 7月25日,襄阳市与武汉理工大学、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座谈会暨签约仪式在南湖宾馆举行。四方将在政产学研方面实现优势互补,打通氢能源技术研发、制造、应用等各个环节,为推动氢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