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醉图卷》元 钱选 绢本,水墨设色,纵28厘米,横49.5厘米。林熊光、张大千旧藏 王季迁藏。 这幅小品画用线细润,赋色淡雅文气,大有宋画遗风。画中三人,陶渊明倚坐于竹榻之上,醉眼朦胧。解开衣襟开散怀抱,可见适才痛饮的豪迈。渊明仪态自然,举止随意。右侧题字便可知此时他已经小有醉意,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君且去”。既然我已经先醉了,睡意袭来,两眼渐重不支,客人可以离去了。右侧的客人则起身正冠、双手作揖、面容恭谨,俨然学堂里“孔圣人”画像的标准姿势。两人对比可见陶渊明的率真,不愿在繁文缛节和宾主客套中“委屈”自己的惺忪睡意。白衣老仆最懂主人的品性,鞠躬欲引导客人离去然后收捡地上歪七竖八的酒坛。 《兰亭集贤图》元·钱选 绢本,27x375CM,美国大都会收藏 《兰亭集贤图》钱选以白描的手法,在人物之间穿插了山石林木的布局,颇具匠心。画中人物姿态各异,观摩名画者有之,促膝雅谈者有之,甚至还表现了数人凝眉书写作画的形象。钱选隐居的非常彻底,终日以书画为友,不像他的好友赵孟頫出仕元朝。这幅画其实画的就是他自己,不过附会在东晋的风流衣冠上罢了。画外之言亦是权势若造访,钱选我醉后便可以离去。身为“吴兴八俊”之首的钱选,早期的绘画风格深受南宋画院影响,后期则突破了院画体格的羁绊。在用墨和皴擦上特别注重文人气韵,他倡导的“戾家说”影响了元明清三代的文人画。《兰亭集贤图》题识:德操居士,以此绢索画,案头典籍颇众,余坐两南窗,偶披兰亭诗序,为想此中,盛会无穷妙;理诚盛事,不可多得也;余也逸思高致,笔情顿发,聊作李龙眠笔法图之。万历丁未黄钟月 吴郡钱贡 【《兰亭序》流传的完整故事】东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奇特的一个时期,浙江是中国文化的文化大省,绍兴是更是文人雅集的地方,全国的文化名人几十个,集聚一堂,当时的氛围几厢集合创造出了这样的文化巨作。据说王大神写《兰亭序》的时候喝了点酒,写完就醉得不行不行的,等到醒了,自己一看写的那幅字,觉得写得不错,于是,又照原文写了近一百个版本,但怎么看,都不如原稿,于是,王大神自己也觉得原稿是宝贝,决定留给子孙掌管。一代一代传承,到第七代孙智永手里,智永活了近百岁,但他是从小就出家的,没有子孙啊,怎么办,对《兰亭》原稿十分珍视的智永,临死时把书稿交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辩才也是书痴,对《兰亭》当然珍爱到不能行,害怕遗失,于是在方丈屋里的房梁上凿了一个暗格,暗格里专门用来存放《兰亭》,可见,他比老师智永对原稿的珍爱更厉害,每天放到房梁上,每天取下来赏习,这显然是书痴一枚。不幸的是,同时代又出现了一位书痴,更加不幸的是,这位书痴还是皇帝。是的,这位书痴皇帝就是李世民。这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盖世皇帝,把国家治理到全世界最强之余,还下决心要把书法学好,下旨安排下面的臣子收集魏晋时的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书法的李世民,或重金收购,或下旨强收,总而言之,几乎把所有的王羲之的书法收集到自己手里,就欠一《兰亭序》。四下访探,李世民判定《兰亭序》在辩才手里,于是下旨把辩才召到皇宫,前几天不说事儿,就是好吃好喝好招待,过了几天,才找了个机会问辩才《兰亭》的下落,辩才知道强抗不过啊,于是说,我老师智永活着的时候,的确在他手里见过,但老师去世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既然和尚辩才说不在手里,于是就放他回寺。再三推敲,觉得一定是辩才手里,于是,又召进宫,又放,又召进宫,又放,三次之后,辩才始终坚决不松口。李世民为了兰亭晚上睡不着觉,于是把几个大臣叫到身边说:王羲之的书法,我几乎都学遍了,但是都不如《兰亭》,辩才那个老和尚,那么老了,又不能强抢,大家给想个办法呗。当时的著名宰相房玄龄说:有个叫萧翼的,梁元帝的孙子,才智权谋都有过人之处,让他去,说不定能行。 萧翼于是入朝,听到这个任务马上说,这事可以办,但是皇帝得给我点东西,就是二王的其他书帖借给我二三个,李世民当然同意,于是萧翼改装打扮成一个落魄商人,找了一个黄昏来到辩才的寺院,故意过辩才禅房,辩才上前询问,萧翼说,我本来是北方人,现在来做点蚕种买卖,历观各地寺院,幸遇大师如此如此,于是两人进屋开始大谈文雅之事,其间自然是琴棋书画,诗词歌咏,无所不至,辩才一见萧翼如此才华,顿时引为知音,两人聊通宵不眠。临走时,辩才交待,得空你就来吧。于是两人不断相见,谈诗论艺,情趣相投,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大致半个多月以后,萧翼把自家祖上的梁元帝的《职贡图》拿来给辩才看,由画谈到书法,萧翼于是说,我的祖上都是学二王的书法,我这次出来还带了几幅字,下次拿来给你看。辩才书痴一个,当然欣然应允。第二天,萧翼果然带了书帖来了,辩才看完之后说,不错,的确是真迹,不过,不是最佳的神品,我这里有一真迹,那才是最妙的书法。萧翼问是啥帖,辩才说是《兰亭序》,萧翼说,你可别说了,经历这么久,《兰亭序》的真迹早就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你这个版本一定是向拓的假的。辩才当然不认,说,这是我老师从他祖上手里继承下来的,谁传谁,流传有绪,怎么可能会有丝毫的含糊,你明天来看吧。第二天,萧翼到了,辩才从房梁上取下来《兰亭序》真迹,萧翼一见,心中大喜,明知是真迹无异,却假装找了几处毛病,说,这是向拓本,不是真迹,两人争论不已,最终也没定局。于是,萧翼带来的二王真迹和《兰亭序》真迹都被放在案头,再也没有往梁上暗格里放。其实,此时的辩才已经80多岁的老人了,上高下低并不方便,此后数日,隔三差五,萧翼就来一趟,两人共论二王法书真伪,看门的童子也跟萧翼混得越来越熟。有一天,辩才大师出外访友,萧翼自己就来到僧房前,跟童子说,我的手帛丢在床上了,你开门让我拿一下,来往很勤,于是童子便不怀疑,萧翼进屋后,取《兰亭序》真迹和自己带来的二王法帖就走。等到萧翼把密旨告诉当地长官,当地长官下令去召辩才时,辩才还没有回来,听说长官有请,说是御史召见,一见御史,竟然是萧翼,萧翼告知实情,辩才一听就当场昏倒,抢救很久之后,终于醒过来。萧翼归朝复命,李世民大喜,赏房玄龄,赏萧翼。心里非常恼火辩才,但因为辩才实在年岁太长了,没办法加罪。过了几个月,心里过意不去,又赏辩才财物粮食,辩才收到赏赐之后,自己不用,建了塔封存了起来,大概有一年左右,辩才终因伤心过度,驾鹤西去了。此后,李世民大爱《兰亭序》,不仅自己十分珍赏学习,又让专门拓书的书法家如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个人,每个人都拓出拓本来,赐给皇子以及王公大臣们。今天看来,这是《兰亭序》的一次超大规模的普及活动,如果不是李世民以皇帝身份推广《兰亭》,是不是有这么大的影响,还真难说。李世民临去世的时候,把儿子唐高宗李治喊到床前说,我想要个东西,你是最孝顺了,你肯定不会违背我了,你觉得如何?高宗含泪应允,李世民于是说,我就想要《兰亭》,把它给我吧。于是,《兰亭》真迹从此伴李世民葬入陵墓,再也未现人世。现在流行在世间的《兰亭序》书法帖本,都是上述四个人以及后人或临或拓的版本。没有李世民,《兰亭》不会如此广传人间并为世人所重,而有了李世民,也使《兰亭》真迹从此不现人世。后来种种传说,陵墓盗掘迷失也罢,最初并未入陵也罢,将来或能重现人间也罢,总之,《兰亭》书韵,至今仍是绝响。 《西湖吟趣图》元·钱选 纸本设色,纵25cm,横72.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西湖吟趣图》画中描绘林和靖咏梅的故事。林和靖终身不仕不娶,隐居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流连山水终生。画上林逋伏案狎梅,神情专注;案旁小童正手脚并用地烤火,一只白鹤栖于小童的身后。二人一鹤的目光都集中在远处的瓶梅上。全卷不设背景,线描精细、皴染秀润、赋色文静,人物动物的表情动作,如小童烤火的姿态、白鹤回首看梅的神情等细节都极生动可爱,画面气氛虽清冷但不凄寒,所描绘的隐士生活虽清贫但不孤苦。在绘画上,钱选主张「士气」、「隶体」,对赵孟頫影响很大,是元代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现存钱选绘画中以山水、花鸟为主,人物画绝少,本幅《西湖吟趣图》卷,是现存较为可信的钱选人物画的代表(此卷曾经过徐邦达、谢稚柳鉴定,鉴定意见为:「钱舜举人画极少见,定为珍乙等。」然而不知何故,此卷并未收入徐邦达先生《古书画过眼要录》一书中)。 【咏梅诗热的原由】林逋是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他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这首诗不仅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了,而且还把梅品、人品融汇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从此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如宋代文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苏轼甚至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随着宋代咏梅风气的盛行,林逋之名与孤山梅花在文坛上也热了起来,宋代诗人王淇的《梅》中咏道: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诗人赞誉:因为你诗意写得好,出现了“惹得诗人说到今”的盛况)“明月孤山处士家”(陶宗仪诗),“潇洒孤山半支春”(赵孟頫诗),“幽人自咏孤山雪”(文征明诗)等等,这说明从北宋开始,由于林逋佳句的影响,确实把文人们的咏梅风炒热了起来。据史料记载,林逋(967-1028)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儒学世家,是北宋时代诗人。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后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于常年足不出户,以植梅养鹤为乐,又因传说他终生未娶,故有“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梅妻鹤子”的故事,就连我们现在的辞书--《辞海》关于“梅妻鹤子”条目也是这样记载的:“宋代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无妻无子,种梅养鹤以自娱,人称其“梅妻鹤子”。”
元 钱选《桃枝松树图》卷 纸本设色,高26.3厘米×宽44.3厘米,现藏台北故官博物院。 图绘累实桃枝,一松鼠攀附枝上,作欲取食状。画面无款,钤朱文“舜举”、“翰墨流口”二印。此画在洁净的背景上,用工整的没骨法画出松鼠和桃枝,只在桃实叶脉上略用线勾,使形象突兀于画面之上,在观众的视觉上造成强烈的印象,构图上,那翘起约松鼠尾巴正和向右上角斜插上去的桃枝取得平衡,在写实中富有装饰味。 钱选的《八花图卷》纸本设色 纵29 .4cm 横333 .9cm 钱选的《八花图卷》以分段法描绘海棠、梨花、杏花、水仙、桃花、牡丹等8种花卉,每种相对独立,合之又成为整体。8种花卉各具姿态,偃仰向背绝无雷同,笔致柔劲,一丝不苟,敷色清雅,浓淡相宜,整幅精工而不滞板,细腻而不纤巧。画法继承宋代院体,勾勒工细,设色淡雅,给人幽静超脱的感觉。本幅前右下角钤“舜举”印一方,拖尾处有元代赵孟頫题跋:“右吴兴钱选舜举所画八花真迹,虽风格似近体,而傅色姿媚殊不可得。尔来此公日酣于酒,手指颤抖难复作此。而乡里后生多仿效之,有东家捧心之弊,则此卷诚可珍也。至元廿六年九月四日同郡赵孟頫。《八花图卷》右起藏经书页装帧为引,其弥足珍贵的属性彰显。钱选细笔描摹八款之花,每种皆令人叹为观止,北宋画院精细摹写的技巧犹在,而摈弃院画生硬板滞的积习,继而增添文人绘画笔墨逸趣的清雅意境,此类微妙感受唯有观赏原作方可拥有无法言传的深刻体会。故宫官网展览相关信息标注八花名目为“此图卷分别绘海棠、杏花、桃花、柑橘、梨花、栀子、月季、水仙八种花卉”。细看之下,发现名目略有混淆。其中水仙、桃花、梨花、海棠(垂丝)四种写实具形,细节特征易于辨认。海棠为垂丝款,从花卉传统造型上可寻得大量类似作品,并影响后世同类题材颇深。特别在于主体海棠敷色雅正,背景中繁叶直株采用淡墨轻描,构图手法令人印象深刻,足以令其从众卉中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