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诗画合一的创意: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一、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 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 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 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二、工于画“宋四家”之一的苏东坡指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绘画如果以画得“形似”而判定好与坏,他的见识与儿童一样)”“常理”的“理”既是画中物象的自然规律,又是文人的画理与画法,更重要的是画外的功夫与修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意境,成为北宋中后期士大夫品画的标准。林语堂曾经评价苏轼的画作是中国艺术的印象派。苏轼在题《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打破了时代审美的局限,发现了中国画审美的新方向。三、宋徽宗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这样的形式犹如“声光电+SanDisk效果”的电影,其艺术效果好;若是缺少题画诗,就像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或,“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难以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情怀!),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中国画艺术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古往今来,它一直在向前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虽有时狂暴湍急,有时滞流平缓,但从没发生断流,它一直在发展中向前、向前,终于汇成今天这样一条浩浩荡荡的艺术大河,中国画的发展中凝聚了多少代画人探索奋斗的结晶,这需要每一位有志于中国画中求索的学人(爱好者)珍视的。那些把“把中西结合的”效果为主要努力方向的画家,对于中国画的本质来说就是个笑话。 一、从顾恺之 《女史箴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简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二、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画家不断吸收西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比较广泛。至此,中国画分科完成:人物画越来越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和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产生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 诗情画意形式:王维被后人尊为文人画始祖(“南宗始祖”)http://www.doc88.com/p-0716928018539.html。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自从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第一幅诗情画意”作品的创立;文人画与匠人画的根本区别是文人画家学识渊博、底蕴深厚,诗、书、画、印完美结合。没有学问是难以做到这四样集于一炉。文人画家作画虽不求形似,也就是说没有专业功底也是不行。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高度成就的。宋徽宗把这些审美意趣,带入他所领导的画院里;考试内容以文人诗句来命题,要求考生画出诗句的意境,构思巧妙,不落俗套,做到笔意俱全;古代国家画院的画家是这样考进去的 (如:考画院的故事)。 三、写实性:崔白是开始发挥写生精神的画家,他没有前人的画稿可临摹或参考,更不可能如现代人有照相机可协助。他靠超越前人的观察研究、及描绘能力,探索花木鸟兽的「生」意,摆脱花鸟属装饰图案的遗影,开创新的发展方向。他一改百余年画风,成为北宋画坛革新主将,数百年来颇受画坛尊祟。 四、特殊技法:晚唐画家郭忠恕创立“界画”画法。没骨画的源流与创新:张僧繇在健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绿画凹凸花,传其作《观碑图》亦俱色彩画成,故历来被视为没骨法的开创者。唐代画家杨昇的作品也已失传,我们可以从明董其昌的《仿唐杨昇峒关蒲雪图》想见其面貌。宋代既有象《雪山行骑图》这样的没骨山水,也有以徐崇嗣、赵昌为代表的没骨花卉。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是传为模仿徐崇嗣没骨法的北宋花鸟画家赵昌的《杏花图》。无论是写实性、色彩的多样性等等,中国画的成熟运用,都要早于西方绘画大几百年。
没有知识积累怎么能读得懂呢?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历代画论皆有论述。元代以来的大画家几乎都能诗,有些甚至是优秀的诗人,如赵孟頫、倪云林、八大山人、唐寅、文徵明、徐渭、像清代以来恽南田、郑板桥、王鹏运、朱孝藏、陈寅恪,吴昌硕诸人的“诗情画意”作品等等。画贵有诗意,自宋以来成为风气。明代文人画家董其昌说过,学画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胸襟开阔,见识深远。将学养、气质、品格、情趣纳入作品,这样画的意境就自然提高了。这些事例无不是在“讲述”中国故事,这些经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送着真善美的信息,非常养心。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人,窃以为:中国画的发展必须依照“中国方式”——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诗、书、画)为一体的观点——“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和中国画发展方向,也是世界美术的发展方向!请记住: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在于自身;外来文化,只能是参考借鉴;如果“本末倒置”?便丧失其存在的价值!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文化艺术应该是多元的,只有多元的相互促进、相互吸取,才能够得道和谐发展。一个画面,不能说明什么;但是,一段故事可以给人启迪,“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就是给人启迪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