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语诠释中国精神
顾绍骅对中国精神的理解:为了国家民族及人民的利益奋斗终生,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松懈意味停滞不前,放纵等于毁灭! 中华浩浩五千年,无数圣人先贤、名士豪杰,为我们留下了诸多或慷慨豪迈或智慧深沉的豪言精语,他们以及他们发自肺腑的话,是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命脉与道统所在。尤其是下面十五句古语,最能代表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与中华民族的气象。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血脉流淌在中国人心中的生生不息的爱;是穿越血与火的洗礼;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历代圣贤们早已在各自传世经典中道明了中国精神的内涵!
第一句 中国哲学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是一句名言,传播极广,能量极大,向来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人谁也绕不开的重要理论思想。 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老子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老子的这句话是最合乎自然哲理和科学规律的名言,是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源头。其中“道”“法”二字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永存在中国文化的基因库里。
1 第一句 中国哲学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句 国家观: 国家尊严 岂容冒犯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陈汤传》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表明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 。全句为:“宜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释义:“应该把砍下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槁街,让他们知道,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在司马光《稽古录》这部惜墨如金的《资治通鉴》简编本中,除天象天灾之外,国政几乎从略,但司马光却以大量的文字记载了汉武帝时代“虽远必诛”的事实。“兵者,不详之器”。战争向来伤害都是双方的,武力虽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当国家危机尚存之时,保家卫国才是当务之急。
2 二句 国家观: 国家尊严 岂容冒犯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第三句 家国情怀 义薄云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3 第三句 民族观:家国情怀 义薄云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四句 中国品格:法乎天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释义: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引用了《周易·乾》上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
4 第四句 中国品格:法乎天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
第五句 中国本分:穷达不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语出《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但后人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三国时的诸葛亮,就是这种操守的绝佳例证。他出山之前隐居南阳、躬耕陇亩,虽不得志,却一直在坚持读书和思考,不断地修养自己,是为“穷则独善其身”。当时来运转,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打拼一番事业,他又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并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实为“达则兼济天下”。 【附:1、“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释义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路程是那样的长,那样的远,我已经立志,要百折不挠的去寻找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 2、“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语《论语》 释义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因为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同他来亲近。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释义为: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子思《中庸》 释义为: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丘明《国语》 释义为:顺从良善如登山一样艰难,屈从邪恶如山崩一般迅速。人总是有种难以克服的惰性,包括行动和道德上的惰性。行动上的惰性如好逸恶劳、"拖延症"等等,如果能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总能大体上克服。但是如果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克服道德惰性,念念不忘护持一颗善心,便不容易了。人要舍恶从善,一是内心必须有强大的信念做"防护堤",二是必须有良师益友互为提点。立志须坚,交友须慎,青年领导干部尤为切要。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语《论语》 释义为:自己不想干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做。 7、“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释义为:在自己没有地位是交的朋友,不能忘;不要遗弃共过患难的妻子。糟糠:用以充饥的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堂:正房。 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语《旧唐书》 释义为:以铜为镜,可以看到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齐,以古为镜,可以看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以及社会的发展,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以及清朝的大部分皇帝都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的统治时期和他们所建立的国家都发展的很兴盛,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 9、临患不忘国,忠也;图国忘死,贞也!——赵孟《左传·昭公元年》 释义为:在患难之时亦能处处把谋求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忘记自己的生死,称为忠贞报国呀!】
5 第五句 中国本分:穷达不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第六句 中国高度: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何为万物?“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是从道的观点看的。吕惠卿云:“天地虽大,无异一指,以其与我并生而同体也;万物虽众,无异一马,以其与我为一而同类也。”也就是说万物的“多众”抽象之后也不过就是“一指”。冯友兰先生说:“从逻辑上说,一个名的外延越大,它的内涵就越少,在理论上说,'有’这个名的外延最大,可以说是'至大无外’,它的外延就越少,少至等于零,既然它的内涵等于零,它的外延也就等于零,这也就是无。”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破除“我执”, 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庄子提倡破除“我执”、顺应自然,这对于我们今天这个生活节奏过快的时代,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我们对金钱和其他物质方面的追求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这种价值取向造成的必然是人情冷漠、事事向利益看齐。人与人的关系恶化,学习、事业、家庭的压力,让今天的人们心理压力陡增。而破除“我执”、懂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理,以平等心对待他人与自然万物,认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就能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使我们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不过于在意得失,不在对物的追逐中迷失了本性,做到“风过无声,雁不留影”。
6 第六句 中国高度: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