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5-7 15: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帝王史第一部
史海迷踪
内容提要
我们的历史有多少失实,是政治需要人为隐匿,还是因战乱失实的谬传?我们一时难以说清楚。如此一来,让我们对一些模棱两可、讳莫如深历史的定论疑虑重重,导致无法解读出更深刻的历史内涵。例如,《史记.周本纪》记载:“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也”。在这段史料里,“昭王死不赴告,讳也”。可以说是讳莫如深。周人忌讳的是什么呢?再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与《史记.李斯传》,一个说嬴子婴是秦始皇的孙子,一个说嬴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这样荒唐的模棱两可究竟是怎么回事?《甲骨文》《竹书纪年》《史记》有好多内容不能吻合,由此,我们不得不对古代历史产生许多疑问。例如,三皇五帝是怎么回事,汉水与沔水是怎么回事,沧浪水又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辞海》中有多少字意界定模糊,诗歌起源的原因是什么,三家灭智为何成了三家分晋,春申君八十岁会走桃花路吗?如此种种历史迷踪,需要我们去辨别考证,然后窥视出历史真相。为此,笔者将自己在创作《资治通鉴帝王史》过程中,撰写的一些考证论文以及《资治通鉴帝王史》从周威烈王、周安王、周烈王、周显王、周慎靓王、周赧王传、秦昭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嬴子婴九位帝王的传记中历史悬案较为突出的分割出来,编成《史海迷踪》作为资治通鉴帝王史第一部,目的是想与读者诸君共同去探讨历史真相。
作者:许雨浓
2021年三月
关于修订我国历史的建议
我们总以我们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骄傲!然而,在现有的权威文献中,从夏朝算起,定格在公元前二千六百年,加上公元二千年,也只有四千六百年,还有四百年到哪里去了呢?我看谁也没有准确的答案。
然而,随着人类考古的发掘,随着碳十四在考古领域的应用,我们对一些淹没的历史窥视出了它原有的面貌。比方说,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等等,通过碳十四的测定,我们知道了我们祖先早在七千多年前就有了人工取火的证据。上述遗址中,大地湾遗址的标志是:“五千年前的‘宫殿’,六千年前的彩雕,七千年前的防火理念,八千年前的原始部落。”这其中的“七千年的防火理念”告诉我们:远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人工取火。大地湾遗址中420平方米的宫室地面,发掘出来时光洁如新,硬度可与今天的水泥地面相比,宫殿大厅还有一个直径二米半的地穴灶,是古人用来烤火和烧烤食物的。湖南省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稻田遗址,它反映早在六千五百年时,我们的祖先就在种植水稻(这里还没有提及到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一万二千年的人工栽培水稻,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的上山一万年炭化稻);裴李岗遗址有七千年人们用过的碾米石碾盘、纹刻符号、居室等。从这些遗址来看,说明三皇之一的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应该在七千多年前;神农发明农耕文化起码也在七千多年前。由此可见,我们说我们包括三皇五帝在内的文明只有五千年是无法成立的。
另外,我们现有的典籍《史记》和《资治通鉴》与时代阅读习惯脱节,不仅有死化的文字,而且有些典故现代人难以理解,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荒诞不经,严重地阻碍现代人普及、学习历史,还误导了后人。加上现代网络迅速传播,一个错误百出的历史在网络空间形成。诸如百度历史词条搜索,有太多的词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给国民带来很多困惑与迷茫(请读者在百度搜《史记若干问》《司马迁打官司》等相关文章可见一斑)。
在我们提倡国学的今天,如果说我们的典籍不能让人们信服,又何以学习?笔者认为,要想弘扬我们的历史文化,我们急需要有一部能说得过去、又能让现代人读懂的《史记》和《资治通鉴》。修史是每个盛世时代极力做的事,我们现在不仅是盛世,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发达、网络传播神速的时代,这就更需要修好我们的典籍。比方说,宋朝编撰《资治通鉴》,明朝修订《永乐大典》,清朝汇编《四库全书》等等。根据现代考古,我们发现了很多历史的错误;根据历代学者研究,我们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荒诞不经。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些历史故事的荒谬,为什么不修订呢?为此,笔者自不量力,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在现代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甲骨文》《竹书纪年》《左传》《尚书》《诗经》《国语》等先秦文献,在《史记》和《资治通鉴》原史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小说与散文的艺术元素,创作了以帝王传记为文本的《资治通鉴帝王史》。全书近七百万字,上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到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为一百二十位帝王立传。但由于个人条件与水平的限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通过我的考证与创作实践,认识到我们把一部存在一些荒谬的《史记》当典籍,那是因为司马迁客观地收录了我国最早的荒谬故事。司马迁收集一些荒谬的历史,是想让后人去解读更深的历史内涵,他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现代人应该正本清源。
为此,我建议国家和社会有识之士,应该肩负起修史的历史使命,作为对后人、对历史承担的一分义务与责任。其形式是在原史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诠释已经古化的历史,让原史与诠释的历史内容并存,让读者既能了解古代史,又能了解现代人诠释的原史意思,修订出一部新历史。让新历史与原史两种语言文化在千年的空间碰撞,让后人了解语言文化的变迁史;让新史与原史并存,是让读者知道诠释内容是否有误,给千年之后的人提供进一步研究与考证的空间。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遗产,也是我们承前启后的伟大工程,更是我们走向辉煌明天的借鉴。历史只是作为一种存在就会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地发现真的过去,只有不断发现新内涵,充实或纠正历史中存在的谬误,这样的历史在延伸中才会焕发生命力!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我老了,加上多病,对社会没有更多的贡献了。只想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伟大的历史工程能得以实施。如果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觉得我这些年的努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就应该组织专家学者挂帅修订二十五史,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国既然对一些非遗文化传承人划拨一定金费,使我们的风俗文化得到传承,为何我们对历史这样重大的课题,不能引起重视呢!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致:
礼!
建议人:许雨浓
作者:许雨浓
2021年三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