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草堂图》元 王蒙 纸本设色 纵111.4cm,横86.1cm 《东山草堂图》画于元顺帝至正三年,即王蒙四十岁以后所作。此时,王蒙已初具自家风貌,用笔切实稳厚、灵活松快,极细微处,均无轻率之笔,其笔墨已有一种稳重苍郁的意象。此画作隔水草堂,磊石重叠,秋林疏爽,高士闲居。图中山石的形制皆偏于方。无论是松树的勾、皴,柏树的叶点,其它杂树枝叶的双勾,还是山石的皴线、苔点,都刻画得极其密实、精细。全图敷以淡赭色,而淡赭色与层层墨色生发后,使笔墨尤显得苍秀,笔墨已有一种稳重苍郁的意象。画面上松树、柏树以及山石都刻画得极其密实、精细。全图以淡赭色罩染,“水晕墨章”的绘画方法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技法。是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创作的一幅隐居题材的山水画。描绘了东山之中隔水相望的草堂,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描绘了隔水草堂,画中巨石重叠,秋林疏爽,高士闲居。松树、柏树以及山石都刻画得极其密实、精细。此图远处山峦层叠绵延,如卷云会聚,体势高峻浑厚,矾头突兀,山头草木葱茏:万壑干崖,溪流从岩间涌出:瀑布高悬直下,如一条银白色的绢帛,水珠四溅,汇流于山下溪流中。中景为嶙峋山岩和密树层层,临湖处座落着数间草堂屋宇,屋内陈设简陋。屋内人们,有的对弈,有的在交谈,有的倚栏观赏景物。画幅右下侧为宽阔的湖水,水面平静如镜,无丝毫波纹,画面上山石、树木与溪流、飞瀑相得益彰,有声有色,自然和谐。湖岸一侧为坡石堤岸有几棵松树,枝干挺拔,枝叶茂密,与对岸湖边的草堂屋宇遥相呼应。图右上篆书题“东山草堂”,年款“至正二年四月望日为东山良友画,黄鹤山樵王蒙”。上方有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诗曰:”云外飞泉松下风,草堂潇落写王蒙,东山良友知谁,安石苍生望可同。《东》中树木都为独立存在,只有前景后景的遮挡,却不见穿插共生,这些点睛之笔,想必更见画家与模仿者的功力。为王蒙晚期画作,则人物略显芊薄,更接近早期人物画法。 《夏日山居图》元 王 蒙 《夏日山居图》是其代表作之一,全图构图繁复充盈,气韵灵动。画面崇山峻岭,青松杂树葱郁,巍峨壮观。山顶石堆形如矾石,丛树层岭,草树气韵蓬松;山坡平缓,林木茂盛,一派夏日景象;山脚苍松挺拔,古木参天,浓荫深处草堂俨然。室内一妇人怀抱婴儿,与一男人交谈;松树右侧有一条溪流蜿蜒曲折,通往深山,似有房舍隐现。右上题款:“夏日山居,戊申二月黄鹤山人王叔明为同玄高士画于青村陶氏之嘉树轩。”戊申为元至正二十八年,也是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是为朋友同玄高士所作。由于元朝统治者对汉人歧视,王蒙甚感不爽,清高脱俗的他干脆辞官归隐,在浙江余杭的黄鹤山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生活,自号 “黄鹤山樵”,潜心研究诗书画,并以诗言志:“我于白云中,未尝忘青山。城府吾奇观,知往不知还。往者不可劝,来者又谁关?卧看飞鸟还,山青云自闲。”后来,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聘请他任长史。于是王蒙研习兵书,欲辅佐张士诚干一番大事。可是张士诚的作派令王蒙心灰意冷,于是又归隐山林,寄情山水,泼墨丹青,常出入寺观,又自署香光居士。这段时间,其书画造诣达到了顶峰,创作了很多以“隐逸”为题的作品,《夏日山居图》就是这个时期所作。明朝建立后,王蒙再次出山,出任泰安知州。可是由于受朝中右丞相胡惟庸案牵连,王蒙锒铛入狱,死于狱中。从画中的题跋、鉴藏印和有关著录可以看出,此图流传尽管曲折,但是脉络清晰。其上有林瀚题跋曰:“黄鹤山人标格清,胸中丘壑何纵横。兴来捉笔一挥洒,苍崖翠石烟云生。人家住在山之麓,隐映门墙蔽林木。横经读罢鼓瑶琴,熏风微动窗前竹。司业先生最爱山,无缘长得青山看。时张此图向高辟,彷佛扬子江天宽。三山林瀚为少司成费先生题。”林瀚,字亨大,号泉山,福州人,明成化二年进士,曾官至兵部尚书。他在题跋中表达了对《夏日山居图》的喜爱和对王蒙书画艺术的赞赏。清朝时,此图被书画鉴藏家安岐收藏,应在乾隆年间辗转被清内府收藏。画幅中有清乾隆皇帝亲题鉴赏御制诗:“苍山雅解朱明障,灌木还饶翠荫笼。结宇名符滦水上,不因今昔辨殊同。”画中钤“乾隆御览之宝”等印。后被清末代皇帝溥仪偷运出宫,流落民间,被近代书画收藏大家庞莱臣所藏。王蒙的山水画受其外祖父赵孟頫影响,师法五代南唐画家董源、巨然,“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画鉴》),运用披麻皴来表现南方秀润多姿的山水风景。作品以繁密见胜,重峦叠嶂,长松茂树,气势充沛,雄伟沉厚,变化多端。《画史绘要》中说:“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王蒙兼攻人物、墨竹,并擅行楷,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张大千对此画情有独钟,多次到庞府赏画,1947年曾“背临”一本。新中国成立后,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幸被文物部门购得,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丹山瀛海图》元 王蒙 纸本设色 纵28.5厘米、横80厘米 上海博物馆 《丹山瀛海图》画东海蓬瀛诸岛壮丽奇伟之景。洲岛环海,水际浩淼,舟樯扬帆远行。岛上山峦重叠,乔松挺立,琼阁楼宇深藏其间,岛屿之间长桥卧波。山石多用解索皴,焦墨点苔,杂树则用夹叶、勾叶、点叶诸法。此图画法细密,景色奇丽,意境开阔。在王蒙作品极为少见。画上自题“丹山瀛海图,香光居士王叔明画”。钤白文“黄鹤山樵”。卷后有明·项元汴题记。此图描绘东海蓬瀛诸岛壮阔奇伟的景色。水面上洲岛参差涌列,岛上岗峦层叠重深,长松挺立,栈屋掩映,树木稠密。岛有木桥通向对岸,山隈深处楼屋掩映。海水浩淼无际,点点舟樯扬帆风行。笔墨师承董源,缜密的披麻皴屈曲律动,峰顶密赞苔点。树木交织使用各种夹叶、勾叶、点叶法,极得荣茂之意。是王蒙笔意繁缛灵活的别体之作。
《煮茶图》元 王蒙 立轴 设色纸本 99×46cm 《煮茶图》用“渴墨”以牛毛皴、解索皴画法画出,然后再用浓墨“苔点”,画出山体的阴阳向背,这正是王蒙所独创“水晕墨章”1,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表现出元气磅礴、纵横离奇的山水境界。王蒙画的山水,景色稠密,山重水复,布局繁密,苍郁深秀。与他自幼受外祖父赵孟俯的影响有关,后来得到黄公望的指教,又常与倪瓒、陈汝言等人切磋,对山水画有独到的创新。第一段,宇文公谅的题跋是:霁色如银莹碧纱,梅葩影里月痕斜。?家僮乞火焚枯叶,漫汲流泉煮嫩茶。?顿使山人清逸思,俄骜蜡炬发新花。?幽情不减卢仝兴,两腋风生渴思赊。? 宇文公谅(?-约1338年前后在世)在《元史》中有本传,字子贞,其祖先成都人,后徙吴兴。生存时间约元惠宗至元中前后在世。他通经史百家言,弱冠有特操。登至顺四年(1333年)进士,为国子助教。日与诸生辨析诸经。调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至岭南廉访使佥事,以疾请老。卒,门人私谥曰纯节先生。宇文公谅著作宏富,有《折桂集》、《观光集》、《辟水集》、《以斋诗稿》、《玉堂漫稿》、《越中行稿》凡若干卷。 第二段题跋是署名“郡中”的文人所写的一首诗:“嫩叶雨前摘,山斋和月烹。泉声云外响,蟹眼鼎中生。己得卢仝兴,复晓陆羽情。幽香逐兰畹,清气霭轩楹。”“郡中”意思是同乡,在这里应当是指与画家王蒙本人的一个同乡文人所写,那么,这个人也就是湖州(今吴兴)人。 第三段题跋是黄岳写的:清泉细细流山肋,新茗丛丛绿芸色。良霄汲涧煮砂铛,不觉梅梢月痕直。喜看老鹤修雪翎,漫艺沉檀检道经。步虚声彻茶初熟。两袖清风散杳冥。蜀人黄岳题于岷江寓所。经查,黄岳10是明末清初文人,生卒年不详,四川人,曾任吏部考功司郎中。 第四段题跋是杨慎所写,“扁舟阳羡归。摘得雨前肥。漫汲画泉水。松枝火用微。香从几上绕。细向树头围。浑似松涛激。疑还绿绮挥。蜂鸣声彷佛。涧水响依稀。杨慎。”杨慎(1488-1559)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杨廷和之子,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少年时聪颖,他曾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编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明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大礼议”,违背明世宗的意愿而遭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题签:元黄鹤山樵为陈惟允画煮茶图真迹。秋枚道兄秘藏。戊寅(1938)春正吴湖帆题签。 钤印:丑簃长寿 题识:煮茶图。黄鹤山中人王蒙为惟允画。 钤印:香光居士、黄鹤山樵 题跋:(一)宇文公谅:霁色如银莹碧纱,梅葩影里月痕斜。家僮乞火焚枯叶,漫汲流泉煮嫩茶。顿使山人清逸思,俄惊蜡炬发新花。幽情不减卢仝兴,两腋风生渴思赊。公谅。 (二)郡中:嫩叶雨前摘,山斋和月烹。泉声云外响,蟹眼鼎中生。已得卢仝兴,复饶陆羽情。幽香逐兰畹,清气霭轩楹。郡中。 (三)黄岳:清泉细细流山肋,新茗丛丛绿芸色。良霄汲涧煮砂铛,不觉梅梢月痕直。喜看老鹤修雪翎,漫爇沉檀检道经。步虚声彻茶初熟,两袖清风散杳冥。蜀人黄岳题于岷江寓所。 (四)杨慎:扁舟阳羡归,摘得雨前肥。漫汲画泉水,松枝火用微。香从几上绕,细雨树头围。浑似松涛激,疑还绿绮挥。蜂鸣声彷佛,涧水响依稀。杨慎。钤印:杨慎私印 鉴藏印:朱靖候:如愿、靖候秘籍、朱爵长寿;长卿 说明:1.宇文公谅(元),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元中前后在世,字子贞,其先成都人,后徙吴兴。通经史百家言,登至顺四年(1333)进士,调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至岭南廉访使佥事,以疾请老。卒,门人私谥曰纯节先生。公谅著作宏富,有折桂集、观光集、辟水集、以斋诗稿、玉堂漫稿、越中行稿凡若干卷,《元史本传》传于世。 2.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杨廷和之子,公认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明代文学家。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着,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 3.邓实(1877-1951),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号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提倡国学,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创办《国粹学报》等刊物并任主编及编辑。以国粹派的组织者和理论家闻名于时。曾与黄宾虹选编《美术丛书》,撰有《谈艺录》。来源:美国资深藏家珍藏并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