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0968|回复: 13

[今日大武汉] 夏口漫谈

[复制链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4

主题

99

帖子

109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09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2-8-15 10: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牛新民 于 2022-8-15 11:12 编辑

夏口漫谈

  今日若提到夏口,人们都会知道,这是“官方”所公认的,公元223年孙权最早在今武昌所筑的城垣名。其实,武昌何时筑城?又为何叫夏口仍为一迷,一些探讨者也不时阐述己见,有些资深学者甚至还提出一些颠覆性的新见。
  笔者愚钝,但也有话要说。为了缩减篇幅,又考虑后期史料恐有传抄之不实,因此拙稿尽可能采用早期(如汉晋南北朝)的文献,力求简短,并附以引文出处及作者生卒年代,以便读者参考和详查。另外,为防冗长乏味,故独自成章以供选阅。当然,所述也仅供参考。
一,夏水夏口何其多
  (一)《水经注》中的三夏水五夏口
  古代命名地名时,多有将某支河道与主流交汇处称作为某口的。“夏口”即来源于夏水与其它河流的交汇口。那么古夏水在何处?为什么称夏水?古夏口又在哪里呢?
  班固(32—92)《汉书.地理志》述:“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郦道元(约470—527)《水经注.夏水》中又引用前人书著:“应劭(约153—196)《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原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
  从以上可知,古夏水应为长江上的分流,向东流入沔水(汉水)。又因夏天涨水季节河水方盛,所以叫作夏水。
  夏水、夏口在《水经注》中多有记载,现简摘几段并予说明。
  1,《水经注.夏水》:“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
  2,《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得豫章口,夏水所通也”“又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江水左迤为中夏水”“大江又东,左合子夏口。江水左迤北出,通于夏水,故曰子夏也”。              
  从上两段可见,长江在今沙市附近有多处支流分出。这里除提到豫章口外,还提到夏水、中夏水、子夏水,中夏口、子夏口。
  按常理,夏水入沔处才称夏口,但长江沙市附近的夏水出口为什么也叫夏口呢?笔者理解,长江在沙市“左迤北出”进入江汉平原后,因各地高差不大,至使夏水平缓,“冬竭夏流”。甚至不排除长江水位低时夏水流域积水倒流,所以沙市一带也就会有中夏口、子夏口之名。
  3,《水经注.沔水》:“扬(杨)水又北注于沔,谓之扬口,中夏口也。曹太祖之追刘备于当阳也,张飞按矛于长坂,备得与数骑斜趋汉津,遂济夏口是也” ;“又东南过江夏云杜县东,夏水从西来注之,即堵(又作睹潴等)口也,为中夏水。”
  上段可见,夏水各支与它水分合后入沔,一处为扬口,一处为堵口。其中扬口也又称中夏口。
  4,《水经注.夏水》:“自堵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杜预(222-285)曰:汉水曲入江,即夏口矣。”
  5,《水经注.江水》:“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也。”
  上两段说明,堵口以下的沔水又称夏水,因此汇入长江处也叫夏口,而孙权在对岸蛇山(黄鹄山)北所筑的城,也称为夏口。
  综合以上可知,《水经注》共提到了从长江左迤的夏水、中夏水、子夏水,(未含堵口至入长江段兼称的夏水)。还有沙市长江边的中夏口、子夏口(未含豫章口),沔水边的中夏口(未含中夏水入沔的堵口),及沔水入长江处的汉阳、武昌夏口。可见《水经注》所述还不止三夏水,五夏口。
  对于以上诸多夏水、夏口的位置,在杨守敬(1839—1915)的《水经注疏》中都有分析介绍;而在谭其骧(1911-1992)院士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西晋、南北朝的“荆州”地图中,也可见到源自沙市的扬水、夏水和今汉水旁潜江处的扬口(中夏口)、仙桃市处的堵口。当然,因河道变动频繁,这些位置今址并不准确,仅能作参考。而我们探讨的则是汉末以来的军事重镇,沔水入江处的夏口。即汉阳、武昌的夏口城。
            
  (二)钟祥夏水夏口说
  除《水经注》所述夏水、夏口外,武大石泉教授(1918—2005)等又提出一个钟祥赤壁说,认为赤壁在今钟祥市北碾盘山处,并提出夏水为今蛮水(古沮水)别流,时夏口在钟祥或稍南汉水东岸处的新说。(见石泉《古夏口城地望考辨》,下作《考辨》)
  但笔者对其上述说法尚难理解。囿于篇幅,仅对石老师所述夏水,夏口的定位说点自己的不同看法。
  在《考辨》中,石老师认为:若依现在的流行说法,夏水出自荆州沙市的长江,最后在今仙桃附近入汉水。但“江汉平原的地形实是西北高东南低”,因此说夏水源自沙市,然后流向沔水的说法是“讲不通的”“也是不能成立的”。故以此作为推翻原流行说法的一种理由,从而提出夏水应为今宜城蛮河别流,夏口应在钟祥或稍南处的新说。
  笔者在前文曾探讨过:夏水流域高差不大,因此不排除会在长江枯水时产生倒流。那么,是否真如石老师认为的江汉平原呈“西北高东南低”之势,源于沙市的长江水不可能汇入沔水呢?(《水经注》述,夏水入沔分别在扬口(又称中夏口。今潜江北)、堵口(今仙桃北)两处附近)
  但笔者查知并非如此。且不说古之地势高低如何(如泥沙沉积下游会逐渐变高),据网查:今沙市长江警戒水位为43米,仙桃汉水警戒水位为41.8米。由此可推测,沙市长江之水是高于仙桃以下沔水的。(又查:上游潜江警戒水位35.1米,沙洋警戒水位39.7米。此两处也都低于沙市)可见长江自荆沙流注汉水并非是“讲不通的”。
  另外,《考辨》还认为:夏水“分‘江’之处在……今蛮河下游北岸璞河脑附近……大约在今钟祥西北境流入沔水”“古夏口当在今钟祥市或稍南处”。
  笔者参照石老师钟祥赤壁之战新说示意图,在卫星图上量得,璞河脑距入沔口约25公里;入沔口距碾盘山(钟祥赤壁)约8公里;碾盘山距钟祥市中心(夏口)约18公里。即此夏水至入沔处仅约25公里,即便至夏口城,也仅止51公里。当然,这是直线距离,石老师认为夏口还可能在钟祥稍南处。但这与《汉书.地理志》夏水“行五百里”的说法相差也太悬殊了。
  石泉老师作为历史地理研究大家,著述颇丰,并曾兼任过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理事长,其新说肯定还有其它许多理由,有意者还可另作深究。



补充内容 (2022-11-19 09:40):
夏水夏口何其多中的“但长江沙市附近的夏水出口为什么也叫夏口呢?”现改:但长江沙市附近的长江分流入夏水处为什么也叫夏口呢?[col...

补充内容 (2022-11-19 09:52):
还是这样改:“但沙市附近长江流入夏水处为什么也叫夏口呢?”
夏口何其多.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4

主题

99

帖子

109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09

IP属地:江苏省镇江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苏省镇江市 2022-8-15 10: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牛新民 于 2022-8-15 21:00 编辑

二,三国夏口何处是
   (一)夏口应在长江边而并非在沔水中段
   上文共提到六个夏口(含钟祥夏口),但有涉探讨汉末、三国时的要地夏口,当为今汉阳、武昌两处。而前文引《水经注》沔水扬口(中夏口)时称:“备得与数骑斜趋汉津,遂济夏口是也”。而石泉先生也认为夏口当时在钟祥。这些是否说明,当时夏口会在沔水中段呢?笔者的意见是否定的。
   其实,陈寿(233—297)《三国志.关羽传》己说明:“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是说刘备与关羽在汉津即《水经注》的沔水中夏口汇合,然后一起又去的夏口。而这个夏口应是位于长江边的夏口。
   这从《三国志》和三国时的一些史料中,也可看出夏口不应在沔水中段。现再引几段为证:
   1,《三国志.孙贲传》:“子邻嗣……邻迁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
   此处夏口、沔中显是并列关系,孙邻当为夏口督兼领沔中督。沔中应在沔水中游,而夏口就必不会在此。(下文还有吴将张梁曾任“沔中督”。可见夏口、沔中互不隶属)
   2,《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中,裴引用了《献帝春秋》文:建安十六年(211),孙权欲派兵伐蜀,然因刘备驻军长江沿线,不同意吴兵过境而作罢。当时孙权“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使  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裴松之(372—451)本人距三国时间较近,而且引用的又是更早一些的书著,因此可信度较大。引文述孙权军欲由吴入蜀,但这必需要经过长江水道的今武汉,而并非要经过沔水上某地(如钟祥)。
   由上可说明,当时的夏口当在武汉长江边,而不在沔水内。(因此也不会在钟祥附近)
   (二)广义狭义说夏口
   看过《三国志》的可能都会知道,在描述汉末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前后时,都曾多次提到过夏口。但需指出的是,此夏口决非指今武昌。理由很简单:因为若武昌早就有夏口之地名,那么《三国志.吴主传》认定的223年(吴黄武二年)筑城时,就不会写成为“城江夏山”,而是应直接写作“城夏口”了。
   汉末三国时的夏口又指何处呢?现先选几段史料再予探讨:
   1,《裴松之注三国志.孙奂传》引《江表传》述,赤壁之战后,孙权“及至夏口,於坞中大会百官议之……诸将或陈宜立栅栅夏口,或言宜重设铁锁者”,时小将张梁“越席而进曰:‘……今宜明树赏罚之信,遣将入沔,与敌争利……’后稍以功进至沔中督”。
   “铁锁”,当为横于水道阻挡行船的铁索链。据南宋《舆地纪胜.汉阳军》述:“锁穴,在大别山之阴……即孙皓时以铁锁断江处。”赤壁之战后,襄阳一带属魏国,沔水当为进攻吴国之水道。吴为防魏,显然要加强沔水的防务。从文中“重设铁锁”“立栅栅夏口”“遣将入沔”等语看,此处夏口当指今龟山北沔水入江口处,而并非为对岸的今武昌。
   2,《三国志.董袭传》:“建安十三年,权讨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
   3,《水经注.江水》:“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山左即沔水口矣。沔左有郤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治。昔魏将黄祖所守。”
   4,梁沈约(441—513)《宋书.刘道规传》述:404年刘“复进军夏口。伪镇军将军冯该戍夏口东岸,扬武将军孟山图据鲁城,辅国将军桓仙客守偃月垒。于是毅攻鲁城,道规、无忌攻偃月,并克之,生禽(擒)仙客、山图”。
   从以上三段可见,沔水长江交汇处所分成为鲁(山)城、卻月城(偃月垒)、夏口东岸。类似今汉阳、汉口、武昌三地。再从“复进军夏口”句可见,广义的夏口,当泛指此三地的城垒、军营和民居。而狭义的夏口城,则应指郤月城、鲁城,及后来的武昌新筑夏口城堡。
   对于此三地的具体位置,今再作如下推测:
   据《明一统志.汉阳府》述:“锁穴,今山阴二处有石穴俱存,即其系锁处”,《梁书.武帝》述:“汉口不阔一里,箭道交至”,清末地图显示龟山北原为东月湖等等条件推测:三国时沔水入江口紧临今晴川阁北侧,而“沔左”的郤月城原址,则应在今南望嘴一带。
   鲁城有在龟山上龟山下两种说法,除上文说“山上”有“陆涣所治城”外,《水经注疏》中杨守敬转引《舆地志》述:“鲁山下有城,即吴江夏太守所理之地”。依锁穴在“山阴”,和清末地图及其地势可知,洗马街未辟前,晴川阁原与鲁山顶缓缓相连。而古铁门关也在此处。由此可推断:鲁城原址就在今龟山头临江一带。(时无晴川阁)
   而武昌的夏口城,则在今武昌司门口一带,本文后将另予专述。
   (三)武昌筑城为什么称作夏口
   在江南今武昌筑的城为什么又叫夏口呢?笔者认为,武昌时甚荒僻,筑城后起初并未定名,而是被逐步“确认”为夏口的。
   据简略查知,在汉末至吴国亡的约60年中,曾有多人被任命过夏口督将,仅在《三国志.吴书.宗室传》中,孙氏宗亲就有孙皎、孙壹、孙邻、孙秀任过夏口督。(孙邻为夏口沔中督)笔者估计:夏口督将署最初应在卻月城或鲁城。武昌筑城后为一军事营垒,当隶属于夏口督,或许这些督署也不时有迁至武昌新筑城垣中的。于是地名随官府名,后来约定俗成,就也叫作夏口了。而且相当长一段时间,仍习惯把武昌的夏口城当作为江北夏口的一部分。下摘引几段史料:
   1,梁沈约《宋书·刘怀肃传》:“(404年)伪镇东将军冯该戍夏口东岸,孟山图据鲁山城,桓仙客守偃月垒,皆连壁相望……(405年再克江夏后)道规加怀肃督江夏九郡,权镇夏口。”
   2,房玄龄(579—648)《晋书.刘毅传》:“毅军次夏口。时振党、冯该戍大岸,孟山图据鲁城,桓山客守偃月垒。”
   拙文前曾引用的《宋书.刘道规传》中,就有把武昌夏口称为“夏口东岸”。此处又一次提到“夏口东岸”和“大岸”,而未直接称为夏口。可见当时两岸曾皆称为夏口,而到后来,夏口才专指武昌。
   1956年12月,武昌莲溪寺发现一座三国吴墓,一出土铅券有“永安五年(262)…丹阳石城…校尉彭庐年五十九居沙羡县界”等铭文。查知,县应无校尉,彭某似当隶属于夏口督将,而武昌已筑城,此处提沙羡而不作夏口,是否也说明三国初夏口只是一军事机关(衙门)而尚未作为地名呢?
   因此可见,今武昌被称为夏口之名是有一个过程的,是约定俗成最后方定名为夏口的。
   石泉老师《考辨》认为,武昌称作夏口是“公元556、557这两年间”。即武昌得名夏口当在南北朝时。不过石老师又说,夏口之名是由“今钟祥移至今武汉市”的。而卒于527年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把今武昌称为夏口。即郦认为今武昌称为夏口的时间略早于石泉说。
   另外,现代还有一种说法:因龟蛇锁大江,古时汉口为大片水域,汉水在龟山以南就有一段与长江相会由此入注,人们就把这一段当作了夏水,这样,汉阳、武昌就分别成了夏水左右两岸,故右岸的武昌很早就有了夏口之名。其实此说欠妥,因看重夏水而无视长江的存在似不可能;而且如果武昌岸边若早就有夏口之名,《三国志》也不会将在此筑城写作“城江夏山”,而应写作“城夏口”了。(见下文)

夏口定名当晚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4

主题

99

帖子

109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09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2-8-15 10: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牛新民 于 2022-8-15 21:37 编辑

三,夏口筑城时间四说
   (一)黄武二年说
   此说为今夏口何时建城说的主流。无论各书作何引证,最终还是源于陈寿《三国志.吴主传》:
   黄武……二年(223)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是月,城江夏山。
   但令人不解的是,江夏山是今蛇山吗?筑的城是武昌夏口城吗?再者说,武昌的夏口城旧址也不在山上,而在山北今司门口一带。
   江夏之名始于西汉,北含信阳,南抵湘赣,东至阳新,西近荆门,郡治在今新州西。即便是汉末割剧,程普初任吴江夏郡守时,也尚“食四县”。可知江夏地域辽阔。而今武昌当时仅为沙羡县(治所金口)属地,之前连地名尚都没有(如被称为夏口东岸、大岸)。不起眼的蛇山当时可能会被称作为“江夏山”吗?
   那么,又会否是陈寿作《三国志》时,按当时西晋的叫法称蛇山是江夏山呢?但据查,三国归晋后,江夏郡设在江北,治所安陆;而江南原**江夏郡旧地已攺为武昌郡,治所在今鄂州。即在陈寿有生之年前,武昌还从未成为过“江夏”县、郡治所。所以,蛇山也难称为江夏山。                                         
   “江夏山”是否又会是指江夏郡内其它某处一座山呢?从原文“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是月城江夏山”中看,是否说是魏将曹真在江陵中州或某地的江夏山筑的城呢?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囯》地图中,“江陵中州”标注在今枝江百里洲一带。据查:这里确实有上明城等古历史遗址。但曹真是否筑城无考,而且在历史上,此地似也从未隶属过江夏郡,因此也似不会称作江夏山。
   又据方志史料,今武昌汤逊湖灵泉山唐时即名江夏山(清县志图作峡山)。武昌巡司河旧时有水道可过此湖至鄂城。孙权是否在此筑城,以作为**都城武昌(今鄂州,黄初二年筑城)屏障呢?不过此事未见历史记载,而且在灵泉山一带也还似未发现有城垣遗迹。
   总之,因“江夏山”位置的不确定性,223年筑武昌夏口城之说尚有疑点。
   但是!话又说回来,虽说在陈寿作《三国志》之前,武昌并未作过江夏郡和江夏县治所,但它必竟在长江与夏水的汇合处。因此说蛇山为江夏地区的山也可说的过去。而写作“城江夏山”,没写作“城夏口”,这也正与当时武昌筑城之初还未有夏口之地名的推断相符。
   总之,由于此说出处最早,相对其它三个夏口筑城时间说理由还算充分些,因比当为主流之说。
   (二)黄初二年说
   此说源自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
   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221)孙权所筑也。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地理巨著,文中指名道姓的说夏口城是魏黄初二年即221年所筑。
   然而,因《水经注》晚于《三国志》,郦道元推翻前说但却未叙述理由,而且又未见到当时有其它史料的旁证。另又有说郦为北朝魏国人,可能不太了解南朝的事而有误。(包括郦的认知和后人传抄有误)再又因“黄武二年” 与“黄初二年”仅一字之差,因此杨守敬等著《水经注疏》中写道:“考吴黄武二年,当魏黄初四年,则此二为四之误,今订”。就把“魏黄初二年”改作为“魏黄初四年”,即认定为223年筑夏口城。
   另外还有人认为夏口城是221年开工,223年完工的。但都无力证。因此221年说也多有认可,光绪间的《江夏县志》也认定此说。
   (三)建安十四年说
   清初顾祖禹(1631—1692)的《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二》:“沙羡城在府治西南。汉县也……后汉建安四年,孙策击黄祖,军至沙羡,大破祖兵。十四年(209年),孙权筑夏口城,以程普(?—215年)领江夏太守,治沙羡。”
   此说应来自于《三国志.程普传》:
   (建安十四年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
   从上文可见只说到程普任太守,而并未提筑城的事。由于历史上沙羡县治所曾有由金口迁址过沔口、夏口的说法,不过具体的时间不详。但按武昌夏口筑城的各种说法,东汉的建安十四年即209年之前,武昌夏口尚未筑城,因此,程普任太守时也来不及在武昌筑城并作为江夏郡的治所。文中的“治沙羡”应指今金口。但又据《三国志.孙皎传》中:“(孙皎)代程普(?—215)督夏口”句分析,此时的沙羡(县治)、夏口或应当在今汉阳,而还不应在武昌。
   因此,建安十四年(209)筑夏口城之说似基本无人认同。
   (四)赤乌二年说
   在一些旧志中,还有武昌夏口建于赤乌年间说,如明《湖广图经志书.城池》述:“按旧志,吴孙权赤乌二年(239)修筑旧垒,谓之夏口城。
   其实,此说其根源也来自于《三国志.吴主传》:
   赤乌……二年……夏五月,城沙羡。
   显然此说是认为239年沙羡县治所就在武昌。
   但是,前文己说过,建安十四年即209年,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时,当时的沙羡应不在武昌。不过30年后的239年,
   “城沙羡”到底在哪呢?是指在金口筑城呢?还是沙羡县治已迁武昌后筑的(夏口)城呢?
   理论上讲,若在金口能找到当时城垣遗址,那么此“城沙羡”就真是在金口筑城了。但据笔者所知,历史上金口似无筑城记载,也似未见到城垣遗迹(当然,千年土城今无存也有可能)。不过,在乾隆《江夏县志》一插图中,金口北绘有一城垣,标作“古汝南郡”。是真有城墙,还只是为了标示古汝南郡(东晋所设)的存在位置呢?今不得而知。而笔者还在清《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二》找到一段:“《志》云:汝南,晋咸和中置。《荆湘记》:金水北岸有汝南旧城,是矣。萧梁末,西魏置戍守于此。邵陵王纶为侯景将任约所败,欲西入定州,不果。行至汝南,西魏所署汝南城主李素,纶故吏也,开门纳之。”
   从文中“旧城”“城主”“开门纳之”等语,金口似曾有过城垣。
   或有人认为,没准赤乌二年时沙羡治所刚好已迁至武昌,并筑城,故“城沙羡”即指在武昌筑的夏口城。虽说并非没有可能,但无力证,无人认可。        

黄武黄初之争.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4

主题

99

帖子

109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09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2-8-15 10: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牛新民 于 2022-8-15 21:06 编辑

四,武昌夏口旧址估位

  《水经注.江水》述:“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南宋《方舆胜览》述:“夏口城依山负险,周回不过二三里。”据此,人门对武昌夏口旧址在今司门口一带已成共识。但城垣的具体位置已难确定。笔者不揣浅陋,现依其地形及民国清末一些地图的街道走向,对城垣作一估位,并对四周城墙定位逐作推测。
   北城墙在中华路南侧。
   从清末地图可知,中华路北侧一带原有一湖名藩湖。城墙显然不会建于湖中。但若城墙在藩湖之北,湖在城内,则夏口城周就远不止二三里了。因此南城墙应在藩湖南今中华路一线。如今该路段南的湖北省粮食厅处,中华路南侧高于北侧的地势仍明显可见。                     

   南城墙至蛇山腰斗级营街。
   武昌在南北朝建郢城时,南城墙应在蛇山脊,今黄鹤楼东还立有郢城墙旧址文保碑。但筑夏口城时较小,为郢城的城内城,因此可能不会费工在山脊之上筑城。再据《陈书•孙玚传》记载:约560年,北周“大将史宁率众四万”攻郢,夺取外城后,“周军又起土山高梯,日夜攻逼,因风纵火,烧其内城南面五十馀楼”。内城即夏口故城。若城墙在山脊上,从山坡下就不便仰攻了,且更不易火攻了。只有城墙在今斗级营街一线,敌在蛇山上,从高处略筑土山便可据高俯攻城内了。                           
   东城墙在民主大巷。
此巷旧称察院街。武昌民主路与横街头交汇处,明显为一低点,清未图中民主路在此分为两段:向东渐高为抚院街,向西渐高为察院坡。横街头古代必为蛇山北一水道,并兼作护城壕。而横街头西侧与之平行的察院街,位在司门口高台之东,故估为夏心口东城墙旧址。
   西城墙在鸿翔巷。
   西城墙最难估位。据清末民国的老照片和地图可知,时城墙外隔一条路即为江岸。但笔者认为,夏口城垣当不在江边。
   这从南宋《入蜀记》中可看出:当陆游等“出汉阳门游仙洞”曾见过“吕公洞”和“洞少南即石镜山麓”。即说明吕公洞、石镜山在城外(今黄鹤楼景区新辟有吕仙洞、石照亭景点)。此后陆又“由江滨堤上还船”,即江边还设有一道江堤。由此可知城墙距江边应有一段距离。而且夏口后来一直被说成为“子城”“内城”、“周二三里”。城并不大。
   至于将此线定为鸿翔巷,主要是考虑此巷北延即为今北城角(路),而北城角即清城墙址处,城外旧有筷子湖,当为城壕。(见清地图)故估夏口城墙也在此延长线上。                 
   综上所述,于是笔者从地图上勾勒出夏口旧址图,从卫星图上量得,城四周长约1800米。再从民国初及现今几幅有等高线的地图上可知,此处为一稍高的台地。              
   当然,上述定位仅为估计。因原城本为土城墙,历经一千多年,后又一直处于城中心,地基也不知被翻动过多少次。因此其旧迹可能也就很难以找寻了。

夏口估位.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4

主题

99

帖子

109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09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2-8-15 21: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附几图
中华路北低南高 (1).JPG
清末司门口一带.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4

主题

99

帖子

109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09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2-8-16 21: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顶帖。
似本栏并不喜相关谈及武汉历史之帖。
夏口筑城今“统”一作223年说,甚至也连及黄鹤楼建造时间。但有时历史就是一迷,难有正解。
附光绪江夏县志书照,其时多认为221年筑夏口…
光绪县志夏口筑城.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4

主题

99

帖子

109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09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2-8-17 07: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老执钟祥赤壁说,对赤壁、夏水、夏口及江陵位置皆另有新见。但本人多有疑问,特别是石老夏水址说。关注者可再深究。
附相关两图:
石老师钟祥说 .JPG
石老师钟祥说 - 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4

主题

99

帖子

109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09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2-8-19 19: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牛新民 发表于 2022-8-17 07:26
石老执钟祥赤壁说,对赤壁、夏水、夏口及江陵位置皆另有新见。但本人多有疑问,特别是石老夏水址说。关注者 ...

石泉(1 9 1 8—2 0 0 5),原名刘适,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理事长、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石长期从事历史地理特别是古代荆楚地理研究,先后出版《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有续集)、《古云梦泽研究》等4部学术专著……
所以石泉之说当慎酌。
附石泉先生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4

主题

99

帖子

109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09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2-8-19 19: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建安十四年及赤乌二年建夏口说两书照。不过今多否之。
夏口筑城另两说.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4

主题

99

帖子

109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09

IP属地:江苏省镇江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苏省镇江市 2022-8-21 12: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现在所见到清末的地图、照片中可知,时汉阳门外仅有一马路,西侧就是长江。但拙文认为古夏口城与江边还有一定距离。此补一图并一段《入蜀记文,从中可见古汉阳门外还有几景…


移址复古洞亭.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