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0
贵宾
   
- 积分
- 1622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3-2-19 10: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九命鸟 于 2013-2-19 13:07 编辑
丹江口武当仙山 发表于 2013-2-19 10:04 
丹江口市在管理武当山时,谁在管理丹江口人事权呢?没管理好都是丹江口市的责任,管理好了是十堰市功劳, ...
丹江口市管理武当山时,从1980年到2003年,局镇合并、分立再合并再分立,最终于1997年成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无论如何分如何并,其管理模式都是一样的:用行政手段管理旅游经济,由行政首长任经济组织领导。
这种管理模式是典型的“政企不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典型做法。指望这种管理模式实现大发展,是在与虎谋皮。当景区发展与行政管理碰撞时,景区就成了财政的“唐僧肉”。丹江口市并不富裕的财政,不仅不能更多地为景区的发展注入资金,反而将景区创造的财富变成政府部门的灰色收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武当山2003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门票收入693万元,人均23.1元;2004年接待游客66.28万人次,门票收2680万元,人均40.4元。武当山的门票价格一年间翻倍了吗?那就要问原来的管理者了,门票款到哪里去了?这仅是冰山一角啊。
现在的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其门票收入、地方税收什么的全部留在武当山(注:并未交到十堰去),用于武当山景区的建设。
武当山发展不足,与归不归丹江口市管关系不大,应归罪于政企不分的“行政手段管理旅游经济”,应归罪于行政首长任经济组织领导;
武当山发展较好,与归不归十堰市管关系也不大,应归功于用一个封闭管理的经济组织来发展武当山的旅游经济,应归功于“用经济的手段发展并管理旅游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种管理模式是否成功,要用发展数据来说话。当武当山的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数量级时,是否有比现有管理模式更好的模式,留待后人去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