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雪之韵 于 2012-12-8 22:05 编辑
咏诗者说 ——浅析《高山松诗歌评论集》内蕴之美 一、概述 大家知道,评文易,论诗难,甚至难于上青天。为什么评论诗歌就如此之难呢?现代诗歌承继或沿用了《诗经》最基本的艺术手法。通过诗的赋比兴来表现诗歌的语言张力、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内涵。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例如,在《诗经》中民歌运用赋、比、兴手法,形象鲜明生动,使鸟兽草木的神态色采、天地山川的万千景象、人物的音容笑貌,无不活生生地表达出来。从《诗经》起始的赋、比、兴,特别是比兴手法,已成为我国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准则,对后代的诗歌发展,影响很大。 这些论述,深刻表明了赋、比、兴在诗歌中的妙用。下面结合具体诗句来详细分析,以探求诗歌中赋、比、兴运用之真谛。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直接叙写的例子多不胜举,《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他如《氓》中弃妇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黄昏时分农家小院的情景、《击鼓》中对家乡妻子的深挚思念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约游春的欢乐等,也都是用赋的手法直接叙写出来的。 在《豳风·七月》中,诗写道:“七月流火①,九月授衣②。一之日觱发③,二之日栗烈④。无衣无褐⑤,何以卒岁⑥?三之日于耜⑦,四之日举趾⑧。同我妇子⑨,馌彼南亩⑩,田畯至喜⑾。……” “比”在民歌中也俯拾皆是,比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些比喻把女子的美丽描画地鲜活灵动,使人几乎有耳闻目睹之感,而这些比喻也因此被后世不断沿用,成为描写女子美丽的习语。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诗经》民歌中借以起兴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烂漫的桃花(《桃夭》)、和鸣的雎鸠(《关雎》)、猗猗的绿竹(《淇奥》)、皎洁的月亮(《月出》)等。这些物象本身就使人感觉优美的诗意。而兴的妙处更在于借以起兴的物象和下文之间有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关联,它或衬托,或暗喻,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粗犷尚武的《秦风》中有一首荡气回肠的恋曲《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一唱三叹,诉说着对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向往,而那用来起兴的苍苍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忧伤怅惘的心情互相映衬,使全诗都笼着一层淡淡的哀伤。王国维曾经赞誉它“最得风人深致”,而这正得力于“兴”的妙用。 写诗难,评诗更难,诗歌评论在文学评论中地位特殊。一则诗讲究隐喻校果,外延复杂多变,评论会顾此失彼;二则作者运用比兴手法,使诗歌内涵充满无限张力,容易词不尽意;三则评者艺术修养不足,品诗难得要领,容易剑走偏锋。可高山松知难而进,探本索源,评诗议人真诚以对,以专业之技法解读诗意,以率真之个性品人识才,君子本色也。 高山松名字恰如其意。他伟岸的身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如黄山之巅的一棵不老松,傲视群峰。诗者,人仙也。诗界之美,诗人之丽,诗句之槐,诗意之深,以崭新气象飘荡于世。远方呼唤已久,美艳不绝于耳,吾辈欲攀高山奇峰,寻松叹柏,虽千难万险却乐此不疲。而我品读高山松的诗评,更如荒原探险,充满新奇、惊诧。
二、赏析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高山松胸怀坦荡,喜欢行走在山水之中,寻找深山灵芝,湖海惊涛。《大别山诗刊》(总第二十二期)专门出了《高山松诗歌评论集》,可见高山松作为《大别山诗刊》网站站长,他的诗评,在《大别山诗刊》影响之大,地位之高,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高山松诗歌评论集》分为三辑。第一辑评大别山十二钗,分别为十二位美女诗人写诗评,极力表述他对十二位美女诗人诗歌的赞美,语言之柔美,情感之真切,万千气象融入诗评。他以专业人士的眼光,着力内蕴的挖掘,意象的解读,在扑朔迷离的情景里,揭示新奇意象,让诗之美感浮出水面,给人耳目一新。简赏之: 大别山第一钗:碧宇。 《你是天边的一抹绿——碧宇的诗集〈绿色书〉赏析》,着重对碧宇倡导的绿色诗歌理念进行宣扬,他分析道:“碧宇自《大别山诗刊》于2007年5月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绿色诗歌的办刊理念,把诗刊办成了一块绿色家园。”继而又解析了碧宇的诗歌:“看似信手拈来,却无一不是对生活的细心提炼,无论是油菜花还是水仙,无论是蝴蝶还是相册,无论是春水还是月色,都透着阳光的味道,都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也就是说阳光是白色的,她的诗句是清澈的……”在对她的诗评中,沿引了大量诗句,借以论证其观点。“野菊花开在山脚/那奔放的黄/是秋色的魂/我不说,我偏爱庄子,蝴蝶,陌上花/我只说,我偏爱秋天一样天高云谈的秋天。”高山松极尽铺张之能事,运用其对诗的理解,把碧宇的天空,在蓝色背景下,叠加一个绿色滤镜后,自然的色彩呼之欲出,满足于人们对绿色世界的期待,还人间自然与美好。 此外,碧宇的另一首诗《淠河,我的母亲河》又进入他的视野,让碧宇成为大别山十二钗中的姣姣者。母亲河,在所有人心中都有其特殊位置,其情其景,情真意切。他赏析道:“诗歌第一节,作者运用独特的视角和自然的切入……;第二节可以说是第一节情感的延续……:读过第三节,我们对第二节便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时母亲河既是在等待,在忍受,也是在捍卫。……;最后一节把母亲河比作一棵树,一棵可以在底下乘凉的大树,一棵可以在底下享受快乐的大树,正是这棵大树的包容和呵护,让以前的我,一直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之中,无法看清母亲河所忍受的辛酸和煎熬。……”高山松以独特的视角,款款道来,让我们认识了母亲河的形象,以及对母亲河的深切思念,相信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也会为之动容。 大别山第二钗:九丘田的安子。 高山松忆起认识诗人的过程,以及进入她的博客后的感叹。随后分析她的诗《听母亲回忆过去》。论者从诗的句子、场景进行条分缕析,把诗里的美感一一寻找出来,最后发出感想:“掩卷,思绪却深陷于母亲的眼窝不能自拔,深陷于时光的隧道不能自己,仿佛地上的那声叹息还在耳边回响,绕梁三日,而这时,我的眼前浮现的,全是天边的一种深沉的颜色,魅力四射,摄魂夺魄。”高山松从容地把诗歌制作成镜像,以一组鲜活的具象呈递在人们面前,引人深思。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