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雪之韵 于 2012-12-11 10:31 编辑
夜鱼游弋桃花红。 大别山第六钗张红。读着一组《关于桃花的几个章辞》,心旷神怡。高山松简略叙述数语后,单刀直入:“尽管这些桃花万紫千红,也不过是鱼在夜里游动时吐出的一一个小泡泡,按照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夜里吐出的泡泡,边吐边消失。的确,泡泡终究是会消失的,但这些泡泡在消失的过程中,终会浮出水面,并在接近水面的一刹那爆裂开来,爆裂成一朵朵姹紫嫣红的桃花,照亮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的心花也跟着怒放。而这个过程或许就是传说中凤凰涅磐的过程吧,在作者的桃花与读者的心花交相辉映的过程中,彼此的心灵都得到了一次洗礼,彼此的境界也得到了一次升华。而此时,鱼非鱼,泡也非泡,唯见海天一色,澄明静寂,有高山流水在耳,望桃源胜景在前,乐乎哉,不亦乐乎。”高山松一路激情满怀,长驱直入,不吐不快。在赏析诗句里,观天地昌明,海天一色,快乐自然而致。 阅读,带来无尽快感;诗歌,带来激情飞扬。美哉!诗人与赏者之间,凭借诗之魅力,意象扑飞,美妙的通感迎面而来。此时的高山松,醉意茫茫,沉醉于诗难以自拔。读过一遍,感觉干净纯粹,凝炼从容,朴实柔美,再读一遍,意象鲜活,情感饱满。 咏梅叹雪品粽香。 大别山第七钗:梅雪。从高山松的《圣洁梅雪》里,读出了他的个人喜好。原先,他对情感类的诗歌兴趣不大,只喜欢比较有意蕴,比较有回味空间和比较有灵气的诗歌。可对《粽子》的诗评中他的思想悄然异化,诗作完全颠覆了原有诗观。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而“糉”字右半边有“聚集”的意思,意即粽乃为米之聚集也。高山松认为此诗写得细腻丰满,独特而深情,大凡写粽子的诗歌必会提到屈原,必会提到楚国,必会提到汩罗江,必会提到那个投江的故事,而梅雪的这首粽子却没有提到这些,诗中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母亲。 高山松在分析诗的真挚情感之后,随着分析的一步步深入,他得到震撼:“读完全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母亲包粽子的手,母亲牵挂的目光,母亲的唠叨与祝福就一股脑涌上心头,让我洋溢在母亲母亲带给我们幸福的同时,同然而生出一种崇敬和感恩,由此产生了一种投入母亲怀抱的冲动与震撼,而这些,都是诗歌的力量,看似柔情似水的诗句,却有着巨大的冲击力,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功夫,不露一点痕迹就让读者完全融入和感怀,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明了”。 嘿,情感的力量是无声的。高山松以透亮的眼光,识得《粽子》之香味,品知诗之韵味。母爱是伟大的:“母亲从故乡寄来粽子/寄来一颗风尘仆仆的心/提着这沉甸甸的粽子/我的脸上/早已荡漾着幸福的春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