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①七月:夏历(阴历)七月。周人用周历兼用夏历,本诗中二历交用。下文凡说某月均指夏历。流:下,向下行,向下移动,向下降行。火:恒星名。又称大火,即火星,亦名心宿星(心宿二,天蝎座α星),在东曰启明,在西曰长庚。每年夏历五月黄昏火星出现在正南方,方位最正,位置最高。夏历六月以后,偏西而下行。一说:周时夏历六月黄昏时候,此星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到了七月就向西而下行,彼时暑热渐退。流火:火星偏西,向下移动。 ②九月:夏历九月。授(shòu):给予;交给。衣:衣服。指冬衣、寒衣。授衣:把赶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做。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朱熹《集传》:“九月霜降始寒,而蚕绩之功亦成,故授人以衣,使御寒也。” ③一之日:夏历十一月,周历正月(一月)。觱(bì)发(fú,一说,读bó或bō;一说,读bá):“冫毕(bì)冹(fú)”的假借字,风寒,大风发发而寒,寒风呼啸的声音。朱熹《集传》:“一之日,谓斗建子,一阳之月。二之日,谓斗建丑,二阳之月也。变月言日,言是月之日也。后凡言日者放此。盖周之先公已用此以纪候,故周有天下,遂以为一代之正朔也。觱发,风寒也。”陈奂《传疏》:“觱、发,迭韵。发,风发发也。” ④二之日:夏历十二月。栗:通“凓”。寒、凉。烈:猛烈;激烈。栗烈:双声连绵词,即凛冽,寒风刺骨。形容天气十分寒冷。朱熹《集传》:“栗烈,气寒也。” ⑤褐(hè):用兽毛(粗毛)或粗麻布做的短衣,系贫贱之服。《说文》:“褐,编枲袜。一曰粗衣。”段玉裁注:“褐,贱者之服也。”又“取未绩之麻,编之为足衣,如今草鞵之类。”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者衣褐。” ⑥何以:拿什么,用什么,凭什么。何,疑问代词作“以”的宾语前置。卒:终止,尽,完毕。岁:年。系年的别称。何以卒岁:犹言拿什么过完这一年。《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 ⑦三之日:周历三月,夏历正月。于:往。一说:动词词头。一说:为,修,修理。耜(sì,字亦作梩。):用如动词,修整耜。于耜:修理犁头。可泛而言之修理耜类农具。耜:古代农具名,耒(lěi)耜的铲头,似锹。属耒下端铲土的部分,用以翻土。耒耜,形似犁。或云:原始翻土农具“耒耜”的下端,形状像现在的铁锹和铧,最早是木制的,后用金属制。 ⑧四之日:周历四月,夏历二月。举:举起,抬起。举趾:举足耕耘。举足下田耕种。抬脚踩耒耜而耕田。趾:脚、足。 ⑨同:跟,与,和,偕同。我:诗人(农家家长)自称。妇子:妻子与子女。 ⑩馌(yè):送食,送饭。给在田间劳作的人送饭吃。南亩:泛指田地。一说:田垄东西走向的田地称东亩,南北走向的田地称南亩。 ⑾田畯(jùn):周代掌管田地和农业生产的官。即监管农事的农官,是小官。至:到。一说:极。喜(xǐ):通“饎”,酒食。一说:欢喜,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