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汉江一柳 于 2013-5-12 14:11 编辑
在母亲节的时候,写一段《寄语母亲》,或许是很多流落在外儿女的心思。孔子说‘亲在不远行’,可惜,孔子没有生活在今天,如果他生活在今天,面对纷繁的社会环境,面对紧张的生活节奏,他还能说那样的话吗?《寄语母亲》,是所有在外打工子女能够做的事,何况就算是千言万语,又如何能说尽《母爱深深》。
让《母亲做回公主》,不知有几个儿女曾经这样想过,这并不是说儿女们缺少了那样的孝心,只是在这的确有许多实际的问题,就是说从古到今,只有母亲拿孩子当公主,好像很少听说有让《母亲做回公主》的,似乎公主只能是小孩子的事,大人是做不了公主的,这或许就是有人所说的,自己的经济条件实在有限,没有让《母亲做回公主》的外部环境。
让《母亲做回公主》只是一种形式,一种心意,并不真的就是让母亲有那样的待遇。时下,相信有不少的母亲给了儿女公主的伺候,有的儿女在家天天是公主,好像母亲把儿女当作公主是天经地义的事。其实不然,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必须的,正如作母亲的养育儿女不是一种必须一样,母亲也不是必须让自己的儿女天天做公主。母亲们养育儿女是尽着的一种社会的责任,是一种繁衍后代的责任,母亲让儿女天天做公主,则只是本着自己的善良的心,是本着对未来社会的一种希望,如果儿女们将母亲的这种善良当作理所当然,便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误解。同样的,让《母亲做回公主》也不是做儿女必须做的事,我把这看是母亲对未来社会希望的一种回报,也就是说,让《母亲做回公主》是儿女们回报给母亲的。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因为《从读书看教育》就可以知道我们是处在怎样的一种环境。
读书,肯定是在有了文字以后才有的事,而教育则肯定是在有文字之前。在这里,我用了两个肯定,我相信这两个肯定是不相悖的,因为文字与教育的的确确不完全归属一个范畴,读书必须要有文字,相信这一点是没人不会同意的,而教育则并不完全依靠文字,想必这一点反对的声音也不会太多。原始的人因生产力的低下不得不群居取食,他们以无言的行动教育着群体内的成员要相互的友爱,也知道敬老爱幼。反观今天,反观文字已经有了相当进步的今天,反观人类文明已经有相当发达的今天,我们在敬老爱幼上为什么还不如原始人,是文字出了问题,还是教育出了问题,这不能不让人有所思索。于是,有人就《怕明月》了。
为什么要《怕明月》呢?原来只是因为害怕“春昼何其短,风宵渐觉长。一园芳露为谁凉?”教育的问题已经处在不解决不行的时候,作为普通老百姓发几句牢骚也还罢了,作为文人书生的我们,作为有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情结的我们,有理由在这为了自己的“还是旧时明月,庭院已沧桑。”而“怕也凄清”吗?因为“怕也总成伤”,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让自己“夜夜泪成行”。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水云乡》,水云乡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很有必要在这向读者朋友交待一下,“水云乡位于东湖五大景区之一的听涛风景区”,说水云乡,我可没有替她作广告的意思,只是觉得好奇,为什么叫水云乡呢?在看了《水云乡》的简介以后才发现,这可能与她“隐没于繁华城区内的古朴庭园,前后环湖,秀美的湖光山色:景观别致,风光迷人”有关。面对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就凭“廊桥曲径,荷香悠悠,点点暧暧音儿媚”,也会《羞闭了,美人眼眸》。
在五月红的时候,在母亲节这天,让母亲暂时的忘记《印象时间》,去《游东湖梅园》,或许是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这倒不是因为母亲已经无法“袅俏当年态”了,而是因为母亲有着太多的牵挂,牵挂着我们的笑,牵挂着我们的累,牵挂着我们的苦,就是在《合欢桌》前,母亲仍然会牵挂着我们的胃是不是舒坦。我们只要用心的想一下,看一下,就会发现,有不少的母亲就如那《笼中黄莺》,在很多时候,她们只能“无奈笼中望月华”。
更新之(十) 更新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