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6569|回复: 26

[史话兴国] 鄂东南“接王”民俗考察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3-5-29 21:53: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费杰成  来源:县文化体育网
         在鄂东南阳新地域,自古流传一种名叫“接王”的习俗,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均要举行大规模的“游王”活动,是时游人如织,万家空巷,如同一次盛大的“狂欢节”。本文就其民俗形态、神偶种类、民俗性质和文化价值等方面,作一初步探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3-5-29 21:53: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接王民俗的概况
“接王”,又称 接太王 ,流传于阳新富河北岸的数十多个乡镇,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会期,主事此会期的有送王神的一个村族和接王神的一个村族共同完成。一般送与接的是异姓村族,如2008届由黄姓送王神,徐姓接王神。这种情况随着村族的会商,下一届会更换着姓族来送接,以太子镇地域流转情况为例,2008年为黄、徐两姓主事送接,2009则为徐李两姓主事送接,而2010年则为李、费两姓主事送接。这种民俗运动生态植被的复盖,有力地说明此俗就是地域性的,群体性的,不分村族性的,而非某些专家认为是“宗派”性的。首先映证的是其所呈现出来的民俗内核,具有极强的族群融合的原始文化特征,其标志就是在共享王神仪式的痴迷中获取精神慰藉,即信众在仪式中获取心灵的愉悦与腾升,或向往光明乞求平安、或进行族群的交流化解矛盾、或与上苍对话追溯远古族源的魂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3-5-29 21:53: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遗憾的是因其源头古远,其本来的信仰真谛已迷失在时空长河中,甚至将一个极富文化内涵的民俗事件被我们误读成“毒草”,加上信众对此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使得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定张冠李戴。为此,很有必要剥去其玷污的尘埃,如果你有机亲临民俗现场,只要稍加品析此俗在运动过程中的丰富无比的民间游艺细节及其精彩绝伦的表演,就不难发现它的文化价值。也许对于享受文化优裕条件的城里人来说,这种民俗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世代耕作的农村民众来说,也许这就是他们寻根问祖、享受生活的最好方式,或者说是情感渲泻的最好表达窗口。那么, 接太王 的文化本质到底是什么、又是什么力量使其如此被人们尊崇呢?下面我们来重点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3-5-29 21:54: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传说中的 接太王
一说:相传一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有十几位兴国人,将一船救荒的粮食从蕲州过江启运回兴国州时,船至江心被浪掀翻,危急中,船上人向天祈祷说:“请江神保佑兴国饥民救命粮,您若显灵救苦难,我们奉您为太王永世坐金轿,打马游街唱逍遥”。巧的是,祷告一会,忽从上流江中漂来一根大杉木,足有八丈长,三丈宽,内装一大堆粮食,并靠拢落水者,让他们一个个爬上了杉木仓内,脱离险境,保住了生命。当上岸后,他们的粮食一斤也没少,至使不少百姓渡过了饥荒。不过,神奇的是这根杉木拢岸后,一段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鹅卵石,一段变成了一根短木杵,一根变成一只装粮食的斛桶。为此,他们中的一位将鹅卵石带回家,作为救命之神供奉在一姓野外的石经堂处的神堡处;一位将原斛桶带回家,用黑漆修饰,并装上五谷,配以神轿,供于宗堂之上;还有一位将短木杵带回家,把它雕成了菩萨,供奉于自家宗堂之上。从此这一带的百姓,无论什么姓族,都争着供奉这块鹅卵石(目前在大王镇一带流传)、人偶(太子一带)、斛桶(三溪八湘一带)这三样神物,并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遇险日这一天,各自依村族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并依村弯排出次序,使之轮流送迎王神,出游飨祀,接受人间的烟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3-5-29 21:55: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俗的形成,多是那三种物具(木杵、石头、斛桶)偶合了该过渡者在那次有惊无险的事故中生存了下来,为了寻求报答这些物具所给予的恩赐,故受惠者借祀祭神偶的办法来求得心理的平衡,期待再次重复实现生存中的运气。进而,把这一举动的内涵扩展到一个地域间的村村族族,使之变成一种宏大的社会文化样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3-5-29 21:56: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接王民俗的三种偶像
前面所述的王神故事,基本为其神偶的诞生打下了伏笔。故今天这里的百姓所奉神偶有三种情况:一是“太王”神偶具像的取自然生长的椭圆型鹅卵石供奉,二是用木雕的神像作为“救难神”供奉,三是用斛桶作神偶即“五谷神”供奉。凡神偶概用红色绸布包藏,严禁“世人眼”,后置神轿内,按姓族轮换祈祀,并长年供奉于村族宗堂之内,与家神享有同等的“人间烟飨”待遇;按村族多少,以往每三年或两年(近年几乎年年举办送迎活动),轮流分工接王、送王,届时,倾族出动,通宵达旦,尽娱尽飨。这三种偶像分布地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3-5-29 21:56: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在太子镇一带乡村(主要是李姓、黄姓、徐姓、费姓、明姓、向姓等)接王神时的神轿,坐的是一具木雕王偶,又称“救难神”。其神偶是一尊武士面貌,黑面金身红衫,坐在一乘木轿内,神态慈祥可亲,善意充盈,通常藏在村族宗堂的特别供奉处,与该村族宗祖同享一炉香,共飨一餐贡,平时,该村信众亦或对其另有求祀,香火不断,也有外村族信众前来祭会乞福。供奉的救难神偶平常是不得见世人面的,多用黑色太布作面、红色太布作里将其遮盖,非王会人员不得揭观,以避邪秽不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3-5-29 21:57: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是在大王镇至大冶接壤一带地区(主要有李姓、程姓、柯姓、王姓)的王神神偶,是一尊天然的鹅卵石,大小如小足球,初始,传说专由地方术士或道士经多次卜箸后,举行一次较神秘的请神登轿仪式活动,再请入村野处建造的“石经堂”内供奉(石经堂实质是一个地堡神坛)。建国后,上世纪五十年代,破除迷信,在野外的石经堂祭奠受到限制,于时大王镇一带李姓的人们很不经意的把它的神坛请回了村族宗堂之上,说是供奉方便,实是以避禁令。从此,石头神偶进入了宗堂之上,三年一届各由两个不同姓族主事送迎迁居,供人们祈祀。调查表明,凡接受访问者均说石头神能护佑一方人丁兴旺,水土安稳。
       从其表现形态上看,应该说这个神偶代表的是“生殖神”和“土地神”,具有双重神性,相传此神终年保护一方水土安稳,不受天灾侵害,人丁兴旺。与救难神一样,长年坐在轿内供奉于村族宗堂之上,飨用主事村族的祭奠与香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3-5-29 21:59: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是在三溪八湘一带乡村中流传的是用斛桶作神偶,以代表“农耕神”,或又称“五谷神”,人们对它的崇拜,据村人介绍,有据可考的时间有500多年,与这里的村族落业祖同时诞生。是时也与上述两地俗像一样,坐在神轿内的“农耕神”则让乡人长年供奉于宗堂之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5

149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2818

东湖服务奖章

QQ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3-5-29 22:00: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这些神偶崇拜,其俗像古远虽荒诞不经,但在其仪节运动形态上看,三者大体相仿,其崇拜目的明白而鲜活。这就是说,接王习俗的源头并非一般的始祖崇拜,而是典型的“农耕崇拜”在鄂东南地域的远古遗存。其中最为突出明白的民俗内核表现,要算神偶斛桶内装有五谷杂粮的崇拜举动,而且它们都是用黑面红里粗布包裹,障人耳目,只允许主事法事的道士打典其身,不可见世人眼,以示神圣不可亵玩。这一民俗现象告诉我们:接王习俗神秘又极富巫觋成分,早是远古先民在农耕崇拜中的一个母题,只是这个母题在当今的传承中,已不再是本来的社会心理诉求目标,其外在形态早已用极其奢侈的族群聚会、繁浩的民间游艺、华丽的民俗仪程所包装,难分是俗信抑或是游戏、或是经济交流的市集活动等民俗类别了,然而相反,越是这样,越不难看出这一民俗的骨子里对农耕神的崇拜是多么的强烈,从而使得这一民俗的文化价值,更加被反衬得突出、更富有地域文化的光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