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3: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 总 则
第一章 城市概况
1.1基本情况
汉川市位于汉水下游,湖北省中部,孝感市南部。介于东经113°22’-113°57’、北纬30°23’-30°52’之间。东与武汉毗邻,西连天门,南临仙桃,北与应城、云梦、孝感接壤。距武汉市54公里,市境东西长55.5公里,南北宽53.2公里,总面积1660.3平方公里,2011年年末户籍人口112.8万人。汉川市区位于市域东部,南临汉水,西靠汈汊湖,市区以东两河交接,北侧荷沙公路横贯城区。
汉川市辖仙女山街道办事处、刁东街道办事处、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13个镇、6个乡、4个农场。13个镇分别为马口镇、脉旺镇、城隍镇、分水镇、沉湖镇、田二河镇、回龙镇、新堰镇、垌冢镇、麻河镇、刘家隔镇、庙头镇、杨林沟镇,6个乡分别为西江乡、湾潭乡、南河乡、马鞍乡、里潭乡、韩集乡。4个农场分别为汈汊湖养殖场、华严农场、三星垸农场、中洲农场。
1.2历史沿革
汉川建县于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因汉水横穿县境而得名,建县制至今已有1451年的悠久历史。1071年至1912年,分属汉阳县、武昌府、汉阳府和江汉道等。1930年至1948年,分属国统区第六行政督察区和第三、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汉川全境解放,先后隶属于鄂中专区、沔阳专区、武汉市和孝感专区、孝感地区。1997年3月,汉川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1.3地形地貌条件
汉川地处江汉平原北东边缘,地势呈东南部略高,西、北略低的总趋势。地貌分区特征较为明显,东南部为陇岗残丘地区,间有小块平原和小湾潭;中部、北部和西部为平原,间有大小不一的湖汊。海拔多在22-26米之间,最高点在马口与蔡甸交界的王家山,海拔203米,最低点在姜岭村荷花桥附近,海拔20.4米。全市地貌形态,按成因可分为陇岗残丘和堆积平原两类。陇岗残丘主要分布于马口——南河一带,海拔最高203米,一般为65-120米,丘顶浑圆。堆积平原分为两类: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汉水两岸,由汉水河道变迁冲击而成,亦称泛滥平原,海拔22-26米,开阔平坦;湖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汈汊湖、沉湖、彭公湖、莲子湖、刘家湖以及与应城接壤的东西汊湖等湖泊周围,海拔22-25米,与汉水两岸的冲积平原连成一片。
1.4资源条件
1.4.1土地资源
汉川市土地总面积1660.3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1146.7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190.53平方公里,未利用地323.07平方公里,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的69.07%、11.48%、19.46%。
农用地中,耕地808.0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8.67%,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为687.31平方公里;园地4.9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0.30%;林地38.3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31%;其他农用地295.3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7.79%。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128.7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75%。交通水利用地48.6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93%。其他建设用地13.1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0.79%。
未利用地中,水域104.6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30%。滩涂沼泽207.1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2.48%。未利用土地11.3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0.67%。
汉川市历史上系“古云梦泽”的组成部分,历经长江泛滥冲积和汉江延伸淤积,逐步形成广阔的湖积冲积平原。故汉江沿岸和汈汊湖周围广大平原湖区,土壤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及湖相沉积物;麻河、垌冢一带岗地的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粘土;南河、窑新低丘地区的成土母质为红砂岩、石英岩、石灰岩风化物。据1980年10月汉川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汉川耕地土壤分为3个土类,8个亚类,22个土属,110个土种。
1.4.2生态资源
汉川市水系发达,境内有大小河渠685条,大小湖泊13个,塘堰1253个,水域总面积40.4万亩。位于中部的汈汊湖面积14万亩,是孝感市第一大淡水湖。汉江穿境内长93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14.6亿立方米。过境汉北河是一条人工运河,在市域北侧穿过。
汉川境内地势低洼,湖泊星罗棋布。历代因江河横溢,有的湖泊早已淤成平陆。后因水利建设和围湖造田,湖泊面积逐渐减少。现存水面在3000亩以上的湖泊有:汈汊湖、东西汊湖、白石湖、老灌湖、黄龙湖、包湖等。
1.4.3历史文化资源
汉川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汉川古为水乡泽国,多年的浸润形成特有的湖乡文化。有上自西周下至晚清的历史文化,有曾是三国古战场的三国文化,有以率先响应辛亥首义和一批红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有以湖水煮湖鱼为特色的饮食文化,有以善书、天狮子、蚌壳精为亮点的民间文化,以及荆楚文化等。
汉川市拥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为两大类:革命遗迹和历史文化遗址。革命遗址以烈士墓、烈士纪念碑为主,古文化遗址以古人类活动遗迹、古墓(群)及古建筑遗址为主。
革命遗迹包括汉川县农民协会旧址、栗山烈士纪念碑、横堤烈士纪念亭和纪念碑、平章小学、魏人镜烈士墓、何羽道烈士墓、方植三烈士墓等。
历史文化遗址包括:龙门山遗址、蔡家嘴遗址、霍城遗址、神灵台遗址、乌龟山遗址、马城台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迹。卜省山古墓群、天鹅冲古墓群、徐家湾古墓群、蔡家岭古墓群、严家山古墓群、甑山古墓群、尹都堂墓等古墓(群)。杨集桥石狮、儒学前水井、观音泉、赤壁水井、城隍台遗址、天主教堂等古建筑遗址。仙女山文物风景区等其他遗址。
其中霍城遗址和何羽道烈士墓为省级文保单位,城隍台遗址为市级文保单位。
从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来看,南河乡拥有的文物保护单位最多,达10处(包括栗山烈士纪念碑,何羽道烈士墓、龙门山遗址、蔡家嘴遗址、乌龟山遗址、卜省山古墓群、天鹅冲古墓群、徐家湾古墓群、蔡家岭古墓群、观音泉);仙女山办事处有4处(汉川县农民协会旧址、霍城遗址、儒学前水井、仙女山文物风景区);回龙镇有2处(马城台遗址、尹都堂墓);中州(赤壁水井)、韩集乡(横堤烈士纪念亭和纪念碑)、庙头镇(平章小学)、丁集(魏人镜烈士墓)、新堰镇(方植三烈士墓)、二河镇(神灵台遗址)、马口镇(严家山古墓群)、城隍镇(杨集桥石狮)、刘家隔镇(城隍台遗址)、喻家集(天主教堂)各有一处。
表1-1 汉川市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名称
级别
类型
年代
地址
1
汉川县农民协会旧址
革命遗迹
1926年
原汉川仙女山二小
2
泐山烈士纪念碑
革命遗迹
1964年
南河泐山
3
横堤烈士纪念亭和纪念碑
革命遗迹
1963年
韩集乡横堤村
4
平章小学
革命遗迹
1980年
庙头镇
5
魏人镜烈士墓
革命遗迹
1980年
丁集魏家山
6
何羽道烈士墓
省级
革命遗迹
1985年
南河凤凰村
7
方植三烈士墓
革命遗迹
1966年
新堰镇东湖沟村
8
龙门山遗址
历史文化遗址
西周
南河乡南河渡村
9
蔡家嘴遗址
历史文化遗址
原始社会
南河乡天鹅冲村
10
霍城遗址
省级
历史文化遗址
西周
仙女山办事处镇霍城村
11
神灵台遗址
历史文化遗址
西周
二河镇神灵台村
12
马城台遗址
历史文化遗址
原始社会
回龙镇马城台村
13
卜省山古墓群
历史文化遗址
东汉至南北朝
南河乡卜省山村
14
天鹅冲古墓群
历史文化遗址
东汉至南北朝
南河乡天鹅冲村
15
徐家湾古墓群
历史文化遗址
东汉至南北朝
南河乡姜岭村
16
蔡家岭古墓群
历史文化遗址
东汉至南北朝
南河乡何大村
17
严家山古墓群
历史文化遗址
西晋
马口严家山村
18
甑山古墓群
历史文化遗址
南北朝
马鞍乡
19
尹都堂墓
历史文化遗址
明朝
回龙镇茬园村
20
杨集桥石狮
历史文化遗址
清朝
城隍镇杨集村
21
儒学前水井(操江井)
历史文化遗址
明朝
仙女山办事处一小
22
观音泉
历史文化遗址
明朝
南河泐山
23
赤壁水井
历史文化遗址
明朝
中洲农场赤壁分场
24
城隍台遗址
市级
历史文化遗址
唐代
刘家隔镇西寺古村
25
天主教堂
历史文化遗址
晚清
喻家集原汉川师范
26
仙女山风景区
历史文化遗址
现代
汉川仙女山办事处
1.5经济及社会发展
1.5.1经济状况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增加值、产值除注明外,均为现价)为247556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下同)14.0%。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20355万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49351万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0586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增长4.4%、17.7%和13.4%。从构成情况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18.99:54.54:26.47变化到2011年的16.98:58.55:24.4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4339元,可比增长12.3%。
1.5.2社会发展
汉川市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但农村经济发展不快,城乡差距加大。汉川市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