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7287|回复: 44

[汉川崛起] 汉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说明书

[复制链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3: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说明书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8-11   查看次数:777    来源:
前  言
《汉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于2006年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对汉川市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汉川城市发展跃上新台阶。规划实施以来,由于经济及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汉川城市发展面临新的机遇,遇到新的问题,为了更好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空间布局,促进汉川市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2010年8月,汉川市人民政府经湖北省住建厅同意,着手开展汉川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本次汉川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由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承担。由华中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大学的专家领衔承担专题研究、专项规划的编制研究工作,充分体现了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保障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结合城市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本次总规修编开展了《汉川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城镇化进程中汉川人口发展研究》、《城市发展定位研究》、《城市特色塑造与宜居规划研究》等4个专题研究。在完成专题研究成果和专项规划阶段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平衡协调,形成总体规划成果。
本次总规修编过程中,就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多次组织湖北省交通厅、孝感市规划局、汉川市规划局等部门和专家参加的咨询会,以及由市直有关部门和乡镇场参加的协调会,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规划成果公示,广泛征求各部门和市民的意见。
总体规划纲要于2012年2月通过湖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专家组的审查。
总体规划成果于 2013年1月5日经湖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专家组审查,获原则通过。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3: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 总  则
第一章 城市概况
1.1基本情况
汉川市位于汉水下游,湖北省中部,孝感市南部。介于东经113°22’-113°57’、北纬30°23’-30°52’之间。东与武汉毗邻,西连天门,南临仙桃,北与应城、云梦、孝感接壤。距武汉市54公里,市境东西长55.5公里,南北宽53.2公里,总面积1660.3平方公里,2011年年末户籍人口112.8万人。汉川市区位于市域东部,南临汉水,西靠汈汊湖,市区以东两河交接,北侧荷沙公路横贯城区。
汉川市辖仙女山街道办事处、刁东街道办事处、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13个镇、6个乡、4个农场。13个镇分别为马口镇、脉旺镇、城隍镇、分水镇、沉湖镇、田二河镇、回龙镇、新堰镇、垌冢镇、麻河镇、刘家隔镇、庙头镇、杨林沟镇,6个乡分别为西江乡、湾潭乡、南河乡、马鞍乡、里潭乡、韩集乡。4个农场分别为汈汊湖养殖场、华严农场、三星垸农场、中洲农场。
1.2历史沿革
汉川建县于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因汉水横穿县境而得名,建县制至今已有1451年的悠久历史。1071年至1912年,分属汉阳县、武昌府、汉阳府和江汉道等。1930年至1948年,分属国统区第六行政督察区和第三、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汉川全境解放,先后隶属于鄂中专区、沔阳专区、武汉市和孝感专区、孝感地区。1997年3月,汉川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1.3地形地貌条件
汉川地处江汉平原北东边缘,地势呈东南部略高,西、北略低的总趋势。地貌分区特征较为明显,东南部为陇岗残丘地区,间有小块平原和小湾潭;中部、北部和西部为平原,间有大小不一的湖汊。海拔多在22-26米之间,最高点在马口与蔡甸交界的王家山,海拔203米,最低点在姜岭村荷花桥附近,海拔20.4米。全市地貌形态,按成因可分为陇岗残丘和堆积平原两类。陇岗残丘主要分布于马口——南河一带,海拔最高203米,一般为65-120米,丘顶浑圆。堆积平原分为两类: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汉水两岸,由汉水河道变迁冲击而成,亦称泛滥平原,海拔22-26米,开阔平坦;湖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汈汊湖、沉湖、彭公湖、莲子湖、刘家湖以及与应城接壤的东西汊湖等湖泊周围,海拔22-25米,与汉水两岸的冲积平原连成一片。
1.4资源条件
1.4.1土地资源
汉川市土地总面积1660.3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1146.7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190.53平方公里,未利用地323.07平方公里,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的69.07%、11.48%、19.46%。
农用地中,耕地808.0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8.67%,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为687.31平方公里;园地4.9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0.30%;林地38.3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31%;其他农用地295.3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7.79%。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128.7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75%。交通水利用地48.6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93%。其他建设用地13.1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0.79%。
未利用地中,水域104.6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30%。滩涂沼泽207.1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2.48%。未利用土地11.3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0.67%。
汉川市历史上系“古云梦泽”的组成部分,历经长江泛滥冲积和汉江延伸淤积,逐步形成广阔的湖积冲积平原。故汉江沿岸和汈汊湖周围广大平原湖区,土壤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及湖相沉积物;麻河、垌冢一带岗地的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粘土;南河、窑新低丘地区的成土母质为红砂岩、石英岩、石灰岩风化物。据1980年10月汉川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汉川耕地土壤分为3个土类,8个亚类,22个土属,110个土种。
1.4.2生态资源
汉川市水系发达,境内有大小河渠685条,大小湖泊13个,塘堰1253个,水域总面积40.4万亩。位于中部的汈汊湖面积14万亩,是孝感市第一大淡水湖。汉江穿境内长93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14.6亿立方米。过境汉北河是一条人工运河,在市域北侧穿过。
汉川境内地势低洼,湖泊星罗棋布。历代因江河横溢,有的湖泊早已淤成平陆。后因水利建设和围湖造田,湖泊面积逐渐减少。现存水面在3000亩以上的湖泊有:汈汊湖、东西汊湖、白石湖、老灌湖、黄龙湖、包湖等。
1.4.3历史文化资源
汉川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汉川古为水乡泽国,多年的浸润形成特有的湖乡文化。有上自西周下至晚清的历史文化,有曾是三国古战场的三国文化,有以率先响应辛亥首义和一批红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有以湖水煮湖鱼为特色的饮食文化,有以善书、天狮子、蚌壳精为亮点的民间文化,以及荆楚文化等。
汉川市拥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为两大类:革命遗迹和历史文化遗址。革命遗址以烈士墓、烈士纪念碑为主,古文化遗址以古人类活动遗迹、古墓(群)及古建筑遗址为主。
革命遗迹包括汉川县农民协会旧址、栗山烈士纪念碑、横堤烈士纪念亭和纪念碑、平章小学、魏人镜烈士墓、何羽道烈士墓、方植三烈士墓等。
历史文化遗址包括:龙门山遗址、蔡家嘴遗址、霍城遗址、神灵台遗址、乌龟山遗址、马城台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迹。卜省山古墓群、天鹅冲古墓群、徐家湾古墓群、蔡家岭古墓群、严家山古墓群、甑山古墓群、尹都堂墓等古墓(群)。杨集桥石狮、儒学前水井、观音泉、赤壁水井、城隍台遗址、天主教堂等古建筑遗址。仙女山文物风景区等其他遗址。
其中霍城遗址和何羽道烈士墓为省级文保单位,城隍台遗址为市级文保单位。
从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来看,南河乡拥有的文物保护单位最多,达10处(包括栗山烈士纪念碑,何羽道烈士墓、龙门山遗址、蔡家嘴遗址、乌龟山遗址、卜省山古墓群、天鹅冲古墓群、徐家湾古墓群、蔡家岭古墓群、观音泉);仙女山办事处有4处(汉川县农民协会旧址、霍城遗址、儒学前水井、仙女山文物风景区);回龙镇有2处(马城台遗址、尹都堂墓);中州(赤壁水井)、韩集乡(横堤烈士纪念亭和纪念碑)、庙头镇(平章小学)、丁集(魏人镜烈士墓)、新堰镇(方植三烈士墓)、二河镇(神灵台遗址)、马口镇(严家山古墓群)、城隍镇(杨集桥石狮)、刘家隔镇(城隍台遗址)、喻家集(天主教堂)各有一处。
表1-1  汉川市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名称
级别
类型
年代
地址
1
汉川县农民协会旧址
革命遗迹
1926年
原汉川仙女山二小
2
泐山烈士纪念碑
革命遗迹
1964年
南河泐山
3
横堤烈士纪念亭和纪念碑
革命遗迹
1963年
韩集乡横堤村
4
平章小学
革命遗迹
1980年
庙头镇
5
魏人镜烈士墓
革命遗迹
1980年
丁集魏家山
6
何羽道烈士墓
省级
革命遗迹
1985年
南河凤凰村
7
方植三烈士墓
革命遗迹
1966年
新堰镇东湖沟村
8
龙门山遗址
历史文化遗址
西周
南河乡南河渡村
9
蔡家嘴遗址
历史文化遗址
原始社会
南河乡天鹅冲村
10
霍城遗址
省级
历史文化遗址
西周
仙女山办事处镇霍城村
11
神灵台遗址
历史文化遗址
西周
二河镇神灵台村
12
马城台遗址
历史文化遗址
原始社会
回龙镇马城台村
13
卜省山古墓群
历史文化遗址
东汉至南北朝
南河乡卜省山村
14
天鹅冲古墓群
历史文化遗址
东汉至南北朝
南河乡天鹅冲村
15
徐家湾古墓群
历史文化遗址
东汉至南北朝
南河乡姜岭村
16
蔡家岭古墓群
历史文化遗址
东汉至南北朝
南河乡何大村
17
严家山古墓群
历史文化遗址
西晋
马口严家山村
18
甑山古墓群
历史文化遗址
南北朝
马鞍乡
19
尹都堂墓
历史文化遗址
明朝
回龙镇茬园村
20
杨集桥石狮
历史文化遗址
清朝
城隍镇杨集村
21
儒学前水井(操江井)
历史文化遗址
明朝
仙女山办事处一小
22
观音泉
历史文化遗址
明朝
南河泐山
23
赤壁水井
历史文化遗址
明朝
中洲农场赤壁分场
24
城隍台遗址
市级
历史文化遗址
唐代
刘家隔镇西寺古村
25
天主教堂
历史文化遗址
晚清
喻家集原汉川师范
26
仙女山风景区
历史文化遗址
现代
汉川仙女山办事处
1.5经济及社会发展

1.5.1经济状况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增加值、产值除注明外,均为现价)为247556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下同)14.0%。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20355万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49351万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0586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增长4.4%、17.7%和13.4%。从构成情况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18.99:54.54:26.47变化到2011年的16.98:58.55:24.4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4339元,可比增长12.3%。
1.5.2社会发展
汉川市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但农村经济发展不快,城乡差距加大。汉川市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3: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规划总则
2.1规划背景

2008年9月中央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空间规划》于2008年正式编制完成,《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也于2010年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些为城市圈城市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作为武汉城市圈紧密圈层的城市,汉川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和要求。
2005年至今,汉川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75.21亿元,同比增长34.9%,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达到263家,销售过亿元企业达到49家。一大批项目己建成或开工,极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空间拓展、基础设施的配套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等要求都超越了上轮总规总体框架。
面对汉川城市发展所遇到的新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区域发展态势,制定适合汉川城市发展战略,明确城市空间拓展方向,合理布局城市空间,使汉川紧抓武汉城市圈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中等城市跨越式的发展目标。
2.2上轮总规实施效果评价

2.2.1对城市建设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1)城市发展方向基本一致
自05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年来,汉川市基本是按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进行建设,即向北以充实完善为主,适当向西;新河开发区主要向南发展,沿霍城大道和老荷沙公路布局大量工业用地;马口主要发展方向为西北向,与庙头呈现一体化发展态势;城隍主要向东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的扩散。超出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方向主要位于荷沙一级公路以北区域,以及马口镇依托汉宜快速铁路站点及白石湖的开发,有向南拓展的趋势。

(2)主城空间总体结构框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指引
自05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年来,汉川主城区基本按照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结构框架进行建设。老仙女山街道办事处组团逐步实施旧城改造,承担商业、居住、休闲的主导功能进一步凸显;城北组团已成为市级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聚区域,并吸纳老城区的转移人口;北桥和华一工业组团是近几年新增工业用地比较集中的区域,主要沿霍城大道两侧集中分布;新河开发区综合组团依据总体规划,编制了汉正工业园规划并进行了开发建设,同时汉川电厂三期扩建、达利、银露等食品加工业相继入驻,为汉川与武汉的产业对接提供了平台。

2.2.2现行城市总体规划面临调整的需求
(1)对城市发展目标的制定考虑不够长远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对经济发展指标的预测低于汉川近年发展速度,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发展空间需求突破了总规的预测,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以及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均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2011年汉川总人口112.84万人,城镇化水平48.09%,在孝感地区位于前列。由于汉川目前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期,按此增长速度,预计至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将大幅超过规划人口。

(2)城乡统筹规划缺失,市域城镇化整体发展不均衡
由于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没有对全市域进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规划,导致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缺少科学的指引。刘家隔镇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尚未考虑到武荆高速公路对其带来的重要影响,目前该区域已成为市域城镇发展的重点区域,由于其临近中心城区,因此对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方向将产生强大的引力。同时,对市域西北部城镇的发展考虑不足,市域城镇发展失衡。
(3)马口的快速发展超出预期
马口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基础设施的带动和产业多元化三个方面。
根据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而据2011年汉川公安局实际人口统计资料,马口人口规模为7.8万人,超出规划人口规模30%,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的配套提出了新的要求。
汉宜快速铁路及其马口站点的建成,将对马口城区的发展及白石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带来新的契机,亟待有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指引。
在产业方面,由于马口拥有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毗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直接承接武汉的产业转移。近几年来,马口不但实现了传统纺织产业的升级,同时也大力发展光纤光缆、汽车零配件和旅游接待等产业,逐步实现了产业多元化发展。随着对外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马口将进一步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新型城镇。
(4)城镇公共设施服务功能仍有待强化,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落后
缺少体现城市服务功能和整体形象的大型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城北新区的行政办公设施建设零散,规划的市级行政办公中心未能按规划实施。城区缺乏布点均衡、服务半径合理的托幼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文体活动设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基础薄弱,市政服务水平落后。
(5)市域空间管制缺乏,城市特色彰显不足
汉川市域除了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外,其他地区一马平川,但由于水网密集,是湖北省的农产品供给基地,同时位于武汉上游,在工业发展迅猛的形势下,水生态保护和农田生态保护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迫切需要对市域土地开发活动进行空间管制,在此基础上构建市域水乡生态框架,营造独特的城市景观特色。
2.3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2.3.1指导思想
《汉川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2—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的机遇,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以效率提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导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品位,建设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的新型中等城市。
(2)以“城乡统筹”思想为根本,协调汉川市与开发区(新河)、马口、福星开发区等地区的发展,统筹实现市域范围内小城镇、乡村与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体现“全面对接、协调发展”理念。通过与武汉市城市经济、社会特别是城市拓展方向的对接,通过行政区域的政策差异性,实现错位发展。
(4)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调整城乡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格局,构建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2.3.2 规划原则
(1)坚持区域一体化原则
基于发展形势的需求,构建一体化的空间发展体系,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产业园区,改善居住环境。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围绕科学发展观,基于城市发展现状,集约、节约用地,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对城市用地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研究,科学制定空间布局规划,使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最佳化。
(3)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基于城市现状基础条件,按照集约发展的要求,落实建设用地指标。整理已批建设项目,加强城市分期建设时序研究,协调近远期规划之间的关系。
(4)坚持法制性原则
强化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对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用地、景观风貌和历史文物古迹保护、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用地等纳入强制性保护内容,进行严格控制。
2.4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2.4.1 规划范围
(1)市域范围
即汉川市行政辖区,包括汉川市辖仙女山街道办事处、刁东街道办事处、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13个镇、6个乡、4个农场,总面积1660.3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仙女山街道办事处、汈东街道办事处、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城隍镇、刘家隔镇、马鞍乡、汈汊湖养殖场等“两街、一区、两镇、一乡、一场”的行政范围,面积556.6平方公里。
2.4.2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规划期限为:近期为2012年至2015年,中期为2016年至2020年,远期为2021年至203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2.4.3规划依据
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包括: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湖北省住建厅关于同意汉川修改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4)《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
(5)《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
(6)《汉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湖北省汉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
(8)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3: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城市发展目标及战略
3.1汉川市城市发展SWOT分析

3.1.1优势——Strengths
(1)产业基础雄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2009年,汉川市位列湖北省县域经济20强。2010年,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排行榜,汉川位列34位。
在工业经济强劲发展势头的带动下,汉川经济发展在孝感市
图3-1  孝感市各区县2007-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比较
域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军地位,同时,作为县级市,其发展势头超过武汉市远城区及部分省辖直管市。
与湖北省汉川周边地级市相比较,汉川的经济及产业发展毫不示弱。2007—2008年,汉川地区生产总值超过钟祥、枣阳、广水等市及荆州区、黄州区、鄂城区等地级市的核心地区。

图3-2  湖北省部分城市2007-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比较
在工业经济方面,汉川市2007、2008年工业总产值高于鄂东多数地级市,显示出雄厚的产业基础,具备了跳出孝感市域范围同周边更高级城市进行竞争的实力。

图3-3  湖北省部分城市2007-2008年工业总产值比较
汉川产业发展呈现集群化趋势,截止2011年,新河开发区服装及医药食品产业集群吸纳企业675家,马口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吸纳企业394家,福星金属制品产业集群吸纳企业62家。
2010年确定在汉川金鼓城·中部家具产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沙发、板式、实木、酒店家具和儿童家具等五大种类家具生产基地,将实现市域第四大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
依托四大产业集群,将有力推动市域工业经济实现400亿的产值目标。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初见苗头。汈汊湖绿色水产、达利食品、银鹭食品、温氏家禽等农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围绕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技术改造的企业逐步增加。汉川电厂循环经济区建设也在筹备中。

图3-4 汉川市域产业园区规划图
(2)区域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汉川在过去五年中完成了武荆高速公路汉川段22.75公里、武荆高速公路汉川连接线6.74公里、荷沙线新河汉北河大桥至汉川城区段一级公路12.86公里等路段的建设,汉宜高铁通车,武汉至天门城际快速轨道汉川段也在积极地筹备中。
武荆高速公路、汉川至武汉一级公路、汉宜高速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使汉川融入“武汉半小时经济圈”。
(3)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具有塑造水乡生态城市的天然优势
汉川市水系发达,河渠纵横,湖泊众多,素有“江汉明珠、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汈汊湖是全国唯一的大型人工全封闭式淡水湖泊,也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
此外还拥有泵站河、涵闸河、东西汊湖、白石湖、老灌湖、黄龙湖、包湖等河流湖泊,具有塑造水乡生态城的良好条件和差异化发展的资源潜力。
(4)农业资源条件良好
2011年汉川市的水产品产量为129980吨,在武汉市周边13县市区中居第一位,其棉花产量仅次于仙桃,粮食产量也居第三位,油类产量和肉类总产量处于中等水平。汉川是武汉市近郊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表3-1  汉川农业生产情况与周边部分市县区对比
粮食产量(万吨)
棉花产量(吨)
油料产量(万吨)
肉类总产量(吨)
水产品产量(吨)
汉川市
46.04
18559
4.50
34808
129980
孝南区
23.56
4436
2.84
20912
51304
孝昌县
29.22
1063
2.96
33246
12483
大悟县
31.49
218
5.40
39065
20862
红安县
31.58
2907
9.76
35354
8864
麻城市
50.06
9801
8.71
81168
21600
团风县
18.44
4721
2.14
12820
23018
华容区
10.72
3535
2.01
18956
93133
梁子湖区
11.05
437
1.91
24974
121927
大冶市
27.49
2598
3.60
38895
58443
咸安区
19.63
201
3.71
16493
25158
嘉鱼县
19.39
1032
0.90
12837
73444
仙桃市
71.21
26511
11.89
281963
32135
(5)历史悠久人文丰富
汉川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极其丰硕,先后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湖北省艺术之乡、善书之乡、楹联之乡荣誉称号,善书、民歌、楹联等艺术形式并称汉川“文化三宝”。
2002年底,汉川提出“文化兴市”战略,将文化建设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范畴。2008年,汉川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之乡”。
表3-2  汉川市人文资源分乡镇统计表
行政单元
人文资源类别
马口镇
“善书”最重要的传承地、陶瓷工艺
里潭镇
民歌
二河镇
楹联创作
仙山女街道办事处
霍城古墓群、楚国贤相令尹子文石碑、操江井、娘娘井等历史遗存
刘家隔镇
三台六景等文化遗址
南河乡
何三麻子
分水镇
“天下第七,湖北第一”的才子黄良辉
汈汊湖养殖场
水煮才鱼饮食文化
垌冢镇
晒网台遗址、中洲古赤壁、美育节文化
新堰镇
农民艺术节
西江乡
楚剧和快餐文化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汉川人以其敢为天下先的气概及踏实勤奋的作风,创造了一代商业传奇,敢闯敢干是汉川重要的城市精神。
3.1.2劣势——Weaknesses
(1)市域城镇化水平整体滞后,地区发展不均衡
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整体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态势,主城区、马口以及西南部的福星开发区发展态势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空间聚集度较强,其他城镇的发展则需要明确自身定位,打造优势产业,而达到市域相对均衡发展的势头。
  图3-5 汉川2005-2009年中心城镇人口总数(万人)
图3-6 汉川2005-2009年城镇化水平
(2)工业主导类型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优势不明显
城市工业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已逐步由专业化向综合化过渡,但在产业发展方式上仍然对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过于依赖,主导产业以纺织、金属加工、塑料制品、农产品加工等低附加值行业为主,属于资源消耗型和资源初加工型产业。缺少具有区域乃至全国竞争力的品牌。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3: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表3-3  2011年汉川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前五名行业
产业类别
工业总产值(单位)
纺织业
493558
金属制品业
193888
塑料制品业
15172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49289
农副食品加工业
145596

图3-7 汉川市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指标
(3)第三产业比重较轻,与城市发展阶段不相适应
三产比例中,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小,对就业人口吸纳有限。2011年,汉川市三产比例为17:59:24。
通常发达国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大约为3∶36∶61,以服务业为主导。我国“长三角”16个城市中早在2007年就有8个城市第三产业增速快于第二产业。
统计资料显示,汉川市2005年至20011年间,第二产业增加值连续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年均增幅在18%以上,高于第三产业年均14%左右的增幅。
因此汉川市经济发展仍停留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升级潜力巨大,尤其是旅游、物流、商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在强化第二产业、稳固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城市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成为提升城市发展后续动力的重要举措。
(4)高水平人才数量偏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
根据“六普”人口统计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3671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12574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49580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24754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358人上升为361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9221人上升为1238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9366人上升为4882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8391下降为24376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5621人,文盲率(是指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5.11%下降为3.51%,下降了1.6个百分点。

图3-9  2011 年汉川人口受教育程度结构
3.1.3机遇——Opportunities
(1)新时期国家宏观形势的变化
在未来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以年均0.8-1.0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快速增长。城镇化战略是新时期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镇化促进结构转型、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强调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四化”统一,而湖北面临着“跨越中游格局,回归战略枢纽地位”的发展机遇;武汉确立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这些都为汉川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武汉城市圈的辐射力增强,汉川的经济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汉川位于武汉城市圈西部发展轴线上,在经济产业联系、交通条件、人均经济水平等方面优势明显。汉川处在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中,与区域核心城市武汉具有较强的联系。(根据每个城市与武汉中心城区的经济联系强度,将武汉城市圈划分为三个圈层,即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影响圈层。)
表3-4  武汉城市圈内部联系强度分析
县市名
核心圈层
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汉川市、新洲区
紧密圈层
仙桃市、鄂州市、黄石市、孝感市、大冶市、应城市、黄冈市、天门市、云梦县、潜江市、麻城市、嘉鱼县、咸宁市、赤壁市、安陆市
影响圈层
团风县、孝昌县、阳新县、浠水县、红安县、蕲春县、大悟县、武穴市、黄梅县、通山县、罗田县、通城县、英山县、崇阳县
    通过分析武汉与周围13个县市区引力系数,武汉与汉川的引力系数为54.86,远远高于其他13个县市区,反映出汉川与武汉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
表3-5  武汉市与周边13和县市区引力系数
县市区
GDP(亿元)
人口(万人)
距离(千米)
引力系数
汉川市
165.04
39.45
46
54.86
孝南区
140.08
34.51
52
36.99
孝昌县
49.16
13.61
79
5.96
大悟县
57.69
14.71
109
3.53
红安县
58.27
10.24
82
5.23
麻城市
99.34
26.06
93
8.46
团风县
33.95
3.86
55
5.45
华容区
78.46
2.76
41
12.59
梁子湖区
24.74
2.13
66
2.40
大冶市
170.60
32.93
85
14.93
咸安区
109.18
24.31
82
11.02
嘉鱼县
66.07
10.57
77
6.41
仙桃市
242.55
41.05
85
19.87
    2010年11月24日,与汉川相邻的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107国道、荷沙公路、武荆高速的联系,汉川能更便捷地接受吴家山经济开发区的经济辐射和带动,对汉川的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3)湖北“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将使汉川成为汉江经济带上的重要支点
    时任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在湖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将全面推进我省“两圈一带”(两圈即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带即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
    根据《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未来10年,湖北省将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和宜昌、黄石、荆州等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优先进行武汉―黄石段和宜昌―荆州段的城镇开发建设,形成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
    2010年1月21日,时任湖北省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在省委、省政府举办全面推进“两圈一带”建设专题讲座上指出:“要整体推进,从全省范围内考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对重大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排、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重新梳理。通过‘两圈’旅游业的有效对接,物流网点的优化布局,汽车产业链的有效延伸等实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有机统一。”
    汉川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是武汉的西部门户,接受长江经济带的辐射。“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使得汉川在长江经济带的开发中成长壮大,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图3-10  汉川在湖北“两圈一带”战略规划结构中的位置
(4)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对外沟通渠道得到拓宽
近年来,随着区域高等级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汉川与周边城市,特别是区域中心城市——武汉的联系日益增强,如荷沙一级公路、武汉-天门-宜昌(规划),武汉-荆门(武荆),汉宜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以及城际铁路武汉-汉川-天门(规划)、武汉城市圈高速公路环线、、城市圈城际铁路环线等现代化大运量交通,汉江航运也处于复兴中,为城市发展带来良好的基础条件及助动力。
(5)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使汉川的资源优势更加突出
汉川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河湖众多,同时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有霍城、乌龟山、龙门山、蔡家嘴、神灵台、城隍台等古遗址,文物有春秋时期铜盅、铜鬲、铜驽机、铜洗和宋代、明代的大银锭。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快旅慢游”的环境不断改善,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文化等消费支出的意愿进一步增强的情况下,汉川市旅游发展将跃上一个新台阶。
3.1.4挑战——Threats
(1)区位条件利弊皆存,应避免“灯下黑”的状况
汉川市是武汉外围与武汉经济联系强度最高的城市,也是周边唯一被划入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的城市。与武汉在经济交流方面既有地缘、人缘,更有历史的渊源,近几年来更已形成了大量稳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接受武汉的产业转移以及为武汉的经济发展提供配套等方面具有地理上的天然优势。武汉的跨越式发展、将惠及汉川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性飞跃。
另一方面也可能在发展中遭遇“灯下阴影区”,即汉川处于武汉都市圈的强极化半径内,与武汉在资金、技术、人才和大企业上还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成为汉川市的经济大发展的阻碍。
(2)武汉市各远城区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汉川发展的有力竞争对手
2008-2011年武汉市各源城区发展迅猛(见下表),汉川相对于武汉市各远城区的工业经济优势正在逐步减小,竞争对手实力正在不断增强,如何在加强自身硬实力的同时充分利用竞争机制促进自身发展,是汉川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3: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表3-6  汉川市与武汉市远城区工业经济比较
工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2011年
2008年
2011年
2008年
汉川市
299.72
111.30
201.70
140.12
蔡甸区
241.99
65.36
248.72
/
东西湖区
337.12
94.16
202.24
137.10
黄陂区
149.18
43.75
252.00
127.20
新洲区
189.07
36.11
143.90
117.20
江夏区
298.94
58.36
204.52
/
汉南区
54.86
21.10
182.44
120.92
(3)吸引人才资源,提升城市劳动力整体素质将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
根据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短板决定着木桶的容量,人才资源方面的缺项将影响到汉川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如何吸引人才资源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交通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市域内交通联系并不紧密
市域内交通依然过于依赖荷沙公路、蔡城公路等过境交通线路,市域内城镇之间,以及中心城区与各乡镇之间,北部东西向、以及南北向的交通联系通路少。
(5)城市文化亟待保护,风貌特色需要凸显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建设速度日益加快,汉川城市建设风貌日益与湖北乃至全国的一般中等城市同化,如何发挥文化和资源优势,打造富有特色的中等城市风貌,体现城市文化内涵与景观特点,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上述SWOT分析,我们认为:
一是汉川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在交通条件日益改善的环境下,这种优势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优势基础,在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的发展中利用好这种优势,融入核心圈层的发展建设,形成区域一体化乃至同城化的发展态势,将是汉川市未来主要的发展目标之一。
二是汉川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保障第二产业的高速发展势头需要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分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投入,形成二、三产业并举的态势。
三是汉川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城市发展的同时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涵养与保护,打造富有特色、环境优良的生态城市,成为武汉的后花园,在高速发展背景下的生态保护将成为汉川面对的巨大挑战。
四是汉川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富有特色的民俗民风,红色文化以及水乡特色等,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将是汉川树立自身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之一。
3.2城市发展目标
3.2.1城市发展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积极抢抓机遇,实施跨越式发展;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武汉,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金融、商业、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努力将汉川市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新型工业化和健康城镇化区域、武汉城市圈先进制造业协作配套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3.2.2城市发展分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武汉城市圈经济强市
依托武汉城市圈的科教技术优势,升级现有产业基础,强化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资源产出效益。规划至203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分别达到20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产业结构实现三产比例向10:50:40的跨越式转变。
(2)社会发展目标——“两型”社会宜居示范城市
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为核心,通过产业协调发展和基础服务配套的完善,实施市域平衡协调开发战略。同时结合汉川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较多的特点,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和劳动保障体系,进一步改善社会福利,将汉川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产业协调发展、市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健康的宜居示范城市。
(3)城市建设目标——具有江汉平原景观和人文特色的魅力之城
以可持续的、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建设标准统领全市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两江一河”景观特色,突出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质,树立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个性突出的魅力之城。
(4)环境特色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低碳之城
充分发挥河网湖泊的景观资源优势,通过生态型城镇体系建设和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建设,倡导现代循环产业链,健全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将汉川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低碳城市。
3.3城市发展战略
3.3.1区域协作战略
(1)区域协作条件分析
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上看,汉川位于武汉西北向的武汉—孝感—汉川—应城产业拓展带上,该产业带重点发展食品工业、汽车零配件、农产品加工及盐磷化工产业,是武汉产业拓展的重要方向。
同时,综合分析汉川周边城市产业发展情况和产业园区的建设情况,汉川产业发展定位应突出承接武汉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生物制药、光纤光缆等高端产业,与周边天门、仙桃地区的纺织、医药、食品加工作为主导产业等实现区域产业差异化和均衡化发展。

图3-12  区域协作分析图
(2)区域产业协作战略结构
汉川通过过境高速公路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协作,实施南北、东西双轴拓展、区域共赢的发展战略:
南北向城镇发展轴——以刘家隔、马口两组团为基点,向南北对接两条省域城镇体系发展轴,形成马口、庙头、城隍—武汉沌口开发区、蔡甸和金鼓工业城—孝感的区域战略协作关系。
东西向城镇发展轴——以荷沙一级公路为依托,连接新河、仙女山和沉湖,形成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吴家山开发区和福星开发区—天门工业园、仙桃工业园、仙桃开发区的区域战略协作关系。
从区域工业园区布局来看,周边园区均将纺织、医药作为主导产业,多数园区将食品加工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主导产业趋同。因此汉川产业发展定位应突出承接武汉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生物制药、光纤光缆等高端产业,实现区域差异化发展。
(3)区域旅游协作
旅游业被誉为“绿色产业”,是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汉川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条件,但目前旅游业发展仍较为落后,与其优越的环境条件不相匹配。在区域旅游的大环境下,汉川如不能寻找到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式,将难以在相似的旅游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旅游产品的协作推出能带来更好的集聚效应。这种既有竞争又有协作的关系使得汉川在旅游业发展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联合周边地区,深度开发旅游资源。通过联合划定保护区等手段,协作开发索河——白石湖——汈汊湖一线的生态旅游资源。
二是组织多条游线,串联具有一定相似度的旅游资源,以对接武汉为主,联合开发多种旅游产品,立足服务周边游客,打造形象产品品牌。
三是对比周边主要旅游产品,以汉川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依托,充分对接周边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武汉、孝感为主),形成旅游产品的互补式合作发展,相互依托相互带动,创造良好的区域旅游市场。
(4)区域生态保护协作
生态保护是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安全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美化城市形象、优化旅游环境的重要基础,强调生态保护不仅仅要从城市内部出发,更要注重城市与周边区域的生态保护协作,通过具有整体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完整的生态框架体系,形成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网络系统。
汉川市具有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其中汉江的保护需要与天门、仙桃、武汉进行上下游保护协作,减少污染物对汉江水体的排放,保护沿线生态环境;湿地资源的保护需要与孝感进行紧密合作,进行湖泊等资源的共同保护。在生态格局的维护上面,汉川需要对区域生态格局进行研究,从宏观角度对确定自身在协作保护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并积极参与,主动保护。
3.3.2经济发展战略
(1)区域联动
汉川市的区域联动战略是指双向联动、双重协作,包括汉川市与区域城市的联动和协作发展,以及城市内部的联动和协作发展。
具体措施有:
一是主动接轨武汉,融入武汉城市圈。汉川应充分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主动接轨武汉,融入武汉城市圈。本着“虚心学习、主动接轨、真诚合作、互利共赢”的思路,以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着力点,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以更积极的姿态主动接轨武汉,参与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合作与发展,进一步提高汉川的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在互动共进中实现发展的共赢,共同推进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
二是城市内部的联动和协作发展。综合运用市场和行政两种手段,按照“总体规划启动、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科教人才支撑、市场机制保证”的发展思路,使各行政区经济破壁融合,把本地优势与外来力量、自力发展与借力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市场对接、体制相融、资源共享、交通联网、产业互补,充分发挥组合优势,强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整个汉川市的整体竞争力。
(2)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特色经济就是在区域一体化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和产业基础,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避免产业趋同竞争的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包括:
农业特色经济。汉川市应当发展的特色农产品有:优质稻、专用麦、优质桃、优质猪、优质禽、马铃薯、大闸蟹、河鲜等。尤其是汉川市的水产品,因其天然无污染在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通过打造优质品牌,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除了建立特色产品的生产培育基地外,还要建立专门交易市场。同时还可利用农作物以及花卉的观赏性,发展观光农业。
金属制品特色经济。充分利用汉川金属制品良好的基础,按照产业集聚、分工协作、做专做精、争创品牌、扶大扶强的思路,加快发展金属制造产业。整合资源,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着力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建设专业市场,构建面向全国的营销网络。以西南福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打造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同时带动各相关产业,形成配套产业一条龙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家具制造特色经济。汉川在家具制造上具有传统优势,结合新规划建设的刘家隔金鼓城家具工业园区,汉川将在未来具备规模化、集群化的家具生产及组装能力,借助武荆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金鼓城区将具备较强的通达能力,承接广东等地的家具制造组装产业转移是其主要发展目标。同时借助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将家具制造产业辐射能力扩展至整个武汉城市圈乃至更广阔的周边区域。
食品加工特色经济。食品加工在汉川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银鹭等知名企业均已入驻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服务于湖北省及中部地区的食品加工产业。同时,汉川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尤其是以农渔产品为卖点,进驻武汉城市圈市场。
生态旅游特色经济。汉川市发展旅游特色经济,应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路线,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市场。着力打造沿襄北生态观光旅游带、襄南休闲度假旅游带,积极开发汈汊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沉湖福星生态旅游名城、白石湖风景区、栗山森林休闲度假区、汈东休闲农庄、黄龙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六个特色旅游园区,做到统一规划线路、统一宣传内容、统一包装项目、集中开拓市场,抓好旅游产品的销售和旅游资源的招商工作。
(3)产业发展统筹战略
一是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
种植业要在推进优质稻、优质麦、优质棉、优质油、优质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林果、家禽、水产等产业,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林果要利用好平原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要充分利用汈汊湖现有基础和自然资源条件,科学布局,建立优势水产养殖产业带。
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是对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一种经营形式,它以基地和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纽带,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汉川的优势产业,如优质粮食、无害菜、干鲜果、生态水产、绿色家禽等。重点建设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等农业中介组织体系。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金属制品、建材包装、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四大产业,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互相支持、协调共进的互动机制。
壮大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金属制品产业。支持企业实施扩能改造,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引进和建设金属制品配套项目和其它高科技企业,壮大金属制品制造业整体规模。积极培育新材料工业。以企业为骨干,大力发展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努力形成系列化和规模化生产,力争将新材料工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4)产业布局优化战略
为优化汉川市的产业布局,我们采用点轴结合、块状集聚的模式。这种模式即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各级重点发展的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同时以重点城镇为依托在空间上形成块状聚集核心。
——农业。农业经济功能区划分为四大种植业基地和两大生态农林业板块:高档优质籼稻种植基地——刘家隔、韩集、里潭、新堰、垌冢;优质专用杂交棉基地——沉湖、中洲、杨林沟、南河、脉旺;优质“双低”油菜基地——城隍、刘家隔、南河;莲藕等水产品种植基地——汈汊湖、刘家隔、麻河;经济林和速生林——沉湖基地、垌冢、南河;猪-沼-菜(稻)农业基地——汈东、垌冢、沉湖、中洲、杨林沟。
——工业。提升汉川第二产业档次,重点发展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庙—城隍产业集聚区、金鼓产业集聚区、福星工业园区等工业区,并针对各开发区提出产业主导方向。
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食品医药、服装加工等产业附加值,全面对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零配件产业,同时规划布局研发、科研及教育培训机构。
马庙—城隍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纺织精加工业和光纤光缆产业、汽车零配件产业,同时依托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金鼓产业集聚区:在引入家具工业生产企业的同时,配套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和创意研发及设计机构。
福星工业园区:大力支持福星科技快速发展,将沉湖福星工业区建设成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园区,争创全国百强乡镇企业科技园区。
——第三产业。
强化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强化南北向的市级综合服务轴,完善市级商业、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以及科研教育设施的配套布局。结合各组团,形成网点状的组团行政和商业服务中心布局。依托汈汊湖风景、白石湖——黄龙湖风景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结合滨水区开发,建设集休闲娱乐、滨水观光于一体的滨江休闲带。
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沿襄北生态观光旅游带、襄南休闲度假旅游带积极开发汈汊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沉湖福星生态旅游名城、白石湖风景区、栗山森林休闲度假区、汈东休闲农庄、黄龙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六个特色旅游园区。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3: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3.3.3交通发展战略
(1)区域交通
区域交通主要依托在建及规划中的铁路和高速公路进行完善,主要是加强与区域交通设施的联系,使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设施充分对接,快速联系,最大限度的强化对外交通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一是依托区域铁路网建设,带动汉川与区域之间的融合。汉宜快速铁路:从汉口站引出,由东北向西南穿过汉川市域,在马口设汉川站。汉天城际铁路:从武汉枢纽引出,经蔡甸、汉川至天门,线路长约116公里,最近设站距离8公里,可有力带动市域中部乡镇发展。二是强化区域高速公路对市域发展的带动。利用现状的武荆高速、汉宜高速和规划的汉天高速、城市圈环线等过境高速公路带动汉川城市发展,汉川市内共设置九处接入高速公路的出入口。
         
图3-13  武汉城市圈环线图      3-14  孝感市域交通环线
(2)市域综合交通
——公路交通
在汉川市域经济腹地构建“两纵两横”对外交通联系通廊,即分北一级公路、汉孝一级公路连接蔡城公路两条纵向通廊;荷沙一级公路、分王一级公路两条横向通廊,形成“井”字型交通骨干体系,作为城区到达各乡镇的快速通道。同时强化乡级公路的建设,结合市域一级道路形成覆盖全市各乡镇的道路体系,实现汉川中心城区到市域内其他城镇30分钟以内到达。
——水路交通
将汉江的现状4级航道规划升级为3级航道,汉北河由5级航道规划升级为4级航道,并将汉江沿岸的沉湖、分水、脉旺、杨林、马口、庙头、城隍、马鞍、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汉北河沿岸垌冢、新堰、麻河、刘家隔等重点乡镇布局码头港口,同时规划布局配套修造船厂,强化市域水路交通。
(3)城市区域交通
城市区域交通主要是指城市规划区内的交通系统,为城市集中建设区提供高效完善的交通服务,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区域交通路网体系:一是突出城市内环线的带动;二是强化纵横向的对外交通联系;三是建立各组团间的交通联系;四是完善城乡间的交通路网布局。
3.3.4城乡统筹战略
汉川的城乡建设面貌在工业化的带动下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存在农村基础建设滞后、城乡差距逐渐扩大等现实问题。为解决汉川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规划按照网络化的原则,促进城市功能的网络化,完善功能设施服务层级,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和城乡共同进步的目标。
一是通过强化乡级公路的建设,形成覆盖全市各乡镇的道路体系,实现由中心城区至各乡镇半小时内到达的目标。同时,依托市域骨干路网,形成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重点镇——特色镇的四级城镇体系,促进空间形态的网络化,强调节点、廊道的织网形成网络,层级化与扁平化的互动,强调广域集约,战略要地的集聚。
二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快节点城镇的特色功能培育及枢纽城市的核心功能扩散,维护城市功能的多样性。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社会事业资源共享,使农村居民在教育、文体、广电、科技、信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方面与城镇居民共同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公共设施布局:
①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中小学布局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根据相关规范要求,按照服务半径的需要,在全市城乡范围内布局中小学,在条件不足地区设教学点,保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②优化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立起“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卫生院——医疗点”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其中城市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为主,保证服务半径的覆盖,提高服务水平。镇乡村以卫生院、医疗点建设为主,保证农村地区人民日常医疗服务的基本需求。
③繁荣城乡文体事业。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积极支持各类文化团体的发展,多方融资建设专门的文体活动场所,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创建和谐繁荣的文化社会。
④构建城乡科技服务体系。引进人才,组织科学技术下乡,让科技为城乡农业、工业发展助力。
⑤完善城乡邮政公共服务体系。利用现代物流手段,完善邮政公共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做到信息沟通便利,方便通达。
三是强化城乡基础设施配置的一体化,实现城乡供水、污水、供电、电讯的一体化布局。建立城乡防灾体系,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提高城乡抗御灾害的能力,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①城乡联网供水(建立村级管网,将自来水分送到各村),污水相对集中、分片处理(每镇或几个镇建一个污水处理厂,经兼村并点后的乡村居民点可建立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②一镇一变、一村一线的供电网路,杆线电缆到村的电讯网络。
③学校、公园、运动场等设施建设按城乡一体化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联网。
④建立城乡防灾体系,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提高城乡抗御灾害的能力,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3.3.5城市特色战略
(1)文化特色
——文化资源保护战略。进行汉川城市文化多样性保护,规划从物质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双入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并采取以下保护战略进行实施。坚持完整性、真实性、不改变原状、科学利用的原则,分层面构建文化资源保护的框架,即物质层面文化的保护对象主体主要是承载了汉川市多样性文化元素的建构筑物和城市空间,包括文物名胜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古代村落民居、近代优秀建筑、革命军事旧址等。分类、整理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继承和发扬的形式使之得以流传。
——项目建设战略。营造汉川特色文化的精品文化项目,即“两个城市文化中心、三张城市名片”。两个文化中心,即在城区打造新旧、主副两个城市文化中心,旧城中心保持原有的商业、文化特色与风貌格局,展现汉川原有的生活状态和城市风貌;在城北新区建新区副中心,弥补汉川老城大型文化设施的不足,配套建设新区的文化设施硬件与软件,完善汉川城市文化设施。
三张城市名片,即全力加强对汉川文化、生态资源的开发,着力打造“汈汊湖生态湿地”、“白石湖休闲会议之都”和“善书之乡”三大旅游品牌,充分挖掘和展现汉川的人文和生态特色。
(2)生态特色
汉川市域范围内湖泊密布,沟渠纵横,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塑造水乡生态城的良好条件和差异化发展的资源潜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汉川丰富的自然资源,开辟城市生态走廊,打造汉川城区“轴网+放射”的生态景观框架,改善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宜居的中等城市以及水乡园林城市,提升城市品位与吸引力。
   
图3-15  中心城区绿化景观结构图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3: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城市性质及规模
4.1城市性质
4.1.1上轮总规的城市性质
(1)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
“汉川城区是全市的中心,武汉的卫星城,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内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水乡园林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
其中主城区(仙女山办事处和新河开发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金属制品、食品医药、高新产业等为主的工业基地;马口为纺织基地,以发展纺织服装、光纤电缆等为主,协调发展休闲旅游业。”
(2)实施情况

一是在目前乃至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武汉都市发展区内新城将成为武汉市主城功能扩散的重点,汉川作为武汉的卫星城,条件尚不成熟,在行政区划束缚没有打破的前提下,难以承担武汉市人口与产业的扩散与转移。

二是工业经济仍是城市经济实力增长的重要途径和支撑,考虑到城市远景的发展需求和武汉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和带动作用,因此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把新型工业城市作为城市性质之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是生态环境和水乡园林特色是汉川市城市特色的重要构成要素,强调城市环境特色是目前乃至将来一定时期内汉川城市发展的需要。

四是产业定位过于具象,由于产业定位较为具体,势必在未来规划期来束缚了城市产业的发展方向,不能真正体现出远景年限内,作为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发展目标。

4.1.2城市性质的调整
基于对新形势下汉川城市发展条件、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将汉川城市性质调整为:湖北省现代工业城、水乡园林城、休闲旅游城。
城市性质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职能:
一是突出汉川的工业职能。汉川应凭借紧邻武汉市吴家山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在现有工业基础上,在城市空间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主动与武汉市对接,积极承接这两大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延伸和转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创新能力,成为湖北省经济强市。
二是突出水乡园林的城市特色,汉川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乡园林特色的营造,建设宜人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汉川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彰显城市特色魅力,这是汉川在新形势下的外在压力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是突出城市休闲旅游功能。汉川拥有极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和自然山水旅游资源,汈汊湖、黄龙湖、白石湖、沉湖和栗山森林公园等极具旅游开发潜力。随着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汉川市的休闲旅游功能应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4.2城市规模
4.2.1市域总人口规模
(1)户籍人口
汉川市域户籍人口预测的综合方案:2015年(近期)为122万人,2020年(中期)为128万人,2030年(远期)为138万人。
表4-1  汉川市域户籍人口预测方案比较及综合方案(近期、中期和远期)
综合增长率法
平均增长率法
模型回归法
综合方案
2015年
122万
122万
123万
122万
2020年
128万
128万
128万
128万
2030年
138万
136万
139万
138万
(2)流动人口
以2009年15000人为基数,按每年5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预测2015年汉川市域流动人口数量为2万人(其中,约1.7万人位于城区);以2015年的数量为基数,按每年8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预测2020年汉川市域流动人口数量为3万人(其中,约2.5万人位于城区);以2020年的数量为基数,按每年5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预测2030年汉川流动人口数量为4.8万人(其中,约4万人位于城区)。
综合上述各时期市域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预测方案,可得到不同时期市域总人口预测方案:2015年为124万人,2020年为131万人,2030年为143万人。
表4-2  汉川市域总人口预测方案
年 份
市域户籍人口预测方案
市域流动人口预测方案
市域总人口预测初步方案
市域总人口预测
最终方案
2011年(现状)
112.8万人
1.5万人
113.5万人
114万人
2015年
122万人
2万人
124万人
124万人
2020年
128万人
3万人
131万人
131万人
2030年
138万人
4.8万人
142.8万人
143万人
4.2.2用地规模
根据《汉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及人口规模的预测,确定汉川2015、2020及2030年的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199.48平方公里、201.89平方公里、228.74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57.40平方公里、84.00平方公里、117.55平方公里。

表4-3  汉川市域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案(单位:平方公里)
年份
建设用地
增减
城乡建设用地
增减
其中城镇工矿用地
增减
2005
190.53
128.74
38.20.
2015
199.48
+8.95
134.81
+6.07
57.40
+19.20
2020
201.89
+16.02
136.99
+8.24
84.00
+45.80
2030
228.74
+38.21
158.74
+30.00
117.55
+79.35
第二部分  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3: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1市域城镇发展现状
5.1.1现状城镇体系
(1)市域城镇基本情况
表5-1  汉川市行政单元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名称
户籍人口(2011年)(万人)
国土面积
(平方千米)
 辖区构成
1
仙女山街道办事处
16.52
36.00
辖16个社区居委会、6个村委会
2
新河镇
7.00
162.13
辖3个居委会、42个村委会
3
马口镇
7.88
50.07
辖7个社区居委会、30个村委会
4
沉湖镇
6.94
69.53
辖2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
5
城隍镇
5.2
72.00
辖1居委会、42个村委会
6
分水镇
6.56
66.6
辖2个社区居委会、23个村委会
7
杨林沟镇
4.59
67.93
辖1个居委会、29个村委会:
8
脉旺镇
3.85
48.73
辖2个社区居委会、16个村委会
9
田二河镇
3.35
83.47
辖2个社区居委会、23个村委会
10
垌塚镇
2.13
27.67
辖1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
11
新堰镇
3.02
94.80
辖1个居委会、26个村委会
12
庙头镇
3.73
56.53
辖1个居委会、22个村委会
13
刘家隔镇
4.2
114.67
辖1个居委会、38个村委会
14
麻河镇
3.96
58.33
辖1个居委会、26个村委会
15
回龙镇
3.75
64.53
辖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
16
马鞍乡
3.65
59.2
辖29个村委会
17
里潭乡
3.26
48.07
辖1个居委会、20个村委会
18
西江乡
5.12
78.00
辖30个村委会
19
南河乡
4.24
74.33
辖24个村委会
20
湾潭乡
2.61
49.87
辖20个村委会
 21
韩集乡
4.43
76.67
辖35个村委会
 22
汈汊湖养殖场
1.43
94.27
辖16个生产大队
 23
华严农场
1.6
26.53
辖14个生产大队
 24
汈东街道办事处
1.14
18.33
辖10个生产大队
 25
三星垸农场
0.52
9.00
辖4生产大队
 26
中洲农场
2.16
55.67
辖2个社区居委会、6生产大队
合计
 
112.84
1660.36
 
(2)市域人口分布特点及城镇化趋势
①人口主要沿汉江一线分布,东部集中较明显
汉川市域平均人口密度为674人/平方公里,各乡镇间人口密度相差不大,除仙女山、马口等区域达到1500人/平方公里以上之外,其余各镇均没有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
表5-2  2011年汉川各乡镇人口密度一览表
地区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地区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仙女山办事处
2900
新河镇
500
马口镇
1600
庙头镇
700
脉旺镇
880
杨林沟镇
700
城隍镇
730
西江乡
700
分水镇
950
湾潭乡
550
沉湖镇
900
南河乡
600
田二河镇
500
马鞍乡
600
回龙镇
600
里潭乡
680
新堰镇
450
韩集乡
570
垌冢镇
800
中洲农场
400
麻河镇
700
华严农场
600
刘家隔镇
400
汈汊湖养殖场
150
汉川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平原占总面积77.4%,因此人口分布受地形制约较小,主要受交通区位影响。
沿汉江一带人口分布较为稠密,历史上以水运交通方式为主时,为重要的内河河运节点,城镇发展的基础较好,仙女山、马口、脉旺、分水是4个主要港口,例如马口历来为汉江平原重要的物质集散和襄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因荷沙线(S106)的选线基本与汉江流向一致,成为连接这几个乡镇的重要动脉,人口则沿着公路一线集聚,使沿汉江一线成为汉川市人口密度较高地带。此外,西北的垌冢镇有汉宜线(S107)过境,处于汉川对外门户区位,人口密度也比较高。

2001年                     2005年

2011年
图5-1   2001、2005、2011年汉川各镇人口密度
由于东部与武汉的东西湖区及蔡甸区接壤,汉川人口在城区和东部乡镇集聚较为明显。仙女山、新河、马鞍、马口、城隍、庙头6个乡镇土地面积占全市的25.6%,但人口占到了37.6%。自2001年以来,全市人口密度格局基本无变动。
②各镇人口与工业密度相关性大,与农业密度分布有错位。
汉川人口密度与工业经济密度分布较为一致,与农业经济密度分布则存在较大的错位。人口密度与农业经济密度的相关系数仅0.315,但与以各乡镇所属的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计算的工业经济密度的相关系数则达到了0.776,说明二者正相关性非常高。
从上述关系可以反映出汉川人口稠密的乡镇,也往往是工业产出较高的地方,却不是传统农业比较发达地区,说明了工业化是促进人口就业和集聚的主要方式,大量农村人口得以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在乡镇间形成了工业、农业的职能分化,相互合作的格局,而工业化地区也起到了吸纳人口的作用。

图5-2  汉川各乡镇(场)人口密度与农业密度的关系

图5-3  汉川各乡镇(场)人口密度与农业密度的关系
③ 各乡镇人口增长速度普遍上升,乡镇间差异先缩小后扩大
1997至2001年,超过半数乡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负值,其中城隍镇、田二河镇、垌冢镇、湾潭乡、南河乡和马鞍乡负增长率达到了1%以上,人口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增长率为超过1%的仅有仙女山办事处、沉湖镇、回龙镇、杨林沟镇、中洲农场和汈汊湖养殖场,最高值为中洲农场,超过2%。
2001至2005年,各乡镇人口基本转为正增长,其中汈汊湖养殖场最高,只有湾潭乡增长率为负,但负增长幅度不大。2005至2011年,汉江北岸的乡镇人口年均增长率都较高,绝大多数超过了1%,最高值出现在主城区所在地仙女山办事处,其次为麻河镇和汈汊湖养殖场。

图5-4  97-01、01-05、05-11年各乡镇(场)年均增长率
从上述三个时间段的对比发现,各乡镇的人口增长率的方差分别为0.0149%、0.00510%、0.0136%,极差分别为4.31%,2.66%,4.91%,说明了1997-2001年期间,各乡镇增长速率相差较大,不过2001-2005年之间各镇的增长速率加快,并有趋同趋势,近4年来乡镇间人口增长速率差值又有所增加,但转为正增长为主。

          97-01                           01-05

           05-11
图5-5  1997-2011年汉川各乡镇(场)人口增长率
④南部乡镇自然增长率偏高
2011年,汉川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接近1%。最高的乡镇为南部的田二河、回龙、脉旺、西江和南河,均超过1.4%,其余多数乡镇在0.7%至1.4%之间。小于0.7%的乡镇有中洲农场、韩集乡、新河镇,湾潭乡,其中湾潭乡自然增长率为负,主要是死亡率达到了2.91%,较为偏高。
与人口密度分布图对比可以看出,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相关性较小,自然增长率不是影响人口密度的主要因素,因此人口的机械变动更为重要。

图5-6  2011年汉川各乡镇(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3: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⑤主城区多数年份人口净迁入,集聚效应显著
2011年,人口表现为净迁入最明显的为仙女山办事处,净迁入数超过了1500人,省内迁入人口占多数,达到84.2%,省外迁入仅占13.8%。此外,只有回龙镇、里潭乡和汈汊湖养殖场人口机械变动为净迁入,但净迁入人口规模远小于仙女山办事处,汈汊湖养殖场为311人,里潭乡为101人,回龙镇为59人。上述乡镇的人口年增长率居汉川市前列,表明人口迁入是这些乡镇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
绝大多数乡镇人口都呈净迁出状态,其中净迁出规模最大为韩集乡,达到419人,其次为新河镇和马口镇,分别为280人和252人。

图5-7  2011年各乡镇人口迁入迁出现状

        1997年                   2000年
   
      2003年                      2006年

2011年
图5-8  1997-2011年汉川各乡镇(场)人口迁入迁出情况
1997年以来,人口净迁入的乡镇个数总体减少。2000年人口净迁入的乡镇共有9个,到2009年则减少到3个。各乡镇人口迁移情况年际变动较大,但主城区较为稳定,多数年份都表现为人口净迁入,并且迁入规模较大,说明人口向主城区集聚较为明显。
(3)城镇化特点及驱动因素
①建国以来非农化进程缓慢,近年城镇化高速发展。
建国以来,汉川市总体非农化进程较为缓慢,具体又可划分为四个时期,表现出平缓和迅速增长的交替过程。1949-1985年是第一个相对平缓期,非农业化率长期无明显增长,甚至在1957年之后还有一段较长的下降时期,至1985年才恢复到12.7%的水平。1985-1989年是第一个快速增长时期,1989年末达到了15%。1989-2011年是第二个平稳增长时期,非农化率增速放缓,但增长率更为稳定。

图5-9  1949年以来汉川人口非农化率
从2001年开始,汉川市的城镇化和非农化速度加快,相对于涉及户口变动的非农化率,城镇化率的增长更为迅速,历年绝对值都高于非农化水平,并且二者的增速逐渐拉大。近十年间,汉川的城镇化率从29.0%提升到39.9%,年均增长高达1.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年均1.11个百分点)和湖北省(年均0.67个百分点)的。非农人口比重则由16.5%提升到18.8%,说明汉川市已经步入快速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发展的阶段。

图5-10  2001-2011年汉川市非农化和城镇化水平
② 城镇化率和增长速度居孝感前列,各乡镇城镇化水平差别大。
2011年汉川总人口112.84万,已超过规划的2010年111.9万人的近期目标。城镇化水平48.09%,在孝感地区位于前列,高于05年版总规确定的2010年44%的城镇化水平指标,接近2011全国城镇化率51.27%,湖北省城镇化率51.8% 的水平。

图5-11  2011年孝感各区县(市)城镇化率
汉川市各乡镇(场)的城镇化水平相差很大,最高仙女山办事处达到100%,其次马口镇超过了30%。除了这两个城区之外,脉旺镇、中洲、华严农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其他乡镇的城镇化率都比较低,乡村人口所占比例非常高。这说明汉川市域的城镇化模式主要为中心城区的扩展和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中,各重点镇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表5-3  2011年汉川市各乡镇场的城镇化率
地区别
城镇化率
地区别
城镇化率
仙女山办事处
100.00%
新河镇
5.23%
马口镇
33.14%
庙头镇
3.07%
脉旺镇
19.49%
杨林沟镇
5.00%
城隍镇
4.84%
西江乡
2.59%
分水镇
10.69%
湾潭乡
2.49%
沉湖镇
10.84%
南河乡
3.58%
田二河镇
10.75%
马鞍乡
3.75%
回龙镇
3.33%
里潭乡
3.62%
新堰镇
7.34%
韩集乡
2.95%
垌冢镇
12.79%
中洲农场
27.67%
麻河镇
11.13%
华严农场
29.80%
刘家隔镇
6.72%
汈汊湖养殖场
6.36%

图5-12  2011年汉川市各乡镇场的城镇化率
③就业从“一三二”转为“二一三”格局,二产吸纳力提升较快。
从2000年至2009年,汉川人口就业结构实现了从“一三二”到“二一三”的转变。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汉川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绝大多数人口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二、三产业的就业岗位较为缺乏,其中三产中以从事流通部门的人口居多,相对而言,其他部门还很不成熟,未能充分发挥三产就业弹性大,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功能。
2000年汉川各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由多到少,依次为一产占74.1%,三产占16.3%,二产占9.5%;至2011年则转变为二产占33.7%,一产占33.4%,三产占32.9%,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较平均,尤其是二产增长速度迅猛,成为了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门。

图5-13  2000年汉川市人口就业行业结构
在与孝感其他区县(市)2000年和2009年的横向对比中,可以看出汉川一产就业人口比例仍然偏高,仅低于应城市和大悟县,但二产就业人口比例则有了相对其他区县明显的上升,目前已位居孝感地区首位,说明近十年来汉川的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初步奠定了“工业兴市”的基础,也同时大力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同时,汉川的第三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就业人口比重也有较大幅度提升,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图5-14  2000、2009年孝感各区县(市)人口就业产业结构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