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汉正服装城

[汉川崛起] 汉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说明书

[复制链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4: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7.1规划区现状
7.1.1规划区范围界定
因汉川城区向东、向北、向南的快速发展,规划界定汉川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为汈汊湖至汉江和汉北河之间,包括仙女山街办事处、汉川市经济开发区、城隍镇、刘家隔镇、马鞍乡、汈东街道办事处、汈汊湖养殖场等“一街、一区、两镇、一乡、两场”的行政范围,面积556.6平方公里,人口约39.88万人,含21个居委会、157个村委会、26个生产大队。
表7-1  规划区基本情况一览表(2011年)
行政单元
户籍人口
(万人)
用地面积
(平方公里)
社区构成
仙女山办事处
16.52
36.00
含16个社区居委会、6个村委会
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含新河镇)
7.00
162.13
含3个居委会、42个村委会
刘家隔镇
4.94
114.67
含1个居委会、38个村委会
城隍镇
5.20
72.00
含1居委会、42个村委会
马鞍乡
3.65
59.20
含29个村委会
汈汊养殖场
1.43
94.27
含16个生产大队
汈东街道办事处
1.14
18.33
含10个生产大队
规划区
39.88
556.60
含21个居委会、157个村委会、26个生产大队
7.1.2规划区基本情况
(1)总体资源情况
规划区四面环水,地势平坦。汉江、汉北河呈环抱之势,汈汊湖位于规划区西部,同时境内拥有涵闸河、泵站河、民乐河、曹家河、孔沟渠、一支渠、汈汊湖周边的东、西、南、北干渠,以及汉江以南的黄龙湖,河网密集,北部地势低洼。
有武荆高速、荷沙公路与武汉及周边地区相通,武荆高速联络线、汉长公路、新北公路以及汈汊湖周边道路与市域其他乡镇相通。
工业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能源等为主,农业以水产养殖、蔬菜、畜禽等为主。
(2)各行政单元的基本情况
汉川市仙女山街道办事处位于汉川市域东部,距天河国际机场仅45公里,省级干线荷沙公路横贯全境,汉江环抱全镇。是汉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
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河镇),地处仙女山办事处以东,东以汉北河与武汉东西湖区新沟镇相邻,有汉川东大门之称,省道荷沙公路穿越全境,水陆交通便利;以汉川电厂为基础,已建立起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印刷包装、金属制品五大主导产业,是湖北省省级开发区。
刘家隔镇,是公元958年(五代后周显德五年)汉川县城所在地,武荆高速穿越镇域,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发展家具产业以及物流商贸业。
城隍镇,地处汉川城区西大门,南依汉水,北邻汈汊湖。境内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错,水利设施齐全,农业生产特色明显,是汉川、武汉等地的蔬菜、畜禽和水产品供应基地。省级干道——荷沙公路横贯全境,新北公路、汉川汉江大桥连通宜黄高速公路。
马鞍乡,位于汉江以南,北与汉川仙女山街道办事处及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隔河相望,东与武汉市蔡甸区接壤。因地形如马上之鞍而闻名,南北朝梁武天监元年曾在此设甑山县治,长达近百年之久。水陆交通便捷,山水资源丰富,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已形成服装、制砖、建材、五金等产业集团,是孝感市40强乡镇之一。
汈汊湖,位于汉川城西,拥有16公里长、5公里宽的水面,是湖北省十大湖泊之一。汈汊湖养殖场是农业部确定的水产品产业化示范区,国家技术监督局确定的全国淡水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是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汈东街道办事处位于汉川城区以北,汉长公路贯穿其境,地势平坦。
7.1.3发展态势及面临问题
(1)发展态势
在湖北省、武汉城市圈以及武汉市的黄金十年发展期,汉川面临着快速发展机遇,对于规划区来说,表现在:一是在加快以县级市等中小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形势下,汉川面临着来自市域范围的人口集聚和空间拓展,以及功能完善的强大需求,是汉川城区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因;二是在汉川与武汉市同城化发展以及与孝感市紧密发展的趋势下,汉川城区拥有四面拓展、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规划布局给汉川城区周边的发展带来机遇。
(2)面临问题
一是区域生态格局对本区域的生态空间的控制要求,包括汉江、汉北河的生态廊道、汈汊湖向北与东西汊湖、包湖以及应城的生态廊道、沿民乐渠向东北贯通的生态廊道,以及汈汊湖、黄龙湖周边地区;
二是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自为政的局面急需统筹协调,包括路网及市政基础设施布局;
三是为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居民点的统筹安排也是急需考虑的问题之一。
7.2规划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
7.2.1基本思路
规划区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在增长发展的同时,强调内涵的提高和优化,增强实力,加快发展。
(1)极化发展
汉川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之中,改变分散状态,促使人流、经济流向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以形成强大的中心城市和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带动全市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规划区长期以来是汉川城镇密集发展地区,通过进一步极化发展,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分工协作
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城镇功能合理分工,各功能区产业各具特色,相互协作,在协作中形成产业集群,从而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统筹安排
加强土地的合理和集约、节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提高规划区环境品质,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7.2.2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
(1)优化城镇空间结构
集中发展中心城区,依托区域交通设施优化发展刘隔、城隍、马鞍三个重点镇,在产业上形成开发区、金鼓城家具、城隍纺织服装、绿洲汽车配件的产业园区,形成经济繁荣、生活便捷、环境良好的城镇社区,控制和集中建设汈汊湖周边的旅游服务接待区和农村居民点,构建有序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
(2) 强化区域生态框架格局,彰显水乡生态特色
以汉江、汉北河以及汈汊湖构造规划区生态框架,保留并梳理规划区密集水系,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汈汊湖和黄龙湖湖泊型风景区以及汉江、汉北河河流风光带,形成与区域贯通并与城市绿地系统相融合的生态网络。
7.3规划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
7.3.1 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一市、三镇、两板块”的城镇空间格局,“一环、四楔、多廊”的生态框架格局。
一市,即中心城区;三镇,分别为城隍、刘家隔和马鞍乡等三个重点镇;两板块,为东部城镇密集板块、西部生态屏障板块;
一环,即汉北河、汉江、汈汊湖、东干渠,以连通的水系构成环绕东部城镇密集板块的生态环;四楔,即规划形成“民乐渠、曹家河、城隍城铁、索子垸-黄龙湖四大生态绿楔,渗入中心城区。多廊,为网络状的港渠、交通干线、高压走廊等绿化走廊。
7.3.2 生态绿楔
利用汉川自然条件建立与城镇相契合的生态基底,规划形成“民乐渠、曹家河、城隍城铁、索子垸-黄龙湖四大生态绿楔,约束和规范城镇的集聚、集中建设,有效避免城镇空间的无序蔓延,同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规划区的环境品质。
7.3.3 发展轴带
即规划区内沿主要交通走廊形成东西和南北向城镇发展轴带。东西发展轴是指江北沿荷沙一级公路发展带,主要布局有城隍组团、中心城区和汉川开发区;南北发展轴是指沿川刘公路形成的发展带。
7.3.4 产业空间布局
(1)农业布局形成圈层型的空间布局模式:
中心城区毗邻的农业地区逐步推进农业形态由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其他农业地区逐步推进农业形态由传统农业向城郊农业转变。
(2)工业形成“一核两带三区”的空间布局模式:
“一核”即新河开发区,集中建设综合型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电力能源等产业,同时不断提升产业层级,发展光纤光缆、汽车零配件等新兴产业。
“两带”即南北向产业发展带和东西向产业发展带;南北向产业发展带主要承接武汉经济开发区和孝感市产业转移;东西向产业发展带即向东连接新河开发区的产业发展轴带。
“三区”即北部金鼓家具工业园区、南部城隍产业园区和东部马鞍绿洲产业园。其中,金鼓家具工业园区积极承接沿海家具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家具设计、创意、生产和商贸物流产业,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家具产业园区;南部城隍产业园区集中力量打造纺织精加工和食品产业加工园区,绿洲产业园承接武汉沌口开发区的汽车产业延伸发展汽车配套等相关产业。
(3)服务业形成“一心四点”的空间布局模式:
一心即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商务办公、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四点即中心城区新河开发区、刘家隔、城隍、马鞍的镇区,主要发展生活服务业,服务于周边地区所需生活和生产物资的集散。
7.3.5 中心城区及主要城镇产业发展方向
(1)中心城区
――汉川市仙女山办事处: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以服务全市为目的,大力发展商业、金融、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同时在逐步夯实现有食品、包装、服装、塑料加工等基础上逐步调整工业结构。
――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武汉市产业转移,积极对接武汉市的产业链延伸,并从服务武汉现代服务业中寻找产业发展机会,在现有能源、服装等产业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出效率。
(2)刘家隔镇。规划以武汉大型家居建材卖场为依托,建设以国内、外知名家居企业为主的生产基地,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家居产业园区,并集家居生产、研发、流通、培训、会展博览为一体。 将立足武汉家居市场,依托武汉城市圈,辐射全国,影响国际。建设完成后将成为经营规模大型化、经营品种集群化、经营形态时尚化、经营模式国际化的华中第一家居生产与销售基地。
(3)城隍镇。充分展现城郊型农业经济的特色,建立蔬菜、水产、畜禽、林木四大农业产业基地。完善服装、塑料、食品、建材、童车、卫生材料加工等产业。
(4)马鞍乡。在现有服装、建材等产业基础上,注重与武汉市的产业对接,并利用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业。
(5)汈汊湖。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以野鸭、汈莲为龙头,积极打造我省及全国的水产品品牌,通过占领武汉大型超市,走向全国。二是针对武汉市、孝感市、汉川城区及周边城市发展休闲旅游业。
(6) 汈东街道办事处。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农业产业化加工商贸区和生态农业园。
7.4规划区基础设施协调规划
7.4.1 交通设施协调
(1)高等级公路规划
规划期内打通中心城区南部由城隍镇向东跨越汉江直达新河开发区的过江通道,将现状荷沙一级公路城隍至新河段南移。同时将现状汉孝一级公路连接中心城区与武荆高速公路的功能西移,经刘家隔镇向南沿汈汊湖东干渠连接城隍镇。通过以上措施分离中心城区的过境交通,减少外部交通对中心城区的干扰。贯通汉蔡快线,东与武汉市快速路网相衔接。
(2)城际铁路规划
规划建设汉天城际铁路和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汉天城际铁路在城隍镇和马鞍乡设置站点;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经刘家隔镇沿汈汊湖东干渠向南延伸,与汉天城际铁路在城隍镇相交后跨越汉江经庙头、马口至武汉,沿线设置刘家隔镇、汈汊湖、城隍镇共3个站点。
7.4.2基础设施协调
(1)中心城区内逐步实现市政统一供水,并逐步延伸至周边村镇,包括城隍镇、汈东街道办事处等。
(2)中心城区推进污水集中处理,污水管网向周边乡镇延伸;位于中心城区汈汊湖以东的垃圾填埋场搬迁至城隍镇以西,汈汊湖以南区域。
(3)中心城区垃圾处理场应接收处理周边乡(镇)、村生活垃圾,其乡(镇)、村垃圾原则上应纳入统筹治理,并逐步建立“村收集、乡镇(街道)中转、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7.5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
7.5.1空间管制原则
从汉川市的实际出发,确定规划区空间管制的基本准则是:
(1)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制度保障优先
根据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解决城乡共同问题,协调城乡关系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空间管治与协调的实施,以统一规范的政策、法规为保障,充分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协调空间活动利益主体关系,实现城乡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致力于建立规划区协调统一的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网架,促进规划区综合实力的全面提高。
(2)强制、控制并用
控制性主要体现在空间利用的引导上。如合理调整城乡布局,大力优化城乡空间,保留适宜的绿色开敞空间,协调城市与乡村有序发展。
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对影响城乡空间的环境因素、基础设施条件提出明确的管治与协调要求。如涉及生态系统的建立、基础设施的衔接、城乡综合防灾、污水的排放达标等。
7.5.2空间管制策略
立足于规划区生态敏感度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规划区生态适宜度可进行如下分区,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
(1)禁止建设区
生态敏感度高,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主要是汉江、汉北河沿线地区,汈汊湖湖区及黄龙湖周边地区。
——控制原则:
①一级水源保护区(汈汊湖湖区常年水位线以内水域)属生态隔离区,以自然状态为主,禁止游人和活动入内,隔离保护水源。
②二级水源保护区(从汈汊湖湖区常年水位线外延1000米)属生态培育区,对在该区的村落或工矿用地应坚决搬迁并作好生态修复工作。加强管理力度,禁止在该区进行有损环境生态的各种活动。
(2)限制建设区
农业开敞空间和未来的战略储备空间。
——控制原则:
①严格控制建设开发活动,保护城市长远发展的战备储备空间,可适当布置城市农业产业园。
②严格用地审批,对于已经开发的地区应严格控制建设量,并对所建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对于汈汊湖周边地区建设,在满足乡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比例的基础上原则上不进行工业开发。
③对生态格局影响重大的点、线状生态资源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
(3)适宜建设区
生态敏感度低和城市发展急需的空间,建设用地比例按照城市规划标准,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刘隔、城隍、马鞍乡区及工业园区。
——控制原则:
①城市发展中加强对“容量”的研究,切忌透支环境容量的过度开发行为出现。
②优先开发过程中强调生态补偿和美化城市环境。但城市建设必须与总体生态环境改善共同进行。
③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统筹安排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严防对水系污染,形成独具水乡特色的景观风貌。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4: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  中心城区规划
第八章  空间发展策略
8.1中心城区现状建设情况
8.1.1各类用地情况
2011年汉川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0.1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23.5万人,人均建设用地约85.8平方米。
(1)居住用地
2011年居住用地面积568.34公顷,新增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城北综合组团和新河开发区综合组团,荷沙一级公路以北区域有一定规模的分布。现状人均居住用地24.18平方米,居住用地占现状建成区用地的28.16%。
(2)工业用地
六年来,汉川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群发展格局,三大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三大支柱产业(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产值逾百亿。现状工业用地达到948.8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7.02%,高于国家标准15~30%的要求,人均工业用地40.37平方米。粗放式的用地方式导致土地集约使用程度低。
(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达到174.9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11.22%。其中
①行政办公用地:行政办公用地面积80.7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4.00%。现状行政办公用地相对集中于城北新区的霍城大道、人民大道。
②文化设施用地:文化设施用地面积0.5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03%,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均在老城区集中布局。
③体育用地:体育用地面积5.9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30%,体育场馆建设具有较高水准,汉川市体育场内建有10米宽的环行跑道和标准足球场。体育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可容纳2160人。
④医疗卫生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占11.1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55%,设施有待改善。
⑤教育科研用地:包括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现状教育科研用地68.4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39%。教育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例适中,反映了汉川市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用地在城区中分布相对比较均衡,但缺乏高等教育用地。
⑥社会福利设施用地:社会福利设施用地面积6.0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30%。
⑦其他公共设施用地:文物古迹用地0.93公顷,宗教用地1.10公顷,合计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0%。
(4)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47.3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35%,增加的商业用地主要在城北新区沿仙女大道两侧, 现状商业金融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欢乐街附近,新河商业用地较少。
(5)绿化用地
现状汉川市公园绿地面积53.6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2.66%,人均绿地面积2.28平方米。已建成市级公园——汉川公园,河渠绿化有汉江沿岸绿化和泵站河沿岸绿化、涵闸河景观带、仙女山景观带,极大的改善了汉川城区的城市景观面貌。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①城市绿化隔离地带的消减,如城区与新河开发区之间的高压走廊防护绿地被工业用地占用。
②对自然地形的保护利用不够,没有充分利用汉川城区河渠众多、水系丰富的特点形成滨水景观绿带,水乡园林城市的特色不突出;
③道路防护林带不完整,有些地段缺失,没有形成网络。防护林带树种较单调,以意杨和水杉为主,没有很好地发挥其防护作用。
(6)物流仓储用地
仓储用地面积34.9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73%,主要是旧城原有的仓储用地。
(7)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141.7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02%。有客运站两座。
表8-1  2011年中心城区现状用地汇总表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h㎡)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人均用地面积(㎡/人)
1
R
居住用地
568.34
28.16
24.39
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174.90
8.67
7.51
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
80.77
4.00
3.47
文化设施用地
0.55
0.03
0.02
教育科研用地
68.48
3.39
2.94
体育用地
5.96
0.30
0.26
医疗卫生用地
11.11
0.55
0.48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6.00
0.30
0.26
文物古迹用地
0.93
0.05
0.04
宗教用地
1.10
0.05
0.05
3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47.35
2.35
2.03
4
M
工业用地
948.86
47.02
40.72
5
W
物流仓储用地
34.92
1.73
1.50
6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41.73
7.02
6.08
7
U
公用设施用地
48.34
2.40
2.07
8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53.67
2.66
2.30
H11
城市建设用地
2018.11
100.00
86.61




图8-1  汉川市2011年用地现状图

8.1.2 现状城市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呈现“两条轴线、四个组团”的空间结构,“两条轴线”即以仙女大道和北桥街之间的城市中轴线和以霍城大道-老荷沙公路东西向的副轴线为城市主要发展轴线,构成城市空间骨架。“四组团”即老仙女山街道办事处组团、城北组团、北桥和华一工业组团、新河开发区综合组团。
(1)十字轴线:仙女大道发挥了城市综合功能轴的作用,集聚了行政、文教、商业、酒店等综合城市功能设施,霍城大道-老荷沙公路作为对外交通干道,连接了城区和开发区,是城市产业发展轴线。
(2)老仙女山街道办事处组团
汉川老仙女山街道办事处组团是汉川旧仙女山街道办事处所在地,自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利用工厂、行政单位及客运站外迁机会,实施了绿化和商业空间改造,先后建设了汉川公园、火猴山公园、涵闸河景观带、仙女山景观带,欢乐街商业改造,老城的景观得到改善,城市活力和魅力得以加强。目前,该组团以居住功能为主,老城区,特别是沿河、沿“十字街”建筑密度过大,建筑老化,街道狭窄,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活动空间缺乏。
(3)城北组团
城北新区是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重点开发的地区,包括居住、行政办公、商业服务等各种功能,在建筑、景观等方面较老城有较大提升。该组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中心尚未按总体规划形成,“市级——组团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尚未建立,公园绿地系统不完善,居住用地较为分散。
(4)北桥和华一工业组团
工业用地比例偏大,已批用地中工业用地面积超过70%,居住用地比例偏小,由于该组团与居住用地集中的城北新区主要依靠霍城大道联系,城市通勤交通压力较大。
(5)新河开发区综合组团
新河开发区综合组团经过六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强的产业发展基础,但功能较单一,居住及市政等配套设施不足。
8.1.3现状建设总体评价
(1)从用地增加量来看,工业用地、绿化用地、居住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以及公共设施用地增加均在1平方公里以上,工业用地达到8.81平方公里;从用地占比来看,工业、道路和绿地占比提高较多,说明近六年内工业园区建设、道路和绿化建设力度较大;市政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等增加较少,表明市政设施建设相对不足;
(2)从建设模式来看,工业园区以成片建设为主,住宅以零星建设为主,成片并配套完善的社区建设较少,公共设施中以行政单位的建设为主,老城区进行了部分成片商业区改造,金融、保险及酒店服务等用地有所增加;
(3)新增建设用地向东、北、西扩展迅速,向南,跨过泵站河发展较少。呈现东、北、西成片发展,向南沿荷沙公路、仙女南路带状扩展的态势。
总体来看,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表现出对城市空间的强劲需求,目前汉川市空间骨架基本形成,城市空间拓展呈现东进北扩的态势。另一方面,汉川市城市空间效率有待提升,空间协调问题较为突出。
8.2建设用地评价及选择
8.2.1建设用地评价
汉川市地处“扬子准地台”江汉断陷的北东部和大冶台褶带的西部,横跨武汉台褶束、云应凹陷、皂市凸起、乾驿-沔阳凹陷等4个四级构造单元。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不全,除马口-南河及仙女山办事处、庙头有少量古生代地层出露外,其余地区为第四系所覆盖。汉川市地基允许承载力为7-12吨/平方米。
仙女山办事处、城北新区和涵闸河南部的城隍镇平均承载力为15吨/平方米以上;现状城北新区以东至开发区(新河)镇南部地区平均承载力为10-15吨/平方米;其中滨湖大道以西至两河交接处土地平均承载力为10吨/平方米以下,规划区内其余地块平均承载力较小,在10吨/平方米以下。
通过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其他灾害因素的分析,结合现场踏勘,对汉川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规划认为汉川城区水域及周边环境较敏感地区、水系廊道、高压走廊等区域属于不适宜建设用地,其他均较适宜建设。
8.2.2空间发展方向选择
(1)东向
该方向上区域吸引要素有武汉市吴家山国家级开发区,是武汉市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中心城区在此发展空间上基本无限制性因素,其新河开发区荷沙一级公路以北空间较为充裕,但考虑到中心城区商业及居住用地尚未扩展至此,因此该方向上的用地作为城市远期发展备用地。
(2)南向
该方向上区域吸引要素有汉宜高速铁路和市域行政边界的限制,汉江和规划中的汉天城际铁路是制约城市空间向南拓展的重要因素,在发展空间条件上,该方向相对不足,因此从限制性因素和空间发展条件上来分析,该方向不作为城市空间拓展方向。
(3)西向
该方向上区域吸引要素有汈汊湖风景区、城市圈城际铁路环线、荷沙一级公路向西延伸至沉湖,空间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高压走廊和汈汊湖风景区生态保护要求,在发展空间上,荷沙一级公路以西、汈汊湖东干渠以东以及城隍方向都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该方向作为城市空间次要拓展方向。
(4)北向
该方向上区域吸引要素有北部武荆高速公路接入口和刘家隔金鼓家具产业园,其限定性因素主要为北部的高压走廊,其川刘公路两侧发展空间相对充裕,依托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和新兴产业园区的发展,使得该方向为城市未来空间主要拓展方向。

图8-2  中心城区用地适宜性评价图
基于以上分析,中心城区发展空间集中在汉江以北,城市发展方向以向北为主,向西、向东南为次要拓展方向,东部和南向局部地区为发展备用地。
8.2.3空间拓展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规划确定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实行“北拓、南延、东优、西调”的拓展策略。
北拓:北向具有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与发展空间,同时是产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城区空间拓展的重要方向。沿川刘公路向北拓展,将汈东街道办事处纳入中心城区,承接家具产业的发展,打造北部综合性产业园区;
南延:沿老城区仙女南路向南向延伸,依托汉天高速的建设,强化城隍镇作为城区向西扩展的重要节点,结合现状产业发展优势,将城隍镇部分用地纳入中心城区;
东优: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新河开发区产业结构与功能布局,依托新河镇区现有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配套,改善城市环境;
西调:充分利用汈汊湖良好的自然景观条件,调整东干渠至荷沙一级公路之间用地,注入高档居住和旅游接待功能。
8.3中心城区范围界定
根据中心城市的现状用地条件以及发展方向分析,按照60平方公里的用地规模,确定中心城区空间拓展区域在荷沙一级公路以北地区、滨湖大道以西地区和泵站河以南三个方向,华二以南用地为发展预留地。其空间增长边界如下:北部增长边界至汈东街道办事处——原种村——高压走廊——幸福渠;东部增长边界至汉北河;西部增长边界至汈汊湖东干渠——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环线;南部增长边界至规划汉川大道。
8.4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
8.4.1城区所辖村委会
汉川主城区建成区共涉及 17 个居委会和 11个村委会,具体包括:仙女山街道办的仙女山、北桥、向家垸、火猴山、西门桥、仙人位、霍城、祥和花园、山后湾、六合垸、欢乐街、走马岭、西湖路、广场路、泵站河和、官备塘居委会;城隍镇的魏家村委会;新河镇的涵闸居委会以及徐家口、田家咀、马庙、小河、江家、康家、文家、李家、红卫和曹家口村委会。
8.4.2城区人口增长速度预测
(1)历史增长速度的参考
以早期汉川市总体规划中的现状城区人口数据为依据,对20多年来汉川城区人口增长速度做一个分析,为确定规划期内城区人口的增长速度提供一个基本参考。1987年,汉川城区(包括主城区和马口城区)人口约为8.9万人。结合现状中心城区人口23.5万人,可以计算出1987-2011年间,汉川城区人口的增长速度为每年3.68个百分点。
(2)城区人口增长速度预测
重点对未来城区人口增长速度进行估计。
上述汉川城区人口在1987-2011年间每年以3.68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是过去汉川以农业占据优势产业地位、二产和三产未显突出优势的条件下,依靠城区对市域的主导作用而实现的城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在规划期内,随着“农业稳市、工业兴市”战略的实施,以及工业发展和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城区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预计中远期城区人口的增长速度会高于上述速度。
估计近期(2012-2015年间),城区人口仍沿袭目前的增长速度,即每年以3.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中期(2016-2020年间),随着城区建设的完善和各项服务功能影响的扩大,城区对人口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大,城区人口将以每年2.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远期(2021-2030年间),随着城区功能的日益成熟,人口增长也趋于稳定,与中期相比,会有所下降,预计每年以2.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3)城区人口增长预测方案
以2011年城区现状人口23.5万人为基数,按每年3.2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预测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为27.4万人;然后,以2015年的人口为基数,按每年2.5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预测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为31.5万人;最后,以2020年的人口为基数,按每年2.3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预测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为55万人。
根据城市规划区范围的调整,城隍镇及汈汊湖养殖场纳入城市规划区,根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至2030年市域总人口143万,城镇化水平65.6%~75.7% ,市域城镇总人口93.8~108.3 万人,其中,城隍镇规划城镇人口为4万人,汈汊湖养殖场规划城镇人口为1.5万人。由于城市规划区范围的调整,汈汊湖生态旅游资源将得到进一步开发,结合旅游配套服务业的发展,汈汊湖养殖场规划人口1.5万人全部实施迁村并点,整体于汈汊湖东岸集中安置。基于规划中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城隍站点的带动影响,以及根据城隍镇纳入中心城区的面积分析,规划将城隍镇规划的4万人城镇人口中分配2.5万人作为中心城区人口。
同时,根据汉川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第产业的发展,规划中心城区房地产吸引外地人口1万人,配套服务业吸纳3~4万流动人口,年均增幅3—5%。
表8-2  汉川市中心城区2030年城镇人口分配方案
人口构成
人口规模
主要依据
户籍人口
42.4万
公安部门的统计2011年现状人口22万人,流动人口1.5万人。
城隍镇并入中心城区规划城镇人口
3.5万人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隍镇城镇人口4万人。
汈汊湖养殖场并入中心城区规划城镇人口
1.5万人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隍镇城镇人口1.5万人。
城区服务业吸引流动人口
5.6万
城区服务业配套,约需3~4万的从事服务业的流动人口,年均增幅3—5%。
房地产吸引外地人口
2万
包括房地产开发所吸引的武汉等周边城市的购房人员。
中心城区规划总人口
55万
综上所述,得到汉川城区人口预测的方案:2015年为27.4万人,2020年为31.5万人,2030年为55万人。其中:
近期(2015 年):总人口规模27.4万人
中心城区户籍人口26.65万人,服务业吸引流动人口0.5万,房地产吸引外地人口0.25万人。
中期(2020 年):总人口规模31.5万人
中心城区户籍人口27.9万人,服务业吸引流动人口1.5万,房地产吸引外地人口0.5万人。
远期(2030 年):总人口规模55万人
其中,中心城区户籍人口42.4万人,城隍镇并入中心城区规划城镇人口3.5万人,汈汊湖养殖场并入中心城区规划城镇人口1.5万人,服务业吸引流动人口5.6万,房地产吸引外地人口2万人。
表8-3  汉川市中心城区城镇人口构成
分类
人口构成
近期
(2015年)
中期
(2020年)
远期
(2030年)
户籍 人口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
24.3
26.9
34.7
户籍人口机械增长
0.8
1.0
4.7
小计
25.1
27.9
42.4万
并入城区 乡镇
户籍人口
城隍镇
0.85
1.3
3.5
汈汊湖养殖场
0.7
0.5
1.5
小计
1.55
1.6
5.0
流动人口
服务业吸引流动人口
0.5
1.5
5.6
房地产吸引外地人口
0.25
0.5
2.0
小计
0.75
2
7.6
总计
27.4
31.5
55
8.5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现状2011年汉川城区实际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0.1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23.5万人,人均建设用地85.8平方米,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汉川位于气候Ⅲ区,中心城区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容许采用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人均65~95平方米,规划人口规模55.0万人的城市,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允许调整幅度为+0.1~20.0平方米。
考虑到汉川中心城区现状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9.49平方公里,占总用地47.02%,规模偏大,占比偏高,因汉川目前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且工业用地规模增长较快,未来工业用地仍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同时,根据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方向的分析,未来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城南、城北等新区,工业用地的增长也位于北桥、华一和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新的拓展空间。基于以上分析,为了给汉川市在规划期内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相对充裕的发展空间,考虑到工业用地占比较高的客观现实,建议适当放宽人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将本次规划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取值范围控制在107.81平方米。根据人口规模预测结果,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城市人口规模55万人,则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9.29平方公里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4: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用地布局规划
9.1中心城区规划方案比较
综合考虑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的影响、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城市功能用地的合理布局等方面要素,按照不同的要素组合形成两个比选方案。
9.1.1方案一
考虑到武汉城市圈铁路环线建设的需要,同时为避免因其建设可能对汈汊湖生态资源的影响,规划将铁路环线由中心城区东北沿徐家渠向西南向过汉江,向南延伸。站点设置于荷沙一级公路以北,结合站点形成城市副中心,同时在荷沙一级公路以南地区结合北桥和华一产业组团,形成仓储物流和商贸用地。围绕站点规划形成城市副中心,与城北新区城市综合中心共同形成双中心的规划结构。

图9-1  中心城区西进规划方案
(1)规划结构
在城市综合功能核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商贸市场物流核,形成“双核、四轴、七组团”的规划结构。
双核分别为市级综合功能核和城东商贸市场物流核。
其中市级综合功能核位于城北新区,为市级行政、金融、文化、医疗、体育等综合功能中心。新规划的商贸市场物流核位于城市对外联系的城市圈铁路和荷沙一级公路的交汇处,充分依托荷沙一级公路和城际铁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形成商贸、市场物流等活动中心。
四轴分别为:东西向功能发展轴、南北向功能发展轴、荷沙公路交通联系轴、城市圈铁路对外联系轴。
七组团为:汈东组团、滨湖组团、城北组团、老城组团、城隍组团、食品工业组团、综合工业组团。

图9-2  方案一规划结构图
(2)优缺点分析
①优点
一是在北桥和华一组团北部形成商贸物流中心,可充分利用现有荷沙一级公路对外交通条件,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是在荷沙一级公路以北规划布局铁路站点,有利于发挥站点的带动作用,从而快速提升城市新区的品质和整体功能。
三是荷沙一级公路从中心城区东北向城区,可避免从中心城区西部穿越汈汊湖从而对湖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图9-3  方案一交通规划图
②缺点
一是该方案的重要前提是荷沙一级公路作为城市对外主要交通通廊,而在不改变该线路走向的前提下,对外交通势必造成对城市用地的分割。
二是铁路线在徐家渠布局,不符合防洪要求。
三是城市生活与城市生产分离较严重,将带来较为严重的潮汐交通。
四是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横跨汉江江心半岛,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不利于半岛远景的发展和利用。
五是铁路多次跨越汉江,需建设多个过江通道,建设成本较高。
9.1.2方案二
基于中心城区现状建设条件,以及现状城市对外交通存在的问题分析,规划将荷沙一级公路的对外交通联系功能分离出来,由中心城区南部经城隍镇向东跨越汉江直接连接新河开发区,并向东延伸至武汉。同时,武汉城市圈铁路环线经刘家隔镇沿汈汊湖东干渠向南延伸过汉江,经庙头、马口至武汉,沿途分别在刘家隔镇、滨湖组团、庙头镇和马口镇设置站点。

图9-4  方案二规划用地图
(1)规划结构
规划采取“两核、两轴、五组团”的规划结构,其中两个功能核即城北综合功能核和老城商业服务核。“两轴”指沿荷沙公路和霍城大道构成的东西向发展轴,以及沿仙女大道向两端延伸的南北向发展轴;“五组团”指主要拓展轴线布局的五个组团,即城南组团、老城区组团、城北组团、北桥华一产业组团和开发区组团。

图9-5  方案二规划结构图
(2)优缺点分析
①优点
一是中心城区空间向北拓展,与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
二是荷沙一级公路过境交通功能南移至城区南侧,以及川刘公路西移至汈汊湖东干渠,基本消除了过境交通对城市内部用地的干扰。
三是汉天城际铁路及武汉城市圈铁路环线均从城市外围经过,避免对城市用地的干扰。
四是铁路线均一次性跨越汉江,建设成本较低。
五是汉江中心半岛得以保留,有益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为远景城市空间的拓展留有空间。

图9-6  方案二交通规划图
②缺点
一是由于荷沙一级公路建成不久,其功能的南移,将会带来较大的工程量,近期难以实施。
二是武汉城市圈铁路环线和川刘公路西移至汈汊湖东干渠,将对汈汊湖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9.1.3结论
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综合交通、发展空间、生态建设等多种因素,经过反复比较论证,最终确定方案二为规划方案。
9.2用地规划布局
9.2.1规划布局结构
优化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功能的聚集发展,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两核、两轴、五组团”的规划结构。
(1)两个功能核
两个功能核即城北综合功能核和老城商业服务核。
城北综合功能核:依托市级行政中心和商业金融设施布局,主要承担金融、商务办公、旅游服务、文化产业等功能。
老城商业服务核:依托老城欢乐街和西湖大道周边地区,主要承担大型商业零售、文化娱乐、医疗、旅游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
(2)两条发展轴带
两条发展轴带分别为霍城大道发展轴和仙女大道发展轴。
①霍城大道发展轴
即中心城区东西向功能发展轴,依托霍城大道的交通联系,强化涵闸河以北地区城市综合中心与汈汊湖滨湖地区以及新河镇之间的联系。
②仙女大道发展轴
依托仙女大道向北延伸至荷沙路以北地区,向南延伸至城际铁路站点,是贯穿中心城区南北向的重要发展轴,带动中心城区功能向南北延伸。
(3)五个功能组团
调整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布局,引导老城居住人口向综合组团疏解,以城南组团、老城区组团、城北组团、北桥华一产业组团和开发区组团等为重点,集中成片规模化建设住宅区,严格禁止零星建设。
①城南组团
城南组团北至泵站河,东至城隍镇晏家台,南至规划中的汉川大道,西至城隍镇双丰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6.5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1.5万人。规划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大力发展旅游接待、宾馆酒店等服务产业,同时大力进行居住新区建设。组团中心位于城际铁路站前地区。
②老城区组团
老城组团东至汉江,北至涵闸河,南至泵站河,西至四汊河桥,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1万人。规划依托汉川旧城区现有商业服务设施以及紧邻“两河一江”的景观资源优势,大力打造独具地方人文景观特色的旧城风貌和商业服务中心。
③城北组团
城北组团东至洪西渠,西至汈汊湖东干渠、北至孔沟渠,南至涵闸河,规划 建设用地面积17.4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1万人。依托良好的交通条件,形成市级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和体育中心、商业中心,同时依托汈汊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高档居住及旅游服务产业。
④北桥华一产业组团
北桥华一产业组团南至汉江,东至曹家河,西至洪西渠,北至荷沙一级公路1.5公里处,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8.8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6.3万人。依托良好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纺织服装、防盗门产业、电子、食品医药等行业。
⑤开发区组团
东至汉北河,北至荷沙一级公路,西至曹家河、南至汉江,规划建设用地面积9.9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5.2万人。依托邻接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形成以医药食品及服装加工、电力能源生产及物流运输产业为主的产业组团。
9.2.2规划总用地
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929.51公顷。其中,居住用地1414.6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23.86%;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15.9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5.33%;商业服务设施用地423.5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7.14 %;工业用地 1591.2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26.84%;物流仓储用地95.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1.60%;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949.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16.01%;公用设施用地92.2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1.56%;绿地与广场用地1047.2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17.66%。
表9-1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h㎡)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人均用地面积
(㎡/人)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1
R
居住用地
568.34
1414.62
28.16
23.9
24.18
25.72
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174.9
315.97
8.67
5.3
7.44
5.74
其中
80.77
70.37
4
1.2
1.28
1.41
1.41
0.55
7
0.03
0.1
0.13
0.14
0.14
68.48
135.66
3.39
2.3
2.47
2.71
2.71
5.96
42.46
0.3
0.7
0.77
0.85
0.85
11.11
43.46
0.55
0.7
0.79
0.87
0.87
6
14.84
0.3
0.3
0.27
0.3
0.30
0.93
0.86
0.05
0.0
0.02
0.02
0.02
1.1
1.32
0.05
0.0
0.02
0.03
0.03
3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47.35
423.51
2.35
7.1
2.01
7.7
4
M
工业用地
948.86
1591.26
47.02
26.8
40.38
28.93
5
W
物流仓储用地
34.92
95.1
1.73
1.6
1.49
1.73
6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41.73
949.6
7.02
16.0
6.03
17.27
其中:城市道路用地
102.73
945.57
0.5
15.9
4.37
17.19
7
U
公用设施用地
48.34
92.24
2.4
1.6
2.06
1.68
8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53.67
1047.21
2.66
17.7
2.28
19.04
其中:公园绿地
33.67
477.06
1.67
8.0
1.43
8.67
H11
城市建设用地
2018.11
5929.51
100
100.0
85.83
107.81
注:现状人口23.5万人,规划人口55万人。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4: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9.3居住用地及住房建设规划

9.3.1居住发展目标
努力塑造多元化的居住社区,建立完善的住宅供给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彰显江汉平原环境特色,提高居住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化配置水平,建设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生活舒适、配套齐全的新型社区,全面提升汉川市人居环境和住宅建设水平,创造宜居城市。规划到2030年,中心城区居住用地总面积达到1414.6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3.9%,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达到25.72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提高到35平方米。
9.3.2 居住用地与住房建设规划
规划居住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主要分布于各组团内部、滨湖地带及自然环境优越处。老城商贸组团以改造或重建现有危旧住宅为主,新建住宅以多层和高层为主,强调就业与居住的平衡,提升配套能力,改善居住环境。城南居住组团以改造现有城隍镇村庄为主。新建居住用地布局在城南及川刘公路与汈汊湖东干渠之间,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山水资源条件,高起点、高标准地成片建设,以多层居住小区为主。结合北桥工业用地布局,在北桥华一产业组团沿汉江地区就近配套布局中小型居住区。
加大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力度,优化大、中、小型住宅供应结构。普通商品住房在满足居民一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住房舒适度和功能配置,为广大居民营造安居乐业的舒适生活环境。
9.3.3 中低收入家庭及廉租房建设规划
以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开发相结合,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结合老城区“城中村”改造,提高经济适用房比例,在汈东街道办事处原种村以北布局四块还建房用地用于汈东街道办事处迁村并点安置村民,总面积35.3公顷。
建立廉租房供应制度,新开发地区土地出让净收益的5%须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分别在城隍镇姚花台和汈东街道办事处原种村布局两块廉租房用地,总面积26.3公顷。
9.3.4  社区老龄化规划
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提倡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新建区鼓励建设高层、小高层电梯住宅,适度、合理发展老年公寓。结合小区级公共设施建设老年活动中心、托老所。
9.4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9.4.1 行政办公用地
(1)建设现状
城区现状尚未形成一个集中的市级行政中心,汉川市政府、市级职能部门等办公设施布局较为分散,城北行政中心尚未按规划形成集中成片的行政办公区。
(2)规划布局
本着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原则,规划布局集中化,以便于工作联系,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强化中心城区作为汉川政治中心的地位,陆续将老城区内办公设施搬迁至城北仙女路与北桥街之间的地区,打造市级行政办公中心。集中整合原有城区内的办公用地,结合功能片区中心设置相应片区级、社区级办公设施。至规划期末,规划行政办公用地70.3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2%,人均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米。
9.4.2 文化设施用地
(1)建设现状
目前,汉川全市有文化馆、博物馆、剧场影剧院、公共图书馆各1个。全市建有文化广播服务中心(公司)23个。由于现状文化设施建设使用时间较长,全市缺乏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无法满足大型交流活动、博览会要求。现状文化设施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且现有娱乐设施内容单调,档次较低,缺乏公益性公共娱乐设施。
(2)文化设施规划
立足于高起点、高档次,使整个汉川市的文化氛围得以大的提升。本着分片覆盖,分级有序,便民利城的原则,一方面注重现有文化娱乐设施的更新改造,提升现有文化娱乐设施的档次和容量;另一方面加强文化娱乐“真空区”规划建设,加强公益性、面向群众的文化设施建设,并完善市、片区、社区三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布点均衡、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网络。
至规划期末,规划文化设施用地面积为7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0.12%。市级文化娱乐设施在城北组团结合市级行政中心以及公园绿地集中布局市级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群艺馆、青少年宫等市民需求度较高的服务设施,打造现代化城市中心新形象。同时,保留并合理利用老城区现有文化设施,结合老城区“一江两河”滨水地区的改造,布置文化设施用地,建设文化活动中心。
9.4.3 教育科研用地
(1) 建设现状
现状城区大中专学校占地面积小,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小而全现象严重,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高科技科研机构少,自主研发能力弱。
(2)中小学用地配置标准
中小学和幼托应按标准配置。依据人口动态模拟预测,确定小学适龄人口比例为65座/千人、初中35座/千人、高中21座/千人。到2030年,汉川市城区将有小学生4.7万人,初中生2.5万人,高中阶段人口1.5万人。
本次规划高级中学建议按36班一所设置,班额50人,共设置约6所高级中学(含中专);初级中学建议按24-36班一所设置,班额50人,共设置14所左右;小学建议按24-36班一所设置,班额45人。
中、小学及幼托结合居住社区、居住小区布置。总体规划原则上确定各居住区的学校配置数量和规模,详细规划阶段应具体落实用地、位置等。完善市内大型居住区教育配套设施。综合运用新建、改扩、撤并等方法,提高中小学用地及配套设施(尤其是运动场设施)的标准。
(3) 规划布局
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需求,在现有良好的教育基础上,优化职业教育,形成特色教育体系。至规划期末,规划教育科研用地面积为135.6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29%。
规划至规划期末,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按“每5万人口设立一所中心小学,初中按每4—5万人口办一所定点初中”的基本构想,中心城区规划布局小学10所、中学6所。其中10所小学布局分别位于城南组团西部居住用地;老城组团西部仙女山以西,西湖大道以南地区;滨湖路以西连通渠以南地区;汈东组团公园绿地以北地区;城北新区北祥寺路以东,霍城大道以南地区;北桥华一产业组团园滨江居住用地地区;华一产业园区居住区;老城区仙女山路沿线布局2所;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居住区。6所中学布局分别位于城南组团西部及南部居住用地;老城组团仙女山以西,西湖大道以南地区;城北新区现状汉川一中;城北新区西部居住用地;汈东组团公园绿地以北地区。
撤并各类中等教育设施,强化职业教育。逐步合并主城区分散布局的职业技术学校,集中在城南职教基地进行建设,形成极具影响力的的职业教育中心。规划在华一产业组团结合产业园区布局1所职业高中。
重视市民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市民的职业再教育与成人素质教育,提高社会办学能力,各区均应配备相应的教育中心。
在城南组团新增1所成人教育学院和综合性职业教育基地,同时进一步完善现有技工学校和特殊教育用地的设施条件。
9.5 体育用地
9.5.1 现状分析
目前,汉川市拥有容纳2000多名观众的体育馆1个,1250平方米标准游泳池和500平方米儿童戏水池各1个,自2007年以来,新建群众健身路径10个。现状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且规模较小,档次较低。不能满足城市进一步扩展和居民的增长对体育设施带来的需求增长。
9.5.2 规划布局
满足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体育竞技、体育产业等发展需求,引导和促进体育设施的产业化经营,全面整合城市的体育场地资源,配合城市居住用地的拓展,形成大中小级配合理、专业化与大众化比例适中、赛时和平时均能有效利用的体育设施布局体系。
继续完善以市体育中心、市体育馆为核心的体育用地建设,改扩建市游泳中心和市体育中学,扩建配套汉川体育馆。加强居住区及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设置健身房、游泳馆、各类球馆等小型活动场馆,供日常使用。体育设施场地、器材需要达到国家标准。至规划期末,规划体育用地面积为42.4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7%,人均规划用地面积0.85平方米。
改造提升现状汉川体育馆,规划在城北布局汈东体育馆、滨湖体育馆、在城南布局汈汊湖体育场、城隍体育场和城南体育场,规划布局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场及其他综合训练场地及训竞、群体、休闲等体育设施。同时,结合社区绿地,安排居民健身场地和健身设施。
9.6  医疗卫生用地
9.6.1 建设现状
汉川中心城区现状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城区内的医疗结构虽然很多,但专业性的医院和大型医院缺乏,疗养机构服务市民的功能较弱。
9.6.2 布局规划
建设健康城市,提高城市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突出中心城区作为市域医疗中心地位。逐步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在设施上重点建设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的医疗服务体系和以专科疾病防治院(所)为主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至规划期末,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用地面积43.4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7%,人均规划用地面积0.87平方米。
在人民大道建设汉川市人民医院;在城南组团、城北滨湖地区、汈东地区、北桥——华一产业组团以及开发区组团各布局1座综合医院;强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按服务人口0.5-1万人或按服务半径不超过1公里设置一处。
9.7 社会福利用地
9.7.1 现状分析
汉川现有0.2公顷福利院用地,床位400余张,位于人民大道以南,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现有福利设施不足的状况日益突出。
9.7.2 规划布局
为应对汉川市老龄化的趋势,规划形成以社会福利院、养老院、干休所、托老所等为主体的社会保障设施体系,继续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加大对社会福利机构的投入力度,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社会福利设施用地总面积14.8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25%,人均规划用地面积0.3平方米。
中心城区建设福利院8所。结合城市居住区布局,在城北新区滨湖地带新增2所老年康乐中心,用地面积5.47公顷;在城南地区布局福利院1所,面积3.82公顷;在北桥——华一产业组团布局福利院1所,面积3.46公顷;在开发区组团布局福利院1所,面积0.53公顷;在汈东地区布局福利院1所,面积3.48公顷。
9.8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9.8.1 建设现状
汉川市商业金融中心用地总量规模小,已建成中百仓储汉川购物中心等大中型商场,但总体来看商业设施规模小,档次低,以日常生活服务为主,对市域的辐射和服务功能不足,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日益频繁的商务活动的需要。
9.8.2 规划布局
中心城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总用地面积423.51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7.14%,人均规划用地面积7.7平方米。
(1)零售商业用地
规划总用地面积34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5.7%。规划形成“市级——组团级”两级商业中心,市级包括一个市级商业中心和三个市级商业副中心。市级商业中心即老城商业中心;三个市级商业副中心为滨湖路商业副中心、荷沙路商业副中心和城际铁路站前商业副中心。
①市级商业中心
老城商业中心位于西湖路以南、仙女路以东地区,为全市提供商业、休闲、和娱乐等配套服务。
②市级商业副中心
市级商业副中心为滨湖路商业副中心、荷沙路商业副中心及城际铁路站前商业副中。其中,滨湖路商业副中心依托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滨湖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业、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荷沙路商业副中心依托靠近北桥华一产业组团的区位优势,形成集商务、金融、办公和贸易咨询于一体的商务中心;城际铁路站前商业副中心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形成为旅游和商务进行服务的商业副中心。
③组团商业中心
组团级商业中心结合居住用地布局,规划形成6个组团级商业中心,分散布局商业、餐饮、旅馆,承担服务城市组团的商业服务职能。组团商业中心包括汈东组团级商业中心、老城区组团级商业中心、城南向家台组团级商业中心、霍城大道组团商业中心、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团级商业中心和北桥组团级商业中心。
(2)商务用地规划布局
中心城区商务用地集中分布在城北荷沙公路以北,结合欧亚达产业园区配套布局集金融、会议、总部经济于一体的商务办公区。同时,结合北桥华一产业组团园区、城际铁路站点及城隍旅游服务区,配套布局一定规模的商务办公用地,商务用地总面积19.76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3%。
(3)娱乐康体用地
结合老城商业中心、城北新区综合中心以及汈汊湖旅游服务区布局影剧院、电影院等娱乐康体设施。利用社区内现有保存较好的活动空间布局社区级娱乐康体用地。规划娱乐康体用地面积为48.3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8%。
(4)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合理布局市级、组团级二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保障零售加油、加气、电信、邮政等公共设施网点用地布局的落实,构建充满活力和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面积为15.3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3%。
9.9工业用地规划
9.9.1现状分析
(1)工业用地逐步向园区集聚
工业用地逐步向荷沙一级公路以北以及霍城大道沿线集聚,现状工业用地达到503.74公顷,占比32.3%,规划应逐步调整工业用地至北桥华一产业组团,带动工业区的发展,同时为中心城区人口提供就业空间。
(2)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协调
现状工业园基本没有集中的公共绿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因行政区划体制而各自分割,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现象,一方面降低了工业园区的档次,致使在招商引资中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不到位,规划应提升园区环境和设施配套。
(3)部分工业用地混杂于城市中心地段
现状老城区分散布局了有部分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一是造成城市生活不良影响,二是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规划应逐步置换主城区中心地段工业用地,向园区进行集中布局。
9.9.2工业用地布局
至规划期末,规划工业用地1591.2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6.8%,人均规划用地面积28.9平方米。工业用地布局以新工业区拓展与老工业区改造相结合,实施主导特色鲜明的园区化集中布局,优化和提升第二产业,巩固和壮大第三产业,构建现代化的产业结构体系。在老城区内,整合资源,盘活存量,逐步将布局不合理的工业企业转型或异地搬迁,适当保留都市型工业,禁止发展二、三类工业。规划在北桥华一产业组团,重视大工业的带动和辐射拉动,搭建平台,吸引项目,实施工业项目的规模化布局,建设实力强劲的工业板块。
规划在北桥华一产业组团,强化大工业的带动和辐射拉动,搭建平台,吸引项目,实施工业项目的规模化布局,建设实力强劲的工业板块。
依托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基础,提升产业档次,实现产业转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承接武汉产业配套及装备制造业,占领未来区域产业高地。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4: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9.10物流仓储用地规划
9.10.1 现状分析
城区内现状仓储用地大都结合以前的工业用地进行布局,随着城市的发展,仓储用地被城市发展包围,与公共设施、居住用地混杂,给城市造成不良影响。
9.10.2 仓储用地布局
至规划期末,规划物流仓储用地95.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60%,人均规划用地面积1.7平方米,结合北桥华一产业组团产业用地、城北组团产业用地以及城南组团产业用地,配套建设物流仓储用地。建设多样化的物流市场。强化港口物流、联合物流等多样的物流业态,突出专业市场、综合市场相配合的市场型态,强化汉川作为全市生产性服务中心的功能。
其中,北桥物流仓储用地,依托荷沙公路的交通区位优势和邻近北桥华一产业组团区的产业基础,发展纺织服装、防盗门产业以及机电专业市场群;城北组团物流仓储用地,依托川刘路的交通区位优势和金鼓城的产业优势,发展家居产业专业物流市场群。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团,利用汉正工业园及靠近荷沙一级公路的交通区位优势,发展医药食品、纺织服装等相关产业的物流仓储和面向中心城区和武汉市吴家山开发区的农业专业物流市场群。
第十章  绿地系统规划
10.1 中心城区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汉川市自然环境基础良好,发展条件优越。近年来,市政府加大对环境投入力度,使汉川市城市面貌得到了巨大改善,但加速的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较为严重,环境治理及保护任重道远。
随着汉川公园、仙女山公园、汉江及泵站河沿河休憩绿带等城市绿地的建设,汉川平原水乡园林城市滨水景观形象初具雏形,但仍不够鲜明和突出。主城区公共绿地严重不足,尤其是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仙女山街道办事处,且现有仙女山公共绿地侵占严重,设施单一,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娱乐需求。市区内部分水体和绿地都处于未开发状态,与外围水系缺乏生态联系通道,整体绿地生态系统还有待完善。
10.2规划原则与目标
10.2.1规划原则
(1)系统化原则。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相互联系、结构合理的绿地系统。
(2)相对均衡的原则。结合各功能区的布局和人口的分布均衡布局绿化用地。
(3)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城市现有格局和山水等自然资源及历史人文资源的原则。
(4)生态优先原则。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出发,构筑生态绿地系统。
10.2.2规划目标
构建与自然山水体系相融合的生态绿网。突出“显山露水”,防止建设无序蔓延,强化绿地生态功能。根据各新城和组团的功能布局及形态,因地制宜,形成有机的绿地系统及景观,并充分利用山体、河流等自然资源及道路绿地形成防护绿地隔离居住区及工业区,提高环境品质。
立足于建设汉川为平原水乡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本着“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兼顾发展”的原则,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绿地广场用地面积为477.0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0%,人均绿地面积8.67平方米/人,达到“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的标准。
10.3 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将仙女山自然山体打造为城市森林公园,构建特色城市绿化核心;相对集中布局大型绿化用地,配套完善各级公园,形成方便居民使用的公园绿地体系;依托城市道路骨架、河渠水网,注重道路绿化景观、滨河绿化景观的建设,加强主城与外围绿地景观的联系通道的建设,形成绿化景观联系廊道,串联城区内公共绿地,形成完善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化的园林绿地系统。
依托主城区内优越的自然生态禀赋和特色化的城市景观资源,规划形成“两环三楔、五廊六带、七心多园”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1)两环三楔
两环,包括内环和外环,由沿汉江滨水绿化带形成主城区内环;由主城西面的汈汊湖风景区以及周边农田林网、新城大道防护林带、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主城区之间的生态农业观光区链接形成生态外环。
三楔,即来自主城区西南面、南面、东北面的园地、农田林网、江渠等防护隔离绿地组成三个绿楔,伸入城市内部,具有生态涵养功能,是主城区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五廊六带
五廊,即泵站河、涵闸河、洪西渠、徐家渠、华一渠5条城市滨水绿化生态廊道,彰显汉川城水互映特色风貌的景观生态廊道。
六带,即由新荷沙一级公路、规划一号路、规划二号路、霍城大道、仙女北路—仙女南路、人民大道所形成的六条道路绿化景观带。
(3)七心多园
七心,即七个主要的大型公园绿地; 包括仙女山公园、汉川公园、荷沙公园、霍城公园、涵闸河公园、城隍公园和汈东公园,服务半径2000米。
多园,由主城区内其他重要的公园与各级别标志景观点构建的多点辉映的景观格局体系。
10.4 公园绿地规划布局
10.4.1市级公园
规划市级公园共7处,包括仙女山公园、汉川公园、荷沙公园、霍城公园、涵闸河公园、城隍公园和汈东公园,服务半径2000米。
表10-1  中心城区市级公园一览表
序号
名  称
面  积
(公顷)
位  置
1
仙女山公园
16.45
仙女山
2
汉川公园
49.25
泵站河与涵闸河交汇处
3
荷沙公园
32.01
老荷沙一级公路以北
4
霍城公园
28.82
仙女北路与霍城大道交界
5
涵闸河公园
6.86
涵闸河以南沿线
6
城隍公园
7.47
站前路以北沿线
7
汈东公园
15.75
川刘公路以东
10.4.2组团级公园
规划在城区设置12处组团级公园。结合居民日常活动所用场所,在每个城市组中均匀布置组团级公园。组团级公园以公共开放绿地为主,并配以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日常游憩提供场所,组团级公园服务半径在1000米以内。
表10-2  中心城区组团级公园一览表
序号
名  称
面  积
(公顷)
位  置
1
城北社区公园1
3.35
霍城大道西段沿线
2
城北社区公园2
3.21
霍城大道西段沿线
3
城北社区公园3
13.54
老荷沙一级公路以南
4
规划社区公园1
5.96
人民大道以北
5
规划社区公园2
4.62
老荷沙一级公路以南
6
规划社区公园3
15.7
汈汊湖大道以东
7
川马桥公园
4.64
涵闸河以南
8
站前公园
20.73
城际铁路站前
9
城隍社区公园1
4.56
新荷沙一级公路以北
10
城隍社区公园2
5.5
新荷沙一级公路以北
11
仙女山社区公园1
2.06
涵闸河以南
12
仙女山社区公园2
2.61
西湖大道以北
10.4.3街旁绿地
因地制宜地建设街头绿地和街头小游园,加强行道树种植,丰富绿化空间景观,形成结构完善的公共绿地体系。结合重要的公共场所、道路交叉口设置街头绿地,既能形成良好的街道景观,又有利于为居民提供方便的日常活动空间,服务半径为500米。规划街旁绿地总用地约为52.75公顷。
10.4.4广场绿地
广场绿地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有4处广场绿地,分布于城市重要地区反映出城市的面貌和地方特色,并可以提供游憩、集会和避险等功能。其中,树种的选择应该因地制宜,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度引种一些抗性强、容易管理的风景观赏树种。在交通广场、市民广场、纪念广场等广场绿地上设置城市雕塑,应以汉川历史名人、民间传说故事等为主题。规划广场绿地总用地约为8.02公顷。
表10-3  广场面积统计
序号
名  称
面  积
(公顷)
位  置
1
行政广场
3.1
行政中心
2
川马广场
0.96
涵闸河以南沿线
3
滨江广场
1.68
沿江大道以西
4
城北社区广场
2.33
汈汊湖大道以东
10.4.5滨水带状绿地
并在汈汊湖东侧安排150-200米宽的滨湖绿带,沿徐家渠、洪西渠等港渠布局10-20米宽的休闲绿带、道路交叉口处安排小型街头绿地;此外,各组团内按照500米见绿的要求安排小型休闲绿地。
10.5生产防护绿地规划

10.5.1 生产绿地
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生产绿地占地面积不少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规划中将建立2处生产绿地,占地面积16.4公顷,其中1处分布在城区西北部,1处分布在荷沙一级公路以南附近,主要对异地树种和野生植物进行科学研究和引种驯化。现有城区生产性绿地逐步向观赏性花卉园地或城市开放公园转变。
10.5.2防护绿地
(1)规划在城区垃圾收集点、中转站和处理场周围均布置绿篱或卫生防护林,其防护林宽度应不小于20米。
(2)规划在城区各工业区与居住区分界的道路边,以及区域性交通干道、铁路、交通出口道路、国道、省道边布置卫生防护林。林带的总宽度可根据防护对象对空气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来定。规划区域性交通干道两侧防护带一般控制在50—100米;城市主干道路绿化和功能片区之间的绿化防护带一般控制在25—50米。工业仓储区与生活区之间防护林带一般控制在30米左右。污染较大的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防护林带宽度不低于50米。
(3)规划设置高压走廊防护隔离带。220KV高压走廊设置宽度30-40米防护绿带。
(4)规划大力加强中心城区汉江、泵站河、涵闸河等堤防绿化,以及堤岸和排水港渠等防护绿化。中心城区渠道两侧控制各50米防护绿带。
(5)铁路两侧防护绿带宽度50米。
(6)主要干道两侧设置防护绿带,汉川大道两侧防护绿带宽度50米;汈汊湖大道两侧防护绿带宽度均为100米。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4: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城市特色与景观风貌规划
11.1 汉川城市特色概述

汉川作为地处江汉平原边缘的水乡城市,具有700余年历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的滋养使汉川具有营造独特城市特色的有利条件。
11.1.1汉川城市特色的体现
(1)水网特色
中心城区内部江河及沟渠纵横,汉江、涵闸河、泵站河、洪西渠、徐家渠、洪北渠等共同构成了中心城区内部的水网,形成构筑水乡园林特色的天然素材。
(2)河川特色
涵闸河、泵站河、汉江将老城区包围,四季的水涨水落和自然的弯曲的河岸、滩地是汉川城区独有的景观特色。
(3)绿化特色
汉川城区的绿化分为三类:一是自然、人文资源融合的公园,如仙女山公园、霍城公园;二是湿地公园,如汉川公园;三是河滩、渠港带状公园,如徐家渠、洪西渠。
仙女山公园,位于老城区中部仙女山,现状占地面积约28.47公顷,是城区的自然制高点,山顶最高处为97.5米。山上植被生长状况良好,目前园内景点有仙女庙、望江亭、眺湖亭、山顶迴廊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街旁绿地24处, 总占地面积40.98公顷。河渠绿化有汉江沿岸绿化和泵站河沿岸绿化共61.0公顷。
(4)街巷道路特色
    一是城区水网密集,形成滨河、滨渠的水乡双路网道路特色,如霍城大道;二是老城区宜人的街巷尺度,如西正街,有利于营造宜人的特色步行商业街。
(5)城市格局特色
纵横+放射状的水网、两河一江环抱、城中仙女山兀立构成汉川独特的城市格局特色,是需要极力打造和延续的城市空间格局。
(6)文化特色
汉川市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在汉川中心城区均有展现,如霍城遗址、仙女山风景区以及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中心城区十字街巷格局和众多文化设施等将汉川的文化在城市物质空间予以展现出来,表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和城市气质。
11.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然景观特征明显,但绿地景观系统不完善
中心城区大量绿化资源仅保留在自然状态,没有充分利用,尚未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中来进行统一控制与管理,现有绿地主要由零星的“点”和稀疏的“线”构成,城市绿化“见缝插绿”,各绿地空间组织缺乏层次性,绿化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2)滨水城市特色体现不充分
汉江、泵站河、涵闸河两岸的景观治理形成了多处滨水景观空间,水城相融的生态框架结构基本得到了继承和延续,但是缺乏对城市的水系进行整合,部分污水处理有待完善,滨水地带活力空间略显不足,滨水空间特色不突出,不能体现现代化平原水乡园林城市特色。
(3)城市整体形象和环境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公共活动空间缺乏,城市整体形象面貌和绿化、道路及建筑、空间等环境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11.2城市特色目标定位
通过城市空间的整体设计和营造,保护生态环境和体现水乡特色,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与个性特色,规划形成“碧水穿城,绿野融城”的空间景观,以水、绿、城交叉互融格局作为空间景观原型,通过水网——贯穿城市组团的滨水风貌带,绿网——将山丘林地资源与城市组团串联,构筑具有现代滨水城市和水乡园林特色的城市景观。
11.3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原则

(1)充分发挥原始生态湿地资源优势
汈汊湖、汉江、洪西渠、徐家渠、涵闸河、泵站河等是汉川市独特特色资源,从河渠纵横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沿河岸线,保证城市生活岸线,进一步发挥这一生态资源优势,将其打造成城市的名片。
(2)凸显城市滨水空间特色
充分利用汉川的滨水空间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营造丰富多样的城市滨水空间系统,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滨江滨湖的城市特色。
(3)打造和谐有序的城市空间聚落结构
对城市中心和组团中心逐级划分辐射区域,通过对建筑高度、体量、密度的分级控制,形成和谐有序的城市空间聚落。
(4)突出绿地及景观的系统性
城市公园绿地的布局应在视觉上连通,在交通上可达,在感觉上可及,形成“通透、疏朗”的城市形象,为城市居民营造便捷舒适的绿地系统。
11.4城市特色景观规划
11.4.1“碧水穿城”的城市景观格局
以水、绿、城作为空间景观的组织要素,打造泵站河、涵闸河、洪西渠、徐家渠以及老荷沙公路沿线滨水景观带,彰显平原水乡的城市风貌。同时,规划依托荷沙一级公路、霍城大道等道路系统形成串接各组团的城市绿道,结合各组团的市级、组团级公园、水渠和生态隔离带形成轴网相连的城区生态网络体系。通过水网——贯穿城市组团的滨水风貌带,构筑具有突出水乡特色风貌的城市景观系统。
11.4.2景观分区
结合功能空间结构,按照不同的景观风貌特色,规划将主城区内城市景观风貌格局划分为4类景观风貌区,即:老城水乡景观风貌区、现代城市景观风貌区、城北休闲景观风貌区、工业景观风貌区。
(1)老城水乡景观风貌区
位于仙女山街,规划强调老城的分期改造,逐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对现状的居住形式进行改造,建设城市居住区,在建筑设计上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创造邻里融洽的城镇氛围。传统商业中心可选择多样、夸张、装饰丰富的建筑样式,色彩可以橙、黄、红等暖色为基调,营造出繁华、绚丽的形象,并可结合宜人的小型公共空间的营造,增加亲切感和吸引力。
(2)现代城市景观风貌区
位于城隍组团,结合城际铁路站点,周边宜适当集中布局现代服务业中心,鼓励建设高层建筑,以具现代感的白、灰、银白等冷色彩为基调,充分体现简洁、高效、集约的特点,是汉川城市现代化新貌的集中体现。
(3)城北都市景观风貌区
位于城北新区,该区集中了行政办公中心、文化中心、居住新区、休闲疗养、会展酒店及文化娱乐等设施,强调空间的整体性和界面的连续性,并通过大面积的广场和商业建筑相结合,形成开敞的建筑界面。应根据建筑功能和交通、场地等方面的要求选择建筑形式,原则上鼓励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标性景观建筑,并结合广场、公园等开放空间,充分发挥公共活动中心的功能,集中展现综合服务景观风貌。
(4)工业景观风貌区
位于北桥华一产业组团以及开发区组团,结合周边地区的生态绿地水网和人文环境,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现代水乡工业景观风貌以及开放与交流的氛围。工业园区、物流仓储区等应重点体现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特点,以外形简洁、大气的厂房与仓库为景观元素,整体以白、蓝等明快色彩为基准色调,同时加强工业区绿化建设,营造高效率、高科技感、环境优美的现代工业文化形象。
(5)2个城市核心意象地区
指老城区和城北新区,作为汉川市最重要对外展示城市形象,通过城市的标志、节点、通道、边界等意向要素来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核心地区。
(6)6个次级公共中心意象地区
规划将在各个组团重要的商业办公、城际铁路站点等公共中心及绿化集中处打造成次级公共中心意向地区,作为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  
11.4.3景观轴带
(1)临汉江城市滨水景观带
中心城区汉江北岸逐步对江滩岸线进行整治,打造汉江江滩景观带,美化亮化滨江空间,对沿河街区进行更新改造,形成具有活力的现代滨水城市景观。
(2)临水网景观带
主要指涵闸河、泵站河、洪西渠、徐家渠、东干渠以及其他贯通城区的河港水渠。将滨水空间分为商贸金融、生活休闲和自然生态三个区段形态。
商贸金融区段:规划将中心城区的老城商业中心、城北新区商业服务中心、欧亚达商务综合体与亲水地段相结合布局,以集中展现城市的亲水性和商业性。
生活休闲区段:规划将涵闸河两岸、汈汊湖东干渠以东及洪西渠以西侧地区结合居住用地确定为生活休闲区段,以营造良好优质的人居环境,带动城市品质的提升。
自然生态区段:规划以现状生态环境为基础,将四汊河滨水区、汈汊湖东干渠岸滨水区划定为自然生态区段。
城市亲水空间的营造主要以区段形态为载体,从物质空间的区段形态和要素形态展现城市滨水特色。滨水地区广场应尽量临河布置,促进广场与滨水空间的共构,充分利用河流的开敞性,使水域成为广场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域面积较小或面宽较窄的水面,利用河沟渠较窄的建造跨渠广场,将渠收纳进广场,作为广场的重要组成。在有条件的地方,在湖泊水体周边设立能促进和水域互动的广场,可适当设置舞台、码头等设施。
(3)道路
在城市骨架路网的规划布局上,充分考虑车行道的观景要求,规划在洪西渠、徐家渠、泵站河、涵闸河等水体沿线布局滨水支路网,在连接各组团内部交通的同时,能为乘车者提供亲水机会。在充分利用岸线条件的基础上应创造多样化的步行路,以促进市民与水环境的全方位接触。同时,提高步行路本身空间的灵活性,带给行人丰富的滨水体验,在滨水地区断面设计时注意水体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使道路时疏时近,给人移步换景的感受。
综合功能景观轴带:将南北向的仙女大道、仙女山南路、站前路和东西向的霍城大道—老荷沙公路作为中心城区主要综合功能景观轴带,轴线连接了中心城区的各个结构片区;沿线建筑须注意造型、风格、色彩及平面布置形式;应通过建筑的高度和体型来创造富有节奏和秩序的城市景观轴。
11.4.5界面控制
(1)重点控制道路界面
对霍城大道、滨江大道界面进行重点控制,应通过特色的植物选择来形成丰富的绿化控制带,体现一路一景的特色,形成良好的道路景观。
(2)重点控制滨水界面
泵站河、涵闸河、洪西渠、徐家渠4条城市滨水带结合驳岸设计,维护、优化原生植被,保持野趣、宁静、悠闲的气氛。适当建设游憩基础设施和园林建筑小品等,形成生态滨水界面。
11.4.6景观节点
结合各级绿地分布和滨水区的规划,设置了8个一级景观节点和8个二级景观节点。
(1)重点门户节点。对客运码头、长途客运站、火车站等进行形象改造,提升城市重点门户节点空间的整体面貌。
(2)标志性建筑物。在城市核心意向地区以及次级公共中心意向地区设置若干标志性建筑物。利用标志性建筑塑造滨水天际线,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整体风貌轮廓。
(3) 桥梁。汉川河网密布,桥梁将是汉川重要的景观要素和节点,在满足桥梁工程要求的基础上,在外观上应尽量体现简洁大方、与周边环境和建筑相适宜的风格特征,在功能上应便于行人停留驻足,在桥涵形式的选择时应根据道路级别和所处区位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形式,使之真正成为体现城市滨水特色的重要标志。
表11-1  城市一级景观节点一览表
序号
名  称
位置
打造特色
1
一级景观节点1
城隍公园
公园的建造可配合横穿的徐马河水道,结合新城中心营造滨江临水的开敞亲水空间,形成城隍组团重要景观核心。
2
一级景观节点2
仙女山公园
体现水乡园林特色的综合性市级公园,营造覆盖范围较大的绿化和亲水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需要。
3
一级景观节点3
汉川公园
结合穿越的涵闸河,并营造覆盖范围较大的绿化,体现野趣森林特色的综合性市级森林公园。
4
一级景观节点4
霍城公园
以师法自然,回归自然为设计理念,在发扬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体现幽静秀丽的氛围。
5
一级景观节点5
汈东公园
结合场地内的自然鱼塘,打造新城中心的开敞亲水绿化节点。
6
一级景观节点6
涵闸河公园
遵循生态性、艺术性、多样性、社会性、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将岸线空间与水体有机融合,通过以天然河涌为依托打造的沿江公园,
7
一级景观节点7
荷沙公园
结合场地内的自然鱼塘,打造新城中心的开敞亲水绿化节点。
8
一级景观节点8
新河公园
充分体现自然特性、创造充满生态情趣的开放式景观节点。
表11-2  城市二级景观节点一览表
序号
名  称
位置
打造特色
1
二级景观节点1
城北社区公园
汈汊湖东岸街头绿地
2
二级景观节点2
城北社区广场
社区广场
3
二级景观节点3
川马桥公园
滨水绿地
4
二级景观节点4
仙女山社区公园
社区公园
5
二级景观节点5
城隍社区公园
社区公园
6
二级景观节点6
规划社区公园
社区公园
7
二级景观节点7
滨江广场
游憩集会广场,以绿化景观和大型水景、夜景交融为特色。
8
二级景观节点8
滨江公园
以绿化景观和大型水景、夜景交融为特色的滨水公园。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4: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11.5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1.5.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标
通过对汉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延续历史文化,将保护与利用、传统特色与时代气息充分结合起来,增加城市文化底蕴,提升旅游品味和生活及环境、景观品质。
11.5.2 历史文物古迹保护措施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规进行管治。历史文化保护区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合理确定规模。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历史原貌和真迹,对文物古迹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原则上在文物保护单位的边界线10米以外的地带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原则上在距保护范围的边界线20米以外的地带划定。将文物古迹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结合山水资源,划定风景名胜区加以合理保护和综合利用,如南河乡结合栗山及古墓群划定风景区进行保护利用;对位于城镇的古文化遗址,划定古文化遗址公园进行保护,如中心城区霍城遗址、马口窑址等。
11.6  中心城区建设强度控制
将中心城区按开发强度分为高强度控制区、中高强度控制区、一般强度控制区、低强度控制区四级分别进行控制。
高强度控制区主要集中在旧城区的老城商贸中心、城北综合行政中心、沿霍城大道、沿江滨湖商业中心。这些区域宜集中建设标志性小高层、高层建筑群,建筑密度控制在35%-40%左右,综合容积率在2.0-3.0,绿地率控制在25%-30%,人口容量控制在400-500人/公顷左右。
中高强度控制区位于滨湖大道与川刘公路以东、洪西渠以西,城南组团、北桥华一产业组团的东北面商业居住组团和开发区组团内沿老荷沙公路以北区域,以多层、小高层为主,平均层数控制在7层左右,邻近城市干道和局部地区可布置部分高层建筑;建筑密度控制在25%-32%左右,综合容积率在1.4-2.0左右,绿地率控制为35%,人口容量控制在300-400人/公顷左右。
一般强度控制区主要位于北桥华一产业组团、城南组团,以低层、多层为主,建筑密度控制在30%-35%左右,综合容积率在0.7-1.5左右,绿地率控制为35%,人口容量控制在200人/公顷左右。
低强度区主要位于汈汊湖大道以东、川刘路以西地区,沿江滨湖商业中心,规划一般建筑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20%以下,综合容积率控制在0.7以下,绿地率40%以上,人口容量控制在100人/公顷以下。
第十二章  旧城更新规划
12.1  汉川旧城范围界定
12.1.1汉川城市发展过程
汉川置县始于公元561年(北周保定元年),县治在现马鞍乡甑山,公元958年(五代后周显德五年),移治金鼓城(今刘家隔),公元1285年(元至22年),移县治于长城(今仙女山办事处),因此汉川县城始建于1285年,依托汉江,始建东街、南街、北街、西街,呈十字街格局。
汉川的城市建设从八十年代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81年汉川建成区主要集中在老仙女山街道办事处的东街、西街、南街、北街以及欢乐街等五条道路周围,建成区面积约为1.57平方公里,城市形态呈带状主要是依托汉江拓展。
1982~1988年间,城市形态呈现背江离岸的发展趋势,汉川仙女山街道办事处向西拓展,并有部分地区跨越涵闸河向北发展,红星与新河开发区纳入城区范围,呈现“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
1989~1996年间,汉川仙女山街道办事处继续向西和向北拓展,建成区已经到达荷沙公路,红星与新河开发区由于受到规模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较慢,且多是沿荷沙公路拓展。   
1997~2003年间,汉川仙女山街道办事处规模较大,向四周都有所拓展,并跨越泵站河有所发展,但最主要的拓展方向还是沿荷沙公路向东,但向霍城大道周边地区延伸较少。随着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用地主要依托荷沙公路进行线性布局,同时红星纳入新河开发区,规模的扩大,使得工业也有所发展,城区也主要沿荷沙公路拓展,但纵深的发展趋势还不是十分明显。仙女山街道办事处和新河有连片发展的态势,马口在这段时间内城区主要沿汉江东西向拓展,工业用地集中在城区西部,正在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区。整个汉川城市主体形态为沿道路呈轴线拓展。

图12-1  主城空间拓展过程
12.1.2旧城范围界定
考虑到改造区域的完整性,旧城改造范围主要是指涵闸河、泵站河之间,汉江至仙女村路(规划)的老城区域,用地约470公顷。
12.2  旧城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12.2.1旧城基本情况
旧城区含10个社区,87369人,居住用地40%,公共设施用地14%,工业用地13%,道路用地10%,水域17%,其他用地6%。
12.2.2现状存在问题
(1)建筑密度大,人口密度过高,局部建筑密度高达70%,尤其是十字街以及临汉江一侧建筑密集破旧,街道景观差;
(2)公共设施比较集中,生活方便,街巷尺度氛围好,但环境城市品质不高;
(3)绿化正逐步开放中,整体公共空间不足,湖滨、河滨利用不充分,临湖、临河、临公园界面封闭、破旧;
(4)主要道路狭窄,支路缺乏,存在较大消防隐患。
12.3  旧城更新改造的目的和重点
12.3.1旧城更新改造的目的
通过功能置换,强化旧城区商业、金融、商务、文化、旅游以及生活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活力。通过对街道系统的梳理完善以及绿化等公共空间的建设、街道立面的整饰,营造宜人的城市空间,形成三面环水、独具魅力的宜人又具有活力的城市中心区。
12.3.2旧城改造重点
针对旧城各片区的不同情况分区、分片控制。通过土地结构调整、商业空间拓展、道路交通优化、社区控制与特色延续、绿化景观改造等策略,对旧城进行改造更新。
(1)老城内原有工业企业全部重新统一安排。老城区原则上为工业限制区,区内工业逐步外迁、转产,改变用地性质;在居住区的下风向、沿新北公路和泵站河一带可建设部分一类或污染较小的工业,并形成小型工业区。逐步将有污染、效益不好的工厂以及仓库等使用效率低的单位迁出,大力发展商贸业,进行用地优化布局。
(2)改善交通和市政设施条件,提高环境质量。按规划道路断面建设形成小街小巷,完善各类交通标识、标志、标牌和路名牌,形成良好的步行系统,并满足消防要求。实现文明小区安全畅通、美观舒适交通环境,不宜盲目拓宽旧城道路。
(3)对于旧城区内的住区,可保持其社区邻里原有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根据其不同的老化程度,分别采取维护、局部整治、拆除重建等更新改造方式。
(4)合理地规划布局各种配套设施,合理地布局幼儿园、中小学、菜市中心、公共厕所、邮电、医院、储蓄所、公园等。
(5)规划整治仙女山风景区,并设置5片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或街头绿地,建成城市绿化开放空间,提供更贴近居民的休闲空间,形成“绿荫密布”的绿化景观。通过综合整治净化涵闸河、泵站河水质,并沿岸建设防护绿带,给旧城区人民提供亲水、观水的休闲娱乐场所,凸显江汉平原的水乡特色。在旧城区内实施截污工程。
(6)注意保护和整治老城区欢乐街一带的旧城风貌,形成和新区不同的城市风貌。
(7)整治北街沿路的批发市场,形成相对集中的批发市场。
12.3.3旧城人口规模
    旧城区现状人口87369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约51.28平方米/人。为了改善旧城居住环境,调整旧城功能结构,提高环境品质,按照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可调整幅度,将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提高至65平方米/人,测算旧城可容纳人口约7万人。
12.4  用地及功能置换
改造十字街、欢乐街、文化街、车站街,形成独具特色的商业街;打造沿河大道以及仙女大道特色景观大道;将商务、文化等设施向沿河集中,彰显滨河城市特色。
依托原有旧城区发展,逐步搬迁旧城区和现状建成区内效益差、占地面积大、污染重的工业企业。逐步将其调整为生活居住区或公共设施用地,结合商品房建设,统一规划居住小区,完善设施,进行局部改造。如涵闸河入汉江口,利用湖泊建设公园,临河改建大型文化设施
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通过城中村改造,完全可以做到在不提高开发强度的前提下,改善居住环境与配套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改造应配套完善居民生活服务设施及供排水网建设,成片开发,适当提高建筑层数,降低建筑密度。
表12-1  旧城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代码
用地性质
用地面积
(公顷)
百分比(%)
人均用地面积
(平方米/人)
R 
居住用地
149.84
33.45
21.41
 
R2
二类居住用地
149.84
33.45
21.41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22.21
4.96
3.17
 
 
 
 
A1
行政办公用地
13.18
2.94
1.88
A3
教育设施
5.81
1.30
0.83
A5
医疗卫生用地
1.9
0.42
0.27
A9
其它公共设施用地
1.32
0.29
0.19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69.93
15.61
9.99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86.69
19.35
12.38
 
S1
城市道路用地
86.69
19.35
12.38
U 
公用设施用地
4.33
0.97
0.62
 
U1
供应设施用地
1.11
0.25
0.16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114.92
25.66
16.42
 
 
G1
公园绿地
65.73
14.67
9.39
G2
防护绿地
49.19
10.98
7.03
小计
城市建设用地
447.92
100
65.00
E 
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
22.08
 
E1
水域
22.08
总计
470.00
12.5  交通及市政设施

老城区繁华商业区合理配置停车场地,按照综合防灾尤其是消防和人防要求,保证消防通道和应急疏散通道的畅通。旧城区道路系统改造的重点应配合老城区部分城市功能朝新区的疏散,注重道路街景和小品等城市设计方面的内容,以提升老城区品位。同时,立足于汉川市生态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复合利用绿地等开敞空间,发展地下空间的利用,建设地下停车场(库)。
12.6  绿地及景观系统
旧城改造应结合沿河岸线的调整与完善,注重沿河绿地建设及水景塑造,拆除河道蓝线内单位及个人的建筑物,将旧城改造与绿地规划、广场更新、街景设计和绿色停车场建设统筹考虑,以提升生态城市品位并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4: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章 综合交通规划
13.1 城市道路现状

汉川市近年来道路设施发展较快,城区3.5米宽以上道路达到49条,总长64.43公里,主要道路有霍城大道、川刘路、开发一路、滨湖大道、西湖大道等,道路网密度为4.35公里/平方公里,其中主次干道密度为2.67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7.79平方米,车均道路面积101平方米,道路面积率7.29%,全市机动车拥有量4.8万辆,城区有公交线路6条,公交车60台,出租车350台。
汉川城区的道路系统基本能满足城区交通出行,道路面积率及人均道路面积都符合城市规划要求,路网密度偏小,低于规范的6-9公里/平方公里。
13.2 城市道路网络规划

13.2.1规划要求
(1)区分道路功能、等级,建立通畅的城市路网系统,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畸形、错位交叉口和丁字路口,贯通道路网,完善网络。
(2)解决好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的关系。静态交通设施的布局、规模与交通源、交通量和交通主流方向一致。
(3)确定合理的道路网密度和道路宽度,满足城市交通发展需要。
(4)在路网上为城市的远景发展提供可继续向外延伸的生长点,有利于中心区的疏解。
(5)从努力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出发,道路线型、断面设计、广场设置应注重体现水乡园林城市的特色。
13.2.2 规划目标
为了更好适应汉川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协调交通供需关系,引导交通建设对城市整体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建设高质量的交通系统,为人流、物流提供经济、安全、有效的服务。
至2020年道路网各项指标为:干道网密度不低于2公里/平方公里;道路总密度不低于5公里/平方公里。
(1)市域路网体系
以汉川城区至各乡镇场半小时交通圈为目标,建成环环相扣、路路相通、站场配套、水陆互补、放射成网、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改善城乡路网体系。
一是实施公路上等升级,将汉长线、荷沙线升级为国道,“汉川-汈汊湖-韩集-钟村公路、横堤-韩集-皂港-回龙-菜棚公路、新河至垌塚汉北河堤公路” 升级为省道。
二是力促武汉城市圈高速公路环线早日建成,同时,改造和新建市域一级公路,形成“两纵两横”的一级公路网格局,“两纵”即南北向的分当-分北一级公路和汉孝-汈汊湖大道-蔡城-马北一级公路,“两横”即东西向的荷沙一级公路和规划江南一级公路。“两纵两横”的公路体系将有力带动沿线的1个中心城区、2个副中心城市、7个重点镇和13个一般乡镇场的发展。
三是建设改造庙北、汈汊湖、花梅等145公里的二级公路建设,加强已建2200公里通村公路的管理维护,建设通自然湾公路4696公里。
四是在有垌冢、麻河汉北河大桥,新河汉北河大桥,汉江大桥,川马桥、西门桥、七一桥、四汊河大桥、西干渠桥、中洲桥、新堰大桥、韩集大桥、庆九桥等大中桥梁13座的基础上新建桥梁11座,改造危桥451座。
(2)城市规划区快速路网体系
城市规划区主动对接武汉城市路网系统,加强中心城区快速路系统建设,规划形成“一环”、“四放射”式的快速路网体系。
“一环”即由汉川大道、汈汊湖大道、新民公路共同形成的城市快速路外环线。
其中汉川大道由城隍镇经晏家台、肖家台向东跨越汉江经马鞍乡尹家台再次跨越汉江连接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该条道路主要职能是承担现状荷沙一级公路的对外交通联系功能,将过境交通向南分离,减少对中心城区的干扰。
汈汊湖大道利用现状东干渠路进行改造拓宽,向北连接新民公路,向南连接城隍镇规划中的迎宾大道对接汉川大道,该条道路主要职能是承担川刘公路的对外交通联系功能,将过境交通向西分离,减少对中心城区的干扰。
新民公路由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货场路向北延伸,在刘家隔镇的新民向西延伸对接汈汊湖大道,该条道路主要职能是增加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金鼓产业园之间的联系通道,避免两大工业园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对中心城区产生不必要干扰。
“四放射”式的快速路网即由“环形”快速路网向外围放射的4条快速路。包括向东连接107国道的荷沙一级公路、向北连接孝感的汉孝高速联络线、向东南连接武汉市三环线的汉蔡快线、向南连接马口的蔡城公路和向西连接市域西部沿江城镇的荷沙一级公路。
通过“环形”加“放射”式的快速路网体系的建立,将极大地改善城市规划区各组团对外交通联系条件,同时减少对中心城区内部的干扰。
(3)中心城区城市道路路网体系
城市内部部分联系组团的道路提升为结构性主干路。主干道间距800~1200米,形成“六横十纵”的主干道路网体系。“六横”包括汉川大道、站前路、西湖大道、霍城大道、荷沙公路和湖光大道。“十纵”包括城隍大道、滨湖北路、仙女大道、文化街、洪西渠路、徐家渠路、湖光大道、曹家渠路、工业大道、新民公路。
主干道总长115.2公里,次干路总长125.3公里,其余道路为支路,长116.5公里,规划路网密度为6公里/平方公里,道路占地面积945.57公顷,人均面积18.91平方米,面积率15.95%。
表13-1  规划道路一览表
道路
编号
名  称
起止点
级 别
长 度
(米)
红线宽
(米)
起  点
止 点
1
湖光大道
汉水大道
长红大道
主干道
5572
40
2
滨湖大道
汉川大道
长红大道
主干道
11526
50
3
霍城大道
汈叉河东路
S106
主干道
7444
60
4
霍城大道
S106
汉川大道
主干道
1301
40
5
西湖大道
滨湖大道
仙女大道
主干道
2137
40
6
西街
仙女大道
北桥街
主干道
931
40
7
东街
北桥街
沿江大道
主干道
244
40
8
站前路
客运站
泵站河路
主干道
3396
40
9
汉川大道
站前横街
荷沙公路
主干道
19180
40
10
荷沙公路
长红大道
汉川大道
主干道
6071
50
11
S106
沿江大道
泰昌路
主干道
7205
87
12
货场路
荷沙公路
新区南路
主干道
2413
40
13
财富大道
荷沙公路
汉川大道
主干道
1072
40
14
城东路
徐家渠路
汉川大道
主干道
4224
40
15
长红大道
湖光大道
汉川大道
主干道
5000
50
16
徐家渠路
滨湖大道
沿江大道
主干道
3385
30+30
17
北桥街-北街—南街
城北路
泵站河路
主干道
7323
36
18
洪西渠路
城北路
涵闸河路
主干道
5551
30(12+12)
19
仙女大道
城北路
泵站河路
主干道
7487
40
20
泵站街
仙女大道
汉川大道
主干道
1509
34
21
站前路
仙女大道
火车站
主干道
3396
40
22
汉水大道
城北路
人民大道
主干道
3842
30
23
规划二路
汉水大道
洪西渠路
次干道
3276
30
24
规划四路
仙女大道
福星街
次干道
2722
30
25
霍城北路
汈叉河东路
荷沙公路
次干道
10715
40
26
汉正大道
北桥街
4号路
次干道
3553
34
27
汉正大道
4号路
汉川大道
次干道
7320
30
28
人民大道
汈叉河东路
汉川大道
次干道
8154
40
29
规划九路
沿江大道
城东路
次干道
3526
40
30
汈叉河东路--涵闸河路
霍城大道
沿江大道
次干道
5511
40
31
涵闸河南路
滨湖大道
沿江大道
次干道
3353
20
32
山后三路
子文街
涵闸河南路
次干道
1790
20
33
泵站河路
滨湖大道
沿江大道
次干道
3674
20
34
17号路
河西路
汈七公路
次干道
1835
40
35
18号路
河西路
汈七公路
次干道
2498
30
36
迎宾大道
河西路
汉川大道
次干道
1490
40
37
站前二路
汈七公路
汉川大道
次干道
3640
30
38
泵站河西路
河西路
汉川大道
次干道
2673
30
39
仙女二路
涵闸河南路
泵站河路
次干道
1328
20
40
仙女西路
人民大道
仙女大道
次干道
2531
30
41
堤坡路
霍城北路
涵闸河路
次干道
2270
20
42
子文街
涵闸河南路
站前路
次干道
1285
20
43
毛家堤路
欢乐街
沿江大道
次干道
966
20
44
文化路
城北路
滨湖大道
次干道
2353
36
45
文化路
滨湖大道
霍城大道
次干道
1211
30
46
文化街—欢乐街
霍城大道
泵站街
次干道
3105
20
47
拥军路
城北路
涵闸河路
次干道
4927
50
48
洪滨路
城北路
规划四路
次干道
2036
36
49
福星街
湖光大道
沿江大道
次干道
3935
40
50
银丰大道
荷沙公路
汉川大道
次干道
3299
40
51
泰昌路
荷沙公路
新区南路
次干道
2097
30
52
规划一路
仙女大道
洪西渠路
支路
2138
30
53
湖光小路
城北路
规划三路
支路
1134
30
54
规划三路
拥军路
长寿路
支路
3044
30
55
规划五路
拥军路
北桥街
支路
762
20
56
规划六路
洪西渠路
长寿路
支路
1519
20
57
规划七路
福星路
长红路
支路
2431
30
58
河东小路
汈叉河东路
汉水大道
支路
529
28
59
规划十路
滨湖大道
堤坡路
支路
400
12
60
规划小路
4号路
城东路
支路
1760
20
61
客来路
堤坡路
文化路
支路
1200
12
62
广场北路
体育馆西路
仙女大道
支路
622
15
63
广场路
涵闸河路
洪西渠路
支路
4100
30
64
体育馆路
广场路
福星路
支路
4285
30
65
涵闸河北路
滨湖大道
仙女大道
支路
1465
15
66
山后二路
山后小路
沿江小路
支路
1670
15
67
山后一路
仙女大道
沿江大道
支路
1311
20
68
24号路
子文街
章平街
支路
395
15
69
白云路
仙女大道
欢乐街
支路
433
15
70
28号路
北街
沿江大道
支路
300
15
71
东一街
南街
沿江大道
支路
257
15
72
西一街
欢乐街
南街
支路
446
15
73
南一街
校军西路
沿江大道
支路
207
15
74
25号路
平章街
仙女大道
支路
203
15
75
26号路
仙女大道
欢乐街
支路
290
15
76
河北小路
仙女南路
南街
支路
925
15
77
仙女南路
泵站河路
仙女大道
支路
460
20
78
仙女小路
泵站河路
仙女大道
支路
268
15
79
27号路
泵站河路
毛家堤路
支路
262
15
80
校军西路
泵站河路
西街
支路
1152
15
81
子武街
仙女大道
涵闸河南路
支路
1500
15
82
山后小路
涵闸河南路
西湖大道
支路
390
15
83
沿江小路
28号路
涵闸河南路
支路
505
15
84
白云庵街
山后一路
涵闸河南路
支路
470
15
85
火候山街
西街
涵闸河南路
支路
675
15
86
平章街
仙女大道
涵闸河南路
支路
1073
15
87
23号路
泵站河路
仙女西路
支路
785
20
88
仙女一路
西湖大道
仙女西路
支路
1043
20
89
仙女三路
泵站河路
23号路
支路
640
15
90
汈七公路
滨湖大道
沿江大道
支路
4000
20
91
16号路
河西路
滨湖大道
支路
780
30
92
站前一路
迎宾大道
16号路
支路
1620
20
93
20号路
站前二路
17号路
支路
1626
20
94
19号路
城西路
滨湖大道
支路
1192
30
95
站前小路
汉川大道
站前二路
支路
826
20
96
15号路
汉川大道
站前路
支路
385
20
97
站前三路
15号路
沿江大道
支路
4020
20
98
14号路
汉川大道
站前三路
支路
290
20
99
13号路
汉川大道
18号路
支路
896
20
100
12号路
汉川大道
站前三路
支路
320
20
101
11号路
汉川大道
站前路
支路
730
20
102
10号路
汉川大道
汈七公路
支路
700
40
103
9号路
汉川大道
21号路
支路
420
20
104
8号路
汉川大道
汈七公路
支路
428
20
105
7号路
汉川大道
汈七公路
支路
516
20
106
6号路
汉川大道
汈七公路
支路
573
20
107
21号路
站前路
汈七公路
支路
1360
20
108
29号路
仙女二路
仙女西路
支路
436
15
109
道西路
霍城大道
水蓝路
支路
1400
30
120
道小路
霍城北路
水蓝路
支路
600
30
121
广场小路
广场路
霍城大道
支路
463
20
122
体育馆西路
涵闸河路
霍城大道
支路
1680
20
123
5号路
人民大道
滨湖大道
支路
2070
20
124
长寿路
人民大道
湖光大道
支路
3432
30
125
4号路
人民大道
规划七路
支路
2006
30
126
3号路
汉川大道
霍城北路
支路
2665
30
127
2号路
汉川大道
霍城北路
支路
2730
20
128
1号路
汉川大道
汉正大道
支路
1840
30
129
湖光小路
规划三路
城北路
支路
1092
30
130
渠北路
滨湖大道
湖光大道
支路
1238
40
131
红宝路
汉川大道
汉正大道
支路
1579
20
132
吉庆路
汉川大道
荷沙公路
支路
2200
30
133
万商路
汉川大道
荷沙公路
支路
2864
30
134
鸿利路
汉川大道
荷沙公路
支路
2915
30
135
盈泰路
汉川大道
昌隆路
支路
2520
20
136
财满路
汉川大道
荷沙公路
支路
3626
20
137
金元路
财满路
万商路
支路
1900
40
138
川东大道
财满路
荷沙公路
支路
4436
30
139
红福路
财满路
汉川大道
支路
4480
30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4: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14.3.4水源规划与保护
(1)供水水源选择
汉川城区目前主要以汉江为供水水源,汉江水量充沛、水质条件好,目前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体,应优先作为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因此规划将汉江作为汉川市主要供水水源。同时,为加强供水安全,确保汉江发生水源事故,城市仍有水可用,规划将汈汊湖作为汉川城区的备用水源,将白石湖作为马口地区的备用水源。
(2)水源地保护
①水源保护区划分
汉江水源按取水点上游1000米,下游200米的范围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外上游2000米,下游300米的范围为二级保护区。
汈汊湖、白石湖水源以取水点半径500米内的水域,取水口侧常水位线以上200米内的陆域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外径向不小于2000米的水域和不小于3000米的陆域范围为二级保护区。
②水源地保护区规定
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拆除;不得设置与供水需要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船舶;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禁止设置油库;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禽畜,严格控制网箱养殖活动;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二级保护区内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原有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
14.3.5给水工程设施规划
(1)水厂
汉川中心城区近期用水量15.76万立方米/日,远期用水量37.66万立方米/日,水厂按照城区用水量,同时统筹考虑城隍镇和刘隔镇供水来确定近远期建设规模。
城南水厂受取水头部限制,不具备扩建条件,城东水厂取水点受涵闸河排污影响,不宜扩大规模,因此近期维持城南水厂和城东水厂的规模不变,新建城西水厂,建设规模40万立方米/日,用地规模为10公倾,近期建设规模10万立方米/日。远期城南水厂和城东水厂改为备用水厂,保障其供水质量和供水安全。
(2)给水管网
汉川城区采用统一给水管网系统,生活,生产和消防共用一套管网。消防给水采用低压制。市政管网末端的压力不小于0.16兆帕。
城南水厂的供水干管沿仙女大道、西湖大道、沿河大道、电厂路布置,主要向旧城地区和新城西部地区供水;城东水厂的供水干管沿霍城大道、老荷沙公路,福星大道、北桥路布置,分别向新城区、开发区和金鼔城地区供水;城西水厂供水主干管沿汉川大道、仙女北路、川刘路分别供往城北组团和华一工业组团和开发区组团,沿西湖大道、霍城大道等干道布置给水干管和连接管道,沿其他规划道路布置配水支管,形成完善的环状配水管网。保证供水安全。
(3)加压设施
主城区大部分地区不需加压均能满足城市供水压力要求,远期城东水厂停止供水后,开发区组团用水由城西水厂供水经城东水厂加压后供给。
14.4排水工程规划
14.4.1排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1)排水现状
汉川市城区排水管网总长140公里,其中涵管29.012公里,砖砌下水道渠111.072公里,现有排水系统很不完善,污水排放不通畅。城区生活污水排放量在1200万立方米/年以上,城区共有污水排放口12处,污水就近排入泵站河和汉江,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泵站河和汉江污染严重。
汉川市主城区有五个排水泵站,所有的雨水和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便排入汉江、涵闸河、泵站河。排水泵站具体情况如下:
表14-5  汉川市排水泵站具体情况
泵站名称
排水能力
(立方米/秒)
功率
设备
三益闸泵站
0.35
55KW
离心泵
大兴闸泵站
1.97
255KW
混流泵
西湖泵站
1.2
110KW
轴流泵
校军村泵站
0.87
185KW
离心泵
白鹤墩泵站
0.35
55KW
离心泵
马口地区雨污水通过道路下BH=1000×1200毫米砖涵向南排入明渠, 旱季进入白石湖,雨季通过东风渠由庙头泵站抽排入汉江。
开发区雨污水通过公路渠、丰收渠、贻心渠等明渠,向北通过陨口泵站排入汉北河,向南通过曹家河泵站排入汉江。
(2)存在问题
①雨水和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便排入涵闸河、泵站河和汉江,造成水体污染。
②排水管渠没有形成体系,随城区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排水不通畅。
14.4.2排水体制
规划区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旧城区近期采用截流式的合流制排水体制,逐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14.4.3雨水工程规划
(1)规划目标与原则
按“相对集中、就近排江(河)的原则完善城镇雨水排除系统,统筹协调农业排涝和城镇排渍,提高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增强城市防灾能力;在保障城镇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城镇滞洪能力,削减排水工程建设规模,加强初期雨水管理,保护生态环境。
(2)规划标准
城镇排水设施建设按排渍标准设计,雨水流量计算参照武汉市暴雨强度公式:

重现期:一般地区取一年,地势低洼地区及道路下穿立交路段重现期取三至五年。
综合径流系数:建设区采用0.5~0.7控制在0.65 以下。
14.4.4雨水系统规划
依照自然地面坡降和水系网络,规划将该地区分为泵站河排水系统、涵闸河排水系统、三益闸排水系统、徐家渠排水系统、洪湖南垸排水系统和曹家河排水系统。具体如下:
(1)涵闸河排水系统
范围为川刘路以西至东干渠,荷沙路以南至西湖大道沿线的地区,包括了部分城北组团、北桥华一产业组团和老城区组团,汇水面积16.9平方公里,雨水通过管道或渠道排入涵闸河,汛期通过沿河的泵站抽排入涵闸河,共设置有5座泵站。
(2)泵站河排水系统
范围为西湖大道以南至汉川大道的地区,汇水面积11.5平方公里。该地区雨水通过管涵和明渠排入泵站河。汛期由沿河泵站自排入泵站河,沿河共设置有5座泵站。
(3)三益闸排水系统
范围为旧城组团东部一小片区域,汇水范围约0.28平方公里。该地区的雨水经管道收集后由三益闸泵站自排出江,三益闸泵站规划扩建至2.2立方米/秒。
(4)徐家渠排水系统
范围为川刘路以东、徐家渠以西,曹家河以南至汉江的地区,汇水面积13.45平方公里。洪西渠、徐家渠等排入汉江,汛期通过徐家渠泵站自排至汉江。
(5)洪湖南垸排水系统
范围为洪湖南垸、汉江以北地区,汇水面积19.79平方公里,计算流量为83立方米/秒。该地区雨水通过新建泵站向南提排入汉江。非汛期由现状控制闸向南直接排入汉江。
(6)曹家河排水系统
服务区域为汉北河以南、汉江以北的开发区,汇水面积22.7平方公里,计算流量为88立方米/秒。该地区雨水通过扩建陨口泵站向北提排入汉北河、扩建曹家河泵站向东提排入汉江。非汛期由现状控制闸直接排入汉北河和汉江。
表14-6  排水系统泵站一览表
泵站名称
现状规模
(立方米/秒)
规划规模
(立方米/秒
占地面积
(公顷)
所属系统
白鹤墩泵站
0.35
3
涵闸河系统
大兴闸泵站
1.97
12.4
涵闸河泵站
6
截留渠泵站
20
邬柏口泵站
5.4
西湖泵站
1.2
5.2
泵站河系统
校军村泵站
0.87
4.6
幸福渠泵站
50
滨河泵站
5
三益闸泵站
0.35
2.2
三益闸系统
徐家渠泵站
50
徐家渠系统
洪湖南垸泵站
83
洪湖南垸系统
曹家河泵站
88
曹家河系统
另外,在各大排水系统中,沿规划道路布置d1000~d2000毫米的排水管。
14.4.4污水工程规划
(1)规划目标
①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至规划期末,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②合理利用污水资源,至规划期末,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30%.
(2)污水量预测
平均日污水量按平均日用水量(日变化系数1.3)的85%计算,另外考虑15%地下水的渗入量。
根据用水量预测情况,汉川近期平均日污水产量为11.85万立方米/日,远期平均日污水产量25.73万立方米/日。
(3)污水系统规划
汉川市目前有一座工业废水处理厂,另外主城区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根据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及城市规划用地格局,规划在汉川城区布局两个污水系统。污水经管道收集至污水处理厂后经处理达标后排放或回用。
①城东污水系统
服务范围包括洪西渠以东的新城区和曹家河以西的经济开发区,服务面积约49.25平方公理。该区域的污水由城东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统筹考虑城隍镇与刘隔镇的污水收集处理,城东污水处理厂规划规模25万立方米/日,控制用地面积20公顷。该污水收集系统的干管主要沿霍城大道布置,旧城区的污水经由沿泵站河和涵闸河沿岸布置的截污管道截流后由泵站提升穿过涵闸河后排往城东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达到一级A标准后排入曹家河。城东污水系统共设置6座污水泵站,设计规模0.25~1.8立方米/秒,占地面积0.1公顷~0.25公顷。
②工业园污水系统
服务范围为曹家河以东的开发区组团,服务面积约10.25平方公里。该区域的污水由环保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环保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现状规模2万立方米/日,规划扩建至5万立方米/日,控制用地面积5公顷。污水干管沿霍城大道布置。尾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后排往汉北河。
表14-7  污水提升泵站一览表
泵站名称
规划规模
(立方米/秒)
占地面积
(公顷)
所属系统
1#泵站
0.65
0.15
城东污水系统
2#泵站
0.5
0.15
3#泵站
0.25
0.1
4#泵站
1.8
0.25
5#泵站
1.1
0.2
③污水再生利用规划
各污水处理厂尾水远期实施再生利用,主要用于市政道路清洁、园林绿化,环境景观用水和生态补给用水。有条件的地区可用于工业用途和居民生活杂用。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30%以上。
14.5环卫工程规划
14.5.1环卫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情况
①管理机构
汉川市园卫局环卫管理下辖五个所,即城东、城西、城北、开发区环境卫生管理所和环卫收费所。现有职工519人,管理、生产作业配置车辆24辆。
②城区生活垃圾产量
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人口的增长,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逐年递增,2006年8万吨,2007年8.3万吨,2008年8.7万吨,2009年9.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达6%。预计2010年为9.85万吨,日产垃圾270吨。目前,城区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为:厨渣32.8%,煤灰32.5%,果皮、植物22.1%,陶瓷、砖瓦6%,动物1.2%,塑料2%,玻璃1%,金属0.5%,其它1.9%,其中有机物占有56.1%,无机物占43.9%。
③城区生活垃圾收集清运情况
城区生活垃圾采用垃圾车直接收集运至垃圾填埋场或先运至垃圾中转站集中后再运往垃圾填埋场。目前城区现有小型垃圾中转站12座,垃圾屋4座,固定果皮箱440个、移动垃圾桶550个。
④垃圾处理设施情况
汉川城区的生活垃圾主要运至霍城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目前霍城垃圾填埋场已经封场,汉川新垃圾填埋场即将启用。
⑤公厕情况
汉川城区由环卫部门管理的公厕有67座,其中水冲式厕所31座,旱厕37座,粪便主要被附近菜农作为肥料肥田。
⑥环卫车辆
环卫现有管理、生产作业配置车辆24辆,其中压缩式清运车4辆(8吨3辆、5吨1辆);摆臂式集装车4辆;小四轮拖拉机4台;洒水车4辆(8吨1辆、12吨2辆、20吨1辆),清扫车1辆;垃圾处理场推土机1辆;管理使用面包车6辆。
(2)存在问题
环卫设施质次量少,配置不合理。环卫设施用地紧张,投入资金有限。垃圾收运系统不完善,机械化作业水平低。
14.5.2规划原则与目标
(1)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完善的城乡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水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近期达到90%,远期达到95%。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近期达到75%,远期达到90%以上。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力争工业固体废物体综合利用率达100%。
(3)合理布置公厕和生活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满足城镇生活需求,注重与环境协调,达到“整洁、美观”的标准。
14.5.3固体废弃物处置规划
(1)生活垃圾量预测
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采用人均指标法,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采用1.3公斤/日。规划区远期城镇人口为55万人,近期为27.4万人,则汉川市远期城镇生活垃圾产量为629.2吨/日,近期城镇生活垃圾产量为356.2吨/日。
(2)生活垃圾处置规划
规划区内生活垃圾集中由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实施无害化处理。按服务半径3公里左右设置大中型生活垃圾转运设施,逐步取消城区内小型垃圾转运站。规划完善社区及道路废物箱分类收集设施,生活垃圾收集方式逐步由混合收集过度到分类收集。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废品回收服务体系,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3)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以综合利用为主。根据规划区工业类别和工艺特点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法,并尽可能的根据废物利用的产业链安排上下游产业,尽可能地综合利用,化废为宝。
(4)其它固体废弃物处置规划
规划建立城市建筑垃圾、餐橱垃圾及污水处理厂污泥集中处理设施,完善城市固体废物处理设施服务体系。加强对医疗废物和其他危险废物的监管,实现安全处置。
14.5.4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处理设施规划
①生活垃圾处理厂
规划区城镇生活垃圾产量为629.2吨/日。目前汉川垃圾填埋场已经启用,该垃圾填埋场位于汈汊湖公园的东南,占地面积24.8公顷,处理规模约300吨/日,近期由该垃圾填埋场承担城区的生活垃圾处理任务。远期关闭该垃圾填埋场,新建垃圾填埋场一座,拟选址于城隍镇以西,汈汊湖南,服务中心城区及周边乡镇,处理规模750吨/日。
②污泥处理厂
规划在汉川电厂附近建设一座污泥处理厂,负责处理城区规划区内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按污水处理规模的万分之二预测,规划污泥处理厂日处理干污泥量为60吨,近期建设规模20吨/日,用地面积4公顷。污泥处理厂利用发电厂产生的热能进行污泥的干化处置,干化后的污泥运至垃圾填满场填埋。
③其他处理设施
规划在汉江以南,马口镇以西新建一座医疗废弃物焚烧厂,负责处理全市医疗废弃物。另外,结合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安排建筑垃圾和餐厨垃圾填埋场地。
(2)垃圾转运设施规划
①垃圾转运量预测
生活垃圾转运量计算方法:Q=бnq/1000
式中  Q—转运站生活垃圾的日转运量(吨/日)
      n—服务区域内居住人口数
      q —服务区域内生活垃圾人均日产量(公斤/人·日)
      б—生活垃圾产量变化系数,一般用1.3
汉川城区的垃圾转运量约818吨/日
②垃圾转运设施布局
根据垃圾转运设施集中化,大型化的原则,在城区按服务半径2-3公里左右布置大中型现代化垃圾转运站。改造和新建垃圾分类转运站5座,服务半径为3公里,规模为100~200吨/日,用地面积为0.3~0.5公顷。
(3)环卫车辆停保场规划
环卫车辆配建标准为每万人2.5辆,需配置环卫车辆总量为138辆,共安排环卫车辆停保场6座,用地面积分别为0.3~0.6公顷,可结合垃圾转运站合建。
(4)公厕规划
①规划标准
按城镇每万人3.5座的标准布局公厕。人流密集区公厕为一类公厕,其它地区为二类公厕。一类独立公厕用地面积100平方米,二类独立公厕用地面积60平方米。
②规划布局
汉川城区共需公厕193座,规划以环卫公厕为主,充分利用加油加气站、公园广场等场所的公厕资源,并引导公共建筑的卫生间提供对外服务。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3

688

主题

4536

帖子

5192

积分

东湖元老

汉口西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19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4: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16.1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将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16.2规划目标
(1)大气环境
城市环境空气的主要监测指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近中期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85%,即达到310天,远期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90%,即达到330天。市区的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城市气化率近期达80%,远期达到95%以上。
(2)水环境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近期达75%,远期95%以上。
(3)声环境
各功能区噪声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中的相应指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60分贝,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95%,交通干线交通噪声平均值小于70分贝。
(4)固体废弃物
工业固体废物体综合利用率达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近期达到90%,远期达到95%。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近期达到75%,远期达到90%以上。
16.3城市环境保护分区及标准
规划将城区划分为城市环境一级保护区、环境二级A类保护区、环境二级B类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
环境一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范围包括汈汊湖公园、汉川公园及重要的生态保育区等。一级保护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一级标准,环境噪音执行1类标准。
环境二级A类保护区
二级A类保护区范围包括城南组团、老城组团的西部、城北组团。二级A类保护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二级标准,环境噪音执行1类标准。
环境二级B类保护区
二级B类保护区范围包括老城组团的东部、北桥组团的居住区、开发区组团的居住区。二级B类保护区空气质量执行二级标准,环境噪音执行2类标准。
环境三级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范围包括北桥组团的工业区、开发区组团的居住区。三级保护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三级标准,环境噪音执行3类标准。另外,主要交通干道及沿线执行噪声环境4类标准。
16.4城市水环境保护分区
汉江各水厂水源点的一、二级保护区规划为II类水体水功能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水体标准;汉江一般河段、刁汊湖、泵站河、白石湖规划为III类水体水功能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水体标准;其他地表水体为IV类水体水功能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IV类水体标准。
16.5城市环境保护与治理重点
1、调整用地布局结构,搬迁污染型企业,降低污染的影响
在规划范围内合理布局工业用地,外迁城区内所有污染型企业,确保工业区位于盛行风向的侧风位,河流的下游。新建企业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设置在相应的工业区内,现有布局不合理的企业在规划期内应逐步调整到规划工业区内。
2、保护城市水源地,保证城市饮用水安全
加强现状水源地和规划水源地划的保护,严格按国家颁布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规定》对划定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进行管理。
3、加强城区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扩建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达到30万立方米/日,加快雨、污分流制的改造,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新建一座标准无害化垃圾处理场。
4、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水清城绿、天蓝云白的宜居环境
加强植树造林力度,增加城市绿地,合理布置绿地系统,建立城郊防护林体系,降低扬尘污染,搞好山体、水体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结合城市水网的建设,打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绿网;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管理,完善环境保护监督体系;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发放限额排污许可证,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整治河道,创造宜人的水景体系;多方筹集资金增加环保投入,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城市气化率,推行清洁能源,实行集中供热,减少污染源数量,降低大气污染,优化市区环境
第十七章  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
17.1中心城区管制区域划分与空间管制措施
17.1.1中心城区禁、限、建分区
(1) 禁止建设区
汉天城际铁路、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环线,汉川大道、汈汊湖大道等主要区域交通干线两侧绿化通廊。其中,铁路两侧防护绿带宽度50米;汉川大道两侧防护绿带宽度50米;汈汊湖大道两侧防护绿带宽度均为100米;220KV高压走廊,宽度30-40米;中心城区渠道两侧各50米。
汉江江滩、涵闸河、泵站河河滩、仙女山山体,以及霍城公园遗址为禁止建设区。
(2)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主要指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较差,必须采取一定或特定的工程措施后才能适应城乡建设要求,或具有较强的生态和人为因素影响限制的用地。应对该区域内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避免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应符合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强度。在地质和生态综合研究评价基础上,谨慎进行开发建设。
限制建设区位于汉川大道至汉江及其防护带之间的区域。
(3)适宜建设区
适宜建设区指自然条件好,场地适宜工程建设,不需要或采取简单的(一般的)工程措施即可适应城乡建设要求,没有生态及人为因素影响限制的用地。镇域内适宜建设区域主要指镇域范围内除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区域。该区域是城镇建设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其建设行为应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开发规模、开发强度和使用功能。
17.1.2禁、限、建分区管制措施
(1)禁建区原则上禁止新增任何城镇建设用地,其空间管制要求为:
禁建区内仅允许五类项目进入,即:重大的道路交通设施;必要的市政公用设施;必要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核心景观设施;生态型农业设施;必要的特殊用途设施(如军事设施等)。 禁建区准入项目应经过选址论证、环评、听证、规委会审查等程序后方可按照相关程序进行项目建设。对禁建区内的已批已建项目,允许保留经环评达标后对生态环境无不利影响的非生产性项目,其余分类提出整改和搬迁腾退意见;对保留项目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进行生态化改造。禁建区内鼓励现状农村居民点搬迁腾退,禁止新增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2)限建区原则上禁止新增任何工业、仓储、物流等生产性建设项目,其空间管制要求为:
限建区内仅允许九类项目进入,即: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公园绿地;必要的农村生产、生活及服务设施;必要的公共设施;必要的特殊用途设施;必要的生态型研发设施;与大型旅游景区结合的少量生态型居住设施等。同时,准入项目应满足低强度、低密度的建设控制要求,并保证项目生态用地总量不低于60-70%。限建区内准入项目应经过选址论证、环评、听证、规委会审查等程序后方可按照相关程序进行项目建设。对限建区内已批已建项目,应按照相对集中、去污染化的原则进行整改。限建区内农村居民点允许保留,但应合理控制其规模;对于规模特别小的村庄,鼓励迁村并点。
17.2“五线”控制规划
17.2.1红线控制
城市规划道路设施用地按红线方式控制。红线是指城市规划道路、立交、广场用地)规划控制线。红线范围严禁房屋建设,重点满足道路、立交、广场主要设施用地,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作为市政管线及小型配套构筑物、道路人行通道设施以及绿化建设用地。沿城市道路新建建筑物应按一定距离后退红线。
17.2.2绿线控制
城市公共绿化用地实施绿线控制。绿线是各类绿地范围的规划控制线,包括公共绿地(综合公园、各种专类公园、带状绿地以及街头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及其范围内的水域等。绿线范围内严禁其他用地性质开发,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要求进行建设。
17.2.3蓝线控制
为加强汉川市水系的保护,防止填占、侵害湖泊,建立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水域岸线实施蓝线控制。蓝线是指湖泊水域规划控制范围线。原则上严禁占用,严格控制水域面积,不得占用,水体不受污染;保护环境,强化绿化,适当建设,控制周边地区的开发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形式等)。当作为公园绿化用地时,在不减少水面的情况下依据公园规划作适当调整。蓝线周边滨水地区,应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原则,突出公共性、开放性和亲水性。建设滨水游憩道路。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开敞空间,形成有序的天际轮廓线。
17.2.4紫线控制
历史文物保护用地实施紫线控制。紫线范围主要是文物古迹的建设控制地带。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严格进行保护修建,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新建、扩建、改建建筑时,使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文物古迹周边的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对现有妨碍历史风貌保护的建构筑物应当拆除。
17.2.5黄线控制
为建立和完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系统,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需按照城市控制性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控制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市政用地按照黄线方式控制。黄线范围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红线用地以外所有市政设施用地。市政设施用地控制对象分为轨道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环卫、消防、堤防、廊道10大类。黄线范围必须按照规划确定的设施类别进行建设,严禁占用或挪作他用。
江汉明珠——汉川市;
汉口、汉阳、汉川,汉江一线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