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4-9-22 14: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 中心城区规划
第八章 空间发展策略
8.1中心城区现状建设情况
8.1.1各类用地情况
2011年汉川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0.1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23.5万人,人均建设用地约85.8平方米。
(1)居住用地
2011年居住用地面积568.34公顷,新增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城北综合组团和新河开发区综合组团,荷沙一级公路以北区域有一定规模的分布。现状人均居住用地24.18平方米,居住用地占现状建成区用地的28.16%。
(2)工业用地
六年来,汉川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群发展格局,三大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三大支柱产业(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产值逾百亿。现状工业用地达到948.8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7.02%,高于国家标准15~30%的要求,人均工业用地40.37平方米。粗放式的用地方式导致土地集约使用程度低。
(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达到174.9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11.22%。其中
①行政办公用地:行政办公用地面积80.7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4.00%。现状行政办公用地相对集中于城北新区的霍城大道、人民大道。
②文化设施用地:文化设施用地面积0.5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03%,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均在老城区集中布局。
③体育用地:体育用地面积5.9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30%,体育场馆建设具有较高水准,汉川市体育场内建有10米宽的环行跑道和标准足球场。体育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可容纳2160人。
④医疗卫生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占11.1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55%,设施有待改善。
⑤教育科研用地:包括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现状教育科研用地68.4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39%。教育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例适中,反映了汉川市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用地在城区中分布相对比较均衡,但缺乏高等教育用地。
⑥社会福利设施用地:社会福利设施用地面积6.0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30%。
⑦其他公共设施用地:文物古迹用地0.93公顷,宗教用地1.10公顷,合计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0%。
(4)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47.3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35%,增加的商业用地主要在城北新区沿仙女大道两侧, 现状商业金融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欢乐街附近,新河商业用地较少。
(5)绿化用地
现状汉川市公园绿地面积53.6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2.66%,人均绿地面积2.28平方米。已建成市级公园——汉川公园,河渠绿化有汉江沿岸绿化和泵站河沿岸绿化、涵闸河景观带、仙女山景观带,极大的改善了汉川城区的城市景观面貌。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①城市绿化隔离地带的消减,如城区与新河开发区之间的高压走廊防护绿地被工业用地占用。
②对自然地形的保护利用不够,没有充分利用汉川城区河渠众多、水系丰富的特点形成滨水景观绿带,水乡园林城市的特色不突出;
③道路防护林带不完整,有些地段缺失,没有形成网络。防护林带树种较单调,以意杨和水杉为主,没有很好地发挥其防护作用。
(6)物流仓储用地
仓储用地面积34.9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73%,主要是旧城原有的仓储用地。
(7)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141.7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02%。有客运站两座。
表8-1 2011年中心城区现状用地汇总表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h㎡)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人均用地面积(㎡/人)
1
R
居住用地
568.34
28.16
24.39
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174.90
8.67
7.51
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
80.77
4.00
3.47
文化设施用地
0.55
0.03
0.02
教育科研用地
68.48
3.39
2.94
体育用地
5.96
0.30
0.26
医疗卫生用地
11.11
0.55
0.48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6.00
0.30
0.26
文物古迹用地
0.93
0.05
0.04
宗教用地
1.10
0.05
0.05
3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47.35
2.35
2.03
4
M
工业用地
948.86
47.02
40.72
5
W
物流仓储用地
34.92
1.73
1.50
6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41.73
7.02
6.08
7
U
公用设施用地
48.34
2.40
2.07
8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53.67
2.66
2.30
H11
城市建设用地
2018.11
100.00
86.61
图8-1 汉川市2011年用地现状图
8.1.2 现状城市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呈现“两条轴线、四个组团”的空间结构,“两条轴线”即以仙女大道和北桥街之间的城市中轴线和以霍城大道-老荷沙公路东西向的副轴线为城市主要发展轴线,构成城市空间骨架。“四组团”即老仙女山街道办事处组团、城北组团、北桥和华一工业组团、新河开发区综合组团。
(1)十字轴线:仙女大道发挥了城市综合功能轴的作用,集聚了行政、文教、商业、酒店等综合城市功能设施,霍城大道-老荷沙公路作为对外交通干道,连接了城区和开发区,是城市产业发展轴线。
(2)老仙女山街道办事处组团
汉川老仙女山街道办事处组团是汉川旧仙女山街道办事处所在地,自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利用工厂、行政单位及客运站外迁机会,实施了绿化和商业空间改造,先后建设了汉川公园、火猴山公园、涵闸河景观带、仙女山景观带,欢乐街商业改造,老城的景观得到改善,城市活力和魅力得以加强。目前,该组团以居住功能为主,老城区,特别是沿河、沿“十字街”建筑密度过大,建筑老化,街道狭窄,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活动空间缺乏。
(3)城北组团
城北新区是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重点开发的地区,包括居住、行政办公、商业服务等各种功能,在建筑、景观等方面较老城有较大提升。该组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中心尚未按总体规划形成,“市级——组团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尚未建立,公园绿地系统不完善,居住用地较为分散。
(4)北桥和华一工业组团
工业用地比例偏大,已批用地中工业用地面积超过70%,居住用地比例偏小,由于该组团与居住用地集中的城北新区主要依靠霍城大道联系,城市通勤交通压力较大。
(5)新河开发区综合组团
新河开发区综合组团经过六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强的产业发展基础,但功能较单一,居住及市政等配套设施不足。
8.1.3现状建设总体评价
(1)从用地增加量来看,工业用地、绿化用地、居住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以及公共设施用地增加均在1平方公里以上,工业用地达到8.81平方公里;从用地占比来看,工业、道路和绿地占比提高较多,说明近六年内工业园区建设、道路和绿化建设力度较大;市政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等增加较少,表明市政设施建设相对不足;
(2)从建设模式来看,工业园区以成片建设为主,住宅以零星建设为主,成片并配套完善的社区建设较少,公共设施中以行政单位的建设为主,老城区进行了部分成片商业区改造,金融、保险及酒店服务等用地有所增加;
(3)新增建设用地向东、北、西扩展迅速,向南,跨过泵站河发展较少。呈现东、北、西成片发展,向南沿荷沙公路、仙女南路带状扩展的态势。
总体来看,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表现出对城市空间的强劲需求,目前汉川市空间骨架基本形成,城市空间拓展呈现东进北扩的态势。另一方面,汉川市城市空间效率有待提升,空间协调问题较为突出。
8.2建设用地评价及选择
8.2.1建设用地评价
汉川市地处“扬子准地台”江汉断陷的北东部和大冶台褶带的西部,横跨武汉台褶束、云应凹陷、皂市凸起、乾驿-沔阳凹陷等4个四级构造单元。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不全,除马口-南河及仙女山办事处、庙头有少量古生代地层出露外,其余地区为第四系所覆盖。汉川市地基允许承载力为7-12吨/平方米。
仙女山办事处、城北新区和涵闸河南部的城隍镇平均承载力为15吨/平方米以上;现状城北新区以东至开发区(新河)镇南部地区平均承载力为10-15吨/平方米;其中滨湖大道以西至两河交接处土地平均承载力为10吨/平方米以下,规划区内其余地块平均承载力较小,在10吨/平方米以下。
通过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其他灾害因素的分析,结合现场踏勘,对汉川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规划认为汉川城区水域及周边环境较敏感地区、水系廊道、高压走廊等区域属于不适宜建设用地,其他均较适宜建设。
8.2.2空间发展方向选择
(1)东向
该方向上区域吸引要素有武汉市吴家山国家级开发区,是武汉市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中心城区在此发展空间上基本无限制性因素,其新河开发区荷沙一级公路以北空间较为充裕,但考虑到中心城区商业及居住用地尚未扩展至此,因此该方向上的用地作为城市远期发展备用地。
(2)南向
该方向上区域吸引要素有汉宜高速铁路和市域行政边界的限制,汉江和规划中的汉天城际铁路是制约城市空间向南拓展的重要因素,在发展空间条件上,该方向相对不足,因此从限制性因素和空间发展条件上来分析,该方向不作为城市空间拓展方向。
(3)西向
该方向上区域吸引要素有汈汊湖风景区、城市圈城际铁路环线、荷沙一级公路向西延伸至沉湖,空间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高压走廊和汈汊湖风景区生态保护要求,在发展空间上,荷沙一级公路以西、汈汊湖东干渠以东以及城隍方向都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该方向作为城市空间次要拓展方向。
(4)北向
该方向上区域吸引要素有北部武荆高速公路接入口和刘家隔金鼓家具产业园,其限定性因素主要为北部的高压走廊,其川刘公路两侧发展空间相对充裕,依托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和新兴产业园区的发展,使得该方向为城市未来空间主要拓展方向。
图8-2 中心城区用地适宜性评价图
基于以上分析,中心城区发展空间集中在汉江以北,城市发展方向以向北为主,向西、向东南为次要拓展方向,东部和南向局部地区为发展备用地。
8.2.3空间拓展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规划确定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实行“北拓、南延、东优、西调”的拓展策略。
北拓:北向具有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与发展空间,同时是产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城区空间拓展的重要方向。沿川刘公路向北拓展,将汈东街道办事处纳入中心城区,承接家具产业的发展,打造北部综合性产业园区;
南延:沿老城区仙女南路向南向延伸,依托汉天高速的建设,强化城隍镇作为城区向西扩展的重要节点,结合现状产业发展优势,将城隍镇部分用地纳入中心城区;
东优: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新河开发区产业结构与功能布局,依托新河镇区现有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配套,改善城市环境;
西调:充分利用汈汊湖良好的自然景观条件,调整东干渠至荷沙一级公路之间用地,注入高档居住和旅游接待功能。
8.3中心城区范围界定
根据中心城市的现状用地条件以及发展方向分析,按照60平方公里的用地规模,确定中心城区空间拓展区域在荷沙一级公路以北地区、滨湖大道以西地区和泵站河以南三个方向,华二以南用地为发展预留地。其空间增长边界如下:北部增长边界至汈东街道办事处——原种村——高压走廊——幸福渠;东部增长边界至汉北河;西部增长边界至汈汊湖东干渠——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环线;南部增长边界至规划汉川大道。
8.4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
8.4.1城区所辖村委会
汉川主城区建成区共涉及 17 个居委会和 11个村委会,具体包括:仙女山街道办的仙女山、北桥、向家垸、火猴山、西门桥、仙人位、霍城、祥和花园、山后湾、六合垸、欢乐街、走马岭、西湖路、广场路、泵站河和、官备塘居委会;城隍镇的魏家村委会;新河镇的涵闸居委会以及徐家口、田家咀、马庙、小河、江家、康家、文家、李家、红卫和曹家口村委会。
8.4.2城区人口增长速度预测
(1)历史增长速度的参考
以早期汉川市总体规划中的现状城区人口数据为依据,对20多年来汉川城区人口增长速度做一个分析,为确定规划期内城区人口的增长速度提供一个基本参考。1987年,汉川城区(包括主城区和马口城区)人口约为8.9万人。结合现状中心城区人口23.5万人,可以计算出1987-2011年间,汉川城区人口的增长速度为每年3.68个百分点。
(2)城区人口增长速度预测
重点对未来城区人口增长速度进行估计。
上述汉川城区人口在1987-2011年间每年以3.68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是过去汉川以农业占据优势产业地位、二产和三产未显突出优势的条件下,依靠城区对市域的主导作用而实现的城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在规划期内,随着“农业稳市、工业兴市”战略的实施,以及工业发展和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城区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预计中远期城区人口的增长速度会高于上述速度。
估计近期(2012-2015年间),城区人口仍沿袭目前的增长速度,即每年以3.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中期(2016-2020年间),随着城区建设的完善和各项服务功能影响的扩大,城区对人口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大,城区人口将以每年2.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远期(2021-2030年间),随着城区功能的日益成熟,人口增长也趋于稳定,与中期相比,会有所下降,预计每年以2.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3)城区人口增长预测方案
以2011年城区现状人口23.5万人为基数,按每年3.2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预测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为27.4万人;然后,以2015年的人口为基数,按每年2.5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预测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为31.5万人;最后,以2020年的人口为基数,按每年2.3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预测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为55万人。
根据城市规划区范围的调整,城隍镇及汈汊湖养殖场纳入城市规划区,根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至2030年市域总人口143万,城镇化水平65.6%~75.7% ,市域城镇总人口93.8~108.3 万人,其中,城隍镇规划城镇人口为4万人,汈汊湖养殖场规划城镇人口为1.5万人。由于城市规划区范围的调整,汈汊湖生态旅游资源将得到进一步开发,结合旅游配套服务业的发展,汈汊湖养殖场规划人口1.5万人全部实施迁村并点,整体于汈汊湖东岸集中安置。基于规划中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城隍站点的带动影响,以及根据城隍镇纳入中心城区的面积分析,规划将城隍镇规划的4万人城镇人口中分配2.5万人作为中心城区人口。
同时,根据汉川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第产业的发展,规划中心城区房地产吸引外地人口1万人,配套服务业吸纳3~4万流动人口,年均增幅3—5%。
表8-2 汉川市中心城区2030年城镇人口分配方案
人口构成
人口规模
主要依据
户籍人口
42.4万
公安部门的统计2011年现状人口22万人,流动人口1.5万人。
城隍镇并入中心城区规划城镇人口
3.5万人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隍镇城镇人口4万人。
汈汊湖养殖场并入中心城区规划城镇人口
1.5万人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隍镇城镇人口1.5万人。
城区服务业吸引流动人口
5.6万
城区服务业配套,约需3~4万的从事服务业的流动人口,年均增幅3—5%。
房地产吸引外地人口
2万
包括房地产开发所吸引的武汉等周边城市的购房人员。
中心城区规划总人口
55万
综上所述,得到汉川城区人口预测的方案:2015年为27.4万人,2020年为31.5万人,2030年为55万人。其中:
近期(2015 年):总人口规模27.4万人
中心城区户籍人口26.65万人,服务业吸引流动人口0.5万,房地产吸引外地人口0.25万人。
中期(2020 年):总人口规模31.5万人
中心城区户籍人口27.9万人,服务业吸引流动人口1.5万,房地产吸引外地人口0.5万人。
远期(2030 年):总人口规模55万人
其中,中心城区户籍人口42.4万人,城隍镇并入中心城区规划城镇人口3.5万人,汈汊湖养殖场并入中心城区规划城镇人口1.5万人,服务业吸引流动人口5.6万,房地产吸引外地人口2万人。
表8-3 汉川市中心城区城镇人口构成
分类
人口构成
近期
(2015年)
中期
(2020年)
远期
(2030年)
户籍 人口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
24.3
26.9
34.7
户籍人口机械增长
0.8
1.0
4.7
小计
25.1
27.9
42.4万
并入城区 乡镇
户籍人口
城隍镇
0.85
1.3
3.5
汈汊湖养殖场
0.7
0.5
1.5
小计
1.55
1.6
5.0
流动人口
服务业吸引流动人口
0.5
1.5
5.6
房地产吸引外地人口
0.25
0.5
2.0
小计
0.75
2
7.6
总计
27.4
31.5
55
8.5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现状2011年汉川城区实际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0.1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23.5万人,人均建设用地85.8平方米,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汉川位于气候Ⅲ区,中心城区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容许采用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人均65~95平方米,规划人口规模55.0万人的城市,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允许调整幅度为+0.1~20.0平方米。
考虑到汉川中心城区现状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9.49平方公里,占总用地47.02%,规模偏大,占比偏高,因汉川目前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且工业用地规模增长较快,未来工业用地仍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同时,根据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方向的分析,未来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城南、城北等新区,工业用地的增长也位于北桥、华一和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新的拓展空间。基于以上分析,为了给汉川市在规划期内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相对充裕的发展空间,考虑到工业用地占比较高的客观现实,建议适当放宽人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将本次规划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取值范围控制在107.81平方米。根据人口规模预测结果,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城市人口规模55万人,则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9.29平方公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