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到底是文化人,哲楷在北京西三条买下的这个四合院虽说大小房屋只有13间,色调灰青,看似朴素,没有成府与柳府那般深宅大院的气派,却也十分的古朴雅致。
大门开在东南角,院中的北房是老太太居住的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哲楷和三弟居住的地方。下人们住到倒房,哲楷则在东厢房旁另辟一室做了书房,一为尽心创作,二为避免和心怡共处。
四面房屋都开向院落又能各自独立,另有游廊连接彼此,院落宽绰疏朗,这里有叠石,有花草树木。关起门来,这里就是一个深邃、安谧、幽雅的世界。中国人都安土重迁,离开故居,难免失落。但心怡到了这里,除了不大喜欢北方干燥的气候,对这个新家没有一点不适应之感,她甚至很喜欢这个四合院,仿佛觉得到了新的地方,就会有新的开始,可以把过去五年的落寞与不快统统丢掉。
哲楷除了在教育部任职外,还在京师大学堂兼课,所以,时常有学生来家中拜访,这些青年学生来到院里看到心怡时,还会尊敬地喊她一句“师母”,而哲楷在学生面前,亦不似平日里对她视而不见,有时候还招呼她待客。每每此时,心怡就觉得自己的价值一下子就出现了,是的,她是大先生的太太,是他学生们的师母,大先生没有否认,他甚至吩咐她做事,对心怡而言,能为大先生做事,能被大先生肯定,是件多么荣耀的事情!
心怡觉得自己终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她对新生活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她在院里养了几只鸡,还有一只猫,这些小东西,给静静的院落增添了无限生机。
又是一年秋至,院里的那棵女贞树依然绿意盎然,粗壮的榆树已开始落叶,而依傍着槐树爬得老高的那株紫藤叶片茂密,如絮状的紫色花朵一串串地点缀其中,在秋风中轻轻摇曳。猫儿蜷在紫藤花阴处酣眠,心怡手里抓着一把米给院里的鸡喂食。这时,听到莲姑喊:“太太,来客人了。”
只见一个身着灰布长衫的男人拎着一个礼盒从大门处进来,身后跟着一个微胖的妇人。
“您是?”心怡问。
“柳先生在吗?”身着灰布长衫的男人操着浓重江浙口音说,“我们是您的邻居,听说柳先生在此,特来拜访。”
“大先生在书房。”心怡回头对站在一旁的莲姑说,“快去告诉大先生,说有客人到。”
莲姑领着男人去了书房,心怡搬了两把藤椅放在紫藤花下,和女人闲聊。原来,来人是刚搬到西三条的另一住户,女人叫洪金凤,男人姓孙,名翊,金华人氏。
“您先生是金华人?我娘家也是金华的。”心怡欣喜地说。
“您府上在何处?”金凤问,“说不定我先生认识令尊。”
“家父前几年已过世了,只有一个兄长,而今仍在金华,他叫成子轩,在金华开绸缎庄。”想到父母,心怡有些伤心。
两个女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没多久,哲楷送孙翊出来,孙太太上前对孙翊说:“柳太太是你老乡呢,她也是金华人。”
“是吗?”孙先生眼里露出一丝欣喜,“我都离家十余年了,没想到能在此处能遇到家乡人。”
“成子轩你认识吗?”孙太太继续说,“是柳太太的兄长。”
“子轩是我同学呀!你莫非是……”孙先生停了一会儿,说,“你莫非是子轩的妹妹成心怡?我还去过你家呢,唉呀呀,时间过得真快。”
“你们要常来坐坐,都是家乡人,不必多礼。”哲楷在一旁说。说罢,两家人鞠礼告辞。
心怡顿在那里,孙先生同子轩的同学?他到过家中?难道就是当年那个在她家庭院大声诵读的白衫少年?她有些不敢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