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中尉
 
- 积分
- 2020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5-10-28 09: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沙窝乡胡桥村产业扶贫调查之二【胡桥豆丝的“困境”】
做大做强胡桥豆丝,是市委书记李兵的指示,也是村民们的期盼。但胡桥豆丝要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困境。
困境一:原料
“我们胡桥豆丝的口感好,主要是我们豆丝的配方跟其他地方不一样。”村民李云香缓缓说起自家豆丝的不同之处。
做豆丝的主要原料是大米。用不同的大米做原料,做出来的豆丝口感是不同的。要口感好就要用优质的大米,最好是晚稻。有一些人用米厂加工后剩下的残米来制作豆丝,煮出来的豆丝容易糊汤,而且吃起来硬硬的。
第二大原料是豆类,主要是绿豆、蜿豆、黄豆和蚕豆。豆类的进价比较高,如果用量很少,就会影响豆丝的口感。大米和豆类的比例配得合适,豆丝看起来泛绿黄色,闻起来有绿豆的清香,吃起来既柔软,又有嚼劲。
然后就是各种配料。胡桥豆丝里会加上花生、芝麻、荞麦、大麦等各种配料,让豆丝拥有不同的口味,吃起来十分特别。豆丝上的黑点看起来像沙子,其实是黑芝麻。
有了这样的原料,胡桥豆丝才赢得了口碑,与太和千张、樊口武昌鱼一起,成为鄂州有名的土特产。
为追逐利润,一些生产者在原料上以次充好,价格越来越低,豆丝的口感也越来越差。在这样的环境下,胡桥豆丝还能保持原料的纯正么?
困境二:产量
豆丝要制作成功,要经过选料、浸泡、磨浆、架火、烫烤、切丝、晾晒等诸多工序,每一个工序都有独特的工艺,每一个工艺都会影响到豆丝的口感。
不同的温度环境下,需要不同的浸泡时间。浸泡时间过短磨出来的浆就不够细,这样制作出来的豆丝吃起来不够柔软。架火时柴火的大小要合适,加柴要不慢不急,火势要刚好。上锅烫烤的时候,锅底的油要刷得不多不少,多了就腻,少了就容易烫焦。倒浆时手要快要匀,量要不多不少,多了就厚了,少了就薄了。起锅时要一气呵成,切丝时下刀要又快又准,晾晒时架子角度既要能充分晒到阳光,豆丝又不会往下滑。所有的工艺,都需要用肉眼来分辩,用手用心去感觉。
“除了磨浆和切丝能用机械操作以外,其他的工艺大多是依靠手工来完成的。只有手工制作、柴火锅灶烫烤、日光自然晒干的豆丝才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李云香说。
手工制作,四个人起早摸黑一天最多也只能生产150公斤,按批发价3元一公斤,一年下来,每人分到的利润不到万元,虽然解决了温饱,但离小康的水准还有差距。
如何提高豆丝单位时间的产量?或者说如何提高豆丝的单位附加值,使豆丝真正使胡桥致富?胡桥人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困境三:晒场
在秋天,切好的豆丝需要当天晒透晒干,过了一晚上,豆丝就霉了。在冬季,可以两到三天晒好。但不管怎样,晒豆丝都需要很大的场地。
胡桥村地多人少,现有村民1564人,耕地面积1076亩,人均不到1亩,除用于种植水稻等粮食外,剩下用于晒豆丝的场地就不多了。家门口晒豆丝也不太合适,一是人来车往灰多,二是放养的鸡容易把豆丝吃掉。
晒豆丝的架子不适合用小车搬运,都是人工抬去,如果分到自家的地离家太远,那就要辛苦一番了,遇上田间小路绕来绕去,特别吃力,也耽误功夫。
怎样利用有限的空间,让豆丝能轻易地晒和收?晒场的问题也成为胡桥豆丝发展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困境四:市场
市场上看到的胡桥豆丝大多是在菜市场或土特产店散称零卖,在一些大型的超市鲜有看到。这无形中失去了一大批习惯于在超市购物的顾客。
散称的豆丝看起来比较直观,但也让人不放心。一是大多装在蛇皮口袋里,而这些蛇皮口袋并非为豆丝特制,卫生状况不明确。二是里面有些什么成分,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单从外表来看,一般人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三是产地不明,只能听卖家说,胡桥豆丝一点也显不出它的口碑优势。
“超市卖的产品大都有包装,上面有成分、产地和日期的标签,质量让人放心些。”在武商量贩,谈到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买食品,市民刘女士直言。
而胡桥豆丝要进入超市,必须得符合超市的各项要求,这一点,目前大多数胡桥豆丝的生产者都无法做到。
如何将胡桥豆丝做成品牌,在产品品质、包装和营销上进行高规格的打造,从而赢得更多的市场?这是胡桥豆丝做大做强必须考虑的问题。
众多的问题,困扰着胡桥人,也逼迫胡桥豆丝尽快找到冲出困境的出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