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xZ700

[热点评述] 襄阳的“省会”史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3-17 12: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梁州治所在襄阳的补充资料二】
资治通鉴第一百零四卷
【原文】秦王坚遣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守尚书令·长乐公丕、武卫将军苟苌、尚书慕容帅步骑七万寇襄阳,以荆州刺史杨安帅樊、邓之众为前锋,征虏将军始平石越帅精骑一万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帅众五万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帅众四万出武当,会攻襄阳。夏,四月,秦兵至沔北,梁州刺史朱序以秦无舟楫,不以为虞。既而石越帅骑五千浮渡汉水,序惶骇,固守中城;越克其外郭,获船百余艘以济余军。长乐公丕督诸将攻中城。
【译文】前秦王苻坚派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守尚书令、长乐公苻丕,武卫将军苟长和尚书慕容率领七万步、骑兵进犯襄阳,让荆州刺史扬杨率领樊州、邓州的兵众作为前锋,征虏将军始平人石越率领一万精锐骑兵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率领五万兵众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率领四万兵众出武当,会合攻打襄阳。夏季,四月,前秦的军队抵达沔水以北,梁州刺史朱序认为前秦的军队没有舟船,未作防备。等到石越率领五千骑兵顺流渡过汉水,朱序惶恐惊骇,固守中城。石越攻克了他的外城,缴获了一百多艘船只,用来接运其余的兵众。长乐公苻丕统领众将领攻打中城。
【原文】序母韩氏闻秦兵将至,自登城履行,至西北隅,以为不固,帅百余婢女及城中女丁筑邪城于其内。及秦兵至,西北隅果溃,众移守新城,襄阳人谓之夫人城。
【译文】朱序的母亲韩氏听说前秦的军队将要到达,亲自登上城墙察看是否坚固。行至西北角,认为这里不够坚固,于是就率领女仆及城里的成年女子一百多人在城墙里边又斜着修筑了一道城墙。等到前秦的军队来到以后,西北角的城墙果然被攻破,兵众们转移到新城墙上防守,襄阳人称这段城墙为“夫人城”。
从以上记载看:当时梁州刺史朱序及其母亲就住在襄阳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4-22 12: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梁州治所在襄阳的补充资料三】
中国历史著名人物(2014-7第一版)
晋(公元265—420) 晋书 房玄龄: 列传28
时梁州刺史张光卒,愍帝以侍中第五猗为征南大将军,监荆、梁、益、宁四州,出自武关。贼率杜曾、挚瞻、胡混等并迎猗,奉之,聚兵数万,破陶侃于石城,攻平南将军荀崧于宛,不克,引兵向江陵。王敦以从弟暠为荆州刺史,令督护征虏将军赵诱、襄阳太守朱轨、陵江将军黄峻等讨曾,而大败于女观湖,诱、轨并遇害。曾遂逐暠,径造沔口,大为寇害,威震江、沔。元帝命访击之。访有众八千,进至沌阳。曾等锐气甚盛,访曰:“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使将军李恆督左甄,许朝督右甄,访自领中军,高张旗帜。曾果畏访,先攻左右甄。曾勇冠三军,访甚恶之,自于阵后射雉以安众心。令其众曰:“一甄败,鸣三鼓;两甄败,鸣六鼓。”赵胤领其父余兵属左甄,力战,败而复合。胤驰马告访,访怒,叱令更进。胤号哭还战,自旦至申,两甄皆败。访闻鼓音,选精锐八百人,自行酒饮之,敕不得妄动,闻鼓音乃进。贼未至三十步,访亲鸣鼓,将士皆腾跃奔赴,曾遂大溃,杀千余人。访夜追之,诸将请待明日,访曰:“曾骁勇能战,向之败也,彼劳我逸,是以克之。宜及其衰乘之,可灭。”鼓行而进,遂定汉、沔。曾等走固武当。访(注:西晋名将周访)以功迁南中郎将、督梁州诸军、梁州刺史,屯襄阳。访谓其僚佐曰:“昔城濮之役,晋文以得臣不死而有忧色,今不斩曾,祸难未已。”于是出其不意,又击破之,曾遁走。访部将苏温收曾诣军,并获第五猗、胡混、挚瞻等,送于王敦。又白敦,说猗逼于曾,不宜杀。敦不从而斩之。进位安南将军、持节,都督、刺史如故。
《晋书》明确记载:梁州刺史周访驻扎襄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5-2 21: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提供了襄阳作为“省会”的确切证据。主要集中在东汉、东晋、南北朝、唐、五代十国、宋等朝代,那么问题来了

西晋时期的襄阳是什么地位?下面提供可信的证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5-3 08: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晋襄阳是“省会”的证据之一】

魏晋南北朝襄阳州治所.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5-3 21: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晋襄阳是“省会”的证据之二】
【论文】荆楚辨正
摘 要 荆指黄荆,楚为荆中之秀者;楚人以楚自名寓形而上追求。秦以后,荆发展出贫寒朴拙义,楚发展出美好、伧俗及拷打、痛苦等义。荆楚,在殷周之际称楚人及楚国;六朝以来称古荆州范围内之楚国及其文化;隋唐以来指以荆州(故楚都城纪郢之所在)为中心的故楚中心区湖北及其楚文化。
  关键词 黄荆 形而上 荆楚 荆州 纪郢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1 荆、楚——从物名到族名和国名
  作为物名和族名、国名的荆、楚,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1.1 荆是黄荆,楚是荆中之秀者
  关于荆、楚二字的本意,学者多赞同许慎《说文》所释:“荆,楚木也,从艹,刑声”,“楚,丛木,一名荆也,从林,疋声”。笔者以为许说甚是。但二者亦有明显区别,后文将述及。
  有论者提出:“荆、楚原来都是竹……但是荆不完全等同于楚,荆既可指竹,也可以用若荆棘之荆,而楚专指竹,不能用作灌木丛。当两者互通时,则仅指竹。” ①窃以为不确。
  其一,该说的前提是把荆、楚径视为因荆山而得名的今两湖一带,而“荆人”或“楚人”径视为于今湖北荆山立国之后的楚人,而荆、楚民族于殷商时期或更早已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其族名源自其生存区域——山地中的常见植物。②如此,荆为竹的可能性大减。因为竹是常绿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只有零星分布。
  其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闻之,肉袒負荆,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 司马贞索隐:“荆,楚也。可以为鞭。”王文认为“鞭虽有多种解释,然多与竹有关”。由此认为其中的荆即竹,其理由不足。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太祖指道旁荆楚謂世子曰:‘古者用此为扑刑,盖以其能去风,虽伤不至过甚。’”可见,荆是古代一种相对轻微的刑罚工具。由于其体量有限,有时需让被罚者褪衣受刑。因而在“负荆请罪”故事中,廉颇有“肉袒”之举以表明受罚的诚意。《吕氏春秋·直谏》载:“(荆文)王伏。 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於背。”就竹而言,罕见“细竹”之说,而用于荆条则无不妥,故此处之荆应为荆条无疑。同样,在“负荆请罪”故事中,廉颇所负和楚文王一样,也是一束荆条。
  其三,王文认为,如果把楚理解成灌木丛,那么象“清清楚楚” 、“楚楚动人”等词语中“楚楚”的义涵,将无从引申,这是对楚(荆)的特点不够了解而产生的误解。荆条发育的特点之一是分枝较少,其一年生枝条一般很少分枝或没有分枝,即使有分枝,其空间分布也比较均匀。生于密林之中或岩石之罅,或者荆棘刺多等竞争性环境中的荆条尤其长得直、高而且匀称。与“柳条”一样,“荆条”之条就是细长、修长之意,而从修长出发,引申出“楚楚”的整齐之意,是十分自然的。《诗·小雅·宾之初筵》:“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籩豆有楚,殽核维旅。” 毛传:“楚,列貌。”另外,荆一般与“棘”共生的,且在这种背景下,窃以为人们对荆产生“秀出于棘”的“鲜明”的感觉十分正常。所以《诗经·曹风》“蜉蝣之羽,衣裳楚楚”中的“鲜明”义涵,笔者以为如果联系荆的生存环境,并不难理解。
  可见,荆、楚本义都是指的“黄荆”(荆条),两者的不同在于,楚是对荆之秀质或荆中之秀者的美称。
  1.2 作为族、国之名,楚寓有形而上的追求
  有论者指出,“作为方国或氏族集团的名称,荆比楚还早。”③但《左传·僖公元年》载:“秋,楚人伐郑” 杜预注:“荆始改号曰楚。”方以智《通雅》云:“春秋庄公十年书荆,僖公元年始书楚。”此前,在周昭王,穆王时期的金文中已有“楚侯”、 “楚伯”之语。这表明,在选择族名和国名时,楚人有一个弃荆取楚的过程。其原因,或许可以从两个字的不同构造来找。如前所述,《说文》释荆为:“楚木也,从艹,刑声”,释楚为:“丛木,一名荆也,从林,疋声”。《说文》又称:“疋,足也。”即荆为砍伐荆条或荆条待伐之意,自然特性更多,楚为人行走于荆条丛中(“二木”)或扛着荆条捆行走之意,与社会活动联系更密切。联系《左传·宣公十二年》栾武子所说:“……若敖,蚡冒,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可见楚人长期在山林中求生存求发展,楚字应该表现了楚人不畏艰险,开发山林的开拓进取精神,“二木”叠置,又似乎表现了荆条的修长,少分枝,易于捆束和搬运等特点,寄寓了楚人美好生活可凭劳动创造的信心。相比于荆,楚字有更多正面的伦理乃至审美义涵,使得楚人以之作为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正式称号。近现代以来,两湖地区的人们自称楚,故楚之地的文化被称为楚文化,其根本原因,仍在于楚相对于荆有更多的形而上意义。
  1.3 荆、楚的其它意义
  荆、楚二字在秦汉以来的词义演变中,也都产生了新的意义。荆在东汉梁鸿妻孟光以荆为“钗”之后,有了朴素贫寒之义,及妻之谦称义,如《聊斋志异·青凤》:“叟指妇云:‘此为老荆。’”楚因与刑罚相连,有了“拷打”、“痛苦”等义,如“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痛楚”等。又产生了姣美义,如“眉黛楚楚”。向荆义回归,产生了“粗俗”、“粗糙”等义。如皎然:“乡服言亦楚”等。这些意义,大抵皆从先秦之基本意义演化而来,并仍然大致延续了荆之形下特征和楚之形上特征。
  2 荆楚——从国族名到地域名、文化名
  2.1 殷周之际:楚人及楚国
  荆楚合用,最先见于《诗· 商颂 ·殷武》中有“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维汝荆楚,居国南乡”。金文中《艺驭簋》中有“艺驭从王南征,伐楚荆”的语句。《竹书纪年》则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承前所述,不难看出这里的荆楚或“楚荆”均为同义复词,指的是楚人及其楚国。
  2.2 六朝以来:古荆州之楚国
  荆楚再次出现于古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中是在六朝,故此期的荆已不再是楚的同义词,而是指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区域地理概念“荆州”。其词为战国时《尚书·禹贡》所首创:“荆及衡阳维荆州”。其中荆指湖北荆山,“衡”指湖南衡山,包括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粤一部分。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分出十三个监察区性质的州刺史部,荆州为现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往南延伸至今两湖(湖北、湖南)全境。   东汉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后,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域,荆州辖有以两湖为中心的南阳(河南西南)、南郡(湖北西部)等七郡,州治武陵郡汉寿县(今湖南常德市汉寿县)。190年,刘表领荆州牧,移治南郡襄阳(今湖北襄阳市)。
  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保有荆州北部南阳郡与南郡之一部,中南部被刘备和孙权瓜分。219年,刘备的荆州守军被东吴、曹魏联军击败,随后刘备又在夷陵败于东吴,荆州遂由曹魏与孙吴两家分领。曹魏荆州,治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孙吴荆州,治南郡孱陵(今湖北公安)。④
  西晋分国为十九州,荆州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阳),范围与三国时期略等。东晋荆州定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因大量流民迁入,荆州尤其是江陵一带成为人口聚集的繁盛之区。南北朝,荆州位居京师上游,又当阻挡北朝南下要地,南朝统治者遂在此集结重兵,加强建设,治域及治所多有调整,然其变更的范围大致不出江陵、襄阳之间。
  从东晋(317)至南朝末(589)年,荆州作为中国南方仅次于首都金陵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存近三百年,其地位如《荆州记》所谓“京师根本之所寄,荆楚重镇,上游之所总”。这一地区人们的文化认同也逐渐加深,积蕴所至,产生了专谈本区地理风俗的笔记体著作——刘宋时盛弘之的《荆州记》和梁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标志着作为区域地理文化概念的荆楚已经形成。
  六朝以来的荆楚,可借用《诗·商颂·殷武》毛传释之,即:“荆楚,荆州之楚国也。”指以古荆州为中心的故楚之地,与先秦时的荆楚相比,用字相同,而含义实已不同。
  北朝荆州,类似南朝之乔置郡县,影响有限,兹不赘述。
  2.3 隋唐以后:以荆州(古纪郢)为中心的故楚基本辖域湖北及其楚文化
  隋唐以后,荆州或存或没,其治所大致在今湖北江陵和荆州之间,治域大致与今荆州设市所辖二区三县及代管之三个县级市相当,较之此前,范围大减。与治域缩小相应,荆楚的适用范围也在缩小,即由原来的鄂、湘及豫桂黔粤越来越集中于湖北一带,到近现代遂为湖北人专有。然隋唐以来的荆州只是古荆州(六朝之前)之一部,即在今湖北辖域内亦不过十分之一左右。故此期的荆楚已不能再解释成“荆州之楚国”,而只能解释成“以荆州为中心的楚国”。而这里的“以荆州为中心”实际上是以“纪郢为中心”。纪郢,即今荆州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为强盛期的楚国都城,历时达二百余年,若从楚文王元年(前689年)算起,则长达四百多年。这样,两湖是楚国强盛期的中心区,以纪郢为核心的湖北的中心地位又高于湖南。因而,当明清以来,两湖行政上日益分离的时候,极富文化意味的荆楚一词便为湖北人所继承,而湖南人则只自称楚人或径称湘人。
  与荆楚在地域上转故楚中心区湖北相应,在“文化热”的背景下,“荆楚文化”也相应指楚国强盛期荆州(纪郢)为中心的楚文化,即荆楚文化是楚文化的主体和精华,对比两千多年前楚人在文化上的去荆化努力,这似乎形成了一个反讽。
  3 结论
  综上所述,荆楚的涵义演变大致如下:荆本指黄荆,侧重其自然特性,楚亦指黄荆,侧重其某种形而上的超越性(如修长、鲜明等);楚人以楚自名,寄寓了某种形而上的追求。秦汉以来,荆发展出贫寒朴拙义。楚发展出姣美义的同时,又回归了荆之伧俗义,由荆条之用于责罚,又发展出楚之拷打、痛苦等义。
  荆楚,在殷周之际用于称楚人及楚国;六朝以来指汉魏以来荆州范围内之楚国及其文化;隋唐以来指以荆州(故楚国都城纪郢之所在)为中心的故楚中心辖区——湖北,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又用以指楚人在这一区域所创造的文化。
  注释
  ① 王廷洽谈.荆楚国名考释[J].民族论坛,1995(1):50.
  ② 何光岳.荆楚的来源及其迁移[J].求索,1981(4):154,155.
  ③ 李渌,夏干.荆楚原名初探——卜辞荆方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3):16.
  ④ 武清海主编.荆楚文化与湖北人文精神[C].杨采华,孙权建置江陵县于襄阳.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1:4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5-4 22: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晋襄阳是“省会”的证据之三】 清正爱民的西晋重臣刘弘
刘弘(公元236-306年),字和季,西晋名将。一身正气,学识渊博,有治世之才,颇有威名,官封荆州刺史、侍中、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爵封宣城公。公元306年,在南平郡作唐县(今湖南省安乡县)军旅中猝然去世,葬于湘鄂两省交界处的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黄山头主峰东南麓的南禅湾。刘弘病逝后,百姓悲痛不已,如同自己的父母去世一样。朝中廷议谥号“元”,给与最高的尊崇,并追赠新城郡公。刘弘有文集三卷,各种表、教等。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高度赞誉他“晋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刘弘之力也。”
  力举贤能。平定张昌叛乱后,因人员损耗严重,当时荆州(州域范围湖北大部,湖南、陕西、贵州、广西、广东、河南等部分,荆州治所在襄阳,下辖多个郡国)辖区内各地官员职位有空缺,刘弘奏请朝廷补选官吏。将征士伍朝补任零陵太守、南蛮长史陶侃任镇南将军府的司马(并让陶侃论功行赏)、参军蒯恒任山都县令、牙门将皮初任襄阳太守、沶乡令虞潭任醴陵县令、南郡郡吏仇勃任归乡县令、尚书令史郭贞任信陵县令。朝廷认为襄阳是重镇,尽管皮初有功,但名微职卑,不合适,任命前任东平太守夏侯陟为襄阳太守,其余的任命都同意。刘弘因此上表据理力争,认为牙门将皮初担任过都战帅,忠贞尽力,勇冠三军,汉沔平定,功不可没。夏侯陟是我的女婿,按制度规定不能在我的属下任职。他坚持推荐皮初为襄阳太守,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仅如此 ,当时朝廷按陈规要封刘弘次子一人为县侯,被刘弘坚决拒绝了。刘弘选拔官员以功劳德行为依据,量才启用,而不任人唯亲,深受朝中官员和百姓赞赏。刘弘提拔部属不问出身、不计亲疏,只重才能。郎中陶侃,是吴国鄱阳人,家庭贫困,地位低微,但有才能,刘弘逐渐将他提拔为南蛮长史、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后来陶侃官至荆州刺史,拜大将军,终成为西晋末年一大重臣。刘弘还提拔应詹等官吏,这些官员德才兼备,为稳定地方、造福百姓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受百姓爱戴。针对时弊,刘弘上表说:“崇尚教化莫过于推重道德品行,德是用来度过困难处境的凭借,所以首先要树立德业,其次是建立功勋。近来天下多难,淳朴之风日渐微弱,臣提拔官员是希望阻止奔走竞进的时弊,培养谦虚退让的操守。”
  重修水利。西晋初年,其父刘靖在蓟城地区(今北京)主持兴建了大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戾陵堰和车箱渠,发挥了灌溉农田的作用。元康四年(公元294年),因发生了两次地震和洪水暴发自然灾害,戾陵堰冲毁了四分之三,车箱渠漫溢,渠、堰几乎废弃。刘弘继承父志,扛起重修水利的重任。亲临工地,制定规划,靠前指挥,选派将士二千人,开启复通工程,用工四万多。仅用六个月的时间,就恢复了戾陵堰和车箱渠的灌溉功能。刘弘重建堰、渠,筑长岸,复水门和主坝,建护岸堤防,抬高水门,减少流量,稳固了工程,控制了水势,扩大了灌溉面积,后人把戾陵堰尊称为“刘师堰”。刘弘治理地方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劝农桑,宽刑罚,减赋税,得到老百姓拥戴。
  体恤下情。因为荆州战乱,当时境内有流浪人口十多万户,贫穷无依,大多沦为盗贼。刘弘分给他们田地、稻种种粮食,让其自食其力,还提拔其中的贤才,量才予以重用。当时地方有规定,岘山、方山(帖主注:两山均在襄阳城)两处的河塘中不准老百姓捕鱼,刘弘命令官员将山泽开放,让百姓共享其利,获取生活来源。于是,地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当时乐官的伶人为避乱很多逃到荆州,有人出主意要刘弘把这些宫廷乐工召集起来作乐,刘弘说:“国家和人民正在受难,我没有担当好自己的责任,深感不安,现在即使自家养的乐工,都不应该听乐享受,何况是御乐呢!”刘弘把这些乐工安置在郡县,并吩咐官员保护好她们,等待朝局稳定,再送回宫中。 一天,刘弘夜里醒来,听到城头上打更的士兵咳声剧烈,便喊来询问情况。原来这个老兵已有六十多岁,身患疾病却无棉衣御寒,刘弘非常同情。第二天立即处罚了老兵的上司,拿出自己的棉衣棉帽,托人转送给老兵。刘弘带兵,有人送给他一樽酒,他把酒倒进河水里与广大士兵一起喝,爱护士兵像爱自己亲人一样,千年来被人们传为美谈。每当出台各项举措时,刘弘常常给下属写信,叮嘱部下终于职守,劝百姓勤于农事,简明易懂,不讲官话套话;周详易行,态度情真意切,执行起来事半功倍。他们把得到刘弘的书信当珍宝一样,并以此为荣。《晋书》卷六十六《刘弘传》载:“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唐诗人许浑赞曰:“长闻季氏千金诺,更望刘公一纸书”。
  千年口碑。刘弘的祖父刘馥,颇有功绩;刘弘父亲刘靖,勤政务实,造福百姓,有乃父遗风;刘弘清正无私,关爱百姓,有卓越的功勋与德行,处处为人楷模。祖孙三代皆为西晋名臣,被历代有识者所赞颂。孙盛说:“自靖(刘靖)至弘(刘弘),世不旷名,而有政事才。”陈普说:“江左百年半天下,曾知开辟是新城(刘弘)。” 李慈铭说:“刘弘之识量,足称晋世第一流。” 蔡东藩说:“弘父子(刘弘之子刘璠)以保境成名。” 刘弘处在西晋“八王之乱”时期,晋惠帝司马衷昏庸无能,司马氏八个藩镇王拥兵自重,相互杀伐,地方豪强、蛮夷、匈奴乘机疯狂作乱,到处生灵涂炭,致使民不聊生。刘弘在那个危机四伏、朝不保夕、国家濒临崩溃的动荡环境下,作为西晋王朝在南方最倚重的忠直老臣,殚精竭虑,苦撑危局,救民于水火。刘弘曾言:“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刘弘去世后,荆州再次动乱,百姓们非常想念他,即使在《诗经·甘棠》中赞颂的召伯,也比不过荆州百姓对刘弘的思念。刘弘在《晋书》中有传,《三国志》、《魏书》、《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精华》、《中国通史》、《中国人文史纲》、《两晋演义》等史籍中都有记载。近年来,国内和日本学者不断有研究刘弘的论文发表。1991年4月,西晋刘弘墓在湖南省安乡黄山头出土,共清理发掘出文物78件,刘弘墓在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外考古专家认为,刘弘墓因出土的文物为研究同一时期的出土文物提供了断代标尺,对西晋上层社会的研究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实物佐证,国务院确定南禅湾晋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千七百多年来,刘弘的德行如同日月高悬,辉映在荆楚大地。仰望先贤,追思前人的功德,激励着后来者奋发有为。如今,朗朗清风不断,无数个清廉、担当者不断涌现,正成为国家民族挺立的脊梁。(湖南  彭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5-5 21: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晋襄阳是“省会”的证据之四】荆州刺史部(百度百科、360百科
荆州刺史部,是汉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除中央之外的地域分为13个州刺史部。汉代州域范围大致是今日的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湖南省大部及贵州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边缘。 [1]
历史沿革西汉
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除中央之外的地域分为13个州刺史部,其中荆州的辖域相当广,大体来说以北为现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往南延伸至两湖(湖北、湖南)全境内。但是此时的州刺史部只是监察区,无治所,非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1]
东汉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后,州成为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域,依据后汉书记载,荆州辖有南阳(河南西南)、南郡(湖北西部)、江夏郡(湖北东部)、长沙郡(湖南东北)、桂阳郡(湖南东南)、武陵郡(湖南西北)、零陵郡(湖南西南)七郡。州治所一直到东汉汉献帝时刘表领荆州牧以前都在汉寿县(武陵郡辖,今常德市汉寿县),后因荆南地区黄巾贼余孽尚未退去才将治所移到当时已经相当繁荣的南郡襄阳城(今湖北襄阳市) [1]
208年赤壁之战后,原先短暂领有荆州的曹操只保住了荆州北部南阳郡、江夏郡与南郡的一部分,而中南部被孙刘联军占据。曹操之后从南郡、南阳郡中分出襄阳郡南乡郡,荆州成为三分割据的局面: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江夏、桂阳、长沙归孙权,南阳、襄阳、南乡归曹操。一般认为这阶段三家各占三郡的局面是荆襄九郡”一词的来源。 [1]
219年,荆州牧刘备的守将关羽被东吴、曹魏联军击败,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刘备又败于孙权势力后,蜀汉再无力夺回原有荆州辖权,荆州成为由曹魏与孙吴两家分领的局面。
三国
曹魏荆州,治所在南阳郡新野,下辖南阳郡、江夏郡(长江以北)、襄阳郡、南乡郡、新城郡上庸郡魏兴郡等共七郡。孙吴荆州,治所在南郡的江陵,下辖南郡、江夏郡(长江以南)、长沙郡、湘东郡、桂阳郡、临贺郡、零陵郡、衡阳郡、武陵郡、建平郡宜都郡等共十一郡。 [1]
西晋
荆州治所在襄阳,下辖23个郡国 [1](帖主注:[1]是指东汉荆州刺史部所辖诸郡沿革考,因为原文不太好懂,所以原文略
南北朝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于穰县(今河南邓州市)置荆州,辖8郡。后来州的数量增多,地域缩小,刘宋设有荆州,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阳),萧齐改治所为南郡,另设雍州,治所在襄阳宁蛮府(湖北襄阳)。而北魏设荆州和东荆州,治所分别在山北(河南鲁山)和比阳乐陵镇(河南泌阳)。 [2]
行政区划(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5-6 14: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晋襄阳是“省会”的证据之五】【北京市的语文考试题】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
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注释:①隐然:高大突出的样子。②羊祜、杜预,人名,均为西晋名臣荆州地名,治所在襄阳。

说明:细心的网友可能看出来了,我在论证问题时,有时候拿教科书、著名试卷为论据,为什么要引用教科书和有名的试卷作为例证?因为这些东西是要教给学生的,必然严肃认真地考证,所以往往具有权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5-8 10: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Z700 于 2020-5-8 11:52 编辑
xZ700 发表于 2020-5-5 21:37
【西晋襄阳是“省会”的证据之四】荆州刺史部(百度百科、360百科)荆州刺史部,是汉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 ...

补充说明:这个介绍虽然我注明的是来自《百度百科》、《360百科》但这两个百科里面引用的却是论文《东汉荆州刺史部所辖诸郡沿革考 》中的内容。该论文原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0

主题

10

帖子

16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16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20-5-9 07:16: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xZ700 发表于 2019-10-21 18:57
襄阳的历史非常辉煌,但不涉及省会的咱们就一笔带过。西汉初年设襄阳县,为啥叫这名,因为县衙门就在襄水之 ...

武汉只要是一城独大,永远不会直辖,既是的命题武汉直辖,大多数湖北人也不会让襄阳成为省会,襄阳是中原文化圈,典型的河南城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