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少尉
 
- 积分
-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6-14 12: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襄阳做“省会”的补充证据】
论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
【作 者】陈乾康
【作者简介】陈乾康 四川师大历史系进修学者,指导教师张邦炜教授
内容提要
侨置制度并非东晋始创,它的渊源至迟可以追溯到汉初,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只是对汉魏旧制的治用;淮南、江南、汉水流域及益州地区,是东晋南朝侨州郡是针对侨州郡县的混乱,也未完全废罢侨州郡县,它针对的是侨民户籍的寄寓特色;通过划一行政区域让侨旧民就地入籍的方式达到消除寄寓的目的;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名号的最后废罢是北方西魏、北周政权和隋王朝完成的。
二、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分布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规模之大、数量之众,实为中外历史所罕见。然其设置之混乱,竟连当时人沈约也不能辨其详,《宋书》云:“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11)倘遍求各地侨州郡县名目及其分合、省并情况已不太可能,但《宋书·州郡志》仍不失为有关侨州郡县最丰富翔实的资料。根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再考诸《南齐书·州郡志》和《晋书·地理书》,侨州郡县分布的大势便不难勾勒出来。大致说来,淮南、江南、汉水流域和益州地区,是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四大分布区,侨州郡县往往依托各区域内个别中心城市而建立,呈点状或散状分布。
(一)淮南区 淮南侨有幽、冀、青、并、徐、兖、豫、司各州州郡县,暗示淮南侨民仧主要来自北方关东地区。淮南侨州郡县数量多,分布广,且最为分散。原因是西晋丧乱后,中原沦陷,关东民户被迫南迁以躲避战乱,因尚存观望态度,不愿深入南方,故多滞留在淮南观望成败,使这里成为关东流民仧主要的集散地。
淮南侨州郡县有两个中心,一是江北,一是江西。江北侨有幽、冀、青、并、徐5个州及兖州的部分郡县,多数分布在广陵郡内,仅广陵城可以查证的侨州郡县就有青州及雁门、平原、东平、南北沛、辽西等郡和上党、中山、常山郡的个别县。整个江北地区侨州郡县呈现出以广陵城为核心向北扇状分布的特征。宋初,省幽、冀、青、并4个侨州,以江北为南兖州,治广陵,江北侨郡县就全部归属于南兖州名下。江西是指淮河以南的长江西部地区,约相当于邻安徽地区,其侨州郡县呈分散状态。侨民来自豫州和司州。东晋在此侨置了豫州南谯、南汝阴、南梁等郡及部分侨县,但侨豫州治在江南芜湖,不在江西。安帝义熙九年割江西地区为豫州境,州治才迁到历阳。
淮南侨州郡县主要分两大批建立。第一批是东晋初年,史称:“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12)前面所述江北江西侨州郡县几乎都是这个时期所立。案《宋书·谢晦传》:“义熙八年,土断侨流郡县,使晦分判扬、豫民户,以平允见称。”知晋安帝时这批侨州郡县已被土断。
淮南第二批侨置州郡县的时间是宋明帝泰始年间。时淮北沦陷,遗民南渡,宋朝在江北侨置了徐、兖、青州。江西地区自东晋末已划为侨豫州境,宋初复分为两个州淮东为南豫,治历阳;淮西为豫州治寿阳。泰始中失淮西,便于淮东侨置豫州,领汝阳、颖川、西南顿等侨郡(寄历阳、南谯境内)。时司州流民侨寓江西者众,宋朝分义阳郡置司州,统南汝南等侨郡。
据《南齐书·柳世隆传》记载,南齐高帝建元间,“上欲土断江北,又敕世隆曰,吕安国近在西,土断郢司二境上杂民,大佳,民始无惊恐。近又令垣豫州断其州内,商得崇祖启事,已行竟,近无云云,殊称前代旧意。卿视兖部中可行此事否?若无所扰,春便就手”。则宋末所置江北江西侨州郡县至齐初已被土断。
(二)江南区 江南侨州郡县主要是为永嘉丧乱后渡江南下的幽、冀、青、 并、徐、兖、豫州流民设立。最早是晋元帝侨置南东海郡、琅邪国和怀德县,成帝时“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13),江南侨州郡县才成批建立起来。
江南侨州郡县呈点状分布,也有两个中心,即丹阳郡和晋陵郡。在丹阳郡江乘县侨有琅邪国和临沂县(后割江乘为境),建康县侨有魏郡、广川、高阳、堂邑等郡(后省,其民并入建康),于湖县侨有淮南、襄城郡及当■、繁昌县(后省襄城,割于湖为淮南境),芜湖县侨有豫州及上党郡、定陵、逡道县(后省上党入淮南,迁豫州至江西)。
晋陵郡寄寓的侨郡县最多,堪称江南之冠。计有:南东海、南东海、南兰陵、南东莞、南彭城等20余郡(参见《宋书·州郡志》南徐州、南兖州条)。宋代以晋陵侨郡县为主,割扬州晋陵、义兴郡及丹阳的侨琅邪郡,设置南徐州,治京口。南徐州领郡17,总人口418000,侨郡县占15郡250000人(14)。
长期寄寓是晋陵侨郡县的特点。从东晋始侨至南齐时,侨郡县一直“无实土”,寄寓在晋陵界内,其间曾经历经严厉著称的桓温庚戌土断和刘裕义熙土断,晋陵侨郡县均未波及(刘裕土断甚至公开宣布“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至梁武帝天监元年才正式颁令:“土断南徐州诸侨郡县。”(15)从《隋书·地理志》江都郡、毗陵郡看,梁陈时晋陵一带侨郡县已省并殆尽,只剩下兰陵、南东海等少数几个。
江南地区在陈宣帝太建年间(即北周灭齐前后)还侨置过一批郡县,太建二年有条诏书曾谈到当时流民南迁的情况,“顷年江介襁负相随,崎岖归化,亭候不绝,宜加衅养,答其诚心。维是荒境自拔,有在都邑及诸州镇,不问远近,并蠲课役”(16);太建十一年诏书正式决定建立侨郡县,“淮北义人率户口归国者,建其本属旧名,置立郡县”。(17)遗憾的是,这次侨置的郡县缺乏记载,已无从查考。
(三)汉水流域 汉水流域侨州郡县有荆州襄阳和梁州汉中两个中心,也呈点式分布。
襄阳北据汉沔,南扼长江,历来为南北效能要冲及关中、河南流民避难之地。王粲《七哀诗》云:“西京乱无象,豹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即足以为证。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襄阳成为北方侨民荟萃的场所。
襄阳大规模侨州郡县有3次。东晋初年,李氏成汉政权占据巴蜀汉中,东晋政府在襄阳侨置梁州以接纳梁州遗民,这是第一次。桓温灭蜀,侨梁州迁回到汉中本土;淝水战后,北方大乱,秦雍流民多南出汉沔,东晋孝武帝又在襄阳侨置秦州、雍州,这是第二次。秦州后来迁往汉中,而雍州长期寄寓在襄阳界内,所辖京兆、始平、扶风、河南、义成、北上洛、北河南等侨郡皆寄治襄阳;刘宋元嘉中,“氐瞄数相攻击,关陇流民多避难归化”(18)。文帝又在襄阳侨置冯翊、南天水等郡,仍由侨雍州统领,这是第三次。
襄阳侨郡县也以长期寄寓为主。以侨雍州为例,它侨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中,至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剌史王玄谟土断雍州,间隔达70余年。其间曾在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割襄阳、南阳、新野、顺阳等郡为侨雍州境,但侨郡县一直“寄寓在诸郡界”。李武帝大明土断后,雍州侨郡县才纷纷获得实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