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帖子
楼主: xZ700

襄阳的“省会”史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0

主题

37

帖子

49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49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0-6-9 10: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证充分
回复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6-9 20: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我也是现学现卖。但我的态度是认真的,并且尽量想做到严谨,不敢胡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6-10 19: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以上发了关于西晋一朝,襄阳是“省会”的一些证据,现在该下结论了。

    【结论】西晋(公元266——316年)襄阳是荆州州治(“省会”)。

    这里对两个问题作一分析:

1、西晋朝的襄阳只是军事指挥部吗?
    有人认为:西晋时的襄阳是军区司令部、是军事首脑的驻地。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西晋统一前的羊祜、统一过程中的杜预、统一后的刘弘都有一个官职是“镇南将军”或“征南将军”。其实不然。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这些西晋名臣镇守襄阳时的事迹就知道,他们不仅仅是只管军事。他们管理了军政的所有事务。比如:官员的提名和任免、农业、赋税、刑法、诉讼、文化、外交等等,实际上是集军政为一身的“一把手”。这些人坐镇、长期办公的地方,当然是州治(即“省会”)所在地。

    再一个从历史记载的用词来看,侨置雍州的治所的确是在襄阳,谈到其刺史坐镇襄阳时往往用“镇襄阳”或“屯襄阳”这些字样。西晋时说到山简等人时也说“镇襄阳”,应该说的是一个意思。

2、西晋时期,襄阳到底做了多长时间的荆州州治?
     这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初期在襄阳,后移治江陵。另一种观点认为,整个西晋朝,襄阳一直是荆州州治。

    我同意后一种观点。我主要的依据是荆州刺史都督山简的简历。山简,永嘉三年(309年),出任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镇襄阳。不久,加督宁、益二州军事。次年(已经是公元310年了),王如在沔汉地区大肆劫掠,山简保守襄阳(此时襄阳仍然是荆州州治)。不久,迁驻夏口(大约是公元311年,此时西晋就快“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6-13 06: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襄阳是“省会”的补充资料】
梁州

梁州,是三国时期,魏国设立的区域地名,公元263年,曹魏灭掉了蜀汉,并且于当年,曹魏分蜀汉故地为益、梁二州,各领八郡。晋朝建立后,承袭了曹魏的一切,包括对区域的划分。

    后来八王之乱,益州地区发生了暴乱,流民在氐族人李雄的带领下攻占了成都并且于公元306年,李雄公然称帝,定都成都国号大成。

    随后的十几年间,成军趁着中原八王之乱之际,大肆侵略周边,继而攻占了益州全境,以及部分梁州地区。

    除了成汉之外,由匈奴人刘曜在关中所建立的赵国,也在逐步蚕食梁州地区。

    所以,梁州已经成为了晋国的边境,北边是匈奴人建立的刘赵,西边是氐人建立的大成,加上梁州地处三国交界之处,所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梁州最开始的治所在汉中,但如今汉中地区已经被大成所占领,于是梁州刺史的治所逐渐东移,到了司马睿时期,晋军所控制的梁州只剩下巴东、上庸、魏兴、新城四郡,而梁州刺史的治所便选在了襄阳,遥控指挥梁州

    去年,梁州刺史周访去世,梁州刺史一职便空缺了下来,经过朝廷再三考虑,这才决定,由湘州刺史甘卓出任梁州刺史一职,除此之外,还让甘卓假节,都督沔北诸军,镇守襄阳。

    本来周访去世,成军、赵军都在边境蠢蠢欲动,但当他们听到新任的梁州刺史是甘卓之后,都畏惧其威名,不敢轻易犯边,同时又在边境多多增设军队,生怕甘卓会率领晋军犯边。

    甘卓是晋朝名将,自他上任之后,原本躁动不安的梁州,也因此而变得一切太平。甘卓为政简惠,又善于绥抚,又不收估税,令市无二价;甘卓亦将收境内所有鱼池的税款全部赠施给贫民,当地都称许甘卓的政策。

《晋书.甘卓传》
甘卓,字季思,开杨人。吴平,卓退居自守。郡命功曹,为吴王常侍。讨石冰,以功赐爵都亭侯。元帝初渡江,授卓前锋都督。其后讨周馥,征杜弢,屡经苦战,多所擒获。以前后功,拜豫章太守。寻迁湘州刺史。中兴初,以边寇未静,学校陵迟,特听不试孝廉,而秀才犹依旧策试。卓上疏以为:“策试之由,当藉学功,谓宜同孝廉例,申与期限”朝议不许。卓于是精加隐括,备礼举桂阳谷俭为秀才。卓寻迁梁州刺史,镇襄阳。卓外为政简惠,善于绥抚,估税悉除,市无二价。州境所有鱼池,先恒责税,卓不收其利,皆给贫民,西土称为惠政。王敦①称兵,遣使告卓。卓乃伪许,而心不同之。及敦升舟,而卓不赴,使参军孙双诣武昌谏止敦。敦闻双言,大惊曰“正当虑吾危朝廷邪?吾今下唯除奸凶耳。”双还报卓,卓不能决。时敦以卓不至虑在后为变遣参军乐道融苦要卓俱下道融本欲背敦因说卓袭之卓乃与巴东监军柳纯等十余人俱露檄远近陈敦肆逆率所统致讨
武昌大惊,传卓军至,人皆奔散。卓虽怀义正,而计虑犹豫,军次猪口,累旬不前。敦大惧,遣卓兄子卬求和。时王师败绩,卓流涕谓卬曰:“每得朝廷人书,常以胡寇为先,不悟忽有萧墙之祸。且使圣上元吉,太子无恙,吾临敦上流,亦未敢便危社稷。吾适径据武昌,敦势逼,必劫天子以绝四海之望。不如还襄阳,更思后图。”即命旋军,径还襄阳,散兵使大佃,而不为备。襄阳太守周虑等密承敦意,知卓无备,乃袭害卓于寝。太宁中,追赠骠骑将军,谥曰敬。
(节选自《晋书·甘卓传》

参考译文
甘卓,字季思,丹杨人。吴平定后,甘卓退隐自守。在郡中被任命为功曹,任吴王常侍。讨伐石冰,因功赐爵都亭侯。元帝初渡长江,授甘卓前锋都督。其后征讨周馥,攻打杜弢,屡经苦战,擒获很多。因先后立下的战功,甘卓任豫章太守。不久又改任湘州刺史。中兴之初,因边境敌寇还未平息,学校尚未重建,特准许孝廉不进行策试,而秀才仍然策试。甘卓上疏认为:“策试当凭借功力,我认为举秀才应该与举孝廉同样处理,申请给予我们一段期限。”朝中议论后没有允许。甘卓于是精心查核,备齐礼仪举荐桂阳谷俭为秀才。甘卓不久改任梁州刺史,镇守襄阳。甘卓为政宽大仁惠,善于安抚百姓,全部免除了营业税,市场上明码标价。该州境内所有鱼池,先前一律交税,甘卓不收取鱼池的赢利,都用来接济贫民,西部地区称之为惠政。王敦起兵,派人通 报甘卓。甘卓假装应许,内心却不与他合作。王敦登舟时,甘卓没有前往,派参军孙双到武昌去劝阻王敦。王敦听了孙双的话,非常吃惊地说:“难道疑虑我危害朝廷吗?我现在沿江而下仅是除灭奸凶而已。”孙双回来报告了甘卓,甘卓不能决断。当时王敦因甘卓迟迟未至,考虑到他可能会发生变化,就派参军乐道融苦苦邀约甘卓共同沿江而下。道融本来就想背叛王敦,趁机劝说甘卓袭击王敦。甘卓就与巴东监军柳纯等十余人,在各地公布檄文,陈说王敦暴虐的行径,率领各自的部队展开讨伐。武昌方面大惊,谣传甘卓军队已经赶到,都四下逃奔。甘卓虽然心怀正义,但是决策犹豫不定,军队驻扎在猪口,几十天不前进。王敦十分恐惧,派甘卓兄长之子甘印来谋求和解。当时朝廷军队大败。甘卓流着泪对甘印说:“每当得到朝廷派人送来的书信,我常认为胡寇是首恶,不料忽然祸起萧墙。再说如果圣上大吉,太子无恙,我居守在王敦的上游,他也未必胆敢立即危及国家。如果我径直占领武昌,王敦被形势逼迫,一定会劫持天子而使天下人绝望。不如返回襄阳,再考虑下一步行动。”于是马上命令回师,径自返回襄阳,把全部队伍解散了去从事农耕,而不设戒备。襄阳太守周虑等人秘密秉承王敦旨意,知道甘卓毫无戒备,便在卧室偷袭杀害了甘卓。太宁年间,追赠骠骑将军,谧号敬。

【点评】《晋书》明确记载:西晋末期和东晋前段时间,襄阳也曾经是梁州的治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6-14 12: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襄阳做“省会”的补充证据】

论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

【作 者】陈乾康 
【作者简介】陈乾康 四川师大历史系进修学者,指导教师张邦炜教授

内容提要 

侨置制度并非东晋始创,它的渊源至迟可以追溯到汉初,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只是对汉魏旧制的治用;淮南、江南、汉水流域及益州地区,是东晋南朝侨州郡是针对侨州郡县的混乱,也未完全废罢侨州郡县,它针对的是侨民户籍的寄寓特色;通过划一行政区域让侨旧民就地入籍的方式达到消除寄寓的目的;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名号的最后废罢是北方西魏、北周政权和隋王朝完成的。
二、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分布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规模之大、数量之众,实为中外历史所罕见。然其设置之混乱,竟连当时人沈约也不能辨其详,《宋书》云:“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11)倘遍求各地侨州郡县名目及其分合、省并情况已不太可能,但《宋书·州郡志》仍不失为有关侨州郡县最丰富翔实的资料。根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再考诸《南齐书·州郡志》和《晋书·地理书》,侨州郡县分布的大势便不难勾勒出来。大致说来,淮南、江南、汉水流域和益州地区,是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四大分布区,侨州郡县往往依托各区域内个别中心城市而建立,呈点状或散状分布。

(一)淮南区 淮南侨有幽、冀、青、并、徐、兖、豫、司各州州郡县,暗示淮南侨民仧主要来自北方关东地区。淮南侨州郡县数量多,分布广,且最为分散。原因是西晋丧乱后,中原沦陷,关东民户被迫南迁以躲避战乱,因尚存观望态度,不愿深入南方,故多滞留在淮南观望成败,使这里成为关东流民仧主要的集散地。

淮南侨州郡县有两个中心,一是江北,一是江西。江北侨有幽、冀、青、并、徐5个州及兖州的部分郡县,多数分布在广陵郡内,仅广陵城可以查证的侨州郡县就有青州及雁门、平原、东平、南北沛、辽西等郡和上党、中山、常山郡的个别县。整个江北地区侨州郡县呈现出以广陵城为核心向北扇状分布的特征。宋初,省幽、冀、青、并4个侨州,以江北为南兖州,治广陵,江北侨郡县就全部归属于南兖州名下。江西是指淮河以南的长江西部地区,约相当于邻安徽地区,其侨州郡县呈分散状态。侨民来自豫州和司州。东晋在此侨置了豫州南谯、南汝阴、南梁等郡及部分侨县,但侨豫州治在江南芜湖,不在江西。安帝义熙九年割江西地区为豫州境,州治才迁到历阳。

淮南侨州郡县主要分两大批建立。第一批是东晋初年,史称:“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12)前面所述江北江西侨州郡县几乎都是这个时期所立。案《宋书·谢晦传》:“义熙八年,土断侨流郡县,使晦分判扬、豫民户,以平允见称。”知晋安帝时这批侨州郡县已被土断。
淮南第二批侨置州郡县的时间是宋明帝泰始年间。时淮北沦陷,遗民南渡,宋朝在江北侨置了徐、兖、青州。江西地区自东晋末已划为侨豫州境,宋初复分为两个州淮东为南豫,治历阳;淮西为豫州治寿阳。泰始中失淮西,便于淮东侨置豫州,领汝阳、颖川、西南顿等侨郡(寄历阳、南谯境内)。时司州流民侨寓江西者众,宋朝分义阳郡置司州,统南汝南等侨郡。

据《南齐书·柳世隆传》记载,南齐高帝建元间,“上欲土断江北,又敕世隆曰,吕安国近在西,土断郢司二境上杂民,大佳,民始无惊恐。近又令垣豫州断其州内,商得崇祖启事,已行竟,近无云云,殊称前代旧意。卿视兖部中可行此事否?若无所扰,春便就手”。则宋末所置江北江西侨州郡县至齐初已被土断。


(二)江南区 江南侨州郡县主要是为永嘉丧乱后渡江南下的幽、冀、青、 并、徐、兖、豫州流民设立。最早是晋元帝侨置南东海郡、琅邪国和怀德县,成帝时“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13),江南侨州郡县才成批建立起来。
江南侨州郡县呈点状分布,也有两个中心,即丹阳郡和晋陵郡。在丹阳郡江乘县侨有琅邪国和临沂县(后割江乘为境),建康县侨有魏郡、广川、高阳、堂邑等郡(后省,其民并入建康),于湖县侨有淮南、襄城郡及当■、繁昌县(后省襄城,割于湖为淮南境),芜湖县侨有豫州及上党郡、定陵、逡道县(后省上党入淮南,迁豫州至江西)。
晋陵郡寄寓的侨郡县最多,堪称江南之冠。计有:南东海、南东海、南兰陵、南东莞、南彭城等20余郡(参见《宋书·州郡志》南徐州、南兖州条)。宋代以晋陵侨郡县为主,割扬州晋陵、义兴郡及丹阳的侨琅邪郡,设置南徐州,治京口。南徐州领郡17,总人口418000,侨郡县占15郡250000人(14)。

长期寄寓是晋陵侨郡县的特点。从东晋始侨至南齐时,侨郡县一直“无实土”,寄寓在晋陵界内,其间曾经历经严厉著称的桓温庚戌土断和刘裕义熙土断,晋陵侨郡县均未波及(刘裕土断甚至公开宣布“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至梁武帝天监元年才正式颁令:“土断南徐州诸侨郡县。”(15)从《隋书·地理志》江都郡、毗陵郡看,梁陈时晋陵一带侨郡县已省并殆尽,只剩下兰陵、南东海等少数几个。

江南地区在陈宣帝太建年间(即北周灭齐前后)还侨置过一批郡县,太建二年有条诏书曾谈到当时流民南迁的情况,“顷年江介襁负相随,崎岖归化,亭候不绝,宜加衅养,答其诚心。维是荒境自拔,有在都邑及诸州镇,不问远近,并蠲课役”(16);太建十一年诏书正式决定建立侨郡县,“淮北义人率户口归国者,建其本属旧名,置立郡县”。(17)遗憾的是,这次侨置的郡县缺乏记载,已无从查考。


(三)汉水流域 汉水流域侨州郡县有荆州襄阳和梁州汉中两个中心,也呈点式分布。
襄阳北据汉沔,南扼长江,历来为南北效能要冲及关中、河南流民避难之地。王粲《七哀诗》云:“西京乱无象,豹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即足以为证。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襄阳成为北方侨民荟萃的场所。

襄阳大规模侨州郡县有3次。东晋初年,李氏成汉政权占据巴蜀汉中,东晋政府在襄阳侨置梁州以接纳梁州遗民,这是第一次。桓温灭蜀,侨梁州迁回到汉中本土;淝水战后,北方大乱,秦雍流民多南出汉沔,东晋孝武帝又在襄阳侨置秦州、雍州,这是第二次。秦州后来迁往汉中,而雍州长期寄寓在襄阳界内,所辖京兆、始平、扶风、河南、义成、北上洛、北河南等侨郡皆寄治襄阳;刘宋元嘉中,“氐瞄数相攻击,关陇流民多避难归化”(18)。文帝又在襄阳侨置冯翊、南天水等郡,仍由侨雍州统领,这是第三次。

襄阳侨郡县也以长期寄寓为主。以侨雍州为例,它侨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中,至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剌史王玄谟土断雍州,间隔达70余年。其间曾在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割襄阳、南阳、新野、顺阳等郡为侨雍州境,但侨郡县一直“寄寓在诸郡界”。李武帝大明土断后,雍州侨郡县才纷纷获得实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6-15 18: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襄阳做“省会”的补充证据】
资治通鉴第一百零四卷摘录
【原文】二年(丁丑、377)
【译文】二年(丁丑,公元377年)
【原文】[3]桓豁表兖州刺史朱序为梁州刺史,镇襄阳
【译文】[3]桓豁上表请求任命兖州刺史朱序为梁州刺史,镇守襄阳。
【原文】四年(己卯、379)
【译文】四年(己卯,公元379年
【原文】秦将军慕容越拔顺阳,执太守谯国丁穆。坚欲官之,穆固辞不受。坚以中垒将军梁成为荆州刺史,配兵一万,镇襄阳,选其才望,礼而用之。
【译文】前秦将军慕容越攻下顺阳,抓获了太守、谯国人丁穆。苻坚想给他授官,丁穆固执地推辞不接受。苻坚任命中垒将军梁成为荆州刺史,给他配备了一万兵力,镇守襄阳,选拔当地有才能名望的人,给予礼遇,并加以任用。
【原文】七年(壬午、382)
【译文】七年(壬午,公元382年)
【原文】[8]桓冲使扬威将军朱绰击秦荆州刺史都贵于襄阳,焚践沔北屯田,掠六百余户而还。
【译文】[8]桓冲让扬威将军朱绰攻打在襄阳的前秦荆州刺史都贵,焚烧破坏了沔水以北用以征收军晌的屯田,掳掠了六百多户百姓后返回。

【点评】在东晋的379年以前,襄阳是梁州的治所。在378年苻坚派苻丕围攻襄阳,梁州刺史朱序坚守,于隔年(379年)攻破,朱序被俘。苻坚把襄阳又作为了荆州的州治。直至淝水之战后的约384年,东晋又收复襄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6-17 23: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约公元384年东晋收复襄阳后,到公元389年,襄阳又成了侨置雍州的州治(省会)。

384——389年之间是什么情况,我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6-19 13: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萧衍起兵襄阳

        萧衍起兵,永元二年(500)冬,雍州刺史萧衍长兄懿被害,衍密召长史王茂等谋商起兵。十一月,衍集甲士万余人、马千余匹、船三千艘起兵于襄阳。东昏侯遣巴西太守**阴往荆州,同行事萧颖胄袭襄阳。衍用攻心之计,使颖胄斩山阴而同举兵。三年正月,衍发兵襄阳,至竟陵,围郢、鲁二城。**,衍克二城后督诸军缘江直指建康,连克寻阳等地,十月,入建康城。十二月,张稷、北徐州刺史王珍国斩东昏侯,送首于衍。天监元年(502) 三月,齐和帝禅位于衍。衍即皇帝位,建国号为梁。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7

主题

437

帖子

454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454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0-6-19 15:27: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襄阳历史确实远超江陵,不知道现在的荆州人有什么好争的,你争赢也好争输也罢,都不会承认你,历史就摆在那,以前的荆州,是“荆”(州),现在的是“荆州”(市),一个是地区一个是市不要混淆视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6-20 12: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咖喱浪人 发表于 2020-6-19 15:27
襄阳历史确实远超江陵,不知道现在的荆州人有什么好争的,你争赢也好争输也罢,都不会承认你,历史就摆在那 ...

借回复你的机会,谈谈我的思路,以免网友们误以为我在胡乱上资料。

要给网友们说清襄阳的省会史,需要详略得当。

一、需要略写的地方:
1、东汉刘表的荆州治所(19年)。这个大家都知道,都认可。
2、大唐的山南道、山南东道治所(281年)。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在襄阳,且不是一般的省会,应该是当时的一线城市。
3、宋朝(北宋、南宋,205年)的京西南路治所。这个在襄阳也是大家都知道并认可的。估计那个时候襄阳算不上一线城市了,但二线还是将就着算的。

二、需要详写的地方:
一是有争议的时段。比如西晋。这个我已经比较详细的写了。
二是大家比较陌生的时段。比如东晋,比如南北朝。目前我发的资料正是在说这一时段。

三、另外,根据我的兴趣可写可不写的地方:
比如曹魏时期的魏荆州,五代十国的襄阳。以后再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