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kkmckm

[热点评述] 唐宋诗人最爱的湖北城市是荆州!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22

3428

主题

6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709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6-3 19: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5万首唐诗,4000多首与襄阳有关——央视将隆重介绍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汉水文化的核心区、三国文化的策源地、古城文化的代表性区域,不仅孕育了孟浩然等诗词名人,更是唐诗的一块高地。据报道,300年大唐,近5万首诗歌,其中4000多首与襄阳有关。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与唐诗有着不解之缘。

  去年11月26日至28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2018重磅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摄制组来到襄阳拍摄。摄制组一行先后来到米公祠、襄阳古城、唐城、习家池、岘山、鹿门寺等地,记录襄阳城市风光。此外,摄制组特别邀请了书法家鲁大东出任嘉宾,以旅行者的身份走进襄阳,重温孟浩然的不朽诗篇,感受诗歌中的襄阳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2

3428

主题

6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709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6-3 19: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首经典唐诗背后的故事

一首经典唐诗背后的故事

       赠婢(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
  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此诗源于一个真实故事。唐元和年间秀才崔郊住在姑母家,与姑母家姿容秀丽、擅长音乐的婢女互相爱恋,后婢女被卖给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于頔。崔郊念念不忘,思慕不已。一次寒食节,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相赠。后来于頔读到此诗,大为感动,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并且赠送了丰厚的妆奁。

  自己所爱被人夺走,而横刀夺爱者为豪门权贵,这种无法诉说的悲愤发而为诗,就只能托以怨而不怒、委婉曲折的笔法。由于诗的寓意颇深,使它突破了个人悲欢离合的局限,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门第悬殊所造成的爱情悲剧。

  起句“公子王孙逐后尘”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着笔公子王孙,实则突出婢女,婢女的容貌不着一字,但从公子王孙的竞相追逐中,自不难想见其惊人的美丽。次句以“绿珠垂泪滴罗巾”的细节表现出女子深沉的痛苦。公子王孙的行为正是造成女子不幸的根源,然而这一点诗人却没有明白说出,只是通过绿珠一典的运用曲折表达。绿珠原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传说她“美而艳,善吹笛”。赵王司马伦专权时,他手下的孙秀倚仗权势指名向石崇索取,遭到石崇拒绝。石崇因此下狱,绿珠也坠楼身亡。用此典故一方面形容女子具有绿珠那样美丽的容貌,另一方面以绿珠的悲惨遭遇暗示出女子被劫夺的不幸命运。于看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中巧妙地透露出诗人对公子王孙的不满,对弱女子的爱怜同情,写得含蓄委婉,不露痕迹。“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此处萧郎并不是专指姓萧的男子,而是一种泛指,指美好的男子或女子爱恋的男子,义同情郎。这个典故有的说来自秦穆公时善于吹箫的萧史,有的说来自文武双全、风流多才的梁武帝萧衍,还有的说来自梁武帝的长子——博览群书、才华出众的萧统,反正历史上萧家出色的男人多,唐人爱情诗就老把女主人公所思慕的恋人唤作萧郎。

  这首诗因背后有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而广为流传。自这首诗,侯门一词便成为权势之家的代词,侯门似海也因其比喻的生动形象,形成成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另有萧郎陌路的成语,比喻女子对原来爱恋的男子视若路人,不愿或不能接近。一首诗用了历史上的两个典故(绿珠、萧郎),它本身又留给后世两个意味深长的典故,足以显示其在文学史上的不朽价值。这个穷书生崔郊,就因为这首诗,在全唐诗中留下了大名。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经典的唐诗,以及它背后的故事,产生于襄阳。这不是齐东野语,更非笔者的杜撰,而是有史可稽。只是众多唐诗研究者,对于史料中有关记载不甚在意,或者认为它无关紧要、不值一提罢了。

  最早收录崔郊这首《赠婢》诗的,是唐代的《云溪友议》,其作者范摅是唐僖宗乾符年间人。《唐诗纪事》《全唐诗话》《太平广记》等书虽也收录该诗,但基本上是从《云溪友议》取资或抄录的。

  《云溪友议》中这则记事的题目叫《襄阳杰》,指驻守襄阳的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于頔,即买下婢女的那个侯门权贵。整篇一共记载了于頔四件事,此处只节录了与崔郊诗相关的第三件,前面两件事点了于頔的名,此处“鬻婢于连帅”中的“连帅”,是对地方高级长官的泛称,唐代多指观察使、按察使,文中即指于頔。四件事都是说于頔为人豪放仗义,不吝钱财,气量大,善于反躬自省,知错能改,所以称他为“襄阳杰”。而文中说崔郊寓居于“汉上”,婢女的秀丽容貌和过人才艺又是“汉南之最”,这“汉上”“汉南”均指襄阳。

  这就是说,寓居于襄阳姑妈家的崔郊,爱上了姑妈家在当时可称襄阳一带最美丽的婢女,婢女之所以能被于頔买去,是由于作为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的于頔,就驻守在襄阳。山南东道是唐代设置的一级行政区,治所设于襄阳。《云溪友议》这则记事没有说明故事发生的年代,解诗者一般认为发生于唐代元和年间,查《旧唐书·于頔传》,于頔于贞元十四年(798年),调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唐宪宗即位改年号为元和是在公元806年,而于頔于元和三年(808年)入朝,九月拜相,这时已调离襄阳,故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元和初年的公元806年至807年间。

  以后,襄阳人和朋友尤其是外地朋友聊起这首唐诗,完全可以添一点谈资,告诉他们此诗的“幕后花絮”:知道吗?那句“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就诞生于襄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9

主题

435

帖子

551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5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6-3 20: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sjyx 于 2020-6-3 20:37 编辑
荆楚雄风 发表于 2020-6-3 18:27
全唐诗库 检索荆州的唐诗数量并不多,还没有江陵多!以前本人专门就此问题实证过! ...

按你说的方法,无论是检索写荆州的,还是写江陵的,都只是荆州的一部分,不是荆州全部。应该是既检索写荆州的,也检索写江陵的,写沙市的加起来,才是荆州的总数。这个总数一定比你前面列举的那个检索数字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2

3428

主题

6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709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6-3 20: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jsjyx 发表于 2020-6-3 20:13
按你说的方法,无论是检索写荆州的,还是写江陵的,都只是荆州的一部分,不是荆州全部。应该是既检索写荆 ...

呵呵!襄阳拿岘山,鹿门,习池(高阳池),鱼梁,大堤,檀溪,万山这些关键词就能秒杀大部分地方!襄阳还没算襄州呢?因为根本不需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96

主题

2396

帖子

265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56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20-6-3 20:48: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流传性。武汉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最经典的。李白也不是首首经典传承,有的地方诗很多,但大部分都是记流水账,普通印记,有的地方诗很少,但一两首绝唱。好了,下面开始各市州推出1--3首最经典的唐诗宋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2

3428

主题

6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709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6-3 20: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jsjyx 发表于 2020-6-3 20:13
按你说的方法,无论是检索写荆州的,还是写江陵的,都只是荆州的一部分,不是荆州全部。应该是既检索写荆 ...

襄阳的山水客观的说以今天世人的眼光来看其实不扬!但是无奈就是有文化有典故!一些人不服不行!而文人作诗作词就好这一口!


宋朝欧阳修就曾说过:
予昔游汉上,尝爱其山川,迨今十六七年矣! 熟悉欧阳修的人都知道,能从这老兄口里得到这样赞扬的地方并不多!放在今天就是一襄吹!



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欧阳修,特别热爱襄阳。他在《奉寄襄阳张学士兄》诗中写道:“东津绿水南山色,梦寐襄阳二十年。顾我百忧今白首,慕君千骑若登仙。花开汉女游堤是,人看仙翁拥道边。况有玉钟应不负,夜槽春酒响如泉。”在“梦寐襄阳”句后的夹注中他说:“予昔游汉上,尝爱其山川,迨今十六七年矣。”此外,他还在《和韩学士襄州闻喜亭置酒》诗中写道:“清川万古流不尽,白鸟双飞意自闲。”“少年我亦曾游目,风物今思一梦还。诗人对襄阳如此深情,时刻都在梦想回到襄阳。他还认为,作一个襄阳人应该是很快乐的,嘉祐二年(1057),宋真宗刘皇后的侄子、太尉刘从广任职襄州,他为之送行,在赠别诗中,一再咏吟:“嗟尔乐哉襄阳人。他以十分抒情的诗句赞美了襄阳风土人情的纯朴,如数家珍地描述了襄阳的土特产品。“罗彀纤丽药物珍,枇杷柑桔荐清樽。磊落金盘烂磷磷,蓰头缩项昔所闻。黄橙捣齑香复辛,春雷动地竹走根。绵苞玉笋味争新,风林花发南山春。”这里有纤丽的丝绸,珍贵的药物,有各种应时水果,有味道鲜美的缩项鳊鱼,还有竹笋蓰头,真是丰富极了。他在诗的最后写道:“谁能持我诗以往,为我先贺襄阳人。”生活在如此美好环境中的襄阳人,是十分值得祝贺的。  
  送别之后,刘从广到了襄阳。欧阳修又在《答韩钦圣》的书信中提到此事。他说:“刘守(指刘从广)到,必还使司,当复清谈也。尝说襄阳山水。一经真赏果如鄙言否?”意思是说,刘太尉置身襄阳,真正地欣赏到了襄阳山水之美,我在诗中所写不是假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2

3428

主题

6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709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6-3 22: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杜甫,在耒阳休息后,又去了哪里?杜甫有《回棹》诗。臧玠在潭州叛乱是在四月,杜甫为避战乱故而出走衡州,打算去郴州投靠舅舅崔伟,故而在耒阳被大水所阻。

而在《回棹》诗中,杜甫写道“衡岳江湖大,蒸池疫疠偏……火云滋垢腻,冻雨裛沉绵”,此意为,由于夏季炎热,瘴气弥漫,杜甫怕热,故而在耒阳停留,没有再继续前行。等到,秋季来临,天气凉爽一些后,他才开始动身。郴州在耒阳之南,而“回棹”之“回”当是转而向北,往洞庭湖进发。而诗中也写道“清思汉水上,凉忆岘山巅。顺浪翻堪倚,回帆又省牵。此时杜甫思念的是汉水、岘山、此两地均为北方襄阳之处,可见杜甫此时并不想去郴州,转而向北去襄阳。诗中所写之“顺浪”“省牵”之语,也明确无误为向北而行。
因此,《回棹》诗可证明,杜甫在大历五年夏末,已经开始北上岳阳方向。而所谓之“卒于耒阳”,自然不攻自破了。




回棹
  杜甫

清思
汉水上,凉忆岘山巅。

顺浪翻堪倚,回帆又省牵。

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



==========

杜甫临死前还想着要去襄阳和汉水岘山!还想着他家祖先的杜沉碑!而之前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写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是他祖籍地,而洛阳巩县是他出生居住的地方!他想着回老家,只说襄阳和洛阳,代表此两地在他心中的分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2

3428

主题

6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709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6-3 22: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山小子 发表于 2020-6-3 20:48
诗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流传性。武汉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最经典的。李白也不是首首经典传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这诗也和襄阳人孟浩然有关系!是李白专门赶到黄鹤楼送别好基友孟浩然所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2

3428

主题

6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709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6-3 23: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岘山怀古⑴  

秣马临荒甸⑵,登高览旧都⑶。

犹悲堕泪碣⑷,尚想卧龙图⑸。

城邑遥分楚⑹,山川半入吴⑺。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⑻!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⑼。

谁知万里客⑽,怀古正踌蹰⑾。[1]



  《岘山怀古》是
文学家
出蜀入京途中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诗人怀古之思,也是诗人对他所处的时代的含蓄抨击。陈子昂一直是一个孤独者,此诗和《
》所表达的情绪一脉相承。全诗既是一首高度浓缩,含义深长的山水诗,也是一首沉郁的政治抒情诗。



文学赏析


此诗开头二句“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这两句写作者骑马来远郊,登上岘山,眺望襄阳城。外城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秣马于荒甸,说明岘山在襄阳郊外。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荆州,立襄阳郡,自此“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诗人登临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亮。羊祜喜游山,常登岘山,终日不倦,曾对从行者说过:“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羊祜为太守,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平吴之功,终身清廉不营私,唯对岘山的青峰白云流连不已。羊祜病笃,荐杜预自代,年五十八卒。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以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杜预死后为碑起名曰“堕泪碑”,就是陈子昂诗中所说的“堕泪碣”。


曹操伐刘表时,表已卒,刘备屯兵樊城,闻讯赴襄阳,曹操即派精锐紧紧追击,刘备兵溃于当阳、长坂;诸葛受命于危难之间,东结孙吴,共御曹魏。赤壁之战,奠定鼎足之势,功盖三分,名成八阵,登临岘山,俯见襄樊,不能不缅怀以南阳布衣而名垂环宇的诸葛武侯。


“犹悲”、“尚想”,点明“怀古”,也抒发诗人斯人虽逝,而凭吊弥深的感情。


以下接诸葛功业回顾三国时代,古之楚地,魏、蜀、吴,各个分据;汉水入江处在夏口,夏口城为孙权所筑。《尚书禹贡》谓:“汉水南至大别入江。”大别山,《元和志》谓指汉阳县东北之鲁山,“南枕蜀江,北带汉水”,孙吴据长江天险,因此诗中说:“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遥”既表现楚地辽阔,又表现事已久远,兼指时空。“山川”句,诗人于岘山之上,思绪万千,见汉水曲流岘山之东,而想到滔滔东去的景象。


三、四句诗人怀想羊祜、诸葛,五、六两句则转谈三国事,并非仅就山川而言,其间包涵了“人谋胜天险”的寓意。羊祜献平吴之策,晋灭东吴诸葛用联吴之策,以抗曹魏;刘备因意气用事,败于夷陵;孙皓以残暴多疑,终致亡国。面对四百多年前的历史遗迹,诗人不禁发出慨叹。


岘山之南,有后汉襄阳侯习郁故居。习郁在此引水作养鱼池,筑以高堤,间种楸、竹。秋来,楸丝垂垂,修竹亭亭,景致怡人。晋朝时的征南将军山简,都督荆、湘、交、广四州,镇守于襄阳,每过习郁园池,必痛饮至大醉方归。常说:“此我高阳池。


刘景升治襄阳时,筑景升台,常登层台之上歌《野鹰来》曲,死后,葬襄阳城东门外二百步。杜甫十三世祖、镇南大将军,杜预,字元凯,曾在襄阳兴水利,百姓称之为“杜父”。元凯作两碑,一碑沉万山山下潭水中;另一沉岘山山下水中,碑文述己之功业。元凯沉碑时说:“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陈子在此即借杜元凯沉碑事,并引申其意,即使百年之后,深谷突起为丘陵,亦是徒然。空有丘陵出,无数英雄豪杰、古圣先贤,都已经凋零作古了。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沔水经过习郁的邑城,出安昌县东北大父山,西南流,注于白水,南面有汉光武故宅,后汉人苏伯阿曾在此“望气”,称白水乡光武宅有郁郁葱葱的兴旺佳气。陈子昂借此慨叹郁郁葱葱之气已经中断消失了。“苍烟断”、“晚气孤”,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他对时政的忧心焦虑。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诗人来自蜀山之中,所以自称“万里客”,“谁知”,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踌蹰”,指惆怅而徘徊。当诗人凭吊遗踪的时候,缅怀治世良材,有为的将帅以及像羊祜、诸葛亮那样永远为百姓思念的贤臣良相,更希望这样的贤圣,代代不绝。[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2

3428

主题

6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709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6-3 23: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楚汉故里」是西窗烛出品的城市文化专题,以古诗词为迹,探索灵秀鄂楚十三城的故里往事,是寻踪,也是寻根。

六月襄山道,三星汉水边。

求凰应不远,去马剩须鞭。

野店愁中雨,江城梦里蝉。

襄阳多故事,为我访先贤。

——岑参《送陕县王主簿赴襄阳成亲》

《楚汉故里:襄阳》全文朗读,朗读者:凌泽坤

鄂北重镇,在襄樊形胜。

唐朝初年,朝廷内部曾有过一次迁都襄阳的热议,彼时王朝初立,北方突厥屡次进犯关中,都城长安不堪其扰,李渊的迁都首选是“樊、邓”地区,即襄阳。而在唐朝末年,当王朝的统治再次受到威胁时,又有人提议迁都,而且迁都的方向仍然是襄阳。时国子监博士朱朴上书言:“惟襄邓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

襄阳地处东南内陆腹地,以此为据点便可辐射东南西北之重镇。襄阳在战时的国防体系中协防川淮,庇佑东南,正如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说的“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

几遭兵祸之外,襄阳枢纽通达的地理位置使众多的行旅选择荆襄驿路南北往来。杜牧《汉江》是其于开成三年,由宣州团练判官迁左补阙、史馆修撰,赴任途径襄阳时所写;两年后他从长安赴江州看望久病的弟弟,也是取道襄阳,写下了《襄阳雪夜感怀》。

荆襄驿路沟通古时的多处流贬地,很多仕人南贬时自汉江而渡后皆经此地。“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阴邑”,便是白居易元和十年贬官江州司马,途经襄阳的片断。

大道青天路遇知己,很多文人都于此间留下过诗文唱和。王昌龄任职秘书监校书郎时曾到襄阳,孟浩然写有《送王大校书》一诗赠别。诗云“尺书能不吝,时望鲤鱼传。”开元二十六年、二十八年,王昌龄又曾两次途经襄阳。孟浩然也有诗作《送王昌龄之岭南》:“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绸。”《与王昌龄宴王十一》:“漆园有傲吏,惠县在招呼。”

王维在《汉江临泛》中说:“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襄阳气候较关中而言更温暖,故而山水秀丽草木葱荣。

岘山在襄阳南部,背靠荆山山脉,环抱襄阳。凡是过往襄阳的文人,大都会登临怀古。如写下《岘山怀古》的陈子昂,自蜀入京路过襄阳,登山远眺:“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襄阳的另一座鹿门山,旧名苏岭。光武帝梦神鹿而建庙宇,因以名山。汉末名士庞德公不受刺史刘表数次宴请,携妻子采药不返,隐居鹿门山。如果说岘山是登高抒怀的好去处,清静幽隐的鹿门山就是触景伤情的吟咏之地。孟浩然效仿乡贤,亦幽居鹿门山,吟咏山水,自得其趣。他将鹿门山描绘得清隽如画:“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中记载了许多在历史上颇有声名和影响的襄阳人杰,昔西晋羊祜镇守襄阳,屯田兴学,以德怀柔,于此定策吞吴;杜预镇守襄阳七年,好留身后名,在襄阳岘山和万山各沉一碑。风流人物虽已作古,然故旧陈迹一一可赏。踌躇满志而坎坷沉浮,便景慕前人的隐逸情趣;人事代谢却也有先贤功勋可追。如孟浩然所感慨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便是在登岘山时的沾襟伤怀之叙。

斯人秘事辗转流逝,但后世从来不缺携酒前来的追慕之人,千载风骨从未泯灭。这是西窗烛「楚汉故里」城市文化专题的第一篇文章;自古至今灵秀鄂楚一直在漫长的时光里涤荡风霜,明媚刚强。我们希望寻觅这十三城蕴藉在古诗词中的故里往事,探访其中薪火相传的悠悠文脉与煌煌气象。

愿不久后春色潋滟正晴好时,诸君踏歌至此,倾杯叙旧,珍重道一声“别来无恙”。

《汉江》

杜牧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襄阳雪夜感怀》

杜牧

往事起独念,飘然自不胜。

前滩急夜响,密雪映寒灯。

的的三年梦,迢迢一线縆。

明朝楚山上,莫上最高层。

《襄阳舟夜》

白居易

下马襄阳郭, 移舟汉阴驿。

秋风截江起, 寒浪连天白。

本是多愁人, 复此风波夕。

《送王大校书》

孟浩然

导漾自嶓冢,东流为汉川。

维桑君有意,解缆我开筵。

云雨从兹别,林端意渺然。

尺书能不吝,时望鲤鱼传。

《送王昌龄之岭南》

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与王昌龄宴王十一》

孟浩然

归来卧青山,常梦游清都。

漆园有傲吏,惠好在招呼。

书幌神仙箓,画屏山海图。

酌霞复对此,宛似入蓬壶。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岘山怀古》

陈子昂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