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古城建置沿革概述 (二) 李勋明 一座千年古城必然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这些文化遗存常常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荆门古城与其它历史名城一样,城垣街道及寺观坛遗、祠宇塔阁等建筑凝聚了本土几千年的建筑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风习俗,伦礼道德,下面综述荆门古城街道和宗教人文建筑沿革: 宗教人文:荆门古城从春秋时初建楚望亭于东堡山开始,东晋于象山建讲经台、海会寺。隋代建东山宝塔、凤凰台。唐代建唐安寺,宋代建白龙观、老莱子山庄、长春观。明代建三皇殿、陆夫子祠;清代舒成龙治州时全面完善了“三台八景”,三台:凤凰台、讲经台、读书台。八景:霖苍甘雨、老莱山庄、龙泉十亭、西宝昙光、唐安古柏、南桥塔影、带河金虾、长春丹井。除了将历代古迹进行了全面修复和整理外,又新建了龙泉书院、文明湖、荆园、景养斋等。古城主要祭祀建筑,社稷坛:在西门外白龙山脚,洪武三年建。每年春秋仲月上旬戊日祭之;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门外象山南东麓,洪武二年建。每年春秋仲月上旬戊日合祭;先农坛:在城东郊白云楼南,雍正五年冬十二月修建,每春致祭;州厉坛:在北门外升天塔侧,每年三月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迎城隍神于位,并列各乡无祀厉鬼以祭。城隍庙:在城东,后移至州署旁,供奉元至正年间守城而亡的聂炳为荆门城隍。武庙:供奉关帝、马王、三官,原在十字街口,舒成龙治州改建于州营署后。文庙:供奉孔子,每年9月28日祭,在凤鸣门内,洪武二年知州代昌元于学宫故址重建,清朝末年达到完整规模,让我们看看其建筑群:大成殿五楹,东西庑各七楹,棂星门一座,匾曰“文庙”,棂星门外,设内泮水池,中路木牌坊一座,东西木牌坊各一座,东额“金声”,西额“玉振”。东西砖坊一座,东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大成殿内悬清圣祖御书“万世师表”,清世宗御书“生民未有”,大成殿后还有明伦堂,名宦、乡贤、启圣祠等,其庙宇规模雄冠荆门第一庙。 街巷沿革:荆门古城街道分布据说有九街十八巷;学宫街(府前街),州署东为十字街,西为西街。西门外为棚场街。后街,又分为后街和关庙街。内集街,由北而南,分别为福音堂街,响井街、盆场街、南门街。后街与响井街的联系巷道为紫竹街。土门街以一道牌坊为界,牌北为南台街,牌南为土门街。所有街道均为石板路面,宽3-5米,总长4132米;城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前。抗日战争爆发后,敌机轰炸,致使街巷易形。响井街、十字街、紫竹街、后街、关庙街、外集街和南台街基本无存。1949年2月4日,城区解放。1950年荆门县人民政府对现存街道进行了调整,将东门外原难民区设建设街,从东门外至十字街口折向小南门为工商街。外集街、枣园街、合称团结街。十字街口至龙泉中学通道称解放街。北门内外(含响井)均属民主街,五条主街总长2066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进行大规模改造,形成白云大道、长宁大道、金虾巷、象山大道为南北主轴的街道网。 水陆交通:清朝中晚期的荆门交通,辖水塘(江边码头)三处,旱塘(集镇)三十六处;出南熏门经土门巷、虎牙关东南去沙洋,正南至荆州。出凤鸣门经枣园街、马鞍山(天鹅池西)、王家巷、车桥,至当阳、河溶。西门出海会沟,沿十八罗汉山脚经瓦庙塘、老虎园、铁坪至远安。北门出北关街(三里街),东去牌楼,钟祥。北去子陵、石桥驿入襄樊。出东门翻西宝山,至贺集、石牌、马良。主要街道有三里街、十字街、枣园街、街道总长6公里。三里街以买卖粮油为主,枣园街以买卖木料,柴炭、煤为主,十字街为主要商业区,从东作门至西成门,北辰门至南薰门、凤鸣门的内集街为主要街道,明清州署南为府前街,西为荆山驿,南为文庙,北为武庙,东北为贡院、吏目署。由州署至文庙有府前街。署后称后街,系官员、侍从居住区。 近代规划: 1948年5月1日成立荆门县县治建设委员会,负责拟订城市规划,规划发展目标是:“求得城区的合理发展,以建设现代化之市镇,并以达到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水平之目的。”。区域功能分:东门以外的凯旋路(东宝山麓)至升天塔附近为工业区。城内及北门外三里街、西门永安街、南门外枣园街为商业区。不属工、商业区地段划为住宅区。西门外象山脚至龙泉巷为文化风景区。1984年城市第二次规划编修:以东西城区组成市中心区,以十里牌、烟墩、子陵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1、西城区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区。2、东城区为石油化学工业区。3、城南为食品、轻纺、机械、交通、物流。4、子陵为建材工业区。5、城西漳河镇规划院校、水上运输和旅游事业,开辟疗养区等。 综观荆门800多年建城史,值得我们今天城市规划借鉴的主要经验有三:一是注重培置城市水域,充分利用了象山四泉、竹皮河、浏河、金虾河水系。河道泉流几乎占了古城总面积的一半,并在竹皮河分级建闸抬高水位。城内城外园田均为自流灌溉,如城北舒畈一带的园田,由舒成龙捐廉银修渠截泉口水自流浇灌。南门外园田引文明湖水灌溉,故文明湖南一带园田被誉为“金不换”宝地。天心堰灌溉西北城内外园田,多余则流入金虾河。二是城市区域功能划分合理,商业作坊均布置在城东两河交汇地段,依水生财。行政首脑机关则布置在城西地段,倚山得势,既开了冬季风煞,又位居城市西北高处,符合古人择居建城“据西北而治东南”之大道。三是高度重视文化古迹建设,特别是舒成龙治州期间,对城垣街道、祠宇寺观都进行了全面维修,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荆门城市面积近三十年来扩大了几十倍,而文化产业与工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抢救性修建了盆景园、岚光阁、老莱山庄,复龙泉十亭,缮陆夫之祠,清理文明湖,使象山东麓一带部分人文古迹有幸得以保留。历史证明,一座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是灵魂,得水是根本。 (见荆门日报2011年3月3日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