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设计选》前言 江汉北部古建民居蕴含江、汉、沮、漳的农耕文明、楚人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其四维空间顺应自然之道,其功能布局合乎传统礼仪之道,其建筑规制与人体生命健康达到了最大和谐相与,它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页。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青山的永恒,砖石的顽固,人类的勤奋,造就了无数古宅名楼、塔殿宫室。它们见证了岁月沧桑,也记录了人世变迁。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总是被岁月剥蚀着,被动乱破坏着。那些工艺精湛的石雕泥作、顶天立地的山墙飞垛、美轮美奂的斗拱门窗,始终在战火中浴生,在毁灭中传承,在演变中光大,长发其祥,云博万古。让我们踏着先人开辟的古道,去凭吊古寨神宫的残垣,以及老屋场的石墙、石阶、石柱、石磨、石碾、马槽和古井。去触摸古建名宅的绘画文字,感悟传统文化的厚重,缅怀先人们生存的艰辛和智慧。 为了保护本土古建民居,从2004 年开始,我们对江汉北部的荆门行政区域以及南漳、当阳、远安等县市内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建古民居进行了实地勘查整理。前后历时20 年,终于汇编存档。遗憾的是我们踏勘过的不少老屋已经消失,如栗溪罗氏老屋已拆除,马河小林湾等老屋也只有废土和荒草了。整个沙洋县仅剩下孙氏老屋和虎臣湾老屋等几处残缺不全的明清民居。古街也只有钟祥石牌镇还有近半平方公里的原建。二十几年前还保存完好的的钟祥张集老街和京山坪坝老街也濒临消失。圣境山、天台山、仙居寺等著名寺观建筑面目全非,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建筑面临断代。 今天,我们抢救性整理这些古建和民居资料,就是为了让后代能看到先人们的智慧和工匠精神,并呼吁对一些荒废的村落和民居加以保护,不让传统建筑美变成遗憾。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近二十年来所有勘测资料全部入书,也无法将每一处古建民居全套图纸入书,书中仅公布了部分平、立、剖面图,效果图。精选了古民居46套,古建含设计73篇,还附有20套适宜现代居住的民居街道设计图纸。 由于在本书中不宜谈建筑风水,故删去了地理堪舆和建筑风水评析章节,留待以后另行出书。也把过去巳经设计而未落地的楚棋园、楚望楼、荆门关、太一楼等方案一并编入书中,并附本人所写相关赋文于后,以彰其要。这四大人文景观建筑是我们一生最大梦想,愿后人或大德大智者能够实施落地,成为胜景。我们更希望纪念大徳知州舒成龙的《舒公祠》早日重建在龙泉公园。也企盼钟祥白雪楼和石牌古镇再现汉水边,仲宣楼雄立沮水畔。本书中所有图纸均为本人勘测设计,配备专人跟踪画图。效果图均委托武汉钟鹏先生按施工图制作。不属于本人的作品均署名了作者姓名或另有文字说明。 本书得以出版,凝聚了社会众多志士仁人的关爱和支持。我们在勘测采访过程中,得到了相关县、市、乡镇等单位的热情接待和积极配合。原荆门市政协文史委刘锡海、严仕华等先生不辞劳苦,一道深入部分乡镇实地调研;襄阳好人李勋福、南漳曲阳坪村委陈俊勇、友人郑治龙等热心人士帮助引领勘测了不少颇有价值的民居老宅;市文管所杜文成先生提供了荆门城区东宝塔、文明楼资料。李勋福先生提供了南漳县冯氏老屋、陈家老屋、曾家湾等部分图片。李成提供了玉泉寺、度门寺、淯溪民俗馆资料。侯书云先生提供了钟祥明显陵、元佑宫、兴王府、文风塔等资料。李文华先生提供了京山黄家大院文史资料。荆门市摄影家协会吕康、李金阶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照片。廖开江先生协助参与了周培公父母墓园及仙居蔡氏节孝坊现场勘测。 特别感谢荆门市政府、市文联、东宝区政府相关领导及文物、住建等部门给予的支持和重视。荆门市人大原副主任许道伦先生一直关注此项目的进展,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荆门籍在外成功人士宇阳先生始终在鼓励支持;荆门市委原书记朱同炳先生也多次关心过问;荆门市政协原主席周友坤先生对保护周培公墓园文物以及维修马河韩氏古民居高度重视并督办;漳河新区原书记陈保宁先生为佘楼古民居异地重建项目作了大量工作;市楹联学会刘芳、廖开江、李金阶、朱旭、张承瑜、强世明、刘正东、汤朝志、周军等参与做了不少奉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保护古建民居,抢救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能力有限,但因为情怀与担当,我们始终在做,今后还要继续做下去。 本土古建民居有其独特的规制和技术流程,如果胡乱照搬套用,不仅技术含量达不到,甚至不伦不类,更失去其建筑物语和灵魂。故在这里特别声明:若有单位和个人需要采用本书中的某份图纸,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可提供技术指导或全套详细施工图,否则视为侵权。目的是为了确保本土古建和民居在维修和重建中不变形,不走样。 公元 2024 年初夏 李勋明写于九龙谷文渊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