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东湖社区 返回首页

南山风野的个人空间 https://bbs.cnhubei.com/?70273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原创】 解读“以汉水为界”的历史记载 [

已有 1661 次阅读2012-9-17 21:30 | 历史, 原创

本博客所发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 请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以汉水为界”是指东汉时期的南郡与南阳郡以汉水为界的用语。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东汉时期的南郡与南阳郡“以汉水为界”的文献较多。但是,到底哪一段汉水流域是南郡与南阳郡真正的分界线记载的不多。下面是在网上收集到的有关以汉水为界的历史记载,通过对这些历史记载的解读,或许从中能够得到一些关于东汉时期南郡与南阳郡真正以汉水的为界的一些信息。下面所收集的历史记载是按照作者生活的年代为序排列的。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置南阳郡”。这是最早记载南阳郡的历史文献。这条记载只是记载“初置南阳郡”的时间是在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没有记载南阳郡的具体位置和管辖范围,也没有记载南阳郡与南郡是否以汉水为界。因此,这条历史记载不能说明南郡与南阳郡在东汉时期以汉水为界的问题。
       《汉书》记载,西汉时期南阳郡管辖36县,其中有宛、穰、新野、邓、武当、筑阳、山都等;《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的南阳郡管辖37城、其中有宛、穰、新野、邓、武当、筑阳、山都、邓城等。《汉书》《后汉书》中的宛是南阳郡的治所在地,与穰、新野、邓等县均处于汉水东北方向;武当、筑阳、山都等县都是在汉水的西南方向。所以,武当、筑阳、山都等县的汉水两岸都是南阳郡管辖的区域,也不存在南郡与南阳郡分界的问题。
       东汉张衡(公元78-139年)《南都赋》曰:“陪京之南,居汉水之阳”。这条史料虽然不是记述南郡与南阳郡是否以汉水为界的问题,但是它阐明了南阳都的位置是“陪京(洛阳)之南,居汉(水)之阳”。但是南都又是指的什么地方呢?1、无名氏《南都赋注》曰:南都,“挚虞曰:南阳郡,治宛,在京之南,故曰南都。”这条注释说明南都是指南阳郡,既然是指南阳郡肯定就要包括所辖的37县。2、南都百度:“在东汉时,南阳(今南阳市东汉时期的宛县)是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南阳认为,汉光武地刘秀起兵于宛,不是起兵于蔡阳即今枣阳的吴店),•••是仅次于东汉首都洛阳的第二大城市。”南都百度中说的“在东汉时,南阳(今南阳市东汉时期的宛县)是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的论述可以说明,南都是指东汉时期的宛县即今南阳市。3、唐•李白《南都行》:“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释义:【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白水就是今天的白河,当时水能行船,陆有大道,所谓水陆通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南阳产玉产铁,所产独玉为当今中国四大名玉之一,从战国时即为全国性的冶铁中心,现尚有汉冶遗迹,商业自然十分发达,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前面说过,皇亲国戚,王侯将相,老家都在这里,高尚住宅区自然很多。 •••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宛就是南阳的古称,今天南阳还有宛城区。当时南阳物产丰饶,人民富裕,且宛洛之间相隔不远,所谓“跨荆襄而控宛洛”,南阳重要的战略意义不言自明。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红阳是什么地方,本兔没有考证,肯定在当时的南阳郊区吧,(红阳城在现今的紫山。有古城遗迹,规模和当时的南阳相当。也是庞统隐居之地。)白河前面已解释过,卧龙自然是诸葛亮先生了,曾于南阳耕读以待其时,常诵《梁父吟》。】从对李白的《南都行》注释看,这个南都也是指今南阳市。4、都的百度“基本字义:大都市:~市。~会。 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京城:首~;国~;京~;建~。”从都字的百度字义分析,南都也应该是指今南阳市。在这四个解释中,有一个是指南阳郡,其余三个是指东汉时期的宛县。如果南都仅指东汉时期的宛县,这个南都就不存在南郡与南阳郡以汉水为界的问题,因为东汉时期的宛县离汉水有200多里,与南郡没有边界关系。
       东晋习凿齿《襄阳记》曰“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见《百度文库》。这条记载虽然只是记述了“自汉以北为南阳郡”,并没有说自汉水以南为南郡,也没有说明以南郡与南阳郡以汉水为界的问题。汉水自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过汉中市、安康市、湖北省的十堰市、襄阳市、荆门等市,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全长有1532公里。在这么长的汉水流域,到底哪一段汉水流域是南郡与南阳郡真正的分界线,史料没有说明。
       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山川》曰:“襄阳城本楚之下邑也,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为楚国之北津也。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在《襄阳耆旧记•城邑》中曰:“ [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习凿齿在一篇文章里两次强调从襄阳渡沔到南阳界,而不是从万山以西渡沔到南阳界,襄阳城在万山以东11里处,说明了习凿齿所说的“秦兼天下,自汉水以北为南阳郡”的观点应该是指万山以东的汉水段区域。
        习凿齿《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习凿齿邓县管辖隆中的论断不仅阐明了诸葛亮的家就在隆中,而且也阐明了隆中的隶属关系是被南阳郡邓县管辖。这就说明东汉时期处在襄阳县万山以西的隆中与山都、筑阳、武当等都是出自汉水的西南岸,所以,隆中也不存在东汉时期的南郡与南阳郡是否以汉水为界的问题。
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沔水)又东过襄阳县北,沔水又东迳万山北,山上有《邹恢碑》。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沔水)又东过襄阳县北,沔水又东迳万山北,山上有《邹恢碑》。” 从襄阳县北到万山北两句话中间没有任何内容,说明只有到了万山才到了襄阳县,万山是南郡襄阳县与南阳郡邓县的分界线。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进。”  《元和郡县图志》清楚的说明了襄阳万山是南郡与南阳郡真正的分界线
       唐房玄龄公元579—648年)《晋书•地理志第五》记“荆州”时,曰:“六国时,其地为楚。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 鄢郢是指什么地方?。“鄢郢”指楚都。张守节正义:“鄢乡故城在襄州率道县(周改宜城为率道县,属武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襄阳。皇朝因之,天宝元年改为宜城县)南九里。安郢城在荆州江陵县东北六里。”鄢郢即指今湖北江陵、襄阳一带,与习凿齿“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的记载是一致的。从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南郡与南阳郡以汉水为界的汉水段就应该是指万山以东的襄阳段汉水流域。
       《晋书》记载:晋太康中(公元289年),改南乡为顺阳郡,统领8县,其中有汉水西南的武当县和筑阳县襄阳郡魏置,统县八:宜城、中庐、临沮、巳阝、襄阳、山都、邓城、鄾,邓县在汉水以北。因此,到了了西晋时期,襄阳郡跨汉水管辖汉水以北的邓县,所谓的南郡与南阳郡以汉水为界的历史由此终结。
       唐张守节于(公元736)在司马迁《史记•秦本记》“初置南阳郡”后面注引《史记正义》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以北。这句话与习凿齿“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的论断是一样的,只记述了“自汉以北为南阳郡”,并没有说自汉水以南为南郡,张守节抄袭了习凿齿的“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的论断。
       唐李吉甫(公元758—814)《元和郡县图•卷21》记载:“秦兼天下,自汉(水)以北为南阳郡,今为邓州南阳县是也。汉以南为南郡,今荆州是也。”见晋宏忠等《襄樊兵事春秋•第11页》。其中的南阳郡和南郡不是指秦汉时期的南阳郡和南郡,而是指唐朝时期的邓州南阳县和荆州江陵县。唐朝贞观年间,全国的政区分为十道,东汉时期的南阳郡和南郡属于山南道管辖。山南道统荆、襄、邓、唐、随、郢、复、均、房、峡、归、夔、万、忠、梁、洋、金、商、凤、兴、利、阆、开、果、合、渝、涪、渠、蓬、壁、巴、通、集等33州,治襄州今湖北襄阳。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以山南道所辖区域阔远为由,分山南道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山南东道是唐开元十五道之一。《唐六典•卷三》记载,山南东道治襄州即山南道旧治也。领荆、襄、邓、唐、随、郢、复、均、房、峡、归、夔、万州13州。李吉甫生活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此时的邓州和荆州属山南东道管辖。邓州管辖南阳县即东汉时期的宛县,荆州辖江陵、当阳、长林、石首、松滋、公安6县。在这条史料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南阳郡和南郡,到唐朝已经不是原来的南阳郡和南郡了,而是指唐朝时期的邓州管辖的南阳县和荆州管辖的江陵县。南阳县与江陵县都与汉水没有任何联系,所以不存在以汉水为界的问题。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进。”  这条史料说的很清楚,万山是南郡与南阳郡的“分界处”,所谓的以汉水为界的具体位置就是在万山以东的一段汉水流域。
       宋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        此条记载没有说南郡在汉水以南,所以南阳郡与南郡不存在以汉水为界的问题。如果单纯的说南阳郡在“汉水之北”是不准确的,因为南阳郡也管辖有在汉水以南的武当、筑阳和山都等县。
       清王先谦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汉书补注地理志》“南郡”条的记载,《路史•国名记》中引《地纪》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者是也”。此条史料也是没有说明汉水的哪一段流域是南郡与南阳郡的分界线。
       清孙楷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秦会要订补•胜志》引习凿齿《襄阳记》曰“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
       清同治《襄阳县志 沿革》记载:“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以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万山以东,汉水之南,为襄阳境;万山以西,汉水之北,则为南阳邓县境。”(见晋宏忠等《襄樊兵事春秋11页》)
       《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部分》清楚的标明隆中是被南阳郡邓县管辖,与南阳郡的山都县、南郡的襄阳县、中庐县交界,也是一个重要历史的见证。
       1989年版《襄阳县志》载:襄阳,西汉初年建县,“辖汉水以南,郧县以北,中卢县以东,属荆州刺史部南郡”。江北,即今樊城一带,为古邓县,“辖汉水以北,新野县以南,蔡阳县以西,山都县以东的地区,属南阳郡”。这条史料仍然说的是万山以东的汉水段流域,因为襄阳和樊城都是处在万山以东的汉水流域。
       从以上的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南阳郡不仅管辖汉水以北的广大地区,同时也管辖有汉水以南的武当、筑阳、山都等县和邓县隆中,所以,单纯地说“汉水以北为南阳郡”是不准确的,只能说南阳郡的大部分管辖范围在汉水以北;南郡与南阳郡以汉水为界的真正位置在哪里,除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清同治《襄阳县志 沿革》的记载和《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部分》的地图标记最为具体详细以外,其它的史料均没有说清楚,均无法作为南郡与南阳郡是以汉水为界的依据,只能是作为参考;从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清同治《襄阳县志 沿革》的史料记载和《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部分》的地图标记分析,秦汉时期的南郡与南阳郡以汉水为界的具体位置就在襄阳县万山以东的汉水段流域。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