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东湖社区 返回首页

南山风野的个人空间 https://bbs.cnhubei.com/?70273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原创】 细读《南阳证据》感想之一:南阳卧龙岗在元代以前没有史料记载 ...

已有 2301 次阅读2012-9-18 13:05

本博客所发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 请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南阳证据三十条》(标题是添加的)是南阳说的重要证据,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从魏晋时期到明清时期,史料出现时范围有1900年。不包括作者自述的“史料”和引用襄阳说的史料,共有53条。其中元代以前的有15条,元、明、清时期有38条,应该说这是南阳说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有的网友在回复我的帖子里引用了这些史料,作为探讨、交流、或者是反驳的证据。既然把这些史料引入了我的帖子里,理应予以解答。对其中的部分史料我已经作了解答,现在继续对这些史料谈点感想。
       诸葛亮躬耕地在哪里?南阳说在南阳卧龙岗。既然是在南阳卧龙岗,历史文献就必然会有记载。但是,从《南阳证据三十条》中可以看出,自207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出山到1279年宋朝灭亡,共有1072年11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在这1000多年中,没有南阳“卧龙岗”的史料记载,也没有诸葛亮居住躬耕于南阳宛县“卧龙岗”的史料记载。
       《南阳证据三十条》在元代以前的15条史料记载如下(以历史文献记载的时间为准):
       三国时期共1条:诸葛亮《前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西晋时期共1条:李兴《祭诸葛丞相文》,祭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唐朝时期共8条:1、唐裴度《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说:“度尝读旧史,祥求往哲”。“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时称卧龙”。  2、唐沈回在《蜀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称:“伊昔武侯,踠足南阳,退藏于密,不曜其光”。   3、吕温在《诸葛武侯庙记》称:“胥字南阳,坚卧待主,三顾缜说,群雄粗定”。  4、严从在《拟三国名臣赞序》称:“先主之迹远播于汶隅,孔明躬耕南阳,盘桓待主……”   5、李翰在《三名臣论》称:“昔诸葛亮拥膝南阳,为‘梁父吟’,自比管乐,州平、元直以为信然,虽涯量可窥,而遗迹可见”。 6、唐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7、唐胡曾《南阳》:“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曾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8、宋王安石《诸葛武侯》:“武侯当此时,卧龙独摧藏。掉头梁父吟,羞与众争先。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疆。”
       宋朝时期共5条:1、例如朱黼在《评诸葛孔明》称:“孔明高卧南阳,自比管乐,世人莫之许也。余窃论之,孔明王者之佐,伊尹之俦也······夫孔明之于伊尹,所遇虽异,处心则同。夫躬耕有莘而乐尧舜之道,躬耕南阳而吟‘梁父’之诗,同一隐晦也,聘三往而后起,驾三顾而后从,同一出处也”。  2、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过南阳挥毫书写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并写有跋语:“绍兴戊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3、北宋风内院奉敕撰著《宣和书谱•卷十三》记载了诸葛亮《远涉帖》,“草书叙论”曰:“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少孤,依从父玄。玄卒,亮躬耕南阳,高卧不仕。蜀先主三往见然后起。先主喜而谓其臣曰:‘吾之得亮,犹鱼之得水也’。……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  4、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以北也”。   5、《路史•国名记》引萧梁任昉《地纪》称:“汉江以北为南阳郡,汉江以南为南郡是也”。
       以上是《南阳证据三十条》中记述的元代以前的史料,没有查实史料来源,不知道可靠性如何。既然是南阳说提供的史料,就按照南阳说的史料论证问题,想必不会提出什么异议。在以上元代以前(不含元代)的15条史料中,记载“躬耕南阳”的有5条,记载“踠足南阳”的有1 条,记载“胥字南阳”的1 条,记载“拥膝南阳”的1条,记载“当其南阳时”的1 条,记载“幅巾起南阳”的1条,记载“高卧南阳”的1条,记载“南阳谒武侯祠”的1条,记载“南阳诗”的1条,记载“南阳郡”的2条。在这15条南阳的记载中,除“南阳谒武侯祠”和两个“南阳郡”以外,其他记载的12个“南阳”基本上都是对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引用,没有1 条记载南阳“卧龙岗”的,也没有1条记载诸葛亮是隐居躬耕于南阳“卧龙岗”的。因此,南阳“卧龙岗”在元代以前是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的,诸葛亮隐居躬耕于南阳“卧龙岗”在元代以前也是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的。
       从207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出山到1279年宋朝灭亡,共计1072年是11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历史文献竟然没有记载南阳“卧龙岗”这个名称,也没有记载南阳卧龙岗就是诸葛亮当年的躬耕之地,这也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既然南阳说认为诸葛亮当年是躬耕于南阳宛县卧龙岗,为什么在元代以前的1000多年中没有任何历史记载?既然没有历史记载又如何能够证明诸葛亮当年是躬耕于南阳宛县卧龙岗?答案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诸葛亮所说的“躬耕于南阳”并不是指躬耕于南阳宛县卧龙岗,而是指躬耕于南阳邓县管辖的隆中。因为宛县卧龙岗和邓县隆中都是属于南阳郡管辖。襄阳说的历史文献记载,西晋王隐在《蜀记》中记载了刘弘于公元304—305年到隆中观亮宅的历史事件,离诸葛亮出山只有98年的时间,并且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记载诸葛亮居住躬耕于南阳邓县隆中的历史文献越来越多。
       王隐《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   晋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裴松之《三国志注》“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说:“襄阳西北十里许,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  南朝梁鲍至《南雍州记》说:“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   唐房玄龄《晋书•习凿齿传》说:“(桓)温弟秘亦有才气,素与(习)凿齿相亲善。凿齿即罢郡归,与秘书曰:‘吾以去(年)五月三日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痛恻之事,故非书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  唐吴从政《襄沔记》说:“(郡南),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 唐孙樵《刻武侯碑阴》说:“夫以武侯之贤,宁靡筹其不可也?盖激备隆中以天下托,不欲曲肱这安谷”。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65》说:“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    宋黄庭坚《山谷内集诗注》:“隆中,按《后汉志》,南阳属荆州。”   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说:“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南宋李石《祭诸葛武侯庙祝文》说:“我生何艰,逢天不辰,恨不得亲拜隆中而周旋谈笑,迩公威德,直所望不能。”   南宋郑樵《诸葛亮传》说:“玄卒,亮遂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   南宋张栻《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说:“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早孤,从父玄依刘表,亮从玄来荆州。玄死,遂家于南阳隆中。”   南宋刘光祖《谒伏龙庙文》说:“维诸葛公,矫矫犹龙。躬耕南阳,高卧隆中。究厥抱膝,伊、吕“比踪”。  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说:“葛井:按荆州记云诸葛亮宅有井。隆中:郡国志,县西七里——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南宋魏了翁《成都朝真观记》说:“余尝考(诸葛武)侯之故宅盖在隆中。”  南宋郑如桥《祭诸葛忠武侯文》说:“惟公挺生汉末,尚志隆中,忠肝义胆,妙算神功,拥膝长吟,不求闻达。”
       以上只是收集到元代以前的部分隆中的史料记载共有19条,与南阳卧龙岗的比例是19:0。为什么都是在同一时间里,有如此之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了隆中,没有历史文献记载卧龙岗?说明了元代以前没有南阳宛县“卧龙岗”这个名称,也说明了不存在诸葛亮当年居住或者躬耕于南阳“卧龙岗”的问题。所以,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不是指躬耕于南阳宛县卧龙岗,而是躬耕于南阳邓县隆中。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