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客所发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
请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记》是第一个记载南阳郡的。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置南阳郡”。这条史料只是记载了“初置南阳郡”的时间是在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没有记载南阳郡的具体方位和管辖范围,也没有记载南阳郡与南郡的分界线在哪里。诸葛亮说他自己“躬耕于南阳”,也没有说明南阳郡的地理方位在哪里。南阳郡的地理方位在哪里?
东汉班固《汉书》记载,西汉时期南阳郡的管辖范围有36县,其中有33个县的地理方位是在汉水东北,有3个县是在汉水西南。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说:南都在“陪京之南,居汉水之阳”。其中的南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解释是指南阳郡;另一种解释是指南阳郡治宛城;陪京是指洛阳。《南都赋》阐明了南阳郡或者宛县的地理位置是在“陪京(洛阳)之南,居汉(水)之阳”。西晋司马彪的《后汉书》记载了南阳郡在东汉时期管辖有37城,其中有34城(县)的地理方位是在汉水东北,有三个县是在汉水西南。东晋习凿齿《襄阳记》曰“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见《百度文库》。这条记载也是阐明了南阳郡在秦朝时期的地理方位是在汉水以北。唐房玄龄在《晋书•地理志第五》称曰:荆州“六国时,其地为楚。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及”是到的意思。“及秦”就是说到了秦朝时期“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这一句话也阐明了南阳郡的地理方位是在汉水以北。《晋书》还记载:西晋时期的南阳郡更名为南阳国,管辖14县,有宛、雉、鲁阳、犨、淯阳、博望、堵阳、叶、方城、舞阴、比阳、涅阳、冠军、郦,比东汉时期的南阳郡管辖37个县减少了23个,14个县的地理方位全部在汉水以北。唐张守节在司马迁《史记•秦本记》“初置南阳郡”的后面注引《史记正义》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以北”。这句话也是阐明了南阳郡在秦时的地理方位是在汉水以北。唐李吉甫(公元758—814)《元和郡县图•卷21》记载:“秦兼天下,自汉(水)以北为南阳郡,今为邓州南阳县是也。汉以南为南郡,今荆州是也。”见晋宏忠等《襄樊兵事春秋•第11页》。其中“今为邓县的南阳县”即是东汉时期的宛县,“荆州”是指江陵县。南阳县处在汉水以北,江陵县处在汉水以南,所以这条史料也是说南阳县和江陵县在秦朝时期所处的地理方位一个是在汉水以北,一个是在汉水以南。宋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 此条记载说的是南阳郡在秦朝时期的地理方位是在南山之南汉水以北之间的地区。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地理志》“南郡”条下记载,《路史•国名记》中引《地纪》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者是也”。此条史料也是指南阳郡处在汉水以北,南郡处在汉水以南。1989年版《襄阳县志》载:襄阳,西汉初年建县,“辖汉水以南,郧县以北,中卢县以东,属荆州刺史部南郡”。江北,即今樊城一带,为古邓县,“辖汉水以北,新野县以南,蔡阳县以西,山都县以东的地区,属南阳郡”。这条史料阐明了西汉时期汉水以北的古邓县和樊城的地理方位是在汉水以北,没有谈及南郡的地理方位。以上的史料说的全部是南阳郡的地理方位是在汉水以北,南郡的地理方位是在汉水以南,其中两汉时期南阳郡的武当、筑阳和山都三县的地理方位是在汉水西南地区,没有提及南阳郡与南郡的分界线问题。所以在以上的史料中无法证明东汉时期的南阳郡与南阳郡的分界线是在什么位置。
地理方位与分界线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地理方位是一个整体,分界线是整体的边界,是整体的组成部分。例如:中国以北为俄罗斯和蒙古国,中国以南为越南和菲尼宾,但是中国并不是俄罗斯和蒙古国与越南和菲尼宾的分界线,其中所说的俄罗斯和蒙古国、越南和菲尼宾都是指这些国家所处的地理方位。又如:现在中国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分界线是与中国的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省有关系,这三个省只是中国的一部份,对于其他省份并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地理方位是一个整体,分界线是整体的边界,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关汉水以北为南阳郡汉水以南为南郡的记载就是这个道理。这种记载实际上是指的南阳郡与南郡所处的地理方位,并不是指汉水就是两南的分界线。但是,汉水是不是南阳郡与南郡的分界线呢?
经过百度地图比照《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部分》的地图测量,汉水进入武当县以后向西南方向流入襄阳万山,全长直线距离有252里,曲线距离有300里以上,300里汉水流域全部都是在南阳郡的管辖范围内。从万山流向鱼梁洲的汉水段是南阳郡与南郡的分界线,汉水以北为南阳郡,汉水以南为南郡,但是长度不到20里。然后汉水以90度的弯度从鱼梁洲进入南郡管辖范围内,向正南方向流入今宜城东南出南郡。汉水流域在南郡管辖范围内的直线距离有185里,曲线距离超过200里。因此我们发现,汉水在南阳郡管辖范围内的流域长度有300里以上,在南郡管辖范围内的流域长度有200里以上,汉水从进入南阳郡到流出南郡的曲线总长度有500里以上。在这500里的流域中,只有从万山到鱼梁洲不到20里长的汉水流域才是南阳郡与南郡真正“以汉水为界”的分界线。20里只是500里的4%长,只有4%的汉水流域怎么能代表500里的汉水流域作为南阳郡与南郡的分界线呢?因此,所谓的汉水以北为南阳郡,还应该包括武当县至襄阳万山的300里的汉水流域;所谓的汉水以南为南郡也应该包括从鱼梁洲以南200里的汉水流域。汉水在南阳郡范围内300里的流域不是南阳郡与南郡的分界线;汉水在南郡范围内的200里的流域也不是南阳郡与南郡的分界线。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水为界”的真正地点就是指襄阳万山至鱼梁洲之间的不到20里的汉水流域。在500里的汉水流域中,不到20里以汉水为界的观点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也的确存在。
最早记载万山至鱼梁洲的汉水为南阳郡与南郡的分界线的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他在《襄阳耆旧记•山川》中说:“襄阳城本楚之下邑也,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为楚国之北津也。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在《襄阳耆旧记•城邑》中曰:“ [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习凿齿在一篇文章里两次谈到从襄阳渡沔到南阳界。这个“界”字就应该指的是分界线,就是说从万山至鱼梁洲之间的汉水流域渡沔到南阳界,也就是从襄阳城渡沔到南阳界,而不是从万山以西和鱼梁洲以南的地方过沔水到南阳界。说明了万山至鱼梁洲之间的汉水流域是南阳郡与南郡的分界线。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习凿齿的这个论断本来是指隆中所处的地理方位和行政隶属关系的,并不是指以汉水为界的。但是它阐明了处在襄阳城西16里的隆中是被南阳郡邓县管辖,也阐明了襄阳万山以西不存在着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水为界”的问题,同时也证明了万山以东的汉水流域是南阳郡与南郡分界线的可靠性。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进。” 《元和郡县图志》清楚的说明了襄阳万山是南郡与南阳郡真正的分界线。清同治《襄阳县志•沿革》记载:“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以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万山以东,汉水之南,为襄阳境;万山以西,汉水之北,则为南阳邓县境。”(见晋宏忠等《襄樊兵事春秋11页》)这一记载更加清楚地说明了万山以东的汉水流域是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水为界的实际地段。
地理方位与分界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南阳郡的地理方位在汉水以北,包括武当县至襄阳万山300里的汉水流域;南郡的地理方位在汉水以南,包括鱼梁洲以南200里的汉水流域;襄阳县万山至鱼梁洲之间不到20里的一段汉水流域才是南阳郡与南郡真正“以汉水为界”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