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过路的王奶

[古塔茶馆] 我在黄梅十五年

[复制链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7-5 17: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长征----第二故乡(60)




                        我是属鸡的,没有睡懒觉的习惯。尽管饿着肚子跑了几十里路,又睡得很晚。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来了。姆妈已经在煮粥。
稻草房,很低矮,烧的也是稻草。天气有点阴沉,烟子不出屋。姆妈,大哥,二哥,四弟,幺妹,我,一家六口人,住房,厨房都在一起。
农场有固定的粮食供应,平均二十一斤精粮。大米不够吃,但菜多,家菜,野菜,出门就有。因为农场开垦年限不长,湖区的黑土地,一脚踩得出油!种的菜,不用施肥,一颗大白菜十几斤!一个白萝卜七八斤!胡萝卜一个手臂粗!野地里到处是辣菜,野油菜。姆妈煮饭,煮粥,都是把胡萝卜,白萝卜剁得细细的,和米一起煮。甜软软的。天天吃萝卜煮饭,咽大白菜。开始了餐餐都有“饱”的感觉的幸福生活!
农场的种田人,月月发工资。那时候的农场人,不叫社员,不叫农民工,叫“职工”。实际就是“农工”。工资是象征性的。一个身强力壮的大男子汉。一月三十天,一天也不能休息,每天两不见天,泥巴里滚,水里爬,大概可以拿到二十三四元工资。一个女的,一个月拿十几元工资。
一九六零年,大哥二十一岁,没有种过田,不算强劳力。二哥十八岁,在红安修水库时,把身体搞垮了,但耕田,操田,插秧,样样农活都会。我十五岁,四弟十二岁,都是天天和大人一起出工。姆妈虽然只有四十多岁,但有严重的哮喘病。夏天也经常喘气,咳嗽。三岁的幺妹无忧无虑。
从此,龙感湖农场成了我们一家的安身立命的第二故乡。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7-5 17: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长征----我们叫“龙感湖”(61)




                        龙感湖农场是湖北省农垦局管的一个中型农场。三个垦区,八个分场。总面积十二万九千六百亩。耕地八万亩。一九五六年开始围垦,一九五八年初具雏形。我们所属的八垦区包括一,二,三,八,四个分场,以种植水稻为主。
整个农场一百多个生产队,男女老少二万五千多口人,干部,农工,全部住的是稻草房。牛栏也是稻草房。稻草房为主。总场也是以稻草房为主。总场一条街,就叫“茅屋街”。年年冬天是火灾多发的季节。经常有烧死人和耕牛的事情发生。一直到五人帮退出历史舞台,龙感湖农场才彻底消灭了稻草房。有功之臣是一位叫房汝江的人。后面我们再介绍他。
稻草房的优点是容易盖。几根高粱杆,用稻草一缠,泥巴一糊,立起来就是一面墙。屋顶是一尺多厚的稻草。种稻得稻,稻草多的是。稻草房,冬暖夏凉。
稻草房的缺点是,低矮,烧饭的稻草烟子不出屋,烧饭的时候,人在屋里会窒息!稻草见水爱烂,稻草房年年要加新的稻草,不然,阴雨连绵季节,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还滴答。稻草房容易发火。秋冬气候干燥,一点火星就会星火燎原!
一九七四年冬天的一天下午,我们兄弟三人住的那一排稻草房突然起火,没有水源,没有消防设施。眨眼之间,一排稻草房就没了。我们三兄弟只把命捡回了。几件衣服,几双破鞋,几把锹十几斤大米,几本《毛泽东选集》,几本《赤脚医生》,都化为灰烬。没有现金,没有箱子,没有皮鞋,没有柜子,没有桌子,没有板凳,没有像样的床,没有蚊帐,几个吃饭的碗,是铁的,在灰烬中扒出来,只是烧黑了。三个黑色的“铁饭碗”我们一直舍不得丢!
龙感湖农场周边的黄梅人,都不叫龙感湖农场,都是叫“龙感湖”,见了我们就问,你是龙感湖的?我们就是“龙感湖”!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7-5 17: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长征----所谓“国营农场”(62)




                        远香近臭。国营龙感湖农场,按月发工资,公费医疗。美其名曰,国家农工。但是,在农场,黄梅当地人很少。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四川,除了西藏,新疆,台湾,全国都有。都是借“三年自然灾害”的东凤吹到到一起来的。全场二万多人口,新洲县的占了三分之一。
地广人稀,劳动力奇缺。插秧,收割季节,有来自省内外的大量临时工。临时工是计件工资。插一亩田秧,薅一亩田的草,割一亩稻谷,有专门的人给他们验收。对临时工是鼓励政策。能干的不怕吃苦的男女临时工,起早摸晚,不休息,一天干十六个小时,可以赚三元多钱。而农场的头等劳力,一个月,顶多二十七八元钱工资。农场是千年荒湖围垦,蚂蝗一尺多长,当地人叫牛蚂蝗。蚊子又大又多,一抓一把,“过了严家闸,蚊子大似鸭。”晚上没有蚊帐,你会被成群的蚊子叮死!可怜的临时工,一晚上就是和蚊子战争,难以睡觉!我们八垦区和五垦区还是血吸虫区。年年冬季,总有大批的血吸虫病人住院。我的朋友黄清都,我黄梅二中殴打同学胡茂林都是死于血吸虫引起的肝硬化。鼠疫病在五垦区也时有发生。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龙感湖农场没有路。走路的人不少,但总走不出一条路来。十天半月不下雨,田间可能会走出一条小路。大雨一淋,路就消失了。顺口溜说:“下雨一团糟,天晴一把刀。”就是对龙感湖农场道路的总结。有一年秋天,阴雨连绵。汉口长堤街的范爹爹到农场看望儿子。在孔垄下车,翻过百里,一进入农场的范围就傻了眼!到处是泥糊糊,根本就没有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可怜年过半百的范爹爹只有“匍匐前进”。在泥糊糊爬了两里多路,才被一个放牛的人发现。
连阴雨天,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干草烧火煮饭。“穷人的气多,稻草的烟多。”煮一餐饭,差不多要把人的眼睛熏瞎!
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男女职工,武汉知青,都是随地大小便。人粪便,牛屎牛尿,下雨天都被冲到大排干里。吃水,洗菜,都在大排干。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7-5 17: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长征----龙感湖农场的过去(62)




龙感湖农场与黄梅周边农村之间隔着一道“废堤”。从农场西边的一分场八队附近的五里闸,到农场最东边的五分场。绵延迤逦,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公里。只听当地人叫“百里长堤”。堤的一边是农场,一边是农村。不知道“百里长堤”到底有什么用?堤历来是防洪水的。“百里长堤”不知道是防哪一边的洪水?我在龙感湖农场十五年,没有看见“百里长堤”所起的作用。我就叫它“百里废堤”。
龙感湖农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未竟事业。当年,朱元璋就想向龙感湖要粮。派钦差大臣实地考察。钦差大臣坐宝船从碧波万顷的龙感湖上穿湖而过,时值秋令时节,龙感湖水假白露风,白浪滔天,钦差大臣的宝船桅倒帆裂,差一点倾覆!鱼口逃生的钦差大臣吓掉了魂。在给朱皇帝的奏章中,极尽夸张之能事:日费斗金,不抵东风一浪。朱元璋心灰意冷,对围垦龙感湖的计划束之高阁三百年!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共 产 党人,只要想办的事情,是没有办不成的。
一九五五年冬天,来自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五湖四海的农民工,在没有住房,没有任何机械,没有食堂,厕所,医院,医疗人员的情况下,在泥里,水里,日夜赤脚奋战。硬是用湖泥沿着龙感湖的冬季退水线,筑起一百多里长的围堤。围垦面积1609500亩。成为湖北省的一个中型国营农场。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7-5 17: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长征。。。。。世外桃源(63)




                        一九六零年冬天,龙感湖农场,天高皇帝远,没有阶级斗争,(暂时没有感觉到)没有房族斗争,农场的职工,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你不知道我是地主成分,我不知道你是富农出身。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就是不饿死。
一九六零年冬天,龙感湖农场是全国饿殍遍野的世外桃源。千年的荒湖,遍野都是可以救命的野菜野草。不像我的故乡,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不毛之地。人是杂食性动物,只要有绿色的野菜野草,就饿不死人。可是,我们野菜吃得很少。满湖的莲藕都吃不完。满湖的莲蓬都吃不完,满湖的鱼都吃不完。只要肚子不饿,就有力气去挖藕,捉鱼,摘莲蓬。白天要出工,就等收了工,趁天还没有黑,就去拼命找吃的。摸天地黑才回家。
一九六零年冬天,农场职工,平均一个月只有二十多斤大米供应。但萝卜白菜多,都只要半分钱一斤。母亲把胡萝卜剁细,和米一起煮饭,好吃,饱肚子。没有考虑要吃肉,要吃蛋。“一饱百不思。”
我们赖以生存的二分场八队,又叫菜园队。有几百亩菜地。冬天主要种白萝卜,胡萝卜,大白菜。夏天,秋天种番茄,冬瓜,洋葱,各种甜瓜。都很便宜。菜瓜四角钱一百斤。和我们家的收入相比,还是不能敞开肚皮吃。特别是甜瓜,大哥很少让我们吃。更不要说吃肉。一个劳动力一个月劳动三十天,大约可以挣二十多元工资。猪肉七角一斤,鸡蛋六角八一斤。
离我们菜园队一箭之地有一个畜牧队。十二岁的四弟每天都被队里派到畜牧队挑猪屎。四弟身体又瘦又矮,还没有粪桶系高,就用绳子把粪桶系捆得矮一些。
畜牧队的猪娃娃卖不掉就杀母猪,母猪肉一角钱一斤。那时没有高压锅,母猪肉煮不烂。我们家会买几斤母猪的猪油,那可是好东西!有时杀公猪,也是一角钱一斤,也是煮不烂!我们家也买几斤解馋。最好吃,也便宜的是小牛肉。稻谷含苞欲吐穗,小牛跑进稻田,吃得撑破了肚皮。(胀气而死)也是一角钱一斤。家家户户都争抢着买。小牛肉炒青辣椒,可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7-5 17: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长征。。。。。。平静的生活(64)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龙感湖农场走路的人不多,所以没有路。排掉农场内的积水,是农场职工每年冬天永远也做不完的事情。每年收割的镰刀一放,就要拿起铁锹去挖沟。大沟上十米宽,三四米深,叫大排干。中等的沟七八米宽,二三米深。叫中排干。小沟二三米宽,一米多深,叫小排干。大排干,中排干,小排干,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挖沟的烂湖泥巴就成了铺路的材料。我们队离总场近三十里,一条七八米宽的大路就是沿着通往总场的大排干修成的。龙感湖的湖泥像奇特的不干胶。“下雨一团糟,天晴一把刀。”就是龙感湖农场的“路”。
农场职工,都没有自行车,到总场也没有通汽车。每天,早晨下田,下地,晚上收工回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钱,没有时间上总场,上五里外的孔垄街。有路没路无所谓。
吃的大米,面粉,食用油,是拖拉机从总场拖回的,菜就在大门口买,烧柴是稻草----烧饭炒菜是稻草,盖房子是稻草,晚上睡在稻草上。垫棉絮的几乎没有一家。
农场职工,没有电视看,没有电影看,没有收音机听,没有电灯。农场人个个是“早睡早起”。
农场职工的住房,没有防盗门,没有防盗锁,这些都是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小偷偷什么呢?“吃的在口里,穿的在身上。”
一九六零年冬天,虽然有点冷,但很少开会---阶级斗争的弦还没有绷紧.农场人暂时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平静生活。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7-5 17: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长征。。。。。。。没有饥饿的福地洞天(65)




                        “人的最大的改不掉的缺点,就是肚子爱饿。”中国人最容易满足,只要肚子不饿,就天下太平了。我们兄弟流落荒凉的龙感湖,觉得是到了福地洞天。没有像样的房子,住低矮的稻草房也满意。没有自来水,浑浊的河沟水,也能够喝。口渴了,有蚂蝗,有血吸虫的田中水也可以解渴。古人伟大:饥不择食寒不择衣。
农场稻草多,冬天,家家户户钻稻草。没有哪一个职工家里有棉絮。冬天,滴水成冰,是农场职工挖沟排渍水的季节。清晨,冰霜如雪,寒风如刀,脱掉鞋袜,站在淤泥中,还没有眨眼功夫,血丝就从双脚的汗毛孔里直往外渗。一个月十几元工资,要养家糊口,一双深筒胶鞋几十元,谁买得起!
二哥把捡来的破板车内胎剖开,用胶水接在马口胶鞋上,就成了一双别致的“人工深筒胶鞋”,解决了清晨赤脚踏冰的皮肉之苦。用板车,自行车内胎接深筒胶鞋的办法,在当年风靡农场。
公家菜园的蔬菜虽然便宜,但也要钱买。后来,农场悄悄给职工分“自留地”,每户一分(六十六平米),单身汉特殊,每人一分。没有公共厕所,没有人粪尿。公家畜牧队的猪粪不许挑到自留地。化肥私人买不到。二哥就在自家稻草房后挖了一个坑,用半头砖一摆,再用稻草盖一个屋顶,一座男女共用的“厕所”就大功告成了。因为是“免费厕所”,吸引了众多的男女职工,连武汉女知青也经常光临。我们家自留地的肥料问题解决了。后来,有不少人来参观。二哥成了名噪一时的“厕所专家”。
农场给男女职工每个月供应二十一斤大米,(一斤面粉抵一斤大米)加上丰富的蔬菜,天天“瓜菜代”的生活让人们把一个“饿”的滋味忘记了。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7-5 17: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长征。。。。。。。阶级斗争治理下的国营农场的怪象(66)




龙感湖农场在六十年代初,大约一万五千多人。来自五湖四海。新洲县的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河南,安徽。江苏的不少。“近处怕鬼,远处怕水。”黄梅本地人不多。黄梅人多是拖家带口而来。可能因为在乡本土犯了什么事,等各种原因,被迫离乡背井。外地人多是单身汉,是饥荒的家乡派出来的先头部队。武汉知青是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村(农场)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的伟大号召,到农场来的。
当年的龙感湖农场职工,鱼龙混杂,出身不好的占很大比例。地主,富农,历史反革命,(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右派分子,贪污分子,有海外关系的,真正一尘不染的贫农,下中农是凤毛麟角。如果加上后来的“大四清”中的“四不清”干部,“反右倾”运动中的“右倾分子”,文革时期的“走资派”,似乎就没有一个好人了。
农场的人员复杂,可是,治理农场并不需要高学历,大学文凭,只要你无产阶级觉悟高,善于驾驭阶级斗争这匹烈马,哪怕你是头上长疮,脚下流脓。也能够脱胎换骨,成为农场的正人君子。只要你紧跟时代的步伐;“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你就会官运亨通。而要想成为时代的风云人物,并不难,就是天天晚上召集群众大会。把那几句有关“阶级新动向”的套话天天复习,一直到深更半夜,就行了。
队长李森华,白天道貌岸然,晚上盗窃仓库里的肥料到农村去卖。模范保管袁建珠,在农场淹水时,趁火打劫,和周边农村的不法分子里应外合,用木船把农场的粮食外运。从五分场调来的会记严龙球,给自己发双份工资----五场那边一份,一场这边一份。
好人坏人,并不是出身决定的。成分好的,不一定是好人。出身不好的不一定是坏人。阶级斗争似乎并不是“一抓就灵”的法宝。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7-5 17: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长征。。。。。。武汉知青在龙感湖农场(67)




武汉知青是龙感湖农场的一个令人一生一世不能忘记的人群。至今还没有一个作家的笔触渗透到武汉知青的生活深处。我所看到的有关知青的的文章,影视,都与我所看到知青生活相去甚远。
知青,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武汉到龙感湖来的知青中,有“老三届”的初中生,高中生,也有小学毕业生。年纪基本上都是二十岁左右。家庭经济情况都不是很好。但是,他们的父母,是不能指望他们“防老”的。大多数武汉知青,都是泥巴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武汉知青,自从出娘胎,都没有下过田,真正是“五谷不分”。他们也从来没有做过体力活。龙感湖农场的稻田,都是湖田,烂泥深。水牛在田中走,肚子在烂泥上拖。女知青比男知青更艰难。一个大蚂蝗爬上大腿,如果身边没有人,就在烂泥田里打滚。
女知青俞右宝,华光岚,李长英,都有被大蚂蝗叮咬而不能脱身,在烂泥中打滚的经历。龙感湖的大蚂蝗大的一尺多长。它的嘴钉住你的肚脐,它的尾巴绕过你的腰,再在你的肚脐与嘴会合!一旦被大蚂蝗钉住,很难脱身。女知青被大蚂蝗钉住,只能求附近干活的男职工帮忙,人心术不正之徒,往往是乘人之危,借机侮辱女知青。女知青吃了哑巴亏,无处吐苦水。
知青都只能在食堂吃饭。头疼脑热,连想吃点面条,稀饭都是很难的。更不要说汤汤水水,吃几个鸡蛋。有一个汉口球场街的女知青,病了几天,没有人过问,一天夜晚,大家都到一分场看电影去了。这个女知青一个人在集体宿舍悄悄地流泪,正在悲伤至极,食堂的大师傅端来一碗鸡蛋面。这个大师傅(炊事员)比
                                                                                女知青大二十多岁。河南人。后来他们成了夫妻。成了农场的真正“扎根派”。
武汉知青张振邦,快三十岁了,看不到回城的曙光,经人介绍,和一个流浪到农场的四川女子结婚。
万文治三十六岁了,他在武汉市委当秘书长的哥哥万文周才把他弄到武昌的一家粮食机械厂当“老”工人,和一个菜农的女儿结婚。
凡是在农场结婚的武汉知青,按政策,都不能回城。在农场退休的武汉知青,大多数只有一千二三百元的退休费。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楼主|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4-7-5 17: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长征。。。。。。。龙感湖农场的知青生活(68)




                        生活在龙感湖农场的武汉知青的生存状态是千差万别的。“先到为主,站位优势。”一九五八年到农场的一批知青,有能力,有水平的都在总场机关,工副业单位占据一席之地。许仲平到了总场派出所,后来当上所长。李必达,曾贵娣,到了总场医院。黄清都到了总场小学。姚行权到了直属机构,付玉米到了畜牧队。还有一些知青到了加工厂,汽车运输队,各个分场的机务队。越到后来,越差。只有到生产队。到生产队,当上会记,记工员的也有。
我们队的武汉知青罗寿昌,父亲是蒋介石的中将师长。罗寿昌凭着自己钻营的本领,当上了生产队的会记,掌握了生产队的财经大权。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为了求表现,在打倒走资派的岁月,极尽丑化老干部之能事。残酷打击二分场的党委书记徐德纯,在文革后期,徐德纯被结合到革命委员会。罗寿昌在夜晚上跑到徐德纯家下跪,扣响头,痛哭流涕,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取得了徐德纯的谅解。
批判斗争和他一起到农场的万文治。多次批判斗争全国劳模贵汉明,批判斗争夏耀南,批判斗争回乡知青萧从文,把他打得头破血流。并抄他兄弟的家,把他们兄弟多年积蓄的全国流通粮票,湖北省流通粮票和现金统统私吞。
黄少军,夏焕武,常乃桥,一些不善于迎合贫下中农的,拙嘴笨腮的都只有一天到晚,一年到头在泥巴田里打滚。
农场生产队的条件差,贫下中农想照顾武汉知青,也照顾不过来。每年上级拨下来的救济布票,棉絮票都是知青的。
有家的农场人,粮食不够就搞“瓜菜代”,“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杂以番薯。”知青就只能“啃老米”。
食堂卖死猪肉,知青都是“大口吃肉”。张振邦偷仓库里的豆粕当饼干。齐世安经常跑回武汉打秋风,搞不到钱,就把家中的旧衣服,旧鞋,搪瓷碗偷到农场来和别人换饭票。一件“的确良”的衬衣换十斤饭票。一个搪瓷碗换一斤半饭票。
万文治,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学会了绣花。绣“为人服务”,绣毛泽东的头像,都是有立体感的。还偷偷给农村新婚青年绣帐沿。人家也偷偷给他一点红苕,苕粉。都是极其秘密的。
还有的知青,在床底下挖一个坑,什么季节出来那个吃的就偷什么埋在坑里慢慢享用。甘蔗,西瓜,萝卜,白菜,红苕。甚至有鸡鸭鹅,狗。夜晚用自己做的煤油炉煮。那时候农场的田畈到处有抽水机棚,个个抽水机棚都有柴油。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