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8-11-25 09:53: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懂寂寞柴禾心
添加时间 : 2018/11/22 15:57:00
作者 : 刘丹峰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乡愁总是那么地令我魂牵梦萦……
在乡愁的情愫里,最让我刻骨铭心的莫过于儿时拾柴禾的记忆。那时,和大多数玩伴一样,每天放学后要做“三选一”的“必修课”——帮母亲做饭、打猪草、拾柴禾。在那饥寒交迫的年代,厨房一年也难得闻上几次猪肉香!且烟熏火燎的,哪有拾柴禾那样爽性,所以,一般情况下我都选择拾柴禾去。
乡下的过日子,体会最深的就一个“难”字——肚皮填饱难;衣服穿暖难;生病就医难;烧柴禾难……“难”,如心头的一座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民以食为天。柴禾是做饭唯一的燃料,大人们在劳作之余还要投入部分精力去砍柴拾柴。好在那时生产队每年有二次砍柴的时间安排——一是在春夏之交的四五月份,生产队让每家每户砍伐头年的老松树枝桠,以作春、夏两季做饭的燃料;再就是在每年的“十一”国庆节安排第二次砍柴时间,以作秋、冬两季的主燃料。我们那儿常把砍柴叫“分山拈阄”。为了“分山拈阄”的公正性,群众少意见,事前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分山”划界时,既要考虑山林的长短、宽窄面积,又要根据灌木生长的浓密稀疏来确定“一阄”的面积。山高,灌木长得密的地方,“阄”的面积就要划得窄一点,如山的距离短且灌木长得稀蔬,那么,“阄”的面积就要划大一点;总之,划分每一份“阄”的面积要参考这些因素,否则,群众有意见。待分“阄”的准备就绪,接着就是利用晚上的闲暇时间召开“拈阄”大会。在村民的心中,哪座山的路程远或近,柴禾生长的茂密稀疏,心里都明镜似的,故每份“阄”之间就有好与差之分。因此,“拈阄”时,手气好抓到好“阄”的村民自然心中一喜,手气不好“阄”抓得差一点的他们也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有柴可砍大家就高兴了。就在城里人在过“国庆节”的时候,乡下家家则为“砍柴节”的到来而兴高采烈。
“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的俗语说得真是一点也不错,砍柴这活可真是人手是越多越好。大多数家都要请年青力壮的亲戚来帮忙。在这关口,倒是给了那些正在谈朋友的准女婿们一个献殷情的好时机——清晨,他们就早早地就来到丈母娘家待命;干起活来格外地卖力;挑的禾担子大得像萝筐,走起路来把冲担压得一闪一闪的,眼见未来的女婿干活如此卖力,在厨房里的岳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嘴抿笑得似蜜甜,在厨房炖、煎、炒、炸,忙得不亦乐乎,烟熏火燎中却是满心的欢喜。天色渐晚,家家户户挑回的柴星罗密布般散落于庭院、屋后的山坡上,待秋日的太阳晒干后再把它码成垛,整个冬天至来年春季柴禾的储藏就暂时告一段落。有了“当家柴”在手,大人们就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去“抓革命、促生产”了。
那时候的烧柴禾问题如一日三餐要吃的粮油是家庭生活的硬指标,细品柴、米、油、盐词语之序,亦可体悟它的地位之要。由于柴草的紧张,家家平时还须一些辅助燃料作补充,所以放学或节假日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上山拾柴禾。入冬之前,上山拾柴禾的主要目标就是大树、枯树上的死枝丫,或是死树蔸子等。每天放学冲出教室的“牢笼”回到家中后,又撒欢于田野山岭地头。放眼于山岗树林,瞧,个个身手敏捷猴子似的在树杆上下攀爬,将折到的一根树枝、挖到的一个树蔸、拾到的一颗颗松球装入竹筐,蹦蹦跳跳回家到母亲那里领取那千听不厌,万听不烦的口头嘉奖,上山拾柴,给予了我太多的欢乐生活的磨砺……
再旺盛的柴禾终究逃脱不了凋零的厄运。深秋一过,山林,繁华不再。一场北风刮过,遍地满是“黄金甲”,老去的松针、树叶只有无声地等待下一次生命的轮回。就在它们发出无奈叹息之时,勤快的拾柴人慰藉了它的心灵——天刚蒙蒙亮,大人、小孩们就带着竹爬子冲向熟悉的山林,将地上那一层层、金灿灿厚如被毯的松针、树叶揽入自己的脚下,堆垛,捆扎,挑回庭院,那场景俨然举行盛大的“柴禾节”一般,蔚为壮观!此役一过,一年柴禾储备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结束。雪花飘舞,年关踏来,那是农人劳作一年后难得的休养。有了柴禾作底气,农人们围炉叙话,回味着一年的过往、谈论着收获的喜悦、幢憬着来年的希望,小小的炉旁溢满了温暖与欢笑。窗外风雨雪,拥炉开酒缸。兴犹意未尽,日子赛天堂。平凡的柴草就是这样无私地燃烧,在燃烧中默默地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今日的故乡,似乎不是那曾经的故乡。那时候,每家平均约七、八口人;每张床上都挤满了大人和孩子;每家的院子都是鸡鸣狗叫,人声嘈杂。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度过寒冷的冬季,要取暖,所以孩子们一放学或放假就结伴跑到熟悉的山沟、山岭、田间地头边将枝丫、树根、树叶捡入筐中。炉灶因有这些枝枝叶叶,根根草草辅柴燃料的相助,冬天不再漫长,火焰驱走寒冷,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胸暖到后背,所以,柴禾总是老也不够烧。儿时童趣之“乐”就这样自然地与拾柴禾、打猪草等家务连在一起。忆往思今,恍如人间两重天——柴禾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深情而不舍地向灶膛作着最后的挥别……
历史的风云际会无情地改变着柴禾的命运,柴禾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煤炭、电、燃气成了燃料的主角。如今,靠砍柴、拾柴做饭取暖,柴禾不够烧的年代一去不复还了。每次回到故乡,总忘不了到儿时砍柴、拾柴的山岭岭、沟沟坎坎去走走、看看,寻找曾经的记忆……林间小路处,横七竖八枯枝干树漫山遍野,地上落叶厚如毡毯,昔日供不应求的燃料现今伸手可及却无人问津。看着遍地的柴草无人捡,总会让人生发无限感慨来……隔壁的哥说:“现在垸里的大部分人都打工或是搬到城里去了,在家的人少,做饭用的燃料大多被烧炭、煤气、电替代了,再很少有人上山去砍柴拾柴;从农村发展的形势来看,柴禾怕是要永远退出历史的舞台了哟!”
柴禾的挥别很无奈。往日的村庄每到做饭时间,家家户户灶房后檐的上空总是炊烟袅袅——白的、黑的、浓的、淡的随风交织在一起,村庄也因此便有了生机。现在,大部分青壮劳力都远行“淘金”去了,而在家的只是一些留守的老人,他们煮一顿往往要吃几天。往日的繁华不再。现在,寂静的村子里能见到的也只是些零零散散、无精打采的炊烟,不等它升起就随风飘散,寂落、萧瑟成了村庄的主色调……
四十年的流光如指尖滑过。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日千里,寂落的村庄成了都市人眼中的风景。繁芜丛杂,山谷静幽,枝丫落叶无人捡,柴禾,你是不是比我们更加怀念从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