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8-12-23 07:46: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科普一下, 武穴的来由!
武穴生活圈
大鱼号
9小时前
关注
传武穴最早的土著为邬姓船民,后移岸定居成长江边一小渔村(古名乌石矶),称“邬家阅”,后讹为“武家阅”,又因此地为长江穴口之一,元改称“武家穴”,后简称“武穴”。
据清康熙《广济县志》载:(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唐号武家阅”。又清同治《长江图说》载:武穴古为长江著名穴口之一。初为小渔村,明季成为市镇,更名为武家穴,后简称武穴。一说因濒临武山湖(古称青林湖),是汉九江王英布(又称黥布)秦末起事之地,据说英布曾自称“武王”,故名武穴。据清乾隆《广济县志·古迹》载:“樊哙城在武山湖滨,旧传汉高祖命樊哙征九江王黥布筑此屯兵”。樊哙城在今武穴市石佛寺镇胡罗玉村,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武穴因处青林湖(今武山湖)注江之口,故名青林口;又因北魏骊道元《水经注》将青林湖(今武山湖)至武穴港嘴上(今塘下街)入长江之利水误注为刊水,导致武穴江段改称刊江。
值得一提的是,武穴早在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之前已初具集镇雏形。据《徐氏通谱》载: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有人主张把县治建在武家阅。当时县令徐成章认为,武家阅地临江浒,要建县治,必先筑城池以备不虞,是以未果。元至元十七年(1288年),在此设驿站(码头),后于泰定元年(1324年)扩建。此后,武穴便发展起来。明洪武年间,广济县辖七乡三镇(市)之中就包括武家穴市。永乐二年(1402年),筑长江北岸江堤,因处武山湖通江口上的“穴下”堤段而被取名“武穴”。明弘治年间,在此设武穴巡检司。清乾隆年间,置武穴镇。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设武汉江防府武穴分府(即武黄同知府),管理武汉以下九江以上长江水域的税收及800里河道堤坊的治理。乾隆五十年(1785年),原恩州知州、九江船关道何永昌寓居武穴,主持修建武穴铺石条街道。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武黄同知府李炳奎设“武穴文明书院”,其后,武穴厘金征收局、江汉关武穴总卡、武穴盐务掣验局、淮盐督销分局、武汉江汉关武穴分关、武穴电报分局、湖北官钱局武穴分局、湖北省国税厅武穴支厅、武穴特种公安局、武穴稽查征税专局、武穴筹饷局、武穴船舶检验所、武穴红十字会等先后设武穴。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批准长江武穴口岸停泊外轮,英、美、日、德等国在武穴设有“怡和”、“太古”等码头。光绪十七年(1891年),发生“武穴教案”,焚烧英国福音教堂。
民国时期,曾任黎元洪总统府秘书长饶汉祥在武穴上河街建欧式别墅,现为武穴市区仅存的一座古建筑(武穴市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武穴电话局、武穴度量衡检定所、黄冈法院武穴分院、武穴营业税务局、湖北省银行武穴支行等单位;徽州、青阳、泾县、江西、南京、湖南、福建、南通等八大商邦在武穴开设商号,武穴一跃成为与汉口、宜昌、沙市等并列的湖北七大商埠。
武穴市前身是广济县。据《湖北通志》载:广济为汉蕲春、浔阳二县地。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析置永宁县(治所梅川)。隋废,并入蕲春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永宁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乃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名广济县。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废县为镇,不久复县。元属蕲州路。明属蕲州。清属黄州府。同治年间辟为通商口岸。1914年属江汉道。1951年8月2日,设县级武穴镇。1953年,撤销武穴镇,并入广济县,县驻地由梅川镇迁此。1970年属黄冈地区。1987年10月23日,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