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吴乃华

我的苦涩童年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85

249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733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3-20 16: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朋友继续。置顶支持。
林深数树
大道不道,真言无言。何知是知,不文一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0

主题

170

帖子

215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15
QQ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3-21 07: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惊恐更甚

从沔阳城到武汉,日本鬼子的汽车是通行的,但没有老百姓乘坐的客运车。要到武汉,一是步行,二是坐小木船。全程坐小木船没有那么多的钱,只能走一程,坐一程的船。我们在郭河遇到一位带着小孩的女人,刚好她也希望坐船到彭场。我们就和她在郭河合租了一条小木船,沿通洲河向彭场进发。
坐在木船上不用走路了,但因为 人多,腿没法伸直,时间长了疼的厉害。除此之外,坐在船上,没有吃的,肚子饿的难受。开始,同船女人的小孩吃饼干时,见我也是个小孩就给1、2块吃,后来,连人家吃剩的饼干渣也全给我都吃了。
到彭场后,在彭场附近的一个农户家,煮了点吃的,要了点地方过了一夜,第二天经西流河、侏儒山。同样在一个农户家煮了点吃的,顺便向那家要了点地方睡觉。我和父亲共睡一张竹床,白天走累了的我,掉在地上居然一点也不知道。
第三天到达了永安宫。父亲说,明天就要到汉口了,不要让亲戚见了太瞧不起,就在永安街上请人给我剃了个头。
我们捏者肚子,忍着饥饿,拖着沉重的双腿,总算奔到了汉口。
听父母商量说,首先要去找的人,是我三姑妈的儿子苏崇林,他家住在中山大道的同豐里。这时太阳已接近落山了,我们在中山大道右边的人行道上寻找“同豐里”。父母在前面走,我强忍着腿痛在后面跟着。汉口这么多又高又大的房子,真叫人眼花缭乱!我虽然腿难以迈步,但眼睛却一秒钟也没停止过对右边墙面上的字的搜寻与辨认。父母亲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还盯着一面墙上的字,那时,对我来说,能认识“同”、“里”两个字,中间的“豐”字从来就没见过,没把握。于是,三步并做两步,一瘸一拐地跑上前叫住父母亲,告诉我看到的情况。父母亲走转来一看,果然是“同豐里”。
里,就是里弄,即比较窄的街道,胡同的意思。我们走进去一问,很快就找到了表哥苏崇林。表哥、表嫂非常热情,立马做饭让我们吃。菜也十分丰盛,其它的菜都不记得名字了,我只记得有一碗菜是剥了皮的蚕豆米,非常好吃。这一顿饭,可能是我有记忆以来,吃的最好、吃的最香的一顿饭。
表哥在汉口三署街的一所小学当校长。饭后,表哥说:“三署街是难民街,比较安全,舅舅就去我那个学校做校工。我们家添了个小孩,舅娘就在这里帮忙洗衣、做饭、照顾小孩。”当晚,表哥就把父亲和我领到了学校。
父亲在这里做校工,其实也没有多少事可做,住校的有一位是带着孩子的女老师,自炊自食,不用我们管。我父亲主要的工作是,早上打开校门,晚上关上校门,打扫楼上、楼下、走道及办公室的卫生。空余时,把坏了的桌凳修修。但是,因为是战乱时期,物价飞涨,工薪又少,生活还是同样艰难。
跟在老家比起来,我就清闲多了,于是走进了一年级的课堂。但是,虽然这里是难民区,枪炮的声音仍然不时在耳边轰鸣,混了几天,什么东西也没学到。
1943年初夏的一个傍晚,突然“呜!”“呜!”响起了凄厉的警报声,接着四周也都跟着响了起来。惊恐的人们不知道要发生什么情况了,四处乱串。20分钟后,远处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这时,雪亮的探照灯光柱,在天上横一道,竖一道,简直就织成了一张灯光网。远处,不时还传来枪炮和爆炸的声音。
我们连忙跑进学校里,吓成一团。这里躲也不是,那儿躲也不是。前面的高楼目标太大,我们是不敢去的,最后,就躲在后面低矮的厨房里的一张小桌子下面。原来黑黢黢的厨房,时不时被天空中射来的光亮,照得雪亮雪亮。外面的响声,在这个低矮的厨房里,照样能听见。我的两条还腿不自主地颤抖着,心扑通扑通的直跳。大概临近午夜12点左右,四周才逐渐恢复平静。
经过这一次惊吓之后,父母亲都有点后悔了,这里飞机、炸弹的威胁比乡下更加可怕。同时,也不忍心在这里再拖累表哥了,于是决定,还是回到沔阳城去自谋生路。

回到沔城,“吴家墙院”我们原来住的那间房,已经被同族的人住上了。没办法,只得厚着脸皮回到父亲的同胞哥哥家去住。伯父早去世了,现在是他儿子迺贤(荣发的父亲)当家。
迺贤哥是个农民,以种田为生,他是个一心只想发家致富、要钱不要命的人。每逢农忙季节,他家上午是不烧火做饭的,全家吃的是:用凉水拌熟大麦磨成的粉子。他犁地时更是比一般人特殊,为了不耽误时间,多干活,他把熟黄豆装在上衣的口袋里,一手扶犁把,一手往嘴里拋黄豆,边吃边耕地。
我们来这里住,开始还算可以,毕竟是亲叔侄关系,何况两老兄弟还没曾分家,祖辈留下的房产,也有我们的一半。
这栋房坐落在姜家巷,距“吴家墙院”所处的鹅翅膀大约两百多米。和“吴家墙院”一样,距闹市区较远,虽然经历了128师放火焚烧,也是因为四下没与其它房屋相连,抢救又及时,损毁的程度也不是很大。
它坐东朝西,我爷爷盖房的时候只有两间,南旁边的厨房及猪圈是迺贤哥后来自己添加的。房屋大门前是一条通往司马桥、建兴门的路,路的西边是一个池塘。现在,塘里正长满了绿色的荷叶,红色的荷花,不时就有扑鼻的荷香随风而来。塘边柳树上的知了还一声声“知了、知了”地叫着,是欢迎我们呢,还是预示着什么呢?
我们的住处,就安置在堂屋背面的拖院子里。早晨,打开后门就能见到满天的朝霞和初升的太阳。我们紧靠神壁的背面搁置了个床,三个人就同睡一张床,床的斜对面放了一张桌子。做饭就和迺贤哥家同在他家的厨房里。
住的地方有了,为了解决三个人的吃饭问题,父亲就干起来走乡串户,提篮叫卖的行当。尽管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但还是解决不了三个人吃饭的问题,于是,母亲也出征了。我们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烧火煮粥,吃完粥,父母亲就出门了。父亲卖的是糖和烟一类的物品,每天都是往东走:二羊、埠湾、窑场……;母亲买的针、线、袜子……,出南门,过东荆河到洪湖的施家港,转绣花堤,谢仁口……。到天黑,才拖着酸软的双腿,疲惫的身子回家,赶忙吃点后,还要赶到一里外的下关街上,去批发店里上货。
在那时,我们生活的标准是非常低的,只要一天有一升米能煮兩顿粥就够了。所以,对每天出门叫卖的利润,并没有多大的奢望,如果能赚到一升米,明天一家人的生活就有指望,如果能赚到一升多米,就有盈余,如果连续两天能赚到一升多米,这样,遇到天雨,就可以休息一天,或者可以吃顿干饭了。
吴乃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0

主题

170

帖子

215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15
QQ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3-22 07: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惊恐更甚

从沔阳城到武汉,日本鬼子的汽车是通行的,但没有老百姓乘坐的客运车。要到武汉,一是步行,二是坐小木船。全程坐小木船没有那么多的钱,只能走一程,坐一程的船。我们在郭河遇到一位带着小孩的女人,刚好她也希望坐船到彭场。我们就和她在郭河合租了一条小木船,沿通洲河向彭场进发。
坐在木船上不用走路了,但因为 人多,腿没法伸直,时间长了疼的厉害。除此之外,坐在船上,没有吃的,肚子饿的难受。开始,同船女人的小孩吃饼干时,见我也是个小孩就给1、2块吃,后来,连人家吃剩的饼干渣也全给我都吃了。
到彭场后,在彭场附近的一个农户家,煮了点吃的,要了点地方过了一夜,第二天经西流河、侏儒山。同样在一个农户家煮了点吃的,顺便向那家要了点地方睡觉。我和父亲共睡一张竹床,白天走累了的我,掉在地上居然一点也不知道。
第三天到达了永安宫。父亲说,明天就要到汉口了,不要让亲戚见了太瞧不起,就在永安街上请人给我剃了个头。
我们捏者肚子,忍着饥饿,拖着沉重的双腿,总算奔到了汉口。
听父母商量说,首先要去找的人,是我三姑妈的儿子苏崇林,他家住在中山大道的同豐里。这时太阳已接近落山了,我们在中山大道右边的人行道上寻找“同豐里”。父母在前面走,我强忍着腿痛在后面跟着。汉口这么多又高又大的房子,真叫人眼花缭乱!我虽然腿难以迈步,但眼睛却一秒钟也没停止过对右边墙面上的字的搜寻与辨认。父母亲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还盯着一面墙上的字,那时,对我来说,能认识“同”、“里”两个字,中间的“豐”字从来就没见过,没把握。于是,三步并做两步,一瘸一拐地跑上前叫住父母亲,告诉我看到的情况。父母亲走转来一看,果然是“同豐里”。
里,就是里弄,即比较窄的街道,胡同的意思。我们走进去一问,很快就找到了表哥苏崇林。表哥、表嫂非常热情,立马做饭让我们吃。菜也十分丰盛,其它的菜都不记得名字了,我只记得有一碗菜是剥了皮的蚕豆米,非常好吃。这一顿饭,可能是我有记忆以来,吃的最好、吃的最香的一顿饭。
表哥在汉口三署街的一所小学当校长。饭后,表哥说:“三署街是难民街,比较安全,舅舅就去我那个学校做校工。我们家添了个小孩,舅娘就在这里帮忙洗衣、做饭、照顾小孩。”当晚,表哥就把父亲和我领到了学校。
父亲在这里做校工,其实也没有多少事可做,住校的有一位是带着孩子的女老师,自炊自食,不用我们管。我父亲主要的工作是,早上打开校门,晚上关上校门,打扫楼上、楼下、走道及办公室的卫生。空余时,把坏了的桌凳修修。但是,因为是战乱时期,物价飞涨,工薪又少,生活还是同样艰难。
跟在老家比起来,我就清闲多了,于是走进了一年级的课堂。但是,虽然这里是难民区,枪炮的声音仍然不时在耳边轰鸣,混了几天,什么东西也没学到。
1943年初夏的一个傍晚,突然“呜!”“呜!”响起了凄厉的警报声,接着四周也都跟着响了起来。惊恐的人们不知道要发生什么情况了,四处乱串。20分钟后,远处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这时,雪亮的探照灯光柱,在天上横一道,竖一道,简直就织成了一张灯光网。远处,不时还传来枪炮和爆炸的声音。
我们连忙跑进学校里,吓成一团。这里躲也不是,那儿躲也不是。前面的高楼目标太大,我们是不敢去的,最后,就躲在后面低矮的厨房里的一张小桌子下面。原来黑黢黢的厨房,时不时被天空中射来的光亮,照得雪亮雪亮。外面的响声,在这个低矮的厨房里,照样能听见。我的两条还腿不自主地颤抖着,心扑通扑通的直跳。大概临近午夜12点左右,四周才逐渐恢复平静。
经过这一次惊吓之后,父母亲都有点后悔了,这里飞机、炸弹的威胁比乡下更加可怕。同时,也不忍心在这里再拖累表哥了,于是决定,还是回到沔阳城去自谋生路。

回到沔城,“吴家墙院”我们原来住的那间房,已经被同族的人住上了。没办法,只得厚着脸皮回到父亲的同胞哥哥家去住。伯父早去世了,现在是他儿子迺贤(荣发的父亲)当家。
迺贤哥是个农民,以种田为生,他是个一心只想发家致富、要钱不要命的人。每逢农忙季节,他家上午是不烧火做饭的,全家吃的是:用凉水拌熟大麦磨成的粉子。他犁地时更是比一般人特殊,为了不耽误时间,多干活,他把熟黄豆装在上衣的口袋里,一手扶犁把,一手往嘴里拋黄豆,边吃边耕地。
我们来这里住,开始还算可以,毕竟是亲叔侄关系,何况两老兄弟还没曾分家,祖辈留下的房产,也有我们的一半。
这栋房坐落在姜家巷,距“吴家墙院”所处的鹅翅膀大约两百多米。和“吴家墙院”一样,距闹市区较远,虽然经历了128师放火焚烧,也是因为四下没与其它房屋相连,抢救又及时,损毁的程度也不是很大。
它坐东朝西,我爷爷盖房的时候只有两间,南旁边的厨房及猪圈是迺贤哥后来自己添加的。房屋大门前是一条通往司马桥、建兴门的路,路的西边是一个池塘。现在,塘里正长满了绿色的荷叶,红色的荷花,不时就有扑鼻的荷香随风而来。塘边柳树上的知了还一声声“知了、知了”地叫着,是欢迎我们呢,还是预示着什么呢?
我们的住处,就安置在堂屋背面的拖院子里。早晨,打开后门就能见到满天的朝霞和初升的太阳。我们紧靠神壁的背面搁置了个床,三个人就同睡一张床,床的斜对面放了一张桌子。做饭就和迺贤哥家同在他家的厨房里。
住的地方有了,为了解决三个人的吃饭问题,父亲就干起来走乡串户,提篮叫卖的行当。尽管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但还是解决不了三个人吃饭的问题,于是,母亲也出征了。我们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烧火煮粥,吃完粥,父母亲就出门了。父亲卖的是糖和烟一类的物品,每天都是往东走:二羊、埠湾、窑场……;母亲买的针、线、袜子……,出南门,过东荆河到洪湖的施家港,转绣花堤,谢仁口……。到天黑,才拖着酸软的双腿,疲惫的身子回家,赶忙吃点后,还要赶到一里外的下关街上,去批发店里上货。
在那时,我们生活的标准是非常低的,只要一天有一升米能煮兩顿粥就够了。所以,对每天出门叫卖的利润,并没有多大的奢望,如果能赚到一升米,明天一家人的生活就有指望,如果能赚到一升多米,就有盈余,如果连续两天能赚到一升多米,这样,遇到天雨,就可以休息一天,或者可以吃顿干饭了。
吴乃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0

主题

170

帖子

215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15
QQ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3-23 09: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惊恐更甚

从沔阳城到武汉,日本鬼子的汽车是通行的,但没有老百姓乘坐的客运车。要到武汉,一是步行,二是坐小木船。全程坐小木船没有那么多的钱,只能走一程,坐一程的船。我们在郭河遇到一位带着小孩的女人,刚好她也希望坐船到彭场。我们就和她在郭河合租了一条小木船,沿通洲河向彭场进发。
坐在木船上不用走路了,但因为 人多,腿没法伸直,时间长了疼的厉害。除此之外,坐在船上,没有吃的,肚子饿的难受。开始,同船女人的小孩吃饼干时,见我也是个小孩就给1、2块吃,后来,连人家吃剩的饼干渣也全给我都吃了。
到彭场后,在彭场附近的一个农户家,煮了点吃的,要了点地方过了一夜,第二天经西流河、侏儒山。同样在一个农户家煮了点吃的,顺便向那家要了点地方睡觉。我和父亲共睡一张竹床,白天走累了的我,掉在地上居然一点也不知道。
第三天到达了永安宫。父亲说,明天就要到汉口了,不要让亲戚见了太瞧不起,就在永安街上请人给我剃了个头。
我们捏者肚子,忍着饥饿,拖着沉重的双腿,总算奔到了汉口。
听父母商量说,首先要去找的人,是我三姑妈的儿子苏崇林,他家住在中山大道的同豐里。这时太阳已接近落山了,我们在中山大道右边的人行道上寻找“同豐里”。父母在前面走,我强忍着腿痛在后面跟着。汉口这么多又高又大的房子,真叫人眼花缭乱!我虽然腿难以迈步,但眼睛却一秒钟也没停止过对右边墙面上的字的搜寻与辨认。父母亲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还盯着一面墙上的字,那时,对我来说,能认识“同”、“里”两个字,中间的“豐”字从来就没见过,没把握。于是,三步并做两步,一瘸一拐地跑上前叫住父母亲,告诉我看到的情况。父母亲走转来一看,果然是“同豐里”。
里,就是里弄,即比较窄的街道,胡同的意思。我们走进去一问,很快就找到了表哥苏崇林。表哥、表嫂非常热情,立马做饭让我们吃。菜也十分丰盛,其它的菜都不记得名字了,我只记得有一碗菜是剥了皮的蚕豆米,非常好吃。这一顿饭,可能是我有记忆以来,吃的最好、吃的最香的一顿饭。
表哥在汉口三署街的一所小学当校长。饭后,表哥说:“三署街是难民街,比较安全,舅舅就去我那个学校做校工。我们家添了个小孩,舅娘就在这里帮忙洗衣、做饭、照顾小孩。”当晚,表哥就把父亲和我领到了学校。
父亲在这里做校工,其实也没有多少事可做,住校的有一位是带着孩子的女老师,自炊自食,不用我们管。我父亲主要的工作是,早上打开校门,晚上关上校门,打扫楼上、楼下、走道及办公室的卫生。空余时,把坏了的桌凳修修。但是,因为是战乱时期,物价飞涨,工薪又少,生活还是同样艰难。
跟在老家比起来,我就清闲多了,于是走进了一年级的课堂。但是,虽然这里是难民区,枪炮的声音仍然不时在耳边轰鸣,混了几天,什么东西也没学到。
1943年初夏的一个傍晚,突然“呜!”“呜!”响起了凄厉的警报声,接着四周也都跟着响了起来。惊恐的人们不知道要发生什么情况了,四处乱串。20分钟后,远处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这时,雪亮的探照灯光柱,在天上横一道,竖一道,简直就织成了一张灯光网。远处,不时还传来枪炮和爆炸的声音。
我们连忙跑进学校里,吓成一团。这里躲也不是,那儿躲也不是。前面的高楼目标太大,我们是不敢去的,最后,就躲在后面低矮的厨房里的一张小桌子下面。原来黑黢黢的厨房,时不时被天空中射来的光亮,照得雪亮雪亮。外面的响声,在这个低矮的厨房里,照样能听见。我的两条还腿不自主地颤抖着,心扑通扑通的直跳。大概临近午夜12点左右,四周才逐渐恢复平静。
经过这一次惊吓之后,父母亲都有点后悔了,这里飞机、炸弹的威胁比乡下更加可怕。同时,也不忍心在这里再拖累表哥了,于是决定,还是回到沔阳城去自谋生路。

回到沔城,“吴家墙院”我们原来住的那间房,已经被同族的人住上了。没办法,只得厚着脸皮回到父亲的同胞哥哥家去住。伯父早去世了,现在是他儿子迺贤(荣发的父亲)当家。
迺贤哥是个农民,以种田为生,他是个一心只想发家致富、要钱不要命的人。每逢农忙季节,他家上午是不烧火做饭的,全家吃的是:用凉水拌熟大麦磨成的粉子。他犁地时更是比一般人特殊,为了不耽误时间,多干活,他把熟黄豆装在上衣的口袋里,一手扶犁把,一手往嘴里拋黄豆,边吃边耕地。
我们来这里住,开始还算可以,毕竟是亲叔侄关系,何况两老兄弟还没曾分家,祖辈留下的房产,也有我们的一半。
这栋房坐落在姜家巷,距“吴家墙院”所处的鹅翅膀大约两百多米。和“吴家墙院”一样,距闹市区较远,虽然经历了128师放火焚烧,也是因为四下没与其它房屋相连,抢救又及时,损毁的程度也不是很大。
它坐东朝西,我爷爷盖房的时候只有两间,南旁边的厨房及猪圈是迺贤哥后来自己添加的。房屋大门前是一条通往司马桥、建兴门的路,路的西边是一个池塘。现在,塘里正长满了绿色的荷叶,红色的荷花,不时就有扑鼻的荷香随风而来。塘边柳树上的知了还一声声“知了、知了”地叫着,是欢迎我们呢,还是预示着什么呢?
我们的住处,就安置在堂屋背面的拖院子里。早晨,打开后门就能见到满天的朝霞和初升的太阳。我们紧靠神壁的背面搁置了个床,三个人就同睡一张床,床的斜对面放了一张桌子。做饭就和迺贤哥家同在他家的厨房里。
住的地方有了,为了解决三个人的吃饭问题,父亲就干起来走乡串户,提篮叫卖的行当。尽管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但还是解决不了三个人吃饭的问题,于是,母亲也出征了。我们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烧火煮粥,吃完粥,父母亲就出门了。父亲卖的是糖和烟一类的物品,每天都是往东走:二羊、埠湾、窑场……;母亲买的针、线、袜子……,出南门,过东荆河到洪湖的施家港,转绣花堤,谢仁口……。到天黑,才拖着酸软的双腿,疲惫的身子回家,赶忙吃点后,还要赶到一里外的下关街上,去批发店里上货。
在那时,我们生活的标准是非常低的,只要一天有一升米能煮兩顿粥就够了。所以,对每天出门叫卖的利润,并没有多大的奢望,如果能赚到一升米,明天一家人的生活就有指望,如果能赚到一升多米,就有盈余,如果连续两天能赚到一升多米,这样,遇到天雨,就可以休息一天,或者可以吃顿干饭了。
吴乃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0

主题

170

帖子

215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15
QQ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3-23 14: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脑出问题了系统提醒
.

电脑出问题了,审核通过的是第七章,怎么变成第六章了呢?
. 屏蔽 4 小时前 您发表的回复已审核通过!   查看 ›
回复内容:第七章、惊恐更甚 从沔阳城到武 ...
吴乃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0

主题

170

帖子

215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15
QQ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3-23 14: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惊恐更甚

从沔阳城到武汉,日本鬼子的汽车是通行的,但没有老百姓乘坐的客运车。要到武汉,一是步行,二是坐小木船。全程坐小木船没有那么多的钱,只能走一程,坐一程的船。我们在郭河遇到一位带着小孩的女人,刚好她也希望坐船到彭场。我们就和她在郭河合租了一条小木船,沿通洲河向彭场进发。
坐在木船上不用走路了,但因为 人多,腿没法伸直,时间长了疼的厉害。除此之外,坐在船上,没有吃的,肚子饿的难受。开始,同船女人的小孩吃饼干时,见我也是个小孩就给1、2块吃,后来,连人家吃剩的饼干渣也全给我都吃了。
到彭场后,在彭场附近的一个农户家,煮了点吃的,要了点地方过了一夜,第二天经西流河、侏儒山。同样在一个农户家煮了点吃的,顺便向那家要了点地方睡觉。我和父亲共睡一张竹床,白天走累了的我,掉在地上居然一点也不知道。
第三天到达了永安宫。父亲说,明天就要到汉口了,不要让亲戚见了太瞧不起,就在永安街上请人给我剃了个头。
我们捏者肚子,忍着饥饿,拖着沉重的双腿,总算奔到了汉口。
听父母商量说,首先要去找的人,是我三姑妈的儿子苏崇林,他家住在中山大道的同豐里。这时太阳已接近落山了,我们在中山大道右边的人行道上寻找“同豐里”。父母在前面走,我强忍着腿痛在后面跟着。汉口这么多又高又大的房子,真叫人眼花缭乱!我虽然腿难以迈步,但眼睛却一秒钟也没停止过对右边墙面上的字的搜寻与辨认。父母亲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还盯着一面墙上的字,那时,对我来说,能认识“同”、“里”两个字,中间的“豐”字从来就没见过,没把握。于是,三步并做两步,一瘸一拐地跑上前叫住父母亲,告诉我看到的情况。父母亲走转来一看,果然是“同豐里”。
里,就是里弄,即比较窄的街道,胡同的意思。我们走进去一问,很快就找到了表哥苏崇林。表哥、表嫂非常热情,立马做饭让我们吃。菜也十分丰盛,其它的菜都不记得名字了,我只记得有一碗菜是剥了皮的蚕豆米,非常好吃。这一顿饭,可能是我有记忆以来,吃的最好、吃的最香的一顿饭。
表哥在汉口三署街的一所小学当校长。饭后,表哥说:“三署街是难民街,比较安全,舅舅就去我那个学校做校工。我们家添了个小孩,舅娘就在这里帮忙洗衣、做饭、照顾小孩。”当晚,表哥就把父亲和我领到了学校。
父亲在这里做校工,其实也没有多少事可做,住校的有一位是带着孩子的女老师,自炊自食,不用我们管。我父亲主要的工作是,早上打开校门,晚上关上校门,打扫楼上、楼下、走道及办公室的卫生。空余时,把坏了的桌凳修修。但是,因为是战乱时期,物价飞涨,工薪又少,生活还是同样艰难。
跟在老家比起来,我就清闲多了,于是走进了一年级的课堂。但是,虽然这里是难民区,枪炮的声音仍然不时在耳边轰鸣,混了几天,什么东西也没学到。
1943年初夏的一个傍晚,突然“呜!”“呜!”响起了凄厉的警报声,接着四周也都跟着响了起来。惊恐的人们不知道要发生什么情况了,四处乱串。20分钟后,远处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这时,雪亮的探照灯光柱,在天上横一道,竖一道,简直就织成了一张灯光网。远处,不时还传来枪炮和爆炸的声音。
我们连忙跑进学校里,吓成一团。这里躲也不是,那儿躲也不是。前面的高楼目标太大,我们是不敢去的,最后,就躲在后面低矮的厨房里的一张小桌子下面。原来黑黢黢的厨房,时不时被天空中射来的光亮,照得雪亮雪亮。外面的响声,在这个低矮的厨房里,照样能听见。我的两条还腿不自主地颤抖着,心扑通扑通的直跳。大概临近午夜12点左右,四周才逐渐恢复平静。
经过这一次惊吓之后,父母亲都有点后悔了,这里飞机、炸弹的威胁比乡下更加可怕。同时,也不忍心在这里再拖累表哥了,于是决定,还是回到沔阳城去自谋生路。

回到沔城,“吴家墙院”我们原来住的那间房,已经被同族的人住上了。没办法,只得厚着脸皮回到父亲的同胞哥哥家去住。伯父早去世了,现在是他儿子迺贤(荣发的父亲)当家。
迺贤哥是个农民,以种田为生,他是个一心只想发家致富、要钱不要命的人。每逢农忙季节,他家上午是不烧火做饭的,全家吃的是:用凉水拌熟大麦磨成的粉子。他犁地时更是比一般人特殊,为了不耽误时间,多干活,他把熟黄豆装在上衣的口袋里,一手扶犁把,一手往嘴里拋黄豆,边吃边耕地。
我们来这里住,开始还算可以,毕竟是亲叔侄关系,何况两老兄弟还没曾分家,祖辈留下的房产,也有我们的一半。
这栋房坐落在姜家巷,距“吴家墙院”所处的鹅翅膀大约两百多米。和“吴家墙院”一样,距闹市区较远,虽然经历了128师放火焚烧,也是因为四下没与其它房屋相连,抢救又及时,损毁的程度也不是很大。
它坐东朝西,我爷爷盖房的时候只有两间,南旁边的厨房及猪圈是迺贤哥后来自己添加的。房屋大门前是一条通往司马桥、建兴门的路,路的西边是一个池塘。现在,塘里正长满了绿色的荷叶,红色的荷花,不时就有扑鼻的荷香随风而来。塘边柳树上的知了还一声声“知了、知了”地叫着,是欢迎我们呢,还是预示着什么呢?
我们的住处,就安置在堂屋背面的拖院子里。早晨,打开后门就能见到满天的朝霞和初升的太阳。我们紧靠神壁的背面搁置了个床,三个人就同睡一张床,床的斜对面放了一张桌子。做饭就和迺贤哥家同在他家的厨房里。
住的地方有了,为了解决三个人的吃饭问题,父亲就干起来走乡串户,提篮叫卖的行当。尽管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但还是解决不了三个人吃饭的问题,于是,母亲也出征了。我们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烧火煮粥,吃完粥,父母亲就出门了。父亲卖的是糖和烟一类的物品,每天都是往东走:二羊、埠湾、窑场……;母亲买的针、线、袜子……,出南门,过东荆河到洪湖的施家港,转绣花堤,谢仁口……。到天黑,才拖着酸软的双腿,疲惫的身子回家,赶忙吃点后,还要赶到一里外的下关街上,去批发店里上货。
在那时,我们生活的标准是非常低的,只要一天有一升米能煮兩顿粥就够了。所以,对每天出门叫卖的利润,并没有多大的奢望,如果能赚到一升米,明天一家人的生活就有指望,如果能赚到一升多米,就有盈余,如果连续两天能赚到一升多米,这样,遇到天雨,就可以休息一天,或者可以吃顿干饭了。
吴乃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0

主题

170

帖子

215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15
QQ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3-24 08: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吃住两难

在那日伪统治的时代,天下乌鸦一般黑,城镇、乡村到处一个样,苛捐杂税,派工拉夫,压得人们气都喘不过来,能省就省,谁还有心思来买这些东西。加之父母所买的货物,都是些价值极低的物品,所有的物品就是全卖光,也值不了多少钱。所以,跑断腿,累一天,所得的盈利是极有限的。
房子的后面是迺贤哥的菜地。他的嫂嫂(我喊她为刘姐)非常贤惠,也颇有同情心,见我们家的生活这么苦,就瞒着迺贤哥偷偷地扯点蔬菜给我们吃。
住在老屋里,时间一长,矛盾也就随着时间日渐增长。后来,终于闹翻了,迺贤哥宁可分家,也不让我们在这里住了。于是请来了吴家的族长、户长,姑爷、舅爷。评判、商讨的结果,房不拆,由迺贤哥给70元大洋,我们搬出走人。
又没房子住了,怎么办呢?后来,冥思苦想,想到了二姑妈。
二姑妈在九贺门城内租了杜家的一间草屋。这间草屋虽然小,他们把它分做了两间,一间做房间睡人,一间做厨房烧火做饭。我们可以在她的厨房里将就一下,待以后租到合适的房子就搬走。
这个想法得到了二姑妈的同意,我们的住房就又有着落了。我们没有什么家具,不单搬家容易,放在姑母的厨房里,也不影响两家烧火做饭。
九贺门出城门就是下关街,从九贺门往南走约600米的距离,再左拐100多米就到了东门,这原来是沔阳县城内的主要街道之一。现在,到处都是残垣破壁,瓦砾遍地,既没商铺,住户也少,冷冷凄凄,没有一点县城的气势。“街道”的两边,只能见到一块连一块立着殘墙的空屋台。从这些空屋台上,还能依稀辨别出以前这些房屋的大小规模。残墙上,善于爬高的藤本植物迎风摇曳,残墙下,只能匍地的青青小草给一堆堆的瓦砾着上了新装,这些,都是日寇和王劲哉的杰作。现在,两旁凡是有人住家的,都是靠着还没倒下的墙壁,搭建的草棚。
姑母的家距九贺门城门大约200多米,姑父白天上班,晚上回。姑母是一个纺棉纱、织土布的高手,她纺的棉纱又细又匀,不仅织布供一家人做衣穿,还可以卖钱买米买油,补贴家用。姑母还有一个幺女儿,叫燕儿,比我大一岁,姑母做其它事时,就逼着她纺纱,如果姑母出外,还规定她必须纺出几个几个“穗子”,所以她的纺纱技术也是不错的。
我们在这儿居住,虽然是城里,但毫不喧闹,和郊区没有多大的区别。父母亲清早出门后,家中的一些事儿照样就是我的了。所不同的是,在鹅翅膀、姜家巷住,家里吃、用的水,都是塘里的水,现在所有的生活用水,都是水井里的水了。在水井里打水,除了要有力气往上扯井绳外,还要有技术,如果方法不对头,提水桶的桶口不朝下,就打不起水来。听懂了表姐燕儿对扯水要领的讲解,又经过几次亲手实践,我已经能够较熟练地从井下扯半桶水上来了。更令我高兴的是,现在取水不用我一个人提了,可以和表姐两人抬。
在这里住,我害了两次病。
第一次是得了水痘,时间大概是1944年,记得天气很冷,是在冬天。在那个时候,对于害病来说,照样是“有钱的把钱使,没钱的把命挨”。我们一家三口人连吃饭都保证不了,哪来的钱看病呢!开始时,觉得全身不舒服,不想吃饭,咳嗽,父母亲也没怎么在意。后来发烧了,这时头痛、浑身疼,关节痛。母亲看着我脸被烧得通红,知道病得还不轻。于是不出门做生意了,整天就守在我的床铺边,时不时地摸摸我的额头,还有时给我刮痧。发烧没有对症的药吃,尽管抚摸、刮痧,发烧还是照样发烧。后来,想到了求神,于是买来香纸、蜡烛,磕头作揖,烧香许愿,但同样还是丝毫没有减轻我身体的热度。
两天后,出皮疹了,从头部、脸部向四肢扩散,并且是一堆堆地出现。再后来,这些疹子就变成了一粒粒豆状的小水泡。开始,水泡的颜色较清,往后就渐渐变得混浊了,而且非常痒。大约三、四天后,这些水泡就慢慢变干了、结痂了。大概半个多月后,这些痂就逐渐脱落了。
不知是我秦母在天之灵的保佑,还是我福大命大,反正,这半个多月我片药没沾,痂脱落后,就想吃东西了,腿也慢慢有劲了,并且没有任何的后遗症和并发症。
第二次得病,时间应当是1945年的初冬。那时,没有日本鬼子了,九贺门城楼上住的是国民党的军队。一天傍晚,我大便时,拉下一个红色的肉球,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吓坏了。后来,叫来母亲,用手托着它,往肛门内慢慢揉,才恢复原状。
这种病症用现在的医学观点来解释,叫做脱肛,又称为直肠脱垂,是直肠黏膜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脱到肛门外面。这是由于小孩先天性的禀赋不足所导致的,有的还与小孩子营养跟不上有关。
对这一病症,不仅我没见过,连许多大人都从没见过,这么大的一个红通通的东西,从肚子里垂下来,太恐怖了。
这件不常发生的事,惊动了四邻,许多好心人都来探视,并且提供了好多办法。不过,凡是需要花钱的建议,尽管说是极其有效的验方,我们都不能采纳。就在这些建议中,母亲采纳了一位姓苏的婶子的建议。她说:吃狗肉,狗肉一吃就可以好。而且她还告诉我们,九贺门城门口的士兵正在杀狗吃。这个办法好,不用花钱。母亲立马去城门口,向那些当兵的乞求、说好话,请求给点狗肉治治孩子病。那些当兵的还不错,见母亲说得可悲可悯,就一刀割下了一、两斤狗肉给母亲了。
那时,母亲还有点迷信,坚持说,狗肉不能上灶,这样会得罪灶神爷的。我们就在门外的墙边用碎砖码了个灶的形状,支上锅就煮起狗肉来。还真灵验,待我把这些狗肉吃完,脱肛的病症就再也没发生了。








吴乃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0

主题

170

帖子

215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15
QQ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3-25 08: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苦读私塾

1946年初,二姑母家租的草棚,房主要房,二姑母一家搬到了她二女儿所在的周家剅,我们家就搬到了紧靠九贺门内城墙的喻家去住了。
这个房子,也是在日机轰炸、王劲哉焚烧之后搭建的,是一栋北面就着城墙的“偏刷子”(一坡水)瓦房。一共住有三家,西边的一间房,是一家姓刘的租的,当家的跑汉口,做水路上的生意。一间堂屋过来,中间的四间房,是房主自己住的,两间做卧室,两间做厨房、饭厅,整个房的西面和南面的中间段都是砖墙。东边的两间房就是我们租下的。这两间房的东面和南面都没有墙壁,仅仅是用芦苇和芦席遮拦着。我父亲风趣地说:“我们一个穷光蛋,难道他还把我的儿子偷去了不成?”
开年,我已经进入10岁,我父亲说,再也不能耽误了,要读书了。喻家有一儿两女,大女儿快要出嫁,小女儿比我大一岁,也没有读书,只有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儿子叫喻伦源的在读书。
他读书的地方,是一个名叫杜谦安老师所教的私塾,地址在下关街刘家丝烟铺的后面。听喻伦源的父亲介绍说,这个杜先生不论是文化水平,还是教育孩子的责任心,在沔阳城地区来说,都是有数的。于是,我就要跟着喻伦源去上学了,这也可以说是我这辈子真正意义上的上学。
上学的那一天,天还没亮我就起了床,喻家那边还没有丝毫的动静。我把买的新书《论语》,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闻了又闻,看了又看,非常激动与不安。书啊,我朝思暮想,多么想成为你的朋友,今天,总算盼到了。马上就要去上学,先生是个什么样呢?会不会嫌我家穷,嫌我的衣服破,嫌我脏呢?学校是个什么样呢?同学会不会欺负我呢?心老是砰砰砰地跳,好像就要跳出来似的。在暗淡的光线下,书上第一面的字,只能认出少许的几个。我要用心去读书,一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读完。
待喻伦源洗漱完毕后,我连忙把书装进母亲用破衣改制成的书包,怕喻伦源取笑这个书包,就用双手捂着它,跟在喻伦源的后面去上学了。
地处下关街的刘家丝烟铺,门面不大,临街的一面,屋面两坡对称,呈人字形,是间较矮的小草房子。穿过做店堂的第一间房,从第二间房西边的一个侧门出去,就是一个很大的空场院。场院的西边和北边,都是高高的呈土红色的墙,下浓上淡,这是被火烧过的痕迹,看来,原先这里的房子都被大火烧掉了。场院的中间,有一个约1米5深,上面直径为3米多的圆台形的土坑,喻伦源告诉我说,这是一个炸弹坑。哇!我心一忑,炸弹就落在这户人家的家里?太可怕了。
穿过这个大空场院北面墙的缺口,又是一个更大的空场院。远远望去,这个空场院的西面也是一堵高高的墙,北面的墙稍矮一点,和南边场院的墙一样,呈土红色,尤其下半部的颜色更深一点。空落落的大场院,冷冷清清,地面没有一点点平坦处,到处都是野草盖着的瓦砾堆,我们说话,高墙马上就把我们的说话声传了回来。站在这样荒凉的地方,不禁让人身上都要起鸡皮疙瘩。
喻伦源指着东面一间矮小的破草屋说:“这就是我们的教室。”我就在这里开始了我真正意义上的上学。
不一会,同学们陆续到齐了,全校也只有十几个学生,能认识的人很少。先生来了,我把学钱交给先生后,先生就告诉我读书了(这叫“上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因为这是一所私塾,对于刚上学“发蒙”的学生,先生只告诉读,究竟是什么意思,先生是不讲的,待你读上较高深的书了,比如《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先生才开始讲,这叫“开讲”。对于像我这样的只读不讲的学生,先生上的书,只要你背熟了,先生可以再上。不过头天上的书,第二天、第三天都是要重背的,这叫背“温书”。
每天早晨,先生来了后,所有的学生都要主动去背温书。像我这样新发蒙的小学生,只有一本书,背书简单,早先读书的“大学生”,必须事先把要背的书按一定的次序,一本一本地垛好,放在老师的案前,然后,就背对着老师一本一本地背。如果你不熟,老是磕磕巴巴的,一个词、一句话重复了又重复,先生就把书朝你一扔,“再去读”;如果老师心情不好,对你的印象也不好,你又不能很好地背书,老师就拿起两尺多长的厚竹片,打一下屁股提示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 ;对于那些不能背温书的学生,那就要吃竹笋炒肉了(即用厚竹片打手)。
中午来上学,先要用毛笔写一篇“大字”。早先读书的“大学生”,是临“柳公权”、“颜真卿”的字帖脱手自己写,我们这些刚发蒙的“小学生”,还得先生写个“引本”,然后把要写字的空白纸套在“引本”上,一笔一画地照着引本去描。大字写完后,还要在每个大字的右边写3个小字,然后才可以交给先生。
对这些书写练习,待全体学生交齐后,先生就马上 “判改”。如果字的间架合理,结构匀称,就在这个字上用红笔圈一个圈;如果那一笔刚劲有力,圆润美观,就在那一笔上圈个小圈;如果某个字的间架合理,结构匀称,又刚劲有力,就连圈两个圈,这是对学生书写作业的最高奖赏。如果写的字不合章法,出现了“败笔”,先生就在败笔的地方划上一竖,这叫拖“杠子”。
每天,当先生判改的书写练习发下来时,我们都是先分类数一数圆圈的个数,然后,同学间相互用手势通报,当然,有人欢喜有人愁的情况是经常有的。
写完字后,剩余的时间就是读先生上午上的书,直到放晚学。就我这样的发蒙的学生来说,这种读书的模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死读书,读死书”。除能增加些识字量外,尽管读的、背的滚瓜烂熟,但读的是什么,背的是什么,什么都不知道。不过,等到先生开讲时就不一样了。另外,在先生给 “大学生”讲时,我们也可以偷听,我们也可以额外获得一些知识。。
晚饭后,先生规定每个学生晚上必须读书,这叫“读夜书”。先生对学生的读书学习,的确是十分尽心尽责的,每天晚上都要检查夜读。他家住十字街,每晚,都是先到头天门魏家茶馆喝茶,喝完茶,再顺道一一查听每个学生的夜读的情况。我们的住房就紧靠九贺门的城门口,是先生回家的必经之路,每天晚上,每当听到先生的咳嗽声,就知道先生要回家了。
我的真正意义上的上学,就是这样,一天、一天的周而复始。三个月后,我读完了论语,升读《孟子》了。

吴乃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0

主题

170

帖子

215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15
QQ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3-26 07: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无奈的辍学

1947年春节,我快满11周岁了。回顾过去的这十年,我们家除过年外,一年365天,没有一天是我们家的节日,或者某个人的生日,只有过年时才有新鞋穿(新衣不能肯定年年有),才有大米饭、蒸鱼、蒸肉吃。但过年从来没有举行过什么仪式,烧香拜神,敬祖宗。
今年不同了。喻伦源的父亲,在当时政府的税务部门工作,还保留着城里人的老习俗,规矩大,礼道多。因为我们同屋住的三家,人口都不多,刘家两个大人一个小孩,喻家两个大人两个小孩,我们家两个大人一个小孩,三家的人数加起来才共10个人。于是,他和我们两家约定,三十的晚上,三家一起在堂屋里吃团年饭,凌晨一起“出行”。团年饭对于菜的安排是:三家各出四碗互不雷同的菜。
三十那天晚上,堂屋大门前写有“苍梧堂”三个红字的大灯笼亮了,大门旁和大门上分别贴上了春联和门神。屋内灯火通明,火盆里的柴炭烧得正旺。神堂换上了红通通的新对联:中堂是:天地君亲师,两旁的对联是:清溪采藻明其净,静夜焚香告所为。每个人脸上都堆满了笑容,客堂里暖融融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十二大碗菜上桌后,三个家庭十口人,就围坐在一张桌前,吃了一顿别开生面的团年饭。大人们相互敬酒,相互祝贺,相互礼让,一团和气。这顿饭,我尝到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才吃的菜肴。
饭后,三家人都围坐在火盆旁,除夕守岁,有的讲故事、有的猜谜语,笑声不断。随后,两个女孩就神神秘秘地开始了“请七姑”的准备工作。
好玩的时间过得快,不知不觉耳边就传来了远处的鞭炮声。要开始举行新年的“出行”仪式了。
我们起身来到神柜前,大人们把敬神的蜡烛、香点燃后,就边烧纸边领着我们叩头作揖,先共同拜的是天地,随后是各家拜各家的祖宗,接着就是三家人互相祝福、拜年。最后,就是打开大门, 燃烧“发宝柴”、“行香”。“发宝柴”是用芦苇、麻梗扎成的1米多长的圆柱型柴把, “行香”就是把许多单根香捆成一个圆柱状,外面再包上红纸。“发宝柴”、“行香”点燃后,在场的人都要作揖、磕头,祈祷新年吉利,全家平安。最后就是燃放鞭炮,鞭炮震耳,火光映天,真是一派壮观的景象。正月初一出行,送旧迎新,进入了新的一年!
燃放鞭炮是我们小孩最喜欢的事,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在那时,只要听到鞭炮的声音,我们就立刻向哪里跑去,待爆炸声一停止,大伙就蜂拥而上,寻找那些被炸掉了的而没有爆炸的单个个鞭,一找就是一大把。这些单个个鞭,我们可以把它捏在指头放,也可以点燃后往空中扔,在空中爆炸。

长时间的战乱,派伕抽丁,苛捐杂税,把民众太拖苦了。这一年的正月,来东岳庙烧香拜神的人特别多,大家共同的心愿是:祈望今年是个丰收年,祈望从此天下太平,祈求神灵保佑,能过上好日子。
东岳庙,又名天齐庙,庙宇的房屋以及西边的广场大约占地的两万多平方米。1941年被焚烧,以后经过许多心善的人逐日修缮,到1943年又盖起大殿,逐渐有了往日的大致形象。庙宇位于城外的漕河街。山门的南面,正对着玉带桥,过玉带桥就是二天门,穿过二天门再往南走200多米,就是头天门,头天门在下关街的中段。这是南来的香客的必经之路。
踏进山门,就是门殿,穿过门殿即为丹池(天井)。丹池的东边有阴曹地府十殿阎罗殿,阎罗殿里有阎王爷,以及他的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神,和地府对于天地间万物死后的灵魂,根据他们在阳间的善与恶,在这里的不同处置的泥塑木雕。丹池的北边紧连着正殿,踏进丹池就能看见巨大的东岳菩萨的銅铸神像,它是掌管人生死的神。神坛的两边,可通往大殿的后门,出后门左手就是韦陀殿,右手是僧人的膳堂宿舍,再往前走就是地藏王殿,过一个天井,对面是三佛殿,出耳门就是皇经堂。皇经堂的西南面,就是一个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的坪地。
来庙烧香的人,多数是来自附近的十里八乡,最远的要数来自长江那边的湖南。他们有的是身披红布,手握烧香,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是三步一揖,五步一跪,有的是手里捧着燃着的香,身上打着赤膊边走边拜。庙内庙外,你来我往,人流如潮。那时,我在东岳庙除了和小伙伴们抢鞭外,最主要是在那里收集烧香的人还没烧完的蜡烛,用来照明,供我夜晚读夜书。这些蜡烛大半只烧了一点点,待烧香的人离开后,我就将它吹灭,归我所有。
年过完,就又上学了。一天,跟往常一样来到教室,只见同学们满脸惊异的神色,交头接耳地在谈论什么。一打听,他们说:昨晚听到枪声没有,有人把县长杀了。直到先生来了以后,经先生的讲解,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是国民党的县自卫中队长杜绍良,和分队长章虎臣,率自己的所属部队70多人起义了。他们枪杀了当时的县长吴雨桐,携长、短枪100余支,投向了就在我们附近的共产党新四军。
学校的草棚房坏得实在不能住人了,就搬到了九贺门城内的杜家。
从九贺门城门往南约走100多米,再往东拐约100米,就到了杜家的门前。杜家的门楼虽然只剩一堵残墙,但走近门楼残墙的大门,就能看见里面是一个要上几道石砌阶台的石板大院,很美观。跨进大门,先走过一块用方石块铺成的长方形平台后,上第一道三级石阶,再走过一块用方石块铺成的长方形平台和第二道三级石阶后,还要走过一个石砌平台,跨过五级石阶,就是杜家的住屋了。尽管这些石砌平台和石阶都有被火烧过的痕迹,和破损的石块,但仍然能想见出它昔日的风采。杜家住房的北面紧靠城墙,大概也是和喻家一样的偏刷子瓦房,不过只有三间。
我们读书的地方就在他家的堂屋里,堂屋整洁雅致,但面积不大,放不了几张桌子。不知杜家的当家人当时是政府官员,还是经商的,反正和一般的民众不一样,除房子是瓦盖的外,还很有雅兴,院子里的阶台上,匀称地摆放着适时的盆栽花卉。
现在的时局,虽然日本鬼子走了,但国民党来了,穷人的日子照样不好过。自从搬到喻家以后,因为走乡串户提篮叫卖的生意难做,我们就在城门边摆了一个小摊,卖的物品有火柴、烟卷、皮蛋、咸蛋、瓜果、甘蔗……。一到夏天,城门洞里很阴凉,不论什么风吹来,都能使人更觉舒适。附近的老人、小孩都来这里避暑乘凉,我们就把小摊移到城门洞里,虽然收入也不怎么样,但避免了走乡串户、日晒雨淋的辛苦。
九贺门城楼上,是一栋较大的草盖的四坡水的长方形房子,国民党的军队开来时,就住在那里。大一点的军官,都住在城外緊靠城墙的沈春发客栈里,城门洞就成了他们的天下。这时,尽管是大热天,人们也不敢来这里乘凉了。我们只得收起摊子,父亲就重抄旧业,提篮串乡叫卖去了。
在杜家屋里上学满一个月了,家里实在再也拿不出交给先生的学费,我不得不偷偷地端上自己的板凳,依依不舍地退出了杜先生的私塾门槛。

母亲知道军营不是个好做生意的地方,那里全是年青人,当小兵的是很少有钱的。但坐在家里干挨饿怎能行呢?于是,还是打算贩点吃的东西,到城上军营里去试试。
母亲怕她一个人照不住场,特地叫我也同去,多一双眼睛照看,总好一些。爬上城坡,有人看见我们提着篮子来了,一个背枪站岗的问“干什么的?”“卖吃的。”听说是卖吃的,立即就有人围拢来了,他们这件食品拿起来看看,那件糖果拿起来闻闻。后来人越聚越多,这个要买,那个要看,这个拽篮子,那个就在篮子里拿,不一会,赊来的一篮子的货物空了,可是却没收到一个钱。
这次赔本的买卖,母亲懊悔不已,心疼了好几天。但不挣点钱拿什么生活呢!又和我商量说:“城楼上驻的都是些老兵痞子,不好惹,旗纛台驻的是新兵,我们去那里卖,兴许好些。”
旗纛(dào)台在那时是个常住军队的地方,房屋多,且宽大,前面还有一个很大的操场。“团管区”(国民党主要负责兵员征训工作的机构)住房这里时,旗纛台时常注满了从四乡五里拉来的壮丁。因为都是抽来的壮丁,人家都在为与父母、妻儿离别而伤心,哪里还有心思买我们所卖的那些吃的东西呢。更何况,为防止壮丁逃跑,周围都是岗哨林立,想靠近都不可能。
这里,也是个我们试图谋生的死胡同。







吴乃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5

249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2733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9-3-26 16: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乃华 发表于 2019-3-20 07:52
第六章、远迁的思念

捡柴不单是把我的手弄得像“拖罐耙子”,还差点把我的眼睛弄瞎了呢。

欢迎朋友继续。
林深数树
大道不道,真言无言。何知是知,不文一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