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中士
 
- 积分
- 21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9-4-3 07: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章、学生生活会
我们的教室就是王家祠堂的西正房,隔壁的大厅是礼堂。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四年级、五年级一共才28个人。而且五年级的学生只有12人,其余是四年级的学生。语文老师是鼎鼎有名的满清遗老,沔城的张少翘,数学老师是王少晋,政治历史老师是陈绍雄校长。
由于上学读书是我渴望多年、梦寐以求的事,所以对学习十分用功,不仅上课用心听讲,晚上还认真复习。每天晚上都要读书复习到深夜,这是我在杜谦案先生那里读书时养成的习惯,因此,不论大考还是小考,每次考试,即使不是第一名,至少是前三名。
加入少先队后,我又被选为少先队的大队长。
生活的改变,带来了我心情的舒畅,舒畅的心情使我变得像一只爱唱歌的百灵鸟,走出也唱,走进也唱。我唱的歌,除了当时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等合乎时代的革命歌曲外,更多的是以前在沔城十一完小,剽学到的小型戏剧插曲。住在学校里,和老师们生活在一起,老师们对我的学习、性格、特长都了如指掌。刚好那时,郭家河商业协会要开成立大会,学校想在成立大会上,表演点节目以示庆祝,借以搞好校群关系。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排演出一个像样的节目,单靠音乐老师一人的精力是完不成的。音乐老师见我会唱《农家乐》的插曲,就让我教刘德昌、王海林学唱。唱会后,就让我演老头,刘德昌演老婆,王海林演儿子。因为我在沔城十一完小玩的时候,不仅学会了所有的唱腔,每个角色的动作我都暗记在心。由于我的带引,老师的指导,这个节目很快就有眉目了。
后来,又经过反复练习,在那天郭河商业协会成立大会上,居然获得了成功,得到了全校老师、同学及郭河的商界人士、街坊群众的一致好评。从那时起,排演节目成了郭河小学的一大特色,只要演节目,主角总是我。
那时,郭河附近的乡村都在忙于“土改”,时常有村庄要开庆祝会。学校为了让我们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借以密切校群关系,特地买来了腰鼓、鼓号,成立了腰鼓队,鼓号队。徐模湘是腰鼓队的队长。
鼓号队有1面大鼓,1个大镲,辅导老师让我学打大鼓。我觉得很好玩,学习时,除了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外,平时,有空就嘴里边念鼓点,两手就在桌上、或者腿上敲起来。一段时间后,我学会了在左手按拍节打镲的同时,右手还能按鼓点打鼓。这样,我是鼓手,还兼击大镲。打鼓与击镲都是我,我就成了鼓号队的领队兼指挥。
郭河街上举行的每个庆祝会,都要请我们去奏乐,甚至,一些和学校关系好的家庭,儿子娶媳妇,女儿出嫁,都要通过老师请我们鼓号队去吹吹打打,迎来送去。来请的人家,对我们的款待有的是一顿酒席,完事回家时,还有点小打发(红包)。
可是,腰鼓队就不一样了,他们人多,一般是在场地上表演,如果要在舞台上,那得需要一个很大的舞台,而且声响单调。特别是开什么会、举行结婚仪式不适合,在举行会议的“奏乐”这项仪式时,如果是打腰鼓,在室内开会的人看不到,单调的声响,不能形成一种热烈的氛围。所以,人家来接的总是鼓号队,而冷落了腰鼓队。
这些略在人先的事,引起了一个人的妒忌,他就是徐模湘。据我的一个好朋友透漏,他四下鼓动同学们说:吴乃华他是谁呀?一个沔阳城来的穷娃子,一个烧火佬的儿子,一个小穷帮工,他为什么处处要盖过我们?考试的头名是他,上台出头露脸的是他,演戏的主角是他,少先队大队长也是他,乐队的鼓手也是他,现在连人家结婚、嫁姑娘的,还要请他喝酒、吃饭,给打发。我们郭河的小孩为什么要被他压着,难道我们郭河的小孩个个都是笨蛋,都是傻瓜?简直太气人了,不行!非得要出出这口恶气,我们要把他整垮,把他赶出我们郭家河小学。
徐模湘的年岁和我差不多,他家开绸缎铺,是个独生子,家庭生活优裕。由于是个独生子,家里什么事都依着他,宠着他,逐渐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说一不二的习性。他是郭河街上的孩子王,不仅像我这样大的孩子都听他的指挥,就是在比他大的孩子面前,也是说一不二。他有组织能力,他在我们五年级几个人中组织了一个篮球队,星期天远征邵家河小学、张家沟小学,有时还得胜而归呢!
据事后了解,他约了我们五年级家住郭河街上的9个人,晚上,在一个同学家里开会,商量了对付我的办法,商定了发言的内容,发言的人和顺序。
那时,郭河小学也效仿新四军定期召开生活会的办法,每逢周六,都要在四、五年级教室旁边的礼堂内,开一个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大会。总结一周来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事。
一个周六的下午,二年级两个班,三年级一个班,加上我们共四个班,一百多人都到齐了,静静地坐在礼堂的地上。这时,突然地“吴乃华站出来!”听到这一声喊叫,我心中一忑,一时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心脏像打鼓似的‘卟通卟通’直跳。放眼一看,徐模湘站在那边正两眼看着我,原来是他在喊。于是,我依从地站了出去。
这时,教导处吴明若主任来了,他说,会议继续进行吧!于是,按照徐模湘的谋划,几个人都发言了:“吴乃华瞧不起老师,演戏老演主角。”“吴乃华自高自大,老考头名。”“吴乃华唱反动歌曲。”“吴乃华贪污,收受人家的打发钱。”会场看来很活跃,大家一个接一个地举手发言。但在这四个人发言后,会场骤然冷了下来。吴主任仔细分析这些发言,大都只是些大帽子,很少有具体的事实,还有些事,本来就是学校的安排,并不是吴乃华自作主张干的。过了好一阵子,只见三年级的一个女学生站起来说:“昨天中午放学回家时,他推我。”
吴主任觉得更不对头了,放学,吴乃华只走几十步就到家了,怎么还会到三年级那边去推一个小同学呢?随即问:“谁推你了?”女孩掉过头来指着她同班的一个小男孩说:“是他。”吴主任明白了,吴乃华的问题,并不像会前徐模湘所说的那样,“全校同学对吴乃华都有意见,吴乃华简直是坏透了顶。”
这是本土意识、地域观念在作祟,吴乃华是沔城人,是一场排除异己的行动。随即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作了解释与说明:演戏的主、次角色都是老师安排的,与吴乃华无关,他演主角,这是剧情的需要,这不叫瞧不起老师。考试是要凭本事的,谁平时用心听讲,努力学习,知识掌握的牢靠,谁就有可能考头名,这不叫自高自大。当然,吴乃华如果真有其它自高自大的表现,同学们可以给他指出来,吴乃华应当虚心接受,努力改正。
吴主任掉过头来问我:“他们说你唱反动歌曲,是个什么歌, 念几句歌词听听。”我说:“是曲谱。”并随口唱了几句。吴主任说,“这明明是一首交际舞曲,哪是什么反动歌曲。”
关于收人家的打发钱的事,吴主任问了鼓号队的其它几位同学,得知只是一个过早的钱时,就连忙当大家说:“这是东道主的礼节,仅一个过早的钱,还够不上叫“贪污”。私人办喜事接鼓号队去,是学校考虑到校群关系,是老师安排去的。
你们同在一个学校学习,要相亲相爱,不能这样分你是郭河的,他是沔城的,你们都是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我们中国人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盘散沙,再受外来侵略者的欺负!新中国的未来要靠你们去建设,你们长大后,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好。”吴主任的一席话,把徐模湘说的渐渐低下了头。
在我们五年级学生中,酝酿了许久的一场风暴,终于过去了,一切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