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补充: 易元吉(约活动于十一世纪后半叶),湖南长沙人,字庆之。自幼聪颖,很早就因善画得名。最先他工画花鸟,后来看到了另一位北宋善画花果名家赵昌(活动于十一世纪前半)的作品,深感折服。同时他也认知到,只有摆脱前人的画法习惯,超越古人的所见,方能成为名家。于是他到了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搜奇访古,并且深入万守山区,对猿猴獐鹿等动物作近距离的观察。另外他也在长沙住所后方,开辟假山假水,蓄养水禽山兽,借着小洞窥看它们的动静作息。如此经过长期努力,终能将眼中所见,藉画笔全然表现,同时呈现出盎然的生趣。治平元年(1064)景灵宫建孝严殿,易元吉受召入宫画迎厘斋里皇帝座后的屏风;又于开先殿西廊画猿,不久染疾而去世。 北宋 易元吉《猫猴图》纵31.9公分 横57.2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中,一只猕猴(黄山猕猴),脖子上圈套着粗绳,绑系在地,两只小虎斑猫,结伴路过此地,未加留意路旁这只正闲得无聊的“怪客”,哪知一刹那间,猴儿出手挟持住其中一只,另一只则是惊避回顾。猴性躁急犷悍,在凶蛮中仍有它调皮的一面,尽管被人圈绑着,行动受限,却也无法阻挡住活泼捣蛋的本性。被它环抱在怀的小猫,侧脸瞠目,惊惧地张嘴直叫着,已走避至另一侧的小猫,全身拱起,充满警戒的形态,回头对着顽猴怒目嘶叫,猕猴却是神态自若,鼓吻闭唇地斜视着,一副你奈我何的神气顽皮模样。 传 南宋 毛松《猿图》纵41.1公分 横36.7公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毛松,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一作沛(今江苏沛县)人,善画花鸟四时之景。他的这幅猴画在表现上非常出色,超越了单纯的写实,在众多的宋画当中亦堪称名品。据说所画的是日本猴而非中国猴。作者在褐色的底色上,利用金泥所绘线条的交织,表现出绒毛的光泽。又以细腻的笔致,表现其面部的皱纹、嘴势、眼神以及爪足。 猴与猫分别是“侯”、“耄”的谐音字,有封侯长寿之寓意,因此这一题材的绘画是宫廷艺术中的常见吉祥题材。 宋人《枇杷猿戏图》纵165公分 横107.9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幅中二猿,一只坐在干身上仰颚凝望,另一攀挂枝梢,调皮地来回摇晃,还又回头观望。二猿对看,情趣顿生。画家不但成功的捕捉了此二猿的神态和灵性,更精准描绘了黑猿的外貌及身躯。如此能体物之生、传物之神,这是侧重写实的宋人,在画作中所能呈现的特色。本幅中二猿黑黝黝、毛茸茸的毛皮触感,让观者似乎伸手可及。画家用墨的功力,实为一流。此外石头的坚硬、树干的斑剥、枇杷叶的翻折,也都描写真实,用色精致,这幅画确为宋画中大幅无款的精品。 宋人《三猿捕鹭图》纵24.1公分 横22.9公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件作品描绘山野古松上,猿猴恶作剧地掳住一只白鹭,另一白鹭在上面焦急万分。黑猿与白鹭的颜色对比也突出了它们之间的紧张关系。画家着重刻画瞬间冲突的情节,艺术处理十分神妙。宋代花鸟画中已采用谐音寓意的手法,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意愿,猴与“侯”、鹭与“禄”谐音,寓意官职爵位,带有加官进爵、禄位高升的吉祥寓意。 宋人《蛛网攫猿图》纵23.8公分 横25.2公分,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旧题易元吉,画中左面枇杷树上一只黑猿悬在枝子上,右手握牢身子上方的枇杷枝;舒展的左臂伸出去去抓对面枇杷枝桠上挂起的一面蛛网。古人以蜘蛛出现为喜事的征兆,汉代即有“蜘蛛集百事喜”的说法,因此这幅画含有吉祥寓意。
宋人《猿猴摘果图》纵25公分 横25.6公分,故宫博物院藏 深山野林中,黑白二色的三只猿猴攀援栖止于树枝上。其中两猿相互逗趣,另一猿右臂抓着树枝,左臂摘取红果,其贪婪、欣喜之态刻画得形神兼僃。点景中枯黄的树页、红色的果实,以及丛生的小草和细竹,不仅打破了山石的呆板,而且渲染了秋天萧瑟的气氛,从而增添画面的自然之趣。作者用精湛的笔墨描绘了猿猴茸茸的细毛,灵巧活泼的动态以及老树的虬枝和枯页,充分显示了画家表现大自然的深厚功力。图中山石用小斧劈皴,枝页用双钩填色,笔法精工巧丽。 宋人《猴侍水星神图》纵121.4公分 横55.9公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猴侍水星神图》是一幅道教人物肖像画。画中这位体态丰满、倚于榻上的贵妇,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星神。她右手执笔,左手握纸,正在凝神沉思。而在她身旁,一只小猴子双手高举石砚,等待着妇人着墨。妇人神态淡定,小猴则机灵可爱,流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神韵。由于没有落款印章,这幅绘画的作者很难确定。但其绘画风格与中国南宋著名佛教造像画师张思恭的绘画风格如出一辙。
其他宋代前图片选:
附: 宋画的另一种极致
待续 顾绍骅于二〇二〇年二月二十八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