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的支持!
刘松年,浙江杭州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曾经连续担任宋孝宗、光宗、宁宗这三朝的宫廷画师。刘松年简介中,第一个吸引众人眼球的地方就是他的在世时间。大约出生于1155年,死于1218年,只活了六十多岁的刘松年却是南宋三代皇帝的宫廷画师,这不得不令人感叹一番。说到刘松年简介,就不得不提及刘松年的别名。刘松年又被称为“刘清波”、“暗门刘”,这些别称皆和他所居住的地方有关系。刘松年当时居住在清波门,所以被称之为“刘清波”。而他之所以被称作“暗门刘”,则是因为他所居住的清波门又有另外一种叫法“暗门”。因为受居住环境的影响,所以刘松年的作品也多以《四景山水图》、《溪亭会客图》等,江南的山水风景为主要题材。刘松年工山水人物,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画风笔精墨妙,变雄健为典雅,水墨青绿兼工,着色妍丽典雅。山水画风格继承董源、巨然,清丽严谨,着色妍丽典雅,在技法上刘松年变李唐的“斧劈皴”为小笔触的“刮铁皴”。刘松年的成就中,最璀璨闪亮的莫过于,世人将他和李唐、马远、夏圭这三人齐名,称他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卷绢本 设色每幅纵41.3厘米横67.9至6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景山水图》分四幅绘春、夏、秋、冬四景,描绘了幽居于山湖楼阁中的大夫闲逸的生活。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画作有李唐之风,精致绝妙,同时又有董源之韵,清新典雅,妍丽而又不失严谨。一时间,众人纷纷膜拜他的作品,模仿他的画风,甚至画作题材都学习刘松年,选取园林小景,山明水秀而又小巧玲珑。也就是在他的这种旁人所不能及的强大影响力之下,江南山水成为了南宋时期的山水画中的主流。这也可以算做是刘松年的成就之一。《四景山水图》画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结合界画技法,精心构建庭院台榭等建筑,工整精巧,或富丽,或古朴。山石以小斧劈皴法出之,苍逸劲健,行笔设色严谨而注重法度,画中人物虽小而形神完备。整幅作品面貌古朴,笔法精严,极富南宋画院作品的特色。临安(今浙江杭州)作为南宋都城所在,高官显贵们的庭园别墅建造甚多,刘松年身为画院画家,长年生活其间,描绘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此图立意于表现士绅官僚优裕闲适的生活,画家的注意力从山川自然的野韵转移到人工营造修饰的景物,这种题材风格的转变,从侧面反映出南宋时期,一大批无心复国的官僚们,专注于享乐的生活态度。正如诗云:“暖风薰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四景山水图》以大、小斧劈皴兼或同用,再加以水墨渲染,发展了水墨淋漓嶂尤湿的特点。因为刘松年画树石间接从李唐吸收了北宋人钩斫皴点的笔意,较之马远、夏圭更显得厚实严谨,不那么放纵。特别是这一图卷,结合界画楼台、桥梁构筑,不宜与疏放之笔出之。比较起来,春、夏、秋三景颇多点染,远处没骨烘托,近处水墨融合,近似马、夏,具有明显的时代新风。冬景一幅则笔盛于墨接近李唐,其中不少竹叶兼用双勾,很少渲染。特别是苍松枯树,处处见笔,格外挺劲有力。画面中亭台楼阁的安排和勾描,也颇费经营,在这方面可以说画家充分发挥了他的专长,许多穿插变化,莫不井井有条。想那些通体窗櫺隔扇式的暖阁建筑,现今也不多见了。杭州有许多园林式的庭院别墅,当时京都所在,相必更甚吧。可见画家绘制这本四景图卷,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界画传统,而且还有现实景物的认真摹写。刘松年是杭州人,而且又是画院中人,不但对西湖景色极为熟悉,就是对那些私人的园林别墅,也有条件去接触,可以说是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完美的艺术创造。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之春景:踏青。春花烂漫,杨柳葱翠 春景作品画堤边庄院,桃李争艳、嫩柳成荫,湖上水汽迷蒙,“雾锁烟笼”使得画面中的远山模糊不清,这样就突出了中景楼阁的秀美,园中的绿树桃花正是春季最有特点的物象,出园门有一小桥,溪水从桥下缓缓而流,溪边的水草开始渐渐地泛绿,恢复了生机。重楼深院掩映于林木山石之间,宽敞而幽静。近处的几株垂柳占据画面的左下方,形成向内的动式,在柳树下,有踏青的人群,边谈笑边行路,正象是古诗中所表达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云满山头树满溪,春风浩荡绿初齐”、“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绝妙意境。一个春暖花开、生机盎然、心情舒畅的美景通过刘松年的这幅作品呈现给了观众:生机活泼的画面映射着诗心飞扬的灵动。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之夏景:纳凉。夏木浓荫,碧荷点点 夏景作品画湖边之水阁凉亭,傍石坡而望远山,庭前点缀一湖石,水面浮起出生的睡莲,四周花木丛生,高柳浓密;石砌凉台,围以栏杆,画中“古木遮天”近处山石锁住画面一角,各种山花野草竟相斗艳,中景有一台,台上筑有一水阁伸向湖中,扶衬以木桩梁架,颇有西湖十景中白堤上的“平湖秋月”之境。主人在阁中纳凉,旁有侍者伫立。观远处树木遮天蔽日,院中繁花盛开,湖中睡莲烂漫,多么美妙的夏季避暑之地啊!作者通过鲜明的物象充分的对夏季进行了深入刻画,使人如身临其境。在炎炎夏日,坐在树阴下,观赏湖中莲花,近水幽亭,是何等惬意,心境清凉啊!使观众在绘画外似乎也能听到知了的高亢鸣叫,感受湖面拂来的阵阵微风……,可见在南宋时期,文人画家对安逸清闲的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之秋景:观山。秋高气爽,霜叶尽染 秋景作品画老树经霜,朱紫斑红。庭院环绕以树石围墙,有小桥曲径通幽,与外部湖山景观相隔离,似乎有遮挡秋风之意。“天如水色”湖水与天色浑然一体,人在其中居住若如仙境一般,透过树木与山石的空隙,几间屋宇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中,庭中窗明几净,有一高士独坐在屋内,一派闲情逸趣,不减文人半点雅致。远望窗外丛树渐露霜红,一丝秋风,半卷寒意,在天将秋飒中是否也感觉到南宋王朝此时的风雨飘摇呢……。桥边栏杆处一孩童似在园中戏水,又或正在给水煮茶吧,画面中有两座小桥分别在园门的内外,两桥结构各不相同,使人在进出园子时有着不同的玩味、不同的感受,可见画家在绘画中又是何等的精细入微,把这些细节都完美的表达在画面中。正是李白诗中“秋色无远近,山门尽寒山”的化人意境啊!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之冬景:赏雪。山裹银装,万籁俱寂 冬景作品画湖边四合庭院。高松挺拔,蒼竹白头,尽现松竹不畏严寒,坚挺而立的高风亮节,这是否也是画家在时局飘摇中自身的一种处世态度与立场观点的象征呢!我们自是不得而知。远山近石、地面屋顶,也都覆满厚厚积雪,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水浅沙平、借地为雪、清新空明的冬季景色。后庭一女子掀帘侧身向外探望,似怕寒风侵袭,又被雪景所诱,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尽显于这半含半露的身姿中。而院外桥面上有一老者,撑伞骑驴在寒风白雪中踯躅前行,前面有一侍者导引,是感动于这冰雪的生动而要去踏雪寻梅、寻诗觅句么!倾心于自然的感动、浪漫着文人的豪情!纵然是风雪交加、严寒凛冽也阻隔不了心中那份美的热望…… 刘松年在创作《四景山水图》时,对四季细致入微的观察,是赋予人性化的观察,把面前的物象注入了人的性格,赋予作品更多的情感因素。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提到“画花果草木,自有四时景候”。唐代的王维在《山水论》中指出:“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清。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蔟蔟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四景山水图》在春景的描绘中,柳树、桃花、小溪、青草是春天的使者,在和煦的春风中舞动暖阳;在夏景的抒写中,山花、野草、睡莲仿佛正吟唱着夏日盛歌……;在秋景的感受中,斑斓的树叶,随风渐舞,仿佛在留恋那枝头的最后一点清凉……;在冬景的记叙中,房子、小桥、树石、远山,苍苍茫茫,在寒冷萧瑟中劲挺如桩……。四张作品中,人物的着装和动态都很符合画面中的气氛,特别是在冬景中的人物,在寒风中的颤栗,刻画的惟妙惟肖,生动自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刘松年 《瑶池献寿》立轴 绢本设色 纵198.7厘米 横109.1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瑶池献寿图》描绘了仙山楼阁的神仙世界,是当时上层社会的做寿喜庆场面。人物的用笔细劲畅利,神态生动。画山石以刚硬的线条勾写形体,加斧劈皴,用淡墨横抹,显得浓厚的线条突出。图中的松树也较为突出,松针先以墨笔疏疏画出,再以草绿色间点、复勾。全画构图饱满而丰富,人物与树石穿插自然,充满着幽静雅趣。 宋 刘松年《秋窗读易图》绢本设色 纵26厘米 横26厘米 辽宁省博博物馆藏。 画面表现的是读书的场景。水畔树石掩映之下,书斋门窗敞开,主人在窗前展卷沉思,一书童在门外侍立。景色清幽,主人儒雅,童子恭敬,各尽其态。房屋、院落、树木、篱笆墙,都是精工细写,一丝不苟,将秋天的氛围渲染得恰到好处。一片湖光水色之外,更有远景的山石隐现。山石的画法明显是学自李唐,先用健朗的线勾轮廓,然后施以斧劈皴,精巧、有力,青绿设色,杂树用夹叶法,这些都是典型的南宋画法。但细读之下,却也不尽然。《秋窗读易图》同时呈现出另一种风貌。我们拿这张作品和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做比较,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四景山水图》画山石用斧劈皴和淡墨渲染,具有刚硬的特点。树的弯曲,用笔偏于方折,远山仅画一角。虽然画面的总体感觉上是湿润的,但具体景物却是干裂的。再看《秋窗读易图》的山石画法,很明显地具有董源、巨然的风格——长披麻皴的运用和具有江南柔美的韵致。另外,从树木、苔点、远山、秀水的画法中,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一种萧散和淳厚,这又具有元人的绘画风韵。总体而言,《秋窗读易图》较之《四景山水图》,硬朗之风略逊,而优雅、闲适之气则胜之。从这个意义上讲,刘松年的作品突破了时代的风格,以典雅、秀丽的风貌预示了元代山水画的走向。虽然元代山水画的一个典型的特征是排斥南宋绘画传统,但刘松年绘制的这件作品,正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元代山水画家或者说南宗山水画家将反对的对象集中在马远和夏圭上的主要原因。
刘松年 《十八学士图》一套四幅 台北故宫博物院 琴棋书画与文人雅集——刘松年《十八学士图》一套四幅传世至今。这四幅作品都是立轴作品,画家在作品上描绘了“十八学士”们的雅集生活。在介绍这幅作品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白“十八学士”都是些什么人。这对于我们解读这幅作品是相当重要的。所谓“十八学士”,实际上是十八个文采飞扬的大知识分子。只不过,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十八学士”有其专指。说到这段历史,我们必须回溯到唐代初年。唐太宗李世民还是秦王时,他在首都长安建立了文学馆,网络了一些人才。历史上将他们称之为“十八学士”。这十八学士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隋朝旧臣,有的是皇族,有的是天下著名的儒家知识分子。李世民将他们网罗在一起,大抵上有统战工作,安定不同政治意见和天下知识分子之心的的意思。这十八学士分别是:房玄龄、杜如晦、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姚思廉、蔡允恭、颜相时、于志宁、许敬宗、苏世长、李玄道、薛元敬、薛收、李守素、盖文达、褚亮、苏勗。这十八学士在讨论日常的文史研究话题之外,也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智囊团存在。他们协助唐太宗处理政务,给太宗皇帝出谋划策。这十八人中,有不少人的名气非常响,并不仅仅只是十八“学士”而已。比如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个人都是唐代初年的名相。他们追随秦王李世民夺取天下,后来又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历史上称之为“房谋杜断”。再比如虞世南,他是顾野王的学生。他的书法造诣登峰造极,与欧阳询、褚遂良和薛稷合称“初唐四杰”,是唐代时期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唐初十八学士这一历史,传到两宋,已经成为了典故。宋代的文人文化本就很发达,北宋时期苏轼、黄庭坚、米芾、王诜一类的文人高士,就时常进行文人雅集活动。这些雅集活动大多不可缺少琴、棋、书、画四样东西。此外,歌舞曲艺、古玩彝器、诗词歌赋、饮酒美食也都成为宋人文人雅集时候所常见的内容。相比唐代时期的文人雅集,宋人雅集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刘松年这一套四幅的《十八学士图》正是借用了宋代文人雅集丰富的内容,却使用了唐代十八学士这一历史人物典故。其实是一幅地道的穿越作品。不过,刘松年还是比较真实地按照唐人衣着进行描绘,不论人物面貌如何不同,他们的衣着却是唐人模样。琴、棋、书、画无疑是这套作品的最主要内容。图一所表现的正是“琴”这一主题:画面中央的方桌周围,坐着四位文士。画面左上方的假山石一侧,站立了一位文士。一共五人。这五位文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侧对观众的这位小童身上。从他的装束和他在画面中造型的大小来看,他应该只是个仆从小童,而不是画面要呈现的主要人物。中国古代人物画有这样的构图习惯。画家通常将要表现的人物突出放大,而周遭人物则做相应的缩小。这里也是这种情况。这名小童正在将置于案上,包裹着的古琴取出来。相比,取出之后,这五位高士中的某位或许就要去抚琴演奏一番了。画面的左下角盛开这鲜花,还有两只孔雀,加之假山、盆景,这种环境着实一派富贵文士之家的雅集之态了。图二大树之下的榻上坐着三位文人,旁边则侧坐着另外一位执扇文人。这四人的眼光全部集中在画面正中的棋盘上。围棋在中国古代极受欢迎,尤其是士大夫阶层非常喜欢这一活动。中国人认为,围棋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一个人下棋的思路,也体现了他对于生活和处人待事的态度。唐代围棋盛行,并且也已经有成熟的规则和套路产生。这四位学士,纹枰论道,一派休闲之后,黑白之间早已杀机腾腾。这是思维的搏击,智慧的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