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北京
- 精华
- 16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 积分
- 2860

IP属地:北京市
|

楼主 |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1-28 16: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是隐含的,画是外表的;因此,无诗不成趣、无画不解情——诗情画意是相得益彰。著名书画家陆俨少生前有句名言:“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作画,诗书画三者统一,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画家。”又云:“窃以为学画而不读书,完全缺少营养,流于贫瘠,而且意境不高,匪特不能撰文题画,见其寒俭已也。(意思是:自己认为学画而不读书,就像人一样缺少营养一样,停留在非常贫困的状态,而且意境不高,特别是不能撰文题画,可以看到他的学识太少了啊。)”
创作本是激发情感、抒情的趣事;画家的长期自我修养与生活的直接启迪相碰撞,而发生会像火石一样闪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这就使艺术灵感随之迸发。生活既是画家的地狱又是他们的天堂;在中国画的创作上,也应该灌注“中和”精神:即是不偏不倚,融合各个方面的修养于一体。
具有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的“画外功夫”源自于生活的千锤百炼,画外功夫即为画者卓而不群的自我完善,它参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对作品进行“灵”的渗透。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多地强调了笔墨运用,而忽略了艺术家的修养工夫。而后者恰恰对作品起着决定性的、主导性的作用。人们在谈论艺术创新时,也常常着眼于形式方面,而未把艺术境界的创造放在首要位置。
笔者认为境界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才是艺术家艺术追求的根本。固然,境界要依托于笔墨,或者说寓于笔墨之中,境界要在笔墨中得以体现。但笔由心使,墨由心化(技法是由画家情感支配的),境界是艺术家丰富的修养以及心灵顿悟在艺术作品中的闪光和体现。画家绘画作品格致的雅俗高下,也和画家之人品修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欲求修养之提高,素质之升华,大量的读书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必不可少,还要去掉“急功近利(急需要成功和获得利益)”的欲望,所谓“无欲则刚(没有过多的要求则可以更加完美)”,尽量做到无名利牵绊,那么其艺术创造当可驰骋自在之境也。唯有悟出传统文化之真谛,得到和自然造化之神韵,方可以柔翰出写精神,凭墨彩自由抒发胸怀,也只有博采众长(学习众多的艺术家所擅长的),才能厚积薄发(积累多,而通过比较少的技法表现出来)。
中国画还非常注重“品味(人对事物观点态度)”,犹如人品(人的道德观点和行为)一样,对于举止粗俗、谈吐低级、卑躬屈膝是没法与举止斯文、谈吐风雅、重信守诺的人相提并论;没有传统文化底蕴中国画只是肤浅的“笔墨造型”而已。正如“数码照片”比任何绘画作品都要“真实”,为什么大师的艺术作品与数码照片不能相提并论呢?如同人文性与机械性不能相提并论一样。同理我想:大师的作品也不能与画匠的作品相提并论是一个道理吧。人们还是愿意悬挂中国画等艺术品;是因为在这些艺术品里有更多的“人文”的东西——文化积淀;从而也提高或者提升了这些艺术品主人的文化品味。
中国画家是用“澄怀观道(艺术是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挖掘心灵中美的源泉,实现“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胸襟坦然,脱净尘渣,完成那审美的人,提供审美的主体条件。并且有‘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这样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的宇宙观来认识世界,体察万物,写胸中逸气,求得一种心灵的解放。中国画是理想的、浪漫的,是画家集中把大自然的美,通过艺术“提纯”的“反映结果”;而“诗情画意”更是突破了时空上的束缚,将视觉艺术转变为精神追求,开启了人们对真、善、美(理想世界)——“世外桃源”(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情画意是灵动的、是“有生命的”和不朽的;他根至于每个喜爱中国文化的人们思想之中。可以说,每幅字、画都凝结着民族与时代的心态,积淀着民族精神的文化层。作为艺术,作为中国人心理意识结晶的书画艺术,就更不待言了。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欣赏书画艺术。它是如此的丰富而悠久,精致而又神妙!要理解与感受神秘的陶绘,狞厉的青铜纹饰,静穆的佛像,意在笔墨之外的文人画和高度抽象、流动的书法点划结构,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中国画的发展是全民族的事情,“诗情画意”会成为中国画发展的目标。希望我们喜爱和从事中国画的人们积极关注和支持中国画的发展。
请记住:越是传统,就越具有民族性;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而诗 、书 、画(三绝)溶为一体的“诗情画意”是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延续性有赖于中国书画家的创造性和瞻前顾后的弘扬国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