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16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 积分
- 2860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

楼主 |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3-1-23 14: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创造力的缺失:
我们的书画工作者(爱好者)从学生时代就养成只注重分数(结果),使学生们养成“只重答案而轻过程”的习惯.从而抄袭之风,日趋盛之。只要“得数”(答案)是正确的,不管采取什么手段都行;故尔有了“为答目的,不择手段”的名言。自己怎么就不能想想办法,“玩点新花样呢”?成人以后,就去制造仿冒的伪劣商品……;
再则古往今来,人们只知道不能忤逆或怀疑“上面”(权威)的指示(命令)。也就成了“下面”只能机械的执行,养成懒于思考,懒于追求科学(最佳)的精神……养成 “唯长官意识”与“唯命是从”的“奴性”;或“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即:一方面是不容你去思考;另一方面也是懒于思考(只需执行)。
因此,创造力或创新精神特差。这样就导致在中国画的创作上,要么复古,要么盲从:所谓发扬传统本身就意味着发展与变化,没有变化的继承是固守陈规,而不是发扬。作为一个画家坚守古法,不再创新,充其量是个画匠,不可能在艺术上取得大的成就。所谓传统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发展中得到发扬,转而成为后人之传统。然而恰恰在这些画家中另有别类,他们以陈腐混浊的保守意识,面对早已失去艺术光泽的陈旧传统技法孤芳自赏,同时又充满妒忌地望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画作品,不论好坏与否,一慨予以排斥,他们这种心态除了是对中国画的发展毫无认识之外,就是一种庸人之表现。
我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指出:“人有学为鸟言者,其音则鸟也,而性则人也;鸟有学为人言者,其音则人也,而性则鸟也。此可以定人与鸟之衡哉?今之为诗者,何以异于是?不出于己之所自得,而徒窃于人之所尝言,曰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某句似某人,某句则否。此虽极工逼肖,而已不免于鸟之为人言矣。”(解释为:人有学作鸟的语言的,他的声音象鸟,而本性还是人;鸟有学作人的言语的,它的声音象人,而本性仍然是鸟。这就可以划定人与鸟之间的不同特征了。现在那些作诗的,又有什么和这不一样呢?他们不是出于自己所体会感受到的,而只是从别人那里剽窃已经说过了的东西,并且标榜说这一首诗是什么体,那一首则不是;这一句象谁的,那一句则不象。这样的作品即使摹仿得极其工细、极其近似,还是免不了象鸟在学人说话一样。)法国著名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说:“世界上有多少艺术家,就有多少种素描与色彩。”就是每个画家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雷同”。
二、西化:
“中西结合”的出现也反映出了近百年来中国人对自身拥有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与偏见,这造成了中国画家艺术理论上的混沌,从而产生中国画发展的徘徊。在对待“中西结合”的问题上,忽略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各自的特性,未看到绘画艺术与科学技术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领域:即绘画属于社会科学,而科技属于自然科学,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绘画艺术具有民族性,其本身就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离开了本民族的文化,绘画就失去了艺术灵魂与艺术价值。
中国画若离开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中国画存在的意义。以哲学观来认识,中国有中国的哲学,西方有西方的哲学,这是两个不同的哲学领域,其哲学观截然不同。当一种认识方法进入到高层次时,所触及到的根本是哲学问题,尤其是属于社会科学的绘画艺术,在研究其发展与创新问题时,必然会触及到本民族的哲学观,更何况中国传统哲学中本身就存在着中国画的发展理论与规律,这是西方哲学与科技根本不可能代替的民族个性与文化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