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顾绍骅

顾绍骅对中国画的认知、创作、发展的浅识(系列)论文

[复制链接]
来自
北京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3-16 17: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主线是:主客观和谐统一,将个体、自然、社会、宇宙融为一体的艺术观。在中国哲人看来,自然世界“和”的原理,不仅适用于“大宇宙”,也适用于艺术的“小宇宙”。同理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色彩本身就是宇宙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没必要“委屈”着作为模仿、象征他物的中介。所以画家使用色彩就不是为了去模仿或再现他物,而是整合画面诸要素,力求形成与“大宇宙”之“和”相同构的画面审美特征。因此画面上的色彩功能就不能被视为物理意义上的光“色”,而是融于画面整体的功能意义上的“韵”。天地哲理似乎潜藏在这山水之间。阴阳五行说把自然万物概括为五种基本元素,所以古代的中国人坚信外界自然与自己的身体一样结构相似、灵性相通,于是就可以用意识和理解来画出那些活的有灵性的造化之物。简单的中国画里面就蕴含了极深的人文体验,是画家的精神内核与自然灵性的结合,所以“水墨”并非仅仅是“水墨”。
中国文化中的“五色”就不能理解为五种具体的符号了,它是宇宙“无限”的色彩载体,并且,“中和”(中庸)——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即“正道”——“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极端,平和等思想也统领着我们的审美;追求淡雅、超然等,不拘限在“具体事物”上。从这一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绘画自盛唐时期画面的“金壁辉煌”逐步转向以“墨分五色”为“上品”了。因此,历代画论在谈论绘画色彩时,很少兼及条理清晰的色彩观察、表现讲解,多是论述敷色技巧。这也正是中国绘画传承的一大难点:语言形态的模糊界定造成对语言本身理性探究的含糊,必须要有相当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体悟,必须要有相当的笔墨功力才能驾驭。
中国水墨色彩的产生,以“六法”中“随类赋色”的绘画原则来看,水墨画家只是把纯然的五色——“青、赤、黄、白、黑”作为视觉立足点,在此基础上宏观观察,透过色象之表,揉和色相之质,从而做到从“眼中之色”到“心中之色”再到“画面之色”的转变。水墨画家面对自然景物生成的“胸中之竹”就是其个体对客观事物宏观观察,透表捉质后产生“灵感”,再与其文化背景揉和前人经典作品图式并结合其绘画功力而形成的综合意象。理解力是一种很神奇的力量,它完全可以左右我们对外物的视觉感受。“色是光之母”。
谈到色我们就会联系到光,西方人关注物象的“外光”特性,而中国古人关注的却是物象整体的内性,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使中国人排斥了对光线的敏感:认为光线照在物体上所投下的阴影明暗只是转瞬即逝的偶然,是毫无疑义的事物。他们认为只有事物核心才埋藏着“心灵性情”,而这“灵性”借助来自主观感受的“心目”之光来显现。绘画有时远比我们的视觉神经更接近我们内心深处的理解。
当色的功能超越基础视觉而上升到对宇宙生命意蓄的内在把握时,就把人类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了。谢赫六法中“随类赋色”的“类”,就不是西方绘画中的同类事物的固有色,与单一事物的表面色彩无关,而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归类和整合画面意境的色彩和谐。中国绘画的“墨分五色”正是这一点的有力体现。
与西方直接摹仿再现自然色彩,把精神和人的主体性最终归结在一件非常像样的“作品”上不同的是,中国水墨色彩突出了文化上的功能特征,它秉承的是大宇宙整体意义上的动态和谐原则,注重主体的独特感受:想象、灵感、感觉、幻想……,“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山水诀》)。以个人心灵体验与外在宇宙感悟交相互融而生成审美意境,这远比完成一张完整的画要重要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3-20 10: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若即若离、似与不似、定而未定的高度灵活的“诗性”语言,观者借此与画面保持了一种灵活自由的关系,在这种若即若离的审美境界中大脑享有着充分自由的活动范围,能够与那未被清晰描述的画中自然之物产生互动,弥补画面没有言明的开放意境。而其更伟大之处在于,对于同一幅水墨画,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会有着不同的互动感受。拥有一颗“诗性”的心灵尤为重要。
自然是一个大的生命系统,是一切生命的心源,它以永不停息的运动为生命形式。宇宙间一切生命形式的共同特征就是有节律的、新陈代谢的、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运动。“逝者如斯”,日月常新,中国画是人的生命与自然地生命融合的产物,也是一个生命系统,谢赫德“气韵生动”说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中国画艺术生命的奥秘。所谓“生动”即是生命的有节律的运动,“韵”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所产生的美感。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韵”就是艺术美,就是艺术的生命。一种朴素的美学观认为生命是美的,而一切艺术之美皆来自于生命,来自主体、客体和本体的生命。画中的韵律,不仅与自然、与作者的生命节律呈同步谐调的状态,还与观赏者的生命节律同步共振,这就是中国画之所以能够移性怡情、美意延年的契机。
如今,中国画如何走向更加成熟和完善,如何首先在中国立足生根,赢得广大的观众(它不应像西方的前卫艺术那样只有极少的观众),关键是创造现代的绘画语言。这种绘画语言不但要求富于独创性、内涵传统文化底蕴(诗情画意),而且要求能为多数观众欣赏和接受。这样的绘画语言既不能从传统绘画中直接承袭,又必须从传统绘画吸取养料,特别是传统绘画中的笔墨因素,这是连接传统的坚强纽带,这也是传统绘画中审美积淀最为丰富、最富生命活力的因素之一。
同时,现代的绘画语言还要不断地从现代生活中吸取养料以及运用现代的表现手段等等。当代中国画多元结构的形成既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交融的作用力在中国画领域所引起的深层变化,也反映着当代观众的多种审美需求,因此,这个多元结构不但会长期并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着多元互补的性质。从当代中国画坛的现实情况中不难看到,这个多元结构是在互相比较,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取的相互作用中此消彼长地向前发展着。如今,中国画是从现代中国土地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审美对象,应该具有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又是个性鲜明的特色。
美的本质在生命里或本能地、或自觉地走向自由的过程中,是由审美对象引起审美主体的感觉内的快感;是生命向着自由方向发展中的感情愉快的现象。中国作家钱钟书在《围城》中的一句话“城里的人向外突围,城外的人向里冲”;文化不同会引起审美的不同。审美的单一性和多样性,是互补的。
虽然文化艺术从总体上是丰富多彩为好,但人类的文化生活,在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内容、特定的项目上,从习惯、信念、生理和心理等上,都要求审美的固定、稳定、单一、纯洁。例如:升国旗的仪式,是不能天天创新的;每天练那套一百零八式的太极拳,选的地点、方向、每个动作、意念,都要求相对非常稳定的。所以,创新与保守,都要恰当,才有美感,两者都有其妙用,不可偏废。任何一种门类的艺术,不可能、也不可以是绝对的“纯种”,它总会要受到或这或那的影响;她们之间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相互渗透着,相互弥补着……,直至现在;而从其长远的发展来看,这又是必要的。特别是处于当今开放,多元、蓬勃发展的时代,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本民族的文化复兴与壮大,这是对数千年的悠久文化传统传承和发展的重大责任。
两种绘画事实上反映了不同文化、审美、人文背景、价值取向的不同;两种绘画各自有其特性,都是人类精神文化宝藏,我们必须尊重和继承。这些,如同“铁路钢轨”并列而行,虽然,在技法上可以互相借鉴,但是二者不可取代(替代)。经济昌盛必定文化繁荣,“百花齐放”欣欣向荣,艺术类别“枝繁叶茂”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它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他们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画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的。它比小说、诗歌显得具体形象更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取材上更为广泛。所以,绘画是整个美术以至整个艺术门类中特别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世界影响极其深远。
中国画艺术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古往今来,它一直在向前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虽有时狂暴湍急,有时滞流平缓,但从没发生断流,它一直在发展中向前、向前,终于汇成今天这样一条浩浩荡荡的艺术大河,中国画的发展中凝聚了多少代画人探索奋斗的结晶,这需要每一位有志于中国画传承、发展者,从中求索之学者所需要珍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3-21 09: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搞艺术的须有一颗“海纳百川”与“众生平等”的气度及包容心,尊重和善对每个艺术门类。这些是中、西文化发展的结果,因此,各自都有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她们都是不可替代的;否则,是伪科学。
长期以来,我们思想受到科举制度或应试教育模式等等的束缚,以至于思想僵化、不敢创造——常常拘泥于古人的“程式”里面或者机械模仿,或崇“写实”风格而贬写意风格排斥现代主义风格;殊不知:“艺由心生、情为主导,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年青的世界钢琴大师郎朗,在2012年2月13日作客CCTV《艺术人生》时说:艺术(音乐)不是机器,因此,需要情感的交流、激情的迸发,人文思想的交融……;
元代画家倪云林自论画云:“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我认为绘画者,不过是创作激情(兴趣)来了,很潇洒、很轻松地任意用毛笔,不要求形似,借绘画来抒情、发泄、自乐。”)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陈师曾说过:“殊不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否则直如照相器,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艺术邪?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写性灵,发表个性与其感想。艺术之胜境,岂仅以表相而定之哉?”(“殊不知画之为物,是负有灵性的生命体,是思想的生命体,活动的生命体;不是器械、物品啊,也不是单纯的物品。否则就像照相机一样,千篇一律,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怎么能以别人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呢?这样怎么能以艺术为重点研究对象呢?一个好的艺术工作者,就是在陶冶、抒发、挥写自己的性灵,发表个性的东西和感想。艺术之胜境,又怎么能因为作品的表相(外貌)而定出好坏呢?”)
所有的画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再现客观对象上,而画家本人却做了模仿自然的奴隶;这是没有必要的,除非是刚入门的学生。画家要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塞尚则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完全依靠自己独立的观察进行创作,有意识的地将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正是由于塞尚这种绘画的主观性改变了整个西方艺术的进程,对他以后的艺术家产生了观念上的震撼,这种震撼导致了艺术思想的全面解放。可以说,现代艺术起始于塞尚。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3-28 15: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塞尚这种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为后来出现的现代油画流派提供了引导,所以,其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综上所述:我们更加理解:“西画近建筑(理性、直观的),中国画近文学(感性、朦胧的)”——蔡元培语录。即:西方的绘画近似建筑一般的理性——写实性强,偏具象;而中国画是近乎文学作品一般的个性强烈,艺术化的客观事物——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是情感的宣泄,偏抽象。因此,两种绘画在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表现形式上等等,有诸多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
中央美院教授赵力:中国艺术品得到国际认可必须一方面具有国际性,一方面具有本土性。所以这是非常有难度的。目前,国际艺术市场也在寻找真正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作品和艺术家。艺术家要加油!
职业艺术家,批评家王南溟说:“好的东西都在向其他好的经验学习的基础上发展的,这个很重要,我们需要这样的模仿阶段,只是说,我们同时需要有新的思考,但波洛克讲过一句话很重要,当时是针对美国乡土现实主义而说的,他说美国的艺术要在与欧洲的艺术同一条起跑线上才能有美国的艺术,对中国的艺术也是如此,要有全球的学术视野。”
读了当代艺术批评家朱其的《中国当代艺术看了想吐》、《徐悲鸿该为写实主义一统天下负责?》两篇文章后,更是觉得我们搞艺术的人“肩负重担”要对民族、对历史、对自己负起时代的责任,创作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不要为了盲目追求“写实性”而复制,一己私利而使得大家“看了想吐”,更不能排斥抽象艺术、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因为现代艺术是西方数百年来的思想文化核心,也是我们这里比较缺乏的东西,西方人凭借这些在技术和社会管理方面取得飞速进步……。
毕加索自己曾经写道的:“坏艺术家复制。好艺术家巧取”。“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句话;这些都是大艺术家的经典语句。是告诫我们千万不要抄袭或者复制前人的作品,否则只有死路一条。由于篇幅有限,加之本人才疏学浅因此只能管中窥豹;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3-30 19: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一:如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昂贵的十幅名画:
1。 2006年11月3日,美国著名的行动绘画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的一幅作品《1948年第5号》拍卖出全球绘画作品最高价,达1。4亿美元(约合1。096亿欧元),被墨西哥金融家大卫·马丁内斯收购。  
1 波洛克的《第五号》.jpg
2。 威廉·德库宁(美国抽象派)的《Woman III》在2006年11月透过私下交易创下1亿3750万美元的高价。
2  威廉·德库宁(美国抽象派)的《Woman III》在2006年11月透过私下交易创下1亿3750万.jpg

3、2006年这幅奥地利著名画家古斯塔夫·克利姆特的作品《阿黛尔·布洛赫鲍尔I》以1。35亿美元成交价被化妆品巨头罗纳德?S?劳德收购。
3. 《阿黛尔·布洛赫鲍尔I》,售价1.35亿美元,作者:克里姆特(奥地利)。.jpg.jpg

4、2004年5月5日,在世界著名的索思比拍卖行毕加索的名画《拿烟斗的男孩》拍出了1。04亿美元的天价。
4 《拿烟斗的男孩》是毕加索1905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24岁.jpg

5、毕加索在1941年为情人多拉·马尔创作了《多拉·马尔与猫》。这幅画于2006年5月拍卖出9520万美元的价格。
5. 《多拉·马尔与猫》,售价9520万美元,作者:毕加索(西班牙)。.jpg.jpg

顾绍骅qq:1072494751 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2

47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5460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3-3-31 16: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4-1 09: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6、这幅《加歇医生的肖像》作者:凡·高(荷兰)于1990年被日本第二大造纸商大昭和制纸以8250万美元购得,打破了当时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6. 《加歇医生的肖像》,售价8250万美元,作者:凡·高(荷兰)。.jpg.jpg
7、《殴打婴儿》,售价7350万欧元,作者:鲁本斯(荷兰)。
7. 《殴打婴儿》,售价7350万欧元,作者:鲁本斯(荷兰)。.jpg
8、《红磨坊的舞会》,7810万美元,作者:雷诺阿(法国)。
8. 《红磨坊的舞会》,7810万美元,作者:雷诺阿(法国)。.jpg
9、 凡高(荷兰)的这幅《没胡子的自画像》于1998年拍出了7150万美元的高价。
9. 《没胡子的自画像》,售价7150万美元,作者:凡·高(荷兰)。.jpg.jpg
10、 《帘子、罐子、盘子》,售价6050万美元,作者:塞尚(法国)。
10. 《帘子、罐子、盘子》,售价6050万美元,作者:塞尚(法国)。.jpg.jpg


从以上艺术品的价格,我们可以看出:绘画作品是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激情迸发与物质世界(客观世界)所规范(“形与质”的视觉效果)而形成统一体;欣赏一幅画,不能单纯看它画得像与不像。我们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上去看,作者是否表现出一种美好的作品,能给我们带来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感。带来情绪上的美好联想。“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而这个“提炼”的程度是反映艺术家与欣赏者的“默契度”与艺术家的知名度。这些说明:艺术品并不是“再现”客观世界(写实的效果)的程度越高,艺术品就越好;而是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和艺术思维前瞻、以及艺术家的综合能力与知名度决定着艺术品的品质。


顾绍骅作于  2012年3月19日星期一


顾绍骅qq:1072494751 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4-14 14: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后感〗
从我啰啰嗦嗦的论文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那就是:现在的“圈内人”都迷失在以“术”求“术”的思维之中,而舍本求末:放弃,或者根本不懂中国画重点是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假如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没有民族特色,那么中国画且不谈“发展”,就连“生存”都是问题;因此“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也许,“诗情画意”今后会领引世界绘画的发展。中国画的艺术价值体现在:1、是笔墨、线条之美,2、是传统文化底蕴之美——诗情画意:
1、笔墨线条之美;
在中国,书写文字的工具,同绘画的工具一直一体不分。一体不分的状况造成了“书画同源”的文化共生的现象,就造成了审美认识上、审美评价上、审美实践上的“解释前理解”——一切中国绘画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实践都要从这个“书画同源”的文化共生现象出发。 “笔情墨趣”是中国书画的慧根所在;而线条表现力正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是画面的骨骼和支柱,以线为造型基础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中国画线条是有形有色,有骨 有神,有气有韵,有情有意的具有高超表现力和强大生命力的线。中国画的线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是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长期的艺术实践,使得线条形式变得极为丰富,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2、传统文化底蕴之美——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是根植在中国人“骨子”里面的文化情结。作为中国画家应该是具备有“书、画、诗、文”的基本功。只是因为中国画是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综艺体”。
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西画近建筑(理性的),中国画近文学(感性的)。”即:西方的绘画近似建筑一般的理性——写实性强;而中国画是近乎文学作品一般的个性强烈,艺术化的客观事物——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是情感的宣泄)。这就是给中国画“定了性”——不需要象西画那样去“解剖‘尸体’、模仿客观物象”,而是追求更高的人文逸趣、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画是画家在生活体验中体味万物的形象,“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画家最深的意趣。石涛认为他的画不象古人也不象今人。“我思我画,自有我在。”好的艺术品都是“有故事的”:这些都需要画家的文化修养和笔墨修炼(技法提升),也就是说艺术品首先是文化品味,然后才是技法、技巧(视觉冲击效果);所以,才有《中国当代艺术看了想吐》的文章出现。 “缺乏主体精神的当代中国画是无意义的。”“无论是官方系统的美术创作,还是标榜为前卫的新潮美术,或是以承传作为目的的传统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三条主线,大家关注的仍是中国画的水墨材料属性而 不是先于材料属性的思想意义。这种思维方式几乎以整体话语的方式波及到所有的中国画领域的理论和创作。当艺术逐渐变得平淡、重复和浅薄,要成为一件完整的好作品、应该直接探索事物的本质,但中国画界似乎有一种企图使艺术平庸化的真正阴谋,无休止的旅游山水、艳俗花鸟、风情人物频频出现在国家奖的长长名单上,艺术成为大众的致愚钝药,艺术家只不过是俗不可耐的庸俗歌手。…从本质而言,中国画本身就是作为语言显现的,它成为一种精神实体。凭借它,整体的价值得以展示,并能成为今天人们能在其中自由思考社会并影响社会的文化手段之一,艺术家也得以因从事这种精神性的活动而成为当代有识之士中的一员。貌似前卫的当代中国画并没有真正产生由内而外的创作,只是平移了作为世界艺术的整体范式,并没有做到语言的创建和对传统以及社会的批判作用,丧失了其作为工具的特殊功能,更由于其胡编乱造的形式语言,而不能真正获得语言的价值。”(摘自:《当代中国画的难局》?作者周俊炜)
“作为口号的“文化使命”,在实施时遇到的问题非常具体,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对文化的理解是什么?需要回溯什么?需要继续学习什么?需要创造什么?……具体到中国的艺术,即使很多已经很富有的人,艺术方面的修养依然很苍白幼稚,对艺术品,或者完全视而不见,或者只关心价格。尤其在当代艺术方面,当新的作品和现象产生时,中国本土的艺术消费者、画廊、美术馆等往往视而不见,无法领会和欣赏其中的精彩之处。当国外的收藏家、画廊、美术馆等意识到这些作品和现象的重要性时,只需低价即可收藏和扶持。然后,当这些作品在国际艺术舞台上被认可和推崇后,中国本土的人们才如梦初醒,花费十倍百倍的高价从国际上把这些作品买回来。即使在当下,类似的现实教训依然一轮一轮的不断发生。”(摘自:《文化使命与产业发展》  作者杜曦云)   

更多的观点交流,请访问我的好朋友为我建立的《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个人网站,欢迎光临我的网站,批评指导!
顾绍骅的诗情画意网站欢迎您!





顾绍骅qq:1072494751 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5

101

主题

1918

帖子

2670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70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3-4-18 11: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16

191

主题

2192

帖子

2860

积分

中尉

诗情画意的坚守者

Rank: 6Rank: 6

积分
2860
QQ

IP属地: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8-29 21: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思雨如梦 发表于 2013-4-18 11:59
欣赏

谢谢您的支持!{:soso_e181:}

2013年顾绍骅最新创作的诗情画意作品选
1、           中国山水诗意画——《会友》
【题画诗】晚风摇竹影,清闲本共君。故人虽薄宦,话别且相亲。
【欣赏】月光、松针、石桌,古道、行人、竹影;傍晚时分,我与挚友用餐后,信步来到儿时玩耍的山道,这里有我们熟悉的松林、竹影,石桌、古道……。我们海阔天空地从儿时的旧事,一直谈到今后的打算等等。挚友在外,虽说只是做个小官,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理想抱负,确实让人敬佩。我们一起滔滔不绝,转眼又是黎明时分;我们依依不舍,却对明天充满期盼……。

会友.jpg
file:///C:\DOCUME~1\Owner\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规格:68×68㎝  纸本设色  2013年5月创作

本诗出处:
《友人见访不值因寄》唐·唐求
门户寒江近,篱墙野树深。
晚风摇竹影,斜日转山阴。
砌觉披秋草,床惊倒古琴。
更闻邻舍说,一只鹤来寻。
《友人寒夜所寄》唐·齐己
通宵亦孤坐,但念旧峰云。白日还如此,清闲本共君。
二毛凋一半,百岁去三分。早晚寻流水,同归麋鹿群。
《友人山亭》唐·殷遥
故人虽薄宦,往往涉清溪。凿牖对山月,褰裳拂涧霓。
游鱼逆水上,宿鸟向风栖。一见桃花发,能令秦汉迷。
《友人话别》唐·李频
论交虽不早,话别且相亲。除却栖禅客,谁非南陌人。
半生都返性,终老拟安贫。愿入白云社,高眠自致身。


顾绍骅qq:1072494751 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