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成揭秘红楼梦(连载)
红楼梦有秘可揭1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假作真时真亦假”——假的见多了,疲劳了,真的也不相信了,这就是“狼来了”的故事。曹雪芹有预见,他的红楼梦今天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大多数读者,一些学者、一些比较传统或者说比较单纯的人,普遍乐道于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故事。但是相当一部分人却从红楼梦中吹毛求“秘”,掀起一股揭秘红楼梦的热潮。这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反感,他们嘲笑揭秘者狂热,说他们是鲁迅先生批评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是如果仅从一牍上来读,简直就是不知所云,如“二十年来辩是非”、 “日月双悬”、“三春”、“日边红杏倚云栽”、“中山狼”、“蠢物”等。有些内容前后矛盾,如:既然秦可卿涉淫,为何贾母又说她“极妥当”,并且说是“重孙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贾母、凤姐对秦钟的入学那样照顾,怎么又说贾府上上下下一双富贵眼睛?妙玉既然用隔年的雨水为贾母等泡茶,怎么后来又说“隔年蠲的雨水如何吃得”?长史官到贾府索要小旦琪官,宝玉称不知,长史官挑明琪官的红汗巾子就在公子腰里,宝玉心下自思:“这话他如何得知?”红汗巾系在腰里是动作,但是宝玉却说是“话”,怎么解释?贾珍花银子为贾蓉买了个龙禁尉的官,怎么第十三回回目却说“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中秋之夜贾母要尤氏回房歇息,尤氏竟说因公爹(贾敬)之丧,三年孝服未满不能与贾珍同房,这个理由成立吗?探春注定要成为王妃,何以判词又说“勘破三春景不长”?惜春一心向佛,怎么又说三春争及初春景?像这样的矛盾俯拾即是,是曹雪芹粗心大意吗?冥思苦索之后顿悟,是曹雪芹故意卖的破绽,意在提醒阅者在此驻步,当寻幽探秘。曹雪芹在开篇就告诉阅者,将真事隐去,我们想过了吗,书中隐藏了什么真事?曹雪芹在开篇就告诉阅者,用假语村言,他的假语村言就是谐音、隐喻、拆字、非正常断句(移动标点)、歇后语、半头话、偷梁换柱等暗示。红楼梦是有秘可揭的,因为要躲避文字狱,要说黑话。用黑话喊一句两句口号容易,但是要完整的讲故事,并且在故事里还套其他几个故事,可能很少有人作到,曹雪芹做到了,也不容易——增删五次,披阅十载,他付出了心血,甚至付出了生命。比喻在十四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中讲了一个“送殡”——为秦可卿“送殡”;讲了个“送嫔”——秦可卿没死,扮嫔妃入宫;讲了个“送螟”——套用野史中雍正与陈阁老换儿的传说,陈阁老用儿子换回来的是雍正的女儿,送螟蛉之子。”送殡”——“送嫔”——“送螟”光从这三“送”的谐音就够难了,还要把它们串成故事,简直就是天书。刺杀雍正、传精生子、讽刺乾隆,还把色情故事挂钩政治,翻译出来就完全颠覆了人们心中的红楼梦,这是曹雪芹的本意吗?是曹雪芹的本意:“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荒唐言不是一句两句,而是满纸!当然他的“荒唐言”不是傻子式的胡言乱语,驴头不对马嘴。是一种离经叛道,虽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当下的许多揭秘之所以让人有狼来了——不可信的感觉,一是思路不对:大方向错了,就形不成印证链,不能自圆其说。十年前,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揭秘《红楼梦》,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闯出了一条独特的研究方向——“秦学”,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红学热。刘心武先生认为:秦可卿这个形象,她的原型实际上是废太子胤礽的一个女儿,或者早年在两家相好的时候,就送到曹家当了童养媳,或者生出来以后,未及在宗人府登记,就以小官员抱养女儿的名义寄养在曹家。曹雪芹就是根据这样的生活的原始资料升华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来营造悲剧情节的一个大的气氛,架构悲剧艺术结构的大格局,刘心武先生的这一结论受到热捧。刘心武先生的问题在于进错了门:秦可卿原型应该是雍正的女儿,曹雪芹把雍乾时期的关于乾隆身世的猜测写进红楼梦,把雍正拿自己的女儿(秦可卿)换陈阁老儿子写成换曹雪芹自己的儿子,但是秦可卿的存在对雍正、对乾隆都是潜在威胁,为了避免杀人灭口,贾府策划让秦可卿诈死,然后进宫为妃,达到寻刺(雍正)和寻嗣(为陈阁老寻子)的目的。因为说“秦可的原型实际上是废太子胤礽的一个女儿”大方向错了,就不能解释秦可卿为什么必须死,于是又设计了元春的告密——并且解释为“二十年来辩是非”,越错越远。还有一些揭秘不认真读原著,大量旁征博引,书文脱离;有的因为没有在破译谐音等暗示下功夫的缘故,只在皮毛上戳,隔靴搔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免不了自相矛盾。 说到谐音,有人反感:哪那么多谐音?但是请想一想:曹雪芹在那样的年代写反清小说——不是一两句口号,不用谐音等暗示用什么,他不可能直言不讳的告诉我们。他如果用谐音等暗示写,我们不用揭秘就能看懂吗?假如不是曹雪芹而是其他人说“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贾雨村”谐音“假语存”,相信的人肯定不会多。其实人们看红楼梦的时候不知不觉也在用谐音等暗示揭秘,不然你怎么知道一张席、一束花就是暗示袭人? 红楼梦揭秘尽管有了些头绪,仍然是冰山一角,除了目前我们所说的以外,可能还有不为人知的主题,所有热心于揭秘红楼梦的学者应该抛弃门户之见,海纳百川,允许百花齐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争取红楼梦主旨大白于天下。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2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曹雪芹在红楼梦正面写了一个宝黛爱情故事,同时他又用隐喻和暗语写了一个吕四娘刺雍正的故事,一个曹雪芹、竺香玉合谋颠覆清室的故事和以香艳讽刺邪恶、权贵的故事。曹雪芹强烈的反清意识来自于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民族平等愿望,但对于雍正和乾隆,还有夺爱之恨。传说竺香玉是曹雪芹的情人,被迫进宫为妃。雍正死后,乾隆又企图占有。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雍正的态度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因此设计了刺雍和毒雍的情节;对乾隆则以骂为主,骂乾隆是自己和竺香玉生的儿子(设计了两种版本:一是通过秘密传精给竺香玉皇后生了乾隆。二是移植陈阁老被雍正换子的故事,说雍正换的是曹雪芹和竺香玉的儿子)进宫后贪图清廷富贵,不思归汉,骂他是蠢物,极尽调侃之能事。红楼梦还讲了不少色情故事,这些色情故事多数是为讽刺清廷的主题服务的,有一些是伤时骂世,有些则似乎是性启蒙,有些是设的后路,一旦有人猜出红楼梦的反清主旨,曹雪芹可以用似是而非的色情内容搪塞——是在讲色情故事。 说红楼梦是奇书,还因为它的超时空结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跳跃的。比如荣宁二府,在特定环境就是皇宫,用“荣宁”谐音“雍正”——雍正所在之地当然是皇宫。曹雪芹要讲吕四娘刺雍正,如果故事很衔接、人物很固定,即便是用谐音等暗喻,还是有被猜出的危险。所以曹雪芹采取了分身法和合身法。分身法就是把一个人物的行为放在多个角色上。如吕四娘进宫的情节就用秦可卿进宫代替;隐身修行就用妙玉代替;回贾府省亲就用元春代替;曹雪芹与竺香玉的恋情就写宝玉和黛玉;曹雪芹的弄舌就放在贾珍身上;雍正的迷恋丹汞用贾敬代替,因雍正的谥号第一个字就是“敬”;他的好色则用贾瑞调戏凤姐故事,雍正的谥号中有“瑞”字。合身法就是把多个人物或场景集中一人或一处。如宝玉也是曹雪芹,曹雪芹设计的“贾代儒”就谐音“雪代儒”——雪代玉,意思是曹雪芹和“宝玉”可互代,宝玉——曹儒。宝玉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是乾隆,乾隆是抱的陈阁老的儿子,“抱儿”和“宝玉”音近。为了在某些场合用宝玉代替雍正,曹雪芹特地在宝玉前加了“通灵”,“通灵”谐音雍正;黛玉可以是香芋——香玉;香菱通过周瑞家的说“有东府蓉大奶奶的风格”就可以代指秦可卿,又因为是皇商(皇上)薛蟠的妾,也可以代指皇妃。因为刺雍、毒雍都是行刺,且行刺的是皇妃,所以元春、秦可卿、吕四娘、黛玉、竺香玉往往互代。 说红楼梦是奇书,还因为它的千层饼结构。讲宝黛爱情夹杂刺雍,夹杂曹雪芹和竺香玉的恋情,夹杂曹、竺合谋通过改变王子血统颠覆清廷,夹杂乾隆的谋位和烝母,夹杂讲宫廷香艳故事,这是总的层面上的千层饼。具体到每一个情节中,也有千层饼结构。短短的一段文字,可能就讲着两个、三个以上的故事。如在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黛玉教香菱作诗就有“作诗”、“作尸”、“作嗣”三个故事——黛玉道:“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 杜甫、李白、王摩诘——杜、李、摩诘;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杜、李、摩诘 一,杜、李、摩诘——要求香菱先熟读这三个诗人的诗——作诗。 二,杜、李、摩诘谐音“肚里麦秸”——这是在讲香菱(秦可卿)为自己作假尸,假尸肚内用麦秸充填——作尸。 三,杜、李、摩诘谐音“肚里脉血”——这是在讲香菱(皇后)用曹雪芹秘密传递的精液为自己受孕——作嗣。 说红楼梦是奇书,还因为它几乎把世上的所有暗喻手段用尽: 谐音法——近音相代,如甄士隐——真事隐。脚炉——觉罗,清皇的姓氏。 断句法——移动标点,改变文意,如“见了他老子象个避猫的鼠”——宝玉怕他老子——贾政;如果在“见了他”后面加逗号就成了“见了他,老子象个避猫的鼠”——皇后说,见了雍正,我(老子)象老鼠。 切音法——拼音在古代叫切音,如:“柳絮”相切,取“柳”的声母、“絮”的韵母相拼暗示“吕”。反过来,通过切音分析出原词,如“中”或“冢”就暗示“子宫”。 拆字法——如“不好”可以拆为“一小女子”。 联想法——用“唱曲”谐音“长驱” 从而联想“长驱直入”的“直入”。 古语翻新法——如论语“学而时习之”被曹雪芹翻新为“孔子亲封”——“学而时习之”谐音“雪而嗣袭之”、“十袭之”。”雪而嗣袭之”——是我曹雪芹的儿子当了皇帝;“十袭之”——应该是有“十”的继位,胤禵有“十”,雍正是改“十”为“于”。 双关法——如十九回中宝玉题对联,暗示我宝玉就是曹雪芹:未及说(雪)完,贾政喝道:“谁问你来!” 唬的宝玉倒退,不敢再说(雪)。(这句话中的“你”很关键,表面说:谁叫你说了?实际是:谁问曹雪芹了?此处文字因为隐含曹雪芹,又是通过贾宝玉的口说出的,所以“谁问曹雪芹了?”就隐含着贾宝玉就是曹雪芹。) 逗错法——如“悲金悼玉”有“悲祯悼吕”的意思,胤祯——胤禵和吕四娘是因都有奇冤走到了一块——“若说没奇缘(冤),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冤),如何心事终虚化?” 但是,甲本中又冒出个“怀金悼玉”,乙本和甲本不能简单的看作是只是抄写有出入的同一版本,这是曹雪芹为阅者发现二牍中暗喻线索专门设的两个互为提醒的版本。说“悲金悼玉”很自然,“怀金悼玉”就有点勉强,但是就是这个“怀”,意在提醒阅者与“怀儿”有关。 会意法——如十九回中:贾政拈髯沉吟,意欲也题一联。忽抬头见宝玉在旁不敢则声,因喝道:“怎么你应说话时又不说了?” 你应说话——子曰。 偷渡法——如十九回中又一个道:“‘崇光泛彩’(重放光彩——复明)方妙。”贾政与众人都道:“好个‘崇光泛彩’!”宝玉也道:“妙极。”又叹:“只是可惜了。”众人问:“如何可惜?”(曹雪芹也知道恢复明朝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他紧接着用宝玉的口说出“可惜”——不可以“复明”,可以“惜明”。曹雪芹用“可惜没有兼顾红绿”代替“可以用惜字——惜明”骗过了阅者。) 倒语逆笔法——即把一个词或一句话倒着念再辅之以谐音,如"梨花春雨"(倒念:愚蠢弘历),“桐剪秋风”(倒念:风流乾隆) 话尾点睛法 魔方排列法 生僻字提醒法 不一一举例了,红楼梦中这些伏延千里的草蛇灰线将在后面的揭秘中逐步展示。顺便要说明的是,用黑话写成的讽刺雍正、乾隆的内容都只是曹雪芹虚构的故事,不是通鉴、史稿,有些可能有影子,绝大多数子虚乌有,这是小说题材允许的,阅者大可不必认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