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2-10-20 00: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红薯线粉 于 2012-10-20 22:18 编辑
之三:天生桥的由来
1 天生桥景区是我们25日游览的第一个景点。为什么叫天生桥?我是带着疑问进入景区的。
下车就看到广场上立有九根神木,让我想到《杨家将》里穆柯寨的镇寨之宝降龙木。不远处,可以看到一个硕大的山洞。
因要吃早餐,林区党委外宣办罗永斌主任带我们从后门进去,这样我们游览的路线可能是完全反着的。过一座晃晃桥的时候,我见托桥的钢丝绳足有一寸多粗,很安全,就故意晃动身体,桥的摆动增大,引得同行的几位美女管理员及其他网友一阵紧张、嬉笑,丝毫没在意正飘落着小雨。
早餐地点在巴人部落。从外面看,木柱草棚结构,顶上还长有苔藓,原始生活气息,走到里面,方桌长凳,长廊沿水池成圆弧型,这一切悬于半山之中,如置身世外。热情、美丽的女经理致简短的欢迎词,早餐就开始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点吃,炕洋芋、玉米面做的馓子、石磨豆花、手工打饼及青黄瓜等,一色的山里小吃,听着、看着就馋了。正吃着,主人还给我们表演起土家堂戏。戏台和我们一水之隔,后台在右侧,也是正方形木柱草棚,前台只简单的撑起一把大伞,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摆放在下面。听这一曲——《十七八的姐儿在绣花》:
“女:十七八的姐儿在绣花,我问她绣了多少纱,她说绣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朵九匹纱,相送小郎走人家。
男:他从竹山竹溪沙市宜昌绵阳十字街前过,碰到一位花大姐,欢天喜地迎接我。
合:他把我引到前厅后庭、左厅右厅、螺丝转顶、红罗帐顶、红绫子铺盖、鸳鸯枕、枕鸳鸯,一夜叙到大天明。”
这里人称可能有点乱,但意思我听明白了,纯洁而略带野性的爱情故事。
接下来两个土家村民唱起了原生态的山歌,高音嘹亮,震彻山野。我们只能以掌声回报。雨不知道什么时候下大了,村民们还在坚持表演,直到地滑不适合做动作,他们才停下来。他们是多想把所有美都呈现给我们这些他们邀请来的客人,而我们,只能心存感激。
据韦群女士介绍,神农架地区是巴文化、秦文化和楚文化交合并存的地方,其中巴文化受宜昌巴东、恩施、四川巫山等地的影响,尤其在土家族世代流传。
2
继续下行,一股土家民风扑面而来。面坊、豆坊、榨坊、糖坊、酒坊,都是古时农家生活离不开的,现在有些还存在。很多旅游景点都回归原始制作工艺。这里最大特点的是原料取自高山无污染,且充分利用水资源。
比如豆腐,豆产于当地高山,以大水车推动磨盘磨浆。摇浆去豆渣后,大锅柴火煮浆,传统石膏点浆,而且不揭豆腐皮、豆油筋,味道就更天然纯正。大锅烧开就是豆浆,舀一碗喝,豆香醇厚、沾唇;将整锅浆舀起倒入专用的水缸中,点浆,盖一会就凝结成豆腐花,细腻爽滑,加点糖或者酸菜类更好。在武汉南部江夏老家,每年腊月家家都要打豆腐,父亲这时总让我品尝豆腐在每个阶段的味道。我不会拒绝父亲的美味,还有那份心底里的爱。
榨坊更像是男人呆的地方。这里和我老家一样是压榨菜籽油,它能给男人染上健康色,对女人却未必适合。榨油需要经过炒、磨、蒸、打饼和压榨等工艺,特别是推动圆木给菜籽饼加压,力量和技巧都要把握好。文友兰水仙试着推动圆木,硕大的圆木只晃动了下,还是没到撞击点。有人说菜油有股味道,但习惯它的人,更多感觉到的是香味。看到一堆码着的已出油的菜籽饼,我忍不住凑上去闻了下,它也不是废物,做饲料或肥料都是顶好的。
菜籽油被称为东方橄榄油,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回家的时候,母亲常会用油壶装好让我们兄弟几个带到城里吃。
看到糖坊,我自然的想到去年母亲应我的要求特地做的米糖。母亲多年没做,有些生疏了,用母亲的话是败作,最后成糖过稀了,牵丝不长。但看到儿子用筷子挑起糖稀吃得精精有味,我仿佛看到了嫩黄的麦芽,看到母亲半夜熬糖打瞌睡的样子。糖坊里有几口锅,除了熬糖用的大锅,还有小点的装着黑沙。我问兰水仙这是做什么用的,她脱口而出,炒板栗。炒干货她倒是说对了,但这个不是沙砾,是细沙,用来炒米泡、豆类或花生等,这些东西缠上米糖,那才是真正的美味。
酒坊里满是黑釉瓶装的酒,再看,阁楼里存放的也是,不远处的山壁上,也悬着大大小小的酒缸。对于年轻的孤老头这样的酒仙来说,不饮已醉了;对于我等不善饮酒的人来说,这诱惑也足以让人抿嘴唇。酒这东西,喝的不仅是味道了,更多的是心境。
酒文化伴随着谷粟而存在,已不少于五千年,也是人类追寻自我的媒介之物。我突然想,不管你是巴人、楚人还是秦人,有一个源,让我们何其相似。
3
穿行在山溪之间,先祖廪君、土司王府诉说土家巴人渊源,苔蔓溪绿藓像地毯,柔软铺来,无溪又有溪。还有那度有缘人的别墅,价格不菲,浪漫神农很想在这睡上一晚,看机缘了。我倒是觉得,若有一顶帐篷,这山野何处不是床呢,但蛇和其他野生动物会有出没,我的想法不切实际。听说知名的艺术家来此修养、创作,景区能提供必要的方便,传承艺术和文化,能使一个族群的香火延续不断。一条飞瀑映入眼帘,它从高大岩壁的岩隙中激飞而出,水雾氤氲浮动,如梦如幻。右侧一个山洞,河水错落泻下,栈道蜿蜒而上。我沿栈道而上,由于水声较大,和同伴说话的声音要抬得很高。毕竟已秋,洞内凉飕,未免有些寒意。
原来这里地处神农架南部老君山北麓,发源于老君山的黄岩河流经于此,历亿万年,形成溶洞,河水穿洞泻下,黄岩河上呈现天桥飞渡,故名天生桥。我似乎已经理解天生桥的涵义了。但联想到眼前的一水桥和之前经过的退思桥,我还是有些迷糊。我查阅了资料,原来一水桥出自《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河图中一与六共宗居北方,正应五行水位,因而一与水相联(详见后《神农坛朔源》),水居一位,有水乃万物之源的朴素生物起源观。再看“天一生水”,除去“一水”两字,就存“天生”二字,这或许也是天生桥的由来。
又此地处老君山北麓,老君即老子,不禁想起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联系到巴人返璞归真的生存状态,我更感觉“天生”二字不是想出来的,它是自然的,它本来的样子。
至于退思桥,与桥上之兰花山有关。常言有:“空谷生幽兰”;孔子说:“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退思是德行,是境界。
游览天生桥,得一水之源、天生之真、退思之善,足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