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澜湖冬柳

童力群:“火烧赤壁”与蒲圻无关及赤壁战役时间表(节选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5

291

主题

4607

帖子

3650

积分

东湖元老

澜湖E族-族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5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3-2-4 19: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蒲圻赤壁的由来
蒲圻赤壁之说,始于唐魏王李泰的《括地志》,该志说:“鄂州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括地志》成书于公元638—642年。尔后,唐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刘表传》作注云:“赤壁,山名,在今鄂州蒲圻县。”唐人杜佑(公元735—812年)在《通典》中引《括地志》云:“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以上三人虽然都说蒲圻县有赤壁山,但都未指明赤壁的所在位置,明确指出赤壁所在地是唐人李吉甫(公元758—815年),他在《元和郡县志》中说:“赤壁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
以上唐人主张蒲圻赤壁系孙曹战地的理论根据是什么?笔者以为是沿袭南朝宋时人盛弘之在《荆州记》中的记载。盛氏说:“(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此乘大舰,上破魏武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盛氏的观点很清楚,乌林与赤壁相距一百六十里。由于是记涉及了“蒲圻县”三字,唐人李泰、李贤与杜佑在各自著作或注释中,删去了“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的记述,将赤壁归之蒲圻县域,但不注明所在地点。唐人李吉甫始言“乌林与赤壁相对”,既沿袭盛氏之说,但又悄悄改变盛氏原意。后人因李吉甫的说法有点与史实相近,故有些史书沿袭此说。
对于蒲圻赤壁的命名时间及其正误,《大清一统志》认为:“自《元和志》以赤壁与乌林相对,新志遂以为在今嘉鱼县西南,盖误以为古蒲圻山为赤壁矣。”

四、名不符实的蒲圻赤壁
所谓“赤壁”,必是赤色的崖壁或是光秃秃的山壁。蒲圻赤壁山色不赤且不光秃,为什么称其为“赤壁”?自唐以来的地理史书,均未明确记载。当代的《中国名胜词典》介绍说:“赤壁之战遗址。古名石头关,在湖北省蒲圻县西北三十六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相传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此火攻,大破曹公战船,当时火光照得江岸崖壁一片彤红,‘赤壁’由此得名。”按照此词典所言,蒲圻赤壁显然是附会当年大战而得名,是名不符实的“赤壁”。又,《词典》言蒲圻赤壁古名石头关,然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所述江水源流中,濒临大江的蒲圻石头关竟无一字记载,与其对面的乌林却记述得比较详细。由此可证,石头关在郦道元为《水经》作注之时,还是名不见经传之地,由石头关更名的“赤壁”,绝不会早于郦道元生活的年代。
抚琴闲弄月,挥剑醉追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5

291

主题

4607

帖子

3650

积分

东湖元老

澜湖E族-族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5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3-2-4 19: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蒲圻石头关“赤壁”二字绝非周瑜亲书
在蒲圻石头关摩崖之上,有楷书“赤壁”二字。蒲圻地方志办编写的《三国古战场》一书中,以南宋人谢叠山(1226—1289年)《赤壁诗序》中的“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为证,以为系周瑜亲书,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赤壁”二字即孙曹战地之见证。
考石头关上的楷书“赤壁”二字,具有典型的颜柳风格。众所周知,楷书始于三国后期,赤壁之战时系东汉末年,是时通行隶书。周瑜时年三十四岁,不可能写出如此老辣的楷书。况且,极力主张蒲圻赤壁说的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只提出“乌林与赤壁相对”,而未言蒲圻赤壁有“赤壁”二字。谢叠山,南宋末年人,离他二百年前的苏东坡在黄州高唱“大江东去”,强调黄州是三国周郎赤壁,从未提及蒲圻有“赤壁”二字。早于谢氏一百多年前的陆游与范成大,其《入蜀记》与《吴船录》也无此事记载。由此可以断定:虽然谢叠山目睹蒲圻摩崖上的“赤壁”二字,其书刻年代并不久远。

六、蒲圻的出土文物与赤壁之战无关
在探讨赤壁战址之时,人们通常以蒲圻的出土文物来证明孙曹大战发生在蒲圻赤壁,并以谢叠山《诗序》中有“赤壁,至今土人耕地得箭簇,其为周瑜破曹兵处无疑”的说法为证。
蒲圻的出土文物究竟是不是赤壁之战所遗留,读蒲圻地方志办冯金平的《赤壁古战场续考》即可见其端倪。现将该文摘录如下:

更为可喜的是,1986年3月1日和4月9日,在赤壁金鸾山西北坡新发现的两座东吴墓及其出土文物,为蒲圻赤壁古战场增添了新的物证……墓Ⅱ系东吴上大将军吕岱部下、都尉陈文和之墓,出土文物除青瓷及灶、狗、鸡等陶质明器外,还出土了铁剑一柄,与从前出土的铁剑形制一样。铜弩机一件,铜镜一件,及“五铢钱”、“大钱五十”等铜币数枚,铜弩机上有铭文“上大将军吕侯都尉陈文和弩□”十三字。根据上述铭文,可以清楚地看出,墓主陈文和系吕岱手下的一位都尉武官。吕岱于吴黄武二年在蒲圻任镇牧(《蒲圻县志》)至孙吴太平元年(公元256年)去世,在蒲圻驻军达三十三年(中途两年外调它任),并在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从鲁肃与关羽战于零陵,因此他们在这一带活动的时间长,死后,儿子吕凯继续驻军于蒲圻,吕岱于魏文帝黄初元年封都乡侯。东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迁上大将军,其墓中出土的“大泉五十”系孙吴赤乌年间所铸。据此,则陈文和墓确系东吴武都尉墓。这更证明了蒲圻赤壁是东吴的重要军事营地。

上述文字为我们反证了蒲圻大量东汉、三国时的遗物出土的原因。可以看出,赤壁之战后,东吴在蒲圻(陆口)屯兵长达五十多年,其中吕岱驻军三十三年,吕岱于赤乌八年(公元245)迁上大将军,其墓出土的铜币“大泉五十”亦系赤乌年间(238—250)所铸。显然,从墓中出土的弩机,其遗留年代在公元245年之后,离赤壁之战将近四十年。东吴屯兵是在离蒲圻赤壁下游七公里处的陆口。可以想象在半个世纪中,东吴会死亡多少将士,其断枪折戟之类的东西又会遗留多少。洪湖乌林与陆口相对,孙吴操练水军不会没有往来,在陆口上下,江北江南出现当时的遗物应是不足为奇的。显然,这个时期留下的遗物与赤壁之战是毫无关系的。赤壁之战战于江北,江南纵然有成千上万的遗物出土,也难证明系赤壁之战遗留。倘若当时大战是在洪湖乌林发生,洪湖乌林理应有成倍于江南的出土文物,可自古以来,洪湖乌林又有多少遗物出土问世了呢?
抚琴闲弄月,挥剑醉追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5

291

主题

4607

帖子

3650

积分

东湖元老

澜湖E族-族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5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3-2-4 19: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蒲圻赤壁的地理方位与史不符
《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说:“至战日,(黄)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于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艘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败,曹公退走。”
《资治通鉴》建安十三年条下云:“(黄盖)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艘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从以上二史书叙述当年黄盖火烧江北战船的整个过程看,黄盖是借东南风纵火烧尽江北曹军战舰并延及岸上营柴。由此可知,孙刘联军当时屯驻在赤壁的东南方,而曹操屯驻的赤壁一定位于西北方。按当时的军事形势来看,曹操必是位于长江的上游,而孙刘联军绝对只能屯驻在曹军的下游。
蒲圻赤壁与隔江乌林所处的地理方位与以上记载刚好相反。即赤壁位于乌林的上游,所谓的黄盖湖在乌林上游竟有二十多里。赤壁下游七里的陆口正如下乌林相对。而黄盖湖在赤壁上游公里。地理环境已成定局:与当年大战的地理环境又如此不符,为了自圆其说,《赤壁古战场》在《赤壁之战经过》一文中强调:“还需要说明的是:《三国志》均载明的是南风,而非东风,自唐杜牧时始有‘东风’之说。孙刘联军与曹南北相对,联军顺南风烧北船,这就更符合今天的地理环境了。”依此文字,我们不难看出持蒲圻赤壁说者有削足适履的作法。所谓“《三国志》均载明的是南风,而非东风”,显然与以上《江表传》的记载不符,是明显的不实之词。

八、难以驻军的蒲圻赤壁与洪湖乌林
蒲圻赤壁,方圆不足二里,其山低矮,实为土丘。赤壁周围全部是沼泽地带,根本无法屯兵,充其量作为一个军事望所。又,周瑜军马屯兵于石头关一带,黄盖水师屯于黄盖湖,不知刘备的军马当时兵屯何处?
洪湖乌林更不是屯兵之所。《湖北通志》沔阳州下记述说:“自景陵至沔,讫于大江,绵亘四百里,皆漫然平衍,惟滨江数丘而已,谓之无山可也。”通过实地考察,我们看到洪湖乌林地势低凹,至今湖港交错,雨过则水满塘堰,那一望无涯的洪湖水面在乌林西边构成一道非船莫过的天然屏障。通过近年在乌林勘探石油时钻探发现,其地淤泥极深,可见古时候这里根本不是屯兵之处。几个小山丘又分布在石头关隔江对岸的下游。从军事角度分析,此地系军事死角,是兵家忌讳之地。当年,曹操几十万大军,战马数以万计,辎重粮草无数,绝不可能选择在这绵亘四百里、既无高山遮掩,又系沼泽之死地屯粮驻军。
蒲圻赤壁与乌林的地理环境既然都不具备屯兵打仗的条件,作为一代军事大家的曹操、周瑜与刘备,绝不会选择在此处作战。虽然孙曹二军在江面上不期而遇,但双方毕竟都有前哨,二军在相距百里开外之时,双方作战的地点基本定下来了,古人作战必依山傍水结寨安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刘曹几十万大军会战,绝不会是相遇在彼此毫无准备的情况之下。
至于今人所说洪湖的红血港、白骨塌、万人坑、曹操湾,纯系故意渲染,夸大附会,蒲圻赤壁那所谓的黄盖湖、周郎石、子龙滩、凤雏庵、拜风台,包括南屏山,全都是后人附会当年大战之说,毫无历史根据。
抚琴闲弄月,挥剑醉追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5

291

主题

4607

帖子

3650

积分

东湖元老

澜湖E族-族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5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3-2-4 19: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比较水上航程,二军不可能相遇石头关
按照今天长江航道里程,江陵至柴桑一千五百余里,其中江陵至石头关六百里左右,柴桑至石头关九百余里。这个里程距离,对确定孙曹大战地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赤壁之战发生在隆冬季节,冬季多刮西北风。曹操水军从江陵出发,是顺水顺风东下,船行速度迅猛可想而知。与此相反,周瑜大军是溯江西上,且逆风而行(逆水逆风行船,往往还需人拉),船行速度比起顺水顺风扬帆而下慢得多。鉴于曹操当时意欲并吞江南、急于求成的心理,孙曹二军同时出发,双方无论如何不可能在蒲圻赤壁相遇,更何况《三国志》有关人物的传记,已间接指出周瑜比曹操晚出发至少十天。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载:“曹操与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得书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周瑜传》载:“议者咸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艘,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从以上二传文字来看,当年曹操是一边使人持檄于江东,一边聚集水陆二军,同时东下。军贵神速,曹操不可能让孙权有充裕的时间作好应战准备,即不可能提前给孙权下战书。
江陵至柴桑既有一千五百余里,送战书者即使按曹操追刘备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的快速计算,也需五日五夜的时间才能抵达柴桑。既然如此,当孙权得曹操战书之时,曹军水陆俱下至少七八天了。孙权得书是战是降,举棋不定。通过几天反复权衡,直至斫案决计逆操,然后调集军马命周瑜等启程之时,曹军东下远不止十天。曹军扬帆顺水东下十几天,江陵至石头关也只有六百里,当曹操抵达石头关之时,周瑜恐怕尚未从柴桑动身,当年大战倘若是在石头关发生,除非曹操在洪湖乌林守株待兔,坐等孙刘联军西上,此假设如果成立,人们自然会问,曹操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对他十分有利的地方屯兵,而甘居沼泽地带,且无高山掩遮的军事死角洪湖乌林。又,曹操既在洪湖乌林屯驻,孙刘联军又是如何越过曹军防线而屯兵在乌林之上的蒲圻赤壁与黄盖湖一带?看来矛盾重重,破绽百出。
长江航道,自古至今,多有变迁,但涉及当年大战的几个主要地点,如江陵、石头关、夏口、樊口、黄州赤壁、西塞山、柴桑的地点不会变动,即使柴桑至石头关的水上航程有所变化,因为上下是同步伸缩,二军水上航程的比较仍不失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十、曹操进退之“巴丘”位于江北
孙曹二军不可能在蒲圻石头关相遇,除以上水上航程的比较之外,还有一个进军路线问题。
《三国志·武帝纪》载:“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郭嘉传》载:“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按此二传相互对照,曹操自江陵东下征吴与赤壁战败西上江陵都经过了巴丘,巴丘究竟在什么地方?这与曹操当时的进退路线密切相关。
李泰《括地志》说:“巴陵县巴丘湖中有曹田洲,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
杜佑《通典》说:“曹公即从江陵水军沿流至巴丘,即今巴陵郡。”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云:“巴丘湖又名青草湖,在(巴陵)县南七十九里。曹操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即此处。”
从力主蒲圻赤壁说的三位唐人的记载来看,长江之南的巴陵巴丘湖系当年曹操进退所经过的巴丘。令人不解的是,曹操东下征吴与西上败走江陵为什么要走江南的巴丘湖?尤其是兵败之时,曹操岂有那么大的精力从江北跑到江南巴丘,又从江南巴丘西上之后渡江至江陵,江南江北往返多次,曹操作为一代军事大家会如此决策吗?又,赤壁一战,曹船俱已焚毁,曹操仓促间渡江的船只何来?又,江南在当时均在孙刘的控制范围之内,曹操败走江南,无异自投罗网,曹操会愚蠢到这般地步?显然,李泰等人的说法难以服人。
晋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华容条下云:“侯国,云梦泽在南。”梁刘昭注补云梦泽云:“《尔雅》十薮,楚有云梦。郭璞曰:‘巴丘湖是也。’”郭璞,西晋人。刘澄之《山川古今记》亦言:“云梦泽亦名巴丘湖。”
华容,在两汉时乃县名,位于长江之北。按以上史料,位于江北华容县南的云梦泽亦名巴丘湖。
古香斋本《初学记》引据王粲《英雄记》曰:“曹公赤壁败,行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路。”北宋《太平御览》亦有此条记载。孔广陶本《北堂书钞》卷151引据《英雄记》亦曰:“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以上诸书所载,曹操赤壁战败,经过云梦泽时,遇大雾曾迷失道路。将以上资料与《郭嘉传》“后太祖于巴丘,遇疾烧船”的记载综合分析,曹操当年进退所经的巴丘即江北云梦泽。
唐人杜牧《黄州刺史谢上表》云:“伏以黄州,在大江之侧,云梦泽南。”又《忆齐安郡》诗云:“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洲。”齐安即黄州。
北宋王元之《黄州谢上表》云:“伏以黄州,地连云梦,城倚大江。”
由以上二人《谢表》可知,黄州位于云梦泽的南边。而华容县位于云梦泽的北边,换言之,云梦泽位于黄州与华容县的中间。既然当年曹操兵败至云梦泽中,可见大战当在云梦泽的南边。
抚琴闲弄月,挥剑醉追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5

291

主题

4607

帖子

3650

积分

东湖元老

澜湖E族-族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5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3-2-4 19: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江陵征东大军沿长夏河东下,不经蒲圻赤壁
依据以上史料,曹操东征所经的巴丘位于长江之北、华容东南。除以上史书记载之外,“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在《序征赋》中记录曹操东征路线“沿江浦以左转,涉云梦之无陂”即当时的写照。
《汉书·地理志》云:“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
《水经·江水注》载:“夏水出江津于江陵东南。又东过华容县南。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曰江夏。”《方舆纪要》载:“夏水自监利县境鲁江东北流入沔阳州境,名长夏河。”盛弘之《荆州记》云:“江陵县东(南)三十里有津乡,盖沿江津得名。汉时于此置戍,有江津长司之。夏水盖出于此江津。”以上资料证明,从江陵至夏口除顺江东下之外,还有夏水便道可行。夏水,俗称长夏河。徐干所言之“江浦”即盛氏所言的江陵县东(南)三十里之江津。“沿江浦以左转”,即指当年曹操水军自江陵出发,顺大江行三十里后,向左折入夏水口(江浦),走长夏河,入汉水直逼夏口。从江陵走长夏河到夏口,比顺江东下至少近五百里。汉水入江口在蒲圻赤壁之下四百余里,曹操既然胸有成竹从夏水直趋夏口,当年大战就绝不会发生在蒲圻赤壁。徐干是当年大战时的见证人,他的记载当是真实可信的。
夏水系当时江陵至江夏之间的水道枢纽,还有一条要重要的资料可为佐证:《三国志·周瑜传》记述说曹操赤壁兵败回江陵之后,命曹仁守江陵。“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裴松之注云:“《吴录》曰: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两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刘备既言“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由此可知,夏水在当时是兵家要道。

十二、曹操大部分兵力从襄阳出发,顺汉水下出大江至赤壁
王粲的《英雄记》记载了曹操的进军路线:“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舡,作竹牌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出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船走舸百艘烧牌,操乃夜走。”(宋李《太平御览》)
东吴大将陆逊之孙陆机,曾作《辩亡论》一篇,其论曰:“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揖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迹远循。”(《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晋书·陆机传》)
将两条史料综合分析,王粲的记载偏重于曹军从汉水下出大江住浦口遭火烧的情节,陆机的记载将襄阳水师出兵地点写得比较详细,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郦道元《水经注》邓塞条云:“邓城东南小山也,方俗名之为邓塞。”
《元和郡县志》邓塞下云:“在临汉县东南二十二里,南临宛水。魏帝尝于此装治舟舰以伐吴,陆士衡表称‘下江汉之卒,浮邓塞之舟’谓此。”
《大清一统志》襄阳府“邓塞城”下云:“在襄阳县东。”
以上记载,说明曹操襄阳水军是从襄阳县东的邓塞乘竹牌舟舰出发的。
王粲笔下的“浦口”既是位于汉水入江处的下游(浦口,系小河流入大江之处),“浦口”实指何地?
《水经注》述江水源流至邾县(今黄冈)下载:“江水东径白虎矶北,又东会赤溪、夏浦、浦口。”
《大清一统志》述江水至今武昌说:“又西北过府城,至白浒山九十里,至樊口九十里。”
《江夏县志》载:“白浒山,亦名白虎矶,在县东九十里,接武昌县界。”
据以上分析,曹操兵注之浦口,即《水经注》中的夏浦、浦口。实际位于白浒山与樊口之间,即今黄州赤壁上游五十里的举水入江处大埠口。
大埠口,正是汉水入江处至黄州赤壁之间的最大河流——举水河的入江之处。按《太平御览·地部》中有“吴、楚间谓浦为步,盖语讹耳”的记载分析,黄州地处吴头楚尾,可知大埠口系夏浦浦口音讹。“埠”与“步”同音,亦可同义。“大”与“夏”在古文中同义,如“大禹”可称“夏禹”。此与《水经注》中的“白虎矶”在《江夏县志》中云“白浒山”相类。
浦口位于蒲圻赤壁下游六百多里,曹军从汉水下出大江意味着东下并非西上,由此可知,蒲圻赤壁绝非孙曹大战之地。
抚琴闲弄月,挥剑醉追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5

291

主题

4607

帖子

3650

积分

东湖元老

澜湖E族-族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5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3-2-4 19: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从曹操战书看赤壁战址
以上说过,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曾与孙权战书中云:“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自古以来,人们在探讨赤壁战址之时,常将曹操战书中所指的“吴”视为三国鼎立之后的东吴地域,以致有人指蒲圻赤壁为东吴辖地,进而把赤壁之战附会到蒲圻。其实曹操战书中的“吴”,是沿袭春秋、战国时的吴楚之说,是指古吴国辖地。以《三国志》有关人物在赤壁之战前夕所说的话为证。
《鲁肃传》:“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
《周瑜传》中瑜曰:“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贾翊传》中翊曰:“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
《诸葛亮传》:“亮说权曰:‘……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如之绝。’……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亮曰:‘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以上各传俱以吴、楚相称或吴、越并提,同理,曹操战书中的“吴”,也必然系吴楚之“吴”。曹操欲与孙权战于古吴国的辖地,这对当年战址的确定大有裨益。
《方舆纪要》载:“西塞山,状如关塞,吴、楚分界处也。”《中国名胜词典》介绍:“西塞山,又名道士矶。在湖北黄石市东郊,为古樊楚三名山之一。”从以上二书的记载来看,今日黄石市东郊的西塞山,就是古时吴楚的分界处。西塞山的西边属楚国地带,东边则是古吴国的辖地。赤壁之战时,孙权的管辖范围与荆州江夏郡鄂县的分界处也是在西塞山。
曹操既然在战书中约定与孙权大战于吴地,说明军事目标已指向了西塞山以东。大战之地就必然在此上下不远。然而,曹操并没到达原定进军目标,与周瑜也没有到达原定目标夏口一样,结果他们在中途相遇。以泛指而言,相遇的地点是赤壁,就实际而言,相遇在浦口,即今举水入江处的大埠口。
十四、黄州赤壁的地理、地貌概况
江夏五个赤壁之中,黄州赤壁之名最为古老。郦道元《水经注》记有武昌赤矶山与黄州赤鼻山。(郦道元力主武昌赤矶山为孙曹大战之地)汉人桑钦的《水经》除有黄州赤鼻山之外,其它的四个赤壁无一字记载。由此可知,“赤壁”是由“赤鼻”演变而来。“赤壁”、“赤鼻”同一个“赤”字,“壁”与“鼻”字同音,古人假借文字是常有的事情。又,黄州赤壁,其所以自古以来为世人所重,除了它那天然的赭赤色之外,还有那赤壁矶头状若流星下垂的断崖峭壁,横亘在大江之中,格外引人注目,远看俨然似鼻,故谓之“赤鼻山”,但近观赤壁却又是一番景象,赤壁山临江数里,陡峭如削,形成一堵赤色的崖壁,因此,言“赤壁”比“赤鼻”就形象得多。从建安人对“赤壁”的熟悉程度来看,赤鼻山是赤壁的俗称。
黄州赤壁其所以在汉人的《水经》中早有记载,是因为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万里长江至黄州赤壁一带,江流正好形成九十度直角。而赤壁又正在直角的内转折点上。在赤壁山的背后,古时还有一道岔江,每当江水上涨,大江与岔江连成一片,赤壁屹立在大江之中,巍峨雄伟,与隔岸樊山遥相呼应,大有锁断万里长江之势,故被历代军事家视为军事咽喉。
北宋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说:“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址,亦足以称快世俗。”苏辙以上文字,既写出了黄州赤壁一带江面甚宽,状若大海,是理想的作战场所,又可看出苏辙力主孙曹大战是在黄州发生。
抚琴闲弄月,挥剑醉追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5

291

主题

4607

帖子

3650

积分

东湖元老

澜湖E族-族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5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3-2-4 19: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黄州有赤壁,亦有乌林
江汉之间,称作赤壁的有五处,称作乌林的也有四处,除洪湖乌林之外,还有汉阳乌林、汉川乌林与黄州乌林。那么究竟是哪一个乌林与赤壁之战相关呢?
西晋人陈寿除了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有“曹公败于赤壁”的记述之外,在有关人物的传纪中还有曹操败于乌林的记述:
《程普传》云:“破曹公于乌林。”
《甘宁传》:“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
《凌统传》:“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
《吕蒙传》:“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
《鲁肃传》中关羽云:“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力破曹。”
《陆逊传》中记述陆逊上疏云:“破曹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
《周瑜传》中诸葛瑾、步骘联名上疏云:“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
《黄盖传》中裴松之注引《吴书》云:“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吴书》作者韦昭,其《伐乌林》诗又云:“破曹乌林,显章功名。”
《后汉书·孝献帝纪》云:“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以上的记述表明,东汉、三国、两晋人是将“赤壁”与“乌林”混用不分的。倘若赤壁与乌林相隔一百至两百里的距离,当事人的记述绝不会如此遣词用字。假如赤壁与乌林隔江相对,当时的人也不会张冠李戴。合理的解释,赤壁与乌林只能是同在大江一侧,两地紧密相连,二者无明显分界。
在黄州赤壁上游五十里,即上述浦口一带自宋代开始就有团风镇,根据黄州历代的地方志书的记载,这一带名为“古乌林”。
唐杜牧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贬谪黄州,明确将黄州赤壁作为孙曹战地咏叹,其中《黄州寄岳州李使君》一诗云:“乌林芳草远,赤壁健帆开。往事空遗恨,东流岂不回。”这是怀古之诗句,诗中证实黄州有赤壁,亦有乌林。
北宋苏轼诗云:“乌林荒草远,赤壁健帆归。”
南宋《舆地纪胜》云:“赤壁,东坡有赋。乌林,与赤壁相近。”
明·李维桢《官氏墓志铭》云:“团风镇古时又名乌林。”
明·钟惺《官古愚先生传》载:“守忠数世上,有避兵由鄱阳徙黄冈乌林者,乃为黄冈人。”
明·王圻《赤壁》诗云:“沙沉赤鼻迷吴迹,兵绕乌林忆汉年。”
明·李调元《黄州晚泊》诗云:“赤壁烟初合,乌林月欲升。”
清·光绪《黄冈县志》云:“黄州江南岸有樊口,又城西北五十里濒江之团风镇亦名古乌林。”
清光绪十五年立在团风镇的“树德堂碑”上书刻:“窃团风地号乌林,界临鄂渚。”(此碑至今保存在黄州团风镇文化馆内)
王葆心《黄州赤壁沿革考》云:“宋《图经》、《地志》指黄州为孙曹战地,即以乌林、祭风台、蕲水散花洲为其旁证。”
黄州乌林西上一百四十里抵夏口,东下一百四十里至黄石西塞山。这一带水深港阔,是天然的停船港埠。乌林陆路可联络隶属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的十二个县,水上除长江主流之外,还可经乌林边的举水河直达两汉时的江夏郡治西陵(今新洲县城)。正因为乌林水陆交通便利,故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曹操襄阳水军顺汉水而下之后,其所以要选在举水河入江之处(即乌林)一带屯兵,与江夏郡治西陵有重兵把守有密切关系。此外,今黄州城西北十几里有古邾城,当年也有曹兵驻扎。今团风镇后有“粮道街”,史书记载系当年曹军在此屯运军粮而得名。曹操欲与孙权“会猎于吴”,在江北乌林屯粮是极其安全可靠的。黄州乌林与浦口可视为一地,“树德堂碑”言乌林“界临鹅渚”即可佐证。大埠口俗名“鹅公颈”。《英雄记》言曹军“注浦口”,依以上文字,亦可认为曹军已兵至乌林。
抚琴闲弄月,挥剑醉追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5

291

主题

4607

帖子

3650

积分

东湖元老

澜湖E族-族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5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3-2-4 19: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赤壁之战时周瑜的屯驻地点
《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说:“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于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可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然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以上文字,将周瑜与刘备战前会师与樊口之下的情节说得十分清楚。一、刘备听从从鲁肃的建议,兵驻鄂县之樊口。二、诸葛亮与鲁肃一道柴桑诣权,商议联合抗曹之事。尚未返回。三、刘备在樊口,听说曹军离樊口不远,因而恐惧不安,每天派逻吏候望孙权大军。四、逻吏望见瑜船,驰报刘备,刘备遣人慰劳之,当时吴军尚在樊口下游。五、周瑜邀刘备亲自到东吴军中会谈。六、刘备说服关羽、张飞,乃乘单舸往见瑜。七、刘备知吴军的实际兵力只有三万之后,心有余悸。八、刘备欲与鲁肃等会晤,周瑜推辞不允,并说诸葛亮需三两天之后才能到达此地。九、初战即将爆发,刘备不敢与周瑜同行,尾缩其后,以便随时败逃。细考以上文字,足见周瑜屯兵樊口下游,至初战时,尚未移动军营。而初战则是在诸葛亮尚未到达樊口之时就爆发了。
《周瑜传》载周瑜在柴桑请命于孙权曾说过:“瑜请得精兵三万,进驻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按此,夏口是周瑜预定的军事目标,然而,军事形势的发展并不由周瑜所想象,曹军从汉水下出大江,汉水入江处正对夏口,因此,周瑜无法抵达夏口,结果未到夏口就同曹操“遇于赤壁”。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武昌府部大冶县下记载说:“西塞山,去县九十里,高一百六十丈,周三十七里。《风俗编》云:‘西塞,吴楚旧境。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攻桓玄,唐曹王皋复准西,皆寨于此。’”
《湖北通志》大冶县下记载说:“《元和郡县志》云:‘(西塞山)在武昌县东八十五里,竦峭临江。’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攻桓玄,曹皋复准西皆寨于此。’”
以上二资料相同,可见赤壁之战时,周瑜大军兵屯西塞山一带。
西塞山,位于长江南岸,在黄州赤壁东南约八十里处。当年黄盖诈降曹操正是由此地出发。无论是从方位,还是水上航程所需时间来看,于《三国志》的记载极其吻合。后人吟咏《西塞山》一诗即可作证:

西塞东风扑面来,阵云犹压散花台。千帆一炬波涛赤,
万甲齐销鼓角灰。酾酒搴旗雄建业,枕流横槊动江隈。
只今剩有足踪在,腥血瓣瓣长绿苔。

明代张居正《道士》诗亦云:

当江片石危无根,将飞欲堕忽已蹲。下瞰幽宫几千尺,
洄流奋激东西奔。……指点吴魏争雄处,万军一日蛟龙吞。
至今西塞山头色,犹是当年战血痕。

周瑜兵屯西塞山除史志与以上诗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资料可作为佐证。这就是赤壁战胜,周瑜曾在西塞山侧的沙洲上以散花的方式犒赏三军,后人名其地为“散花洲”。唐宋史书地方志均有此事记载。
北宋王得臣《江夏辩疑》云:“散花洲在(武昌)县东西塞下,周瑜战胜散花于此。”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云:“散花洲在西塞山侧临江,相传周瑜战胜于赤壁,吴王散花劳军故名。”
王葆心《黄州赤壁沿革考》云:“宋《图经》、《地志》定此为孙曹赤壁,不但以乌林、祭风台为证,并蕲州江中有散花营,亦其旁据。万历《黄州府志》称‘献帝建安十三年,吴遣将迎战破曹兵于赤壁,旋师赏军于蕲之江中,名其地曰散花营。’”
光绪《蕲州志》云:“建安十三年,曹操破荆州,下江陵,先主窘甚,以使诸葛孔明求援于吴,孙权遣周瑜、黄盖迎战,大破曹公于赤壁,旋师赏军于蕲之江中。名其地曰散花营,即今散花洲也。”该志又载:“万历己未间,土人于江中散花洲得小钟一口,击之无声,以献之兵宪王公迥溪,亦不能识。时大宗伯李公本宁(李维桢)过蕲,王公质之,李公曰:‘此三国时周公瑾破曹兵,军中会食之钟也。共十有二,以重物击之无声,以芦莩轻击之,其声始发。’验之果然。”
散花洲除以上史志有记载之外,唐宋文人大都喜欢吟咏此地。北宋苏东坡有“湖上秋风聚萤宛,门前春浪散花洲”之佳句留世。北宋黄庭坚亦有“西塞山边白露飞,散花洲外片帆微”的优美词句。北宋张耒诗云:“已逢媚散花峡,不泊艰危道士矶。”北宋潘大临诗云:“吴头楚尾散花洲。”南宋陆游《入蜀记》云:“抛江泊散花洲,洲与西塞相值。”
散花洲位于今长江北岸,离黄州赤壁八十里左右。在那里至今传颂着“周郎一炬走奸雄,花散洲头赏战功”的美谈。
《湖北通志》金石部载:散花洲相传还有周瑜手书“散花崖”三个隶书大字。该志云:“楚人顾景星语余云:散花岩大于虎丘石场,其平如砥,字五尺余,勒于平岩。相传为周公瑾赤壁之战,散花犒军于此,手书以识也。”
抚琴闲弄月,挥剑醉追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5

291

主题

4607

帖子

3650

积分

东湖元老

澜湖E族-族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5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3-2-4 19: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赤壁之战时孙权的屯驻地点
《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载:权抚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按此传所言,孙权与周瑜各领人马先后出发,周瑜既然兵屯西塞山,那么孙权援兵屯于何地呢?
《方舆纪要》载:神山,(蕲水)县西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载:孙权进兵赤壁时屯于此。《元和郡县志》云:县南二十里,有城山,上有土城遗址,相传孙权所筑。其西调军山,亦权调军处。’”
明弘治《黄州府志》载:蕲水县西北二十里曰神山……四十里曰太子山,即调军山,相传孙吴屯驻处。土人每得昔年兵器,今庙祀皆吴君臣神像。城山在县西三十五里,有吴王孙权土城。
明弘治与清顺治《蕲水县志》皆载:旧志云:山有孙吴土城遗址,名城山。按赤壁之捷,孙权召周瑜会议柴桑,曰船粮战具俱办,卿当前发,孤当续发。是时瑜以舟,权以陆,分道并进,故自城山一带,数十里皆孙周屯驻处。土人每掘得昔年兵器,迄今庙祀皆吴君臣遗像。旧志相沿,谅非无考。
以上各志记载相同,特别是《元和郡县志》与北宋《太平寰宇记》,均记述孙权屯驻地址在黄州之东的蕲水境内。由此看来,当年孙权兵屯蕲水神山、调军山一带无疑。
孙权兵屯神山、调军山一带,其一可切断曹操的合肥援兵。其二,可与周瑜大军形成犄角之势,腹背夹击曹操。其三,坐观周瑜与曹操大战的情况,以便相机而行。
赤壁之战后,历代文人在城山、调军山留下的诗文也可作为佐证:
忆昔仲谋城此丘,东风一炬舳舻休。兵进曾传磨剑石,
凯旋犹驻散花洲。江东虎踞怜英伟,伯气无端同草卉。
三国干戈几战争,千古兴亡一杯酒。
又有《城山》一诗云:
中原不肯让曹瞒,吴蜀同仇借羽翰。江艘扬帆横汉渚,
岸营坚壁峙山峦。周郎妙略摊天授,吴王军容匝地盘,
赤壁雄图今已矣,里人犹似角声酸。

抚琴闲弄月,挥剑醉追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5

291

主题

4607

帖子

3650

积分

东湖元老

澜湖E族-族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5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3-2-4 19: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曹操兵败逃跑路线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纪》云:“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由此可知曹操败归江陵经过的华容道,一定是沼泽地区或湖泊水退后的泥泞地带。
江汉之间,有四个华容,分别在江南的鄂县与岳阳,江北的监利与潜江。按当时战况分析,曹操黄州赤壁兵败,绝不可能从江北渡江走江南华容。
监利华容位于大江之北。潜江华容因是1984年通过考古挖掘才发现的。在此之前,史学界基本上主张监利华容之说。监利华容道是指监利县汴河乡曹桥村至毛市镇的一段小道,全长大约十五里,至今汴河乡太平桥侧立有“华容古道”四字的石碑一块,以示为华容古道的入口之处。依此还附会有救曹田、曹鞭巷、太平桥等遗址。
华容道,顾名思义,系通往华容县城的道路,是县与县之间的交通要道,这种要道古称官道。华容古城不在监利,从监利华容道处在偏僻位置,以及古时候这里完全是沼泽一片,既无城镇亦无市集的诸种迹象来看便可得知。1984年潜江县发掘出来的华容古城遗址就以事实证明这一点。
华容古城遗址在今潜江县西南的龙湾区口乡郑家湖村一带,距龙湾五里,距潜江县城约八十里。潜江华容古城与监利华容相隔一百多里。
《初学记》、《北堂书钞》以及《太平御览》均引据《英雄记》云:“曹公赤壁之败,过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路。”依晋人郭璞云梦泽即巴丘湖,位于华容县东南的记载,曹操败退是走长江之北的巴丘湖。又因湖上雾大迷路,曹操耽误了行程,又恐船只为孙刘所得,因之将船只全部焚毁,然后率众进入华容道,结果死伤大半。
江北巴丘湖位于今潜江县东南,从潜江华容故城所处的方位来看,正好在今武汉至沙市、江陵的公路线上。当年曹操从黄州败逃江陵即走此道。
潜江华容发现之前,人们往往诘问:如谓赤壁之战战于黄州,曹操兵败何以绕弯走监利华容而达江陵?现在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释上述曹操败逃路线了:走江北、穿石阳、过汉水,此不独战事形势使然,亦且有当时屯兵在石阳,别屯沔口的文聘策应,又过巴丘湖,走潜江华容道,然后还江陵,此不独因文聘为其掩护,行军较安全,更有华容古道可通,且行军还算直接,尽管有时难免泥泞沼泽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