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童力群 于 2013-2-17 16:30 编辑
楓之戀 发表于 2013-2-17 16:15 
真是一个白痴,你懂些什么呢,那些象形图案刻在峭壁上都是经过国内外的专家考证的,你除了白有一腔热情还 ...
五、蒲圻石头关“赤壁”二字绝非周瑜亲书(王林祥)
在蒲圻石头关摩崖之上,有楷书“赤壁”二字。蒲圻地方志办编写的《三国古战场》一书中,以南宋人谢叠山(1226—1289年)《赤壁诗序》中的“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为证,以为系周瑜亲书,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赤壁”二字即孙曹战地之见证。
考石头关上的楷书“赤壁”二字,具有典型的颜柳风格。众所周知,楷书始于三国后期,赤壁之战时系东汉末年,是时通行隶书。周瑜时年三十四岁,不可能写出如此老辣的楷书。况且,极力主张蒲圻赤壁说的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只提出“乌林与赤壁相对”,而未言蒲圻赤壁有“赤壁”二字。谢叠山,南宋末年人,离他二百年前的苏东坡在黄州高唱“大江东去”,强调黄州是三国周郎赤壁,从未提及蒲圻有“赤壁”二字。早于谢氏一百多年前的陆游与范成大,其《入蜀记》与《吴船录》也无此事记载。由此可以断定:虽然谢叠山目睹蒲圻摩崖上的“赤壁”二字,其书刻年代并不久远。
六、蒲圻的出土文物与赤壁之战无关 在探讨赤壁战址之时,人们通常以蒲圻的出土文物来证明孙曹大战发生在蒲圻赤壁,并以谢叠山《诗序》中有“赤壁,至今土人耕地得箭簇,其为周瑜破曹兵处无疑”的说法为证。 蒲圻的出土文物究竟是不是赤壁之战所遗留,读蒲圻地方志办冯金平的《赤壁古战场续考》即可见其端倪。现将该文摘录如下:
更为可喜的是,1986年3月1日和4月9日,在赤壁金鸾山西北坡新发现的两座东吴墓及其出土文物,为蒲圻赤壁古战场增添了新的物证……墓Ⅱ系东吴上大将军吕岱部下、都尉陈文和之墓,出土文物除青瓷及灶、狗、鸡等陶质明器外,还出土了铁剑一柄,与从前出土的铁剑形制一样。铜弩机一件,铜镜一件,及“五铢钱”、“大钱五十”等铜币数枚,铜弩机上有铭文“上大将军吕侯都尉陈文和弩□”十三字。根据上述铭文,可以清楚地看出,墓主陈文和系吕岱手下的一位都尉武官。吕岱于吴黄武二年在蒲圻任镇牧(《蒲圻县志》)至孙吴太平元年(公元256年)去世,在蒲圻驻军达三十三年(中途两年外调它任),并在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从鲁肃与关羽战于零陵,因此他们在这一带活动的时间长,死后,儿子吕凯继续驻军于蒲圻,吕岱于魏文帝黄初元年封都乡侯。东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迁上大将军,其墓中出土的“大泉五十”系孙吴赤乌年间所铸。据此,则陈文和墓确系东吴武都尉墓。这更证明了蒲圻赤壁是东吴的重要军事营地。
上述文字为我们反证了蒲圻大量东汉、三国时的遗物出土的原因。可以看出,赤壁之战后,东吴在蒲圻(陆口)屯兵长达五十多年,其中吕岱驻军三十三年,吕岱于赤乌八年(公元245)迁上大将军,其墓出土的铜币“大泉五十”亦系赤乌年间(238—250)所铸。显然,从墓中出土的弩机,其遗留年代在公元245年之后,离赤壁之战将近四十年。东吴屯兵是在离蒲圻赤壁下游七公里处的陆口。可以想象在半个世纪中,东吴会死亡多少将士,其断枪折戟之类的东西又会遗留多少。洪湖乌林与陆口相对,孙吴操练水军不会没有往来,在陆口上下,江北江南出现当时的遗物应是不足为奇的。显然,这个时期留下的遗物与赤壁之战是毫无关系的。赤壁之战战于江北,江南纵然有成千上万的遗物出土,也难证明系赤壁之战遗留。倘若当时大战是在洪湖乌林发生,洪湖乌林理应有成倍于江南的出土文物,可自古以来,洪湖乌林又有多少遗物出土问世了呢?
以上文字节选自我的老友王琳祥先生的论文。此帖的前三页上有全文,请你仔细看后再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