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澜湖冬柳

童力群:“火烧赤壁”与蒲圻无关及赤壁战役时间表(节选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5

291

主题

4607

帖子

3650

积分

东湖元老

澜湖E族-族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5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3-2-4 19: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唐宋文人视黄州为孙曹战地的倾向不可轻视
黄州赤壁之上的建筑,始于东晋末年,鼎盛于唐宋。王葆心《黄州赤壁沿革考》云:“与赤壁相连之胜,在《舆地纪胜》所书有横江馆,云在赤壁南。(北宋)李宗谔《图经》以为晋龙骧将军蒯恩建。”
明•弘治《黄州府志》云:“横江馆在赤壁山下南。晋龙骧将军蒯恩建。”
清•光绪《黄州府志》云:“横江馆在赤壁山下南。晋龙骧将军蒯恩建。后有梓潼阁,宋刺史王元之重修。唐杜牧题《横江馆》诗:‘孙家兄弟晋龙骧,驰骋功名业帝王。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
以上史书均载明黄州赤壁山下的横江馆系晋龙骧将军蒯恩亲建,并以唐人杜牧题《横江馆》诗为证。诗中所指的“孙氏兄弟”即孙策与孙权,又因大乔、小乔分嫁孙策与周瑜,因此周瑜与孙权亦有兄弟情份。诗中晋龙骧,即龙骧将军蒯恩。杜牧将孙氏兄弟与龙骧将军蒯恩连在一起,即表示建筑者与纪念者的关系。自东汉至唐,历时六百余年,建立帝王之业的孙氏兄弟只有孙策与孙权。龙骧将军蒯恩建筑横江馆的意旨就是为了纪念三国赤壁之战。东晋离赤壁之战时间不长,深信蒯恩不会是张冠李戴。
横江馆建成之前,晋陶侃(公元259—334年)曾专程到黄州赤壁游览凭吊,北宋人王元之贬谪黄州,为纪念此事,筑“如画亭”于城东南隅。
横江馆的建成,说明在晋时,赤壁之争尚未开始,东晋初年史官干宝在《搜神纪》中,有关樊山得名的传说,与赤壁之战相关。记中言:“樊口之东有樊山,若天灾以火烧之,即至大雨。又以为孙权出猎,遇一姥曰:‘我舞阳侯樊哙母也,魏将伐吴,当助子一战。’后果有赤壁之捷,乃立庙祀之,名其山曰樊山。”干宝生活的年代,黄州赤壁山下已有横江馆。干宝是记与赤壁斜对的樊山的传说,且将樊口、樊山、赤壁相联为因果关系,所以干宝笔下的赤壁就绝对是指黄州赤壁了。
唐人李白《赤壁送别歌》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构成“楼船扫地空”的赤壁只能是在江北,江南的赤壁纵然有楼船也不会被烈火烧掉。黄盖火烧江北曹船,后人誉为“火烧赤壁”,显然李白此诗是在黄州赤壁送别客人所作。李白有一首《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之诗,诗中始末云:“君至石头驿,寄书黄鹤楼……巴陵定遥远,持赠解人忧。”李白诗中的石头驿即石头关。既然李白称蒲圻赤壁为石头驿,不称赤壁,显然《赤壁送别歌》中的“赤壁”就绝非蒲圻赤壁了。
杜牧谪守黄州,写诗四首将黄州赤壁作为孙曹战地咏叹。《齐安郡晚秋》中云:“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齐安即黄州的前称。以上所说的《黄州寄岳州李使君》与《题横江馆》都是在黄州所作。除此之外,杜牧于黄州赤壁泥沙中,偶尔得到一枚折戟,通过亲自磨洗,辨识戟上文字,杜牧考证出此戟是赤壁之战的遗物,有感于前朝之事,为纠正其祖父杜佑的说法,杜牧写下了在史坛享有盛誉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以上诗句,均在南宋的《舆地纪胜》黄州“赤壁诗”门中记载。杜牧一生很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他在诗文中明确将黄州赤壁作为孙曹大战之地咏叹,与其祖父杜佑大唱反调,如果没有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绝不会信口雌黄。有人认为《赤壁》诗是在蒲圻赤壁所作,这是绝不可能的,杜牧既在《齐安郡晚秋》有眉有眼将黄州赤壁视为孙曹战地,又岂能象时下人那样轻易地出尔反尔呢?
北宋苏轼贬谪黄州时期创作的“二赋一词”,明确将黄州赤壁作为孙曹战地吟咏,并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指明赤壁的具体位置。其词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正是因西边有当时大战的营垒,才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苏轼词赋为黄州赤壁这古老的战场增色不少。后人以为苏轼是借景抒怀,其实是不公正的。苏轼在词中用“人道是”三字颇有讲究,“人道是”既包含了历代史书的记载,也包含历代文人在黄州赤壁留下的诗文,当然也包括当时黄州市民的传统说法。早在二百多年前的杜牧已经肯定黄州为孙曹战地,早在一百多年前的许端夫等在《齐安志》、《齐安拾遗》中力主黄州赤壁之说,早在五十多年前的李宗谔在《黄州图经》中也明确记载此说。苏轼初来黄州,赤壁上已有月波楼、涵晖楼、竹楼、栖霞楼等著名建筑,东晋人修筑的横江馆、唐人修建的四望亭的遗址尚在,由此可见“人道是”三字入词,是在证实黄州赤壁系周郎赤壁并非苏轼主观臆断。
北宋张舜民《画墁录》云:“壬戌,早次黄州。见知州大夫杨、通判承议孟震、团练副使苏轼,会于子瞻所居。晚食于子瞻东坡雪堂。子瞻坐诗狱,谪此已数年。黄之士人,出钱于州之城东隅地筑矶,乃周瑜败曹操之所。州在大江之湄,北附黄岗,地形高下。”
张舜民指黄州赤壁“乃周瑜败曹操之所。”比起苏轼的观点更加明确。
苏辙《赤壁怀古》诗云:“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言曹操兵过夏口,这是苏辙的独到之见,他对《三国志》的理解,的确高人一筹。《黄州快哉亭记》比苏轼的观点更加明了。
北宋靖康年间,黄州太守韩子苍曾诗云黄州“此地能令阿瞒走”,宣和年间的黄州太守安咏诗亦云:“万古战争余赤壁,一时形胜属黄冈。”至于黄庭坚的“武昌赤壁吊周郎,寒溪西山寻漫浪”及潘大临“西山连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江流万世功”的诗句,都同样把黄州赤壁看作孙曹大战之地。
以上是唐人与北宋的文人叹咏黄州赤壁的诗文,可见在苏轼之前以及与苏轼同时代的学者,都主张黄州赤壁为孙曹战地。有一种倾向必须注意,唐人李泰等人主张蒲圻之说,而北宋文人高唱反调,谓赤壁是在黄州,尤见在唐宋时期,蒲圻赤壁就已遭到否定。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唐宋时期,在蒲圻赤壁临江凭吊、抒发胸怀的文人为什么寥寥无几?
王葆心《黄州赤壁沿革考》云:“至宋时地志可考者,只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淮南西路黄州景物云:‘赤壁矶在州治之北,东坡作《赤壁赋》,谓为周瑜破曹操处。’又云:‘赤壁,东坡有赋。乌林,在赤壁相近。’又引东坡诗:‘乌林芳草远,赤壁健帆归’之句。其录唐宋人诗至专立《赤壁诗》一目,收杜牧、胡曾、孙元晏及胡安国、曾太守之子绝句,又摘杜牧、黄治、张耒、陆游及东坡诗诸联,皆以证成孙曹赤壁在此。而宋代《图经》、《地志》指此为孙曹战地当时必定为确论(只二张、陆、李微致疑),且溯源于唐人之题咏,然则唐宋人舆论群认此为鏖兵之地,绝不知有康熙后郭朝祚所题‘东坡赤壁’之说也。依此例,唐宋人赋赤壁之作,均应隶归黄州。且宋人视赤壁一山,其范围较今日所指之赤壁面积尤拓大……可见宋人以聚宝山即赤壁也。然则今人分别为聚宝山、徐公洞者,宋人实视为赤壁之支山,其视诸楼亦为赤壁之妆点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5

291

主题

4607

帖子

3650

积分

东湖元老

澜湖E族-族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5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3-2-4 19: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三国演义》述赤壁之战战于黄州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七分历史三分虚构的历史章回小说。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演义》完全以黄州一带为历史、地理背景。其中的地名、地理方位与黄州竟是惊人的一致。虽然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可以虚构,但作为历史小说,如果用真实的地点,其可信性和感染力会更强。
《三国演义》卷之十“曹孟德横槊赋诗”一则中指出赤壁之战的地点是“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这样的地理环境,只能是在黄州。
罗贯中(1330-1400),元末明初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他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某些传说,经过综合熔炼,并结合本人丰富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而创作。罗贯中在《演义》卷首言“晋平阳侯陈寿史话,后学罗贯中编次”即可证实此点。因此,《三国演义》对研究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们切不可忽视此点。

二十一、明清人否定黄州为孙曹战地之因
《三国志•周瑜传》中有“权遂遣瑜及程普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军已有疾疫,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的记载。明人胡在《赤壁考》中说:“宋苏轼指黄州赤鼻为赤壁,盖刘备居樊口,进兵逆操,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亦不应在江北。”民国十年版《湖北通志》载:“黄州之说,盖出于《齐安拾遗》,以赤鼻山为赤壁,以三江下口为夏口,以武昌县华容镇为曹操败走华容道,其论尤谬。盖周瑜自柴桑至樊口,而后遇之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今赤鼻山在樊口对岸,何待进军而后遇之乎?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而后有乌林之败,则赤壁当在江之南岸,今赤鼻山乃在江北,亦非也。又曹操既败自华容道走,退保南郡,汉南郡今江陵,华容今监利也,武昌华容镇,岂亦南郡路乎。”
胡的《赤壁考》以为赤壁位于黄州是由苏轼开始(即将赤鼻为赤壁)。《湖北通志》以为出自宋初许端夫的《齐安拾遗》,后者比前者稍胜一筹;二者的看法都是错误的。黄州赤壁在唐人杜牧笔下早已是“赤壁”而非“赤鼻”。对于《三国志•周瑜传》以上文字的理解,二者意见是一致的,可惜都忽视了《周瑜传》中“遇于赤壁”之后还有一个“时”字。“时”此作“那时”、“当时”讲,陈寿在“遇于赤壁”之后强调一个“时”字,明显是回述当时大战的全部过程。从《周瑜传》有关赤壁之战的全部文字来看,既有初战的局面,又有后来黄盖火烧曹船以及曹军惨败的全部情节。明清人显然是忽视了“遇于赤壁”之后的“时”字,以为孙刘联军与曹操相遇于江南赤壁之后,再发生初战,初战不利,曹军才引次江北,“引次江北”就足见赤壁位于江南。看来陈寿在此处用的“时”字,其作用举足轻重,在研究此段历史时,切不可将此“时”字忽视。
“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十二字勾勒出了当时初战的场面。可以想见,初战是在大江中心爆发。当年孙刘联军敢以不足五万的兵力与拥有三十万大军的曹军决战,全仗长江天堑,孙刘联军决不会让曹军轻易地靠拢长江南岸,当然也不敢轻率过江北与曹军作战,这是起码的军事常识。“引次江北”中的“次”作临时驻扎讲。“引次江北”四字应理解成曹操率领军士退到长江北岸临时驻扎下来,当时曹操水军正在大江上顺流而下,在初战前尚未在岸上结寨扎营。孙刘联军正是抓住曹军不服水土,身染疾病,远来疲惫之弱点,以逸待劳,给曹军一个突然出击,首先来一个下马威,这是军事策略,在兵力悬殊极大的特殊时期,仅有曹军六分之一兵力的孙刘联军,如不在策略上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欲与曹操三十万大军硬拼取胜是绝不可想象的。曹操因初战不利,士气大减,只得率众退到江北赤壁一带,依山结寨,与江南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倘若初战在江南的赤壁发生,曹军已经过江,孙刘天堑既失,绝无能力与曹作战。因此,初战于江南赤壁之说显然是错误的。
黄州赤壁与江南的樊口并不相对,因上下相距十里开外,只能称其为斜对,因此地江面甚宽,就狭义而言,孙刘会师后与来到赤壁的曹军初战仍可称“进而后遇”。事实上,孙曹大战之赤壁,并不是实指今日赤壁矶头。《英雄记》前文有“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之语,而“注浦口”后又云“未及渡”,可见赤壁并不是狭指某一山一岭,它包括了上游五十多里的水面,在这五十多里的水面上,不管是稍上或稍下,均可称为“遇于赤壁”。赤壁是这几十里沿江一带最出名的地方。试想曹军几十万人马能麇集于某一山一岭之中吗?从《周瑜传》以上文字,可知曹军在当时尚未抵达今黄州赤壁一带,离樊口还有一定距离。孙刘绝不会让初战发生在樊口附近,主动迎战是孙刘的最佳选择,既然如此,孙刘二军不进,又岂能与曹军相遇?
王葆心《黄州赤壁沿革考》云:“赤壁为郡治西南绕北一隅地耳。自唐后迄宋人则群以为孙曹鏖兵之故迹,其占地视今所指之地为广阔,故当时文诗多本此立言,地志家亦本此辑录人物诗篇。乃元、明后人皆以东坡二赋炳著,下迄清初,大都以此地为周瑜、苏轼两人共有之迹,二说并存,故诗人往往分咏其事。自康熙后改题‘东坡赤壁’,乃群以为东坡一人专有,而鏖兵之故迹归之嘉鱼江干。”
赤壁位于江北,这是赤壁之战当事人王粲的记载。后人仅以《三国志•周瑜传》以上文字以为赤壁位于江南,是明显地主观臆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5

291

主题

4607

帖子

3650

积分

东湖元老

澜湖E族-族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50
QQ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3-2-4 19: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东坡赤壁命名的由来
依据以上史书与唐宋人诗文的记载,黄州赤壁系孙曹战地是毫无疑问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苏轼作为文坛巨子,又曾身任朝廷要职,乃一代著名政治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给黄州这个一向偏僻冷清的地方带来了新的生机。苏轼在黄州苦于生计艰辛,曾躬耕于东坡之上,自号“东坡居士”,由于长期同劳苦大众接触,苏轼特别同情和关心黄州民众的疾苦,常以诗文揭露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在贬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且生活穷困的特殊时期,苏轼曾为民请命,带头出资拯救鄂、黄两地溺婴,此举给黄州民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苏轼的道德、文章皆深受黄州民众拥戴与钦慕,故苏轼离黄不久,黄州民众就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纪念这位贤哲。
清康熙末年,时任黄州知府的郭朝祚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贤哲,始将黄州赤壁冠上苏轼的自号,称为“东坡赤壁”。据王葆心《黄州赤壁沿革考》云:“自郭朝祚题名‘东坡赤壁’之后,郡人始以孙曹赤壁归之嘉鱼(今蒲圻),而以此专属东坡。”
明、清以来,不少人以为黄州赤壁因苏轼而名扬四海,甚至有人以为无苏轼则无黄州赤壁,这种理论显然是错误的。诚然,苏东坡的声誉曾一度湮没了三国赤壁之战的盛誉,但毕竟黄州赤壁因赤壁之战而出名,苏东坡的“二赋一词”千古绝唱只能是为三国赤壁古战场锦上添花。今天,孙曹赤壁之战事与苏轼谪居黄州都已成为历史。就其现实意义来说,黄州赤壁言“周郎赤壁”比“东坡赤壁”的意义更加深远。苏轼是历代文人咏叹黄州为孙曹战地的佼佼者,但在他之前还有诗仙李白和著名诗人杜牧等人,既然能将黄州赤壁称之为“东坡赤壁”,那么黄州赤壁亦可称“李白赤壁”或“杜牧赤壁”。正本清源,当年大战既是在黄州赤壁发生,“东坡赤壁”理应恢复“周郎赤壁”之称谓,才名正言顺。今人所谓的文武两赤壁之说毫无出处,若以文武相论,黄州赤壁,文武双全。还是郭朝祚为黄州赤壁所撰的门楼楹联说得好:“客至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20

主题

1552

帖子

260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06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3-2-4 23: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澜湖冬柳 发表于 2013-2-4 19:00
赤壁之战主战场考

王琳祥

作者的第一自然段就出错了,不是“国家有关部门将咸宁市更名为赤壁市”,而是将蒲圻市改为赤壁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71

449

主题

8739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2585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3-2-5 10: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经济建才是正事 过去了二千年的事 有个么争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37

主题

2321

帖子

308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08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2-5 10: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咸宁所辖赤壁是窃取“赤壁”之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69

主题

544

帖子

116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16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2-5 16: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分析得有理有据,引经据典而不拘泥于典籍记载。可谓一篇严谨的学术讨论文章。当代学者和历史学家,应力戒浮躁和急功之风,从严治学。古人如知今人闹出的笑话,岂不遗笑千古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20

主题

1552

帖子

260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06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3-2-5 18: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y0073 发表于 2013-2-5 10:34
现咸宁所辖赤壁是窃取“赤壁”之名?

这个“赤壁市”确有名正言却不那个的感觉,不知是谁的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7

45

主题

1590

帖子

2458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2458
QQ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3-2-5 22: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蒲圻名称的文化底蕴远大于不伦不类的赤壁这一虚名,如此不负责任的改名,如何向历史交待,如何向后人交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44

主题

510

帖子

763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763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3-2-5 22: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