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5
东湖元老
澜湖E族-族长
  
- 积分
- 3650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3-2-4 19: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唐宋文人视黄州为孙曹战地的倾向不可轻视
黄州赤壁之上的建筑,始于东晋末年,鼎盛于唐宋。王葆心《黄州赤壁沿革考》云:“与赤壁相连之胜,在《舆地纪胜》所书有横江馆,云在赤壁南。(北宋)李宗谔《图经》以为晋龙骧将军蒯恩建。”
明•弘治《黄州府志》云:“横江馆在赤壁山下南。晋龙骧将军蒯恩建。”
清•光绪《黄州府志》云:“横江馆在赤壁山下南。晋龙骧将军蒯恩建。后有梓潼阁,宋刺史王元之重修。唐杜牧题《横江馆》诗:‘孙家兄弟晋龙骧,驰骋功名业帝王。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
以上史书均载明黄州赤壁山下的横江馆系晋龙骧将军蒯恩亲建,并以唐人杜牧题《横江馆》诗为证。诗中所指的“孙氏兄弟”即孙策与孙权,又因大乔、小乔分嫁孙策与周瑜,因此周瑜与孙权亦有兄弟情份。诗中晋龙骧,即龙骧将军蒯恩。杜牧将孙氏兄弟与龙骧将军蒯恩连在一起,即表示建筑者与纪念者的关系。自东汉至唐,历时六百余年,建立帝王之业的孙氏兄弟只有孙策与孙权。龙骧将军蒯恩建筑横江馆的意旨就是为了纪念三国赤壁之战。东晋离赤壁之战时间不长,深信蒯恩不会是张冠李戴。
横江馆建成之前,晋陶侃(公元259—334年)曾专程到黄州赤壁游览凭吊,北宋人王元之贬谪黄州,为纪念此事,筑“如画亭”于城东南隅。
横江馆的建成,说明在晋时,赤壁之争尚未开始,东晋初年史官干宝在《搜神纪》中,有关樊山得名的传说,与赤壁之战相关。记中言:“樊口之东有樊山,若天灾以火烧之,即至大雨。又以为孙权出猎,遇一姥曰:‘我舞阳侯樊哙母也,魏将伐吴,当助子一战。’后果有赤壁之捷,乃立庙祀之,名其山曰樊山。”干宝生活的年代,黄州赤壁山下已有横江馆。干宝是记与赤壁斜对的樊山的传说,且将樊口、樊山、赤壁相联为因果关系,所以干宝笔下的赤壁就绝对是指黄州赤壁了。
唐人李白《赤壁送别歌》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构成“楼船扫地空”的赤壁只能是在江北,江南的赤壁纵然有楼船也不会被烈火烧掉。黄盖火烧江北曹船,后人誉为“火烧赤壁”,显然李白此诗是在黄州赤壁送别客人所作。李白有一首《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之诗,诗中始末云:“君至石头驿,寄书黄鹤楼……巴陵定遥远,持赠解人忧。”李白诗中的石头驿即石头关。既然李白称蒲圻赤壁为石头驿,不称赤壁,显然《赤壁送别歌》中的“赤壁”就绝非蒲圻赤壁了。
杜牧谪守黄州,写诗四首将黄州赤壁作为孙曹战地咏叹。《齐安郡晚秋》中云:“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齐安即黄州的前称。以上所说的《黄州寄岳州李使君》与《题横江馆》都是在黄州所作。除此之外,杜牧于黄州赤壁泥沙中,偶尔得到一枚折戟,通过亲自磨洗,辨识戟上文字,杜牧考证出此戟是赤壁之战的遗物,有感于前朝之事,为纠正其祖父杜佑的说法,杜牧写下了在史坛享有盛誉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以上诗句,均在南宋的《舆地纪胜》黄州“赤壁诗”门中记载。杜牧一生很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他在诗文中明确将黄州赤壁作为孙曹大战之地咏叹,与其祖父杜佑大唱反调,如果没有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绝不会信口雌黄。有人认为《赤壁》诗是在蒲圻赤壁所作,这是绝不可能的,杜牧既在《齐安郡晚秋》有眉有眼将黄州赤壁视为孙曹战地,又岂能象时下人那样轻易地出尔反尔呢?
北宋苏轼贬谪黄州时期创作的“二赋一词”,明确将黄州赤壁作为孙曹战地吟咏,并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指明赤壁的具体位置。其词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正是因西边有当时大战的营垒,才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苏轼词赋为黄州赤壁这古老的战场增色不少。后人以为苏轼是借景抒怀,其实是不公正的。苏轼在词中用“人道是”三字颇有讲究,“人道是”既包含了历代史书的记载,也包含历代文人在黄州赤壁留下的诗文,当然也包括当时黄州市民的传统说法。早在二百多年前的杜牧已经肯定黄州为孙曹战地,早在一百多年前的许端夫等在《齐安志》、《齐安拾遗》中力主黄州赤壁之说,早在五十多年前的李宗谔在《黄州图经》中也明确记载此说。苏轼初来黄州,赤壁上已有月波楼、涵晖楼、竹楼、栖霞楼等著名建筑,东晋人修筑的横江馆、唐人修建的四望亭的遗址尚在,由此可见“人道是”三字入词,是在证实黄州赤壁系周郎赤壁并非苏轼主观臆断。
北宋张舜民《画墁录》云:“壬戌,早次黄州。见知州大夫杨、通判承议孟震、团练副使苏轼,会于子瞻所居。晚食于子瞻东坡雪堂。子瞻坐诗狱,谪此已数年。黄之士人,出钱于州之城东隅地筑矶,乃周瑜败曹操之所。州在大江之湄,北附黄岗,地形高下。”
张舜民指黄州赤壁“乃周瑜败曹操之所。”比起苏轼的观点更加明确。
苏辙《赤壁怀古》诗云:“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言曹操兵过夏口,这是苏辙的独到之见,他对《三国志》的理解,的确高人一筹。《黄州快哉亭记》比苏轼的观点更加明了。
北宋靖康年间,黄州太守韩子苍曾诗云黄州“此地能令阿瞒走”,宣和年间的黄州太守安咏诗亦云:“万古战争余赤壁,一时形胜属黄冈。”至于黄庭坚的“武昌赤壁吊周郎,寒溪西山寻漫浪”及潘大临“西山连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江流万世功”的诗句,都同样把黄州赤壁看作孙曹大战之地。
以上是唐人与北宋的文人叹咏黄州赤壁的诗文,可见在苏轼之前以及与苏轼同时代的学者,都主张黄州赤壁为孙曹战地。有一种倾向必须注意,唐人李泰等人主张蒲圻之说,而北宋文人高唱反调,谓赤壁是在黄州,尤见在唐宋时期,蒲圻赤壁就已遭到否定。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唐宋时期,在蒲圻赤壁临江凭吊、抒发胸怀的文人为什么寥寥无几?
王葆心《黄州赤壁沿革考》云:“至宋时地志可考者,只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淮南西路黄州景物云:‘赤壁矶在州治之北,东坡作《赤壁赋》,谓为周瑜破曹操处。’又云:‘赤壁,东坡有赋。乌林,在赤壁相近。’又引东坡诗:‘乌林芳草远,赤壁健帆归’之句。其录唐宋人诗至专立《赤壁诗》一目,收杜牧、胡曾、孙元晏及胡安国、曾太守之子绝句,又摘杜牧、黄治、张耒、陆游及东坡诗诸联,皆以证成孙曹赤壁在此。而宋代《图经》、《地志》指此为孙曹战地当时必定为确论(只二张、陆、李微致疑),且溯源于唐人之题咏,然则唐宋人舆论群认此为鏖兵之地,绝不知有康熙后郭朝祚所题‘东坡赤壁’之说也。依此例,唐宋人赋赤壁之作,均应隶归黄州。且宋人视赤壁一山,其范围较今日所指之赤壁面积尤拓大……可见宋人以聚宝山即赤壁也。然则今人分别为聚宝山、徐公洞者,宋人实视为赤壁之支山,其视诸楼亦为赤壁之妆点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