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8-10-10 15:23 编辑
荆门直隶州志卷一之三舆地志三 山川山 正东 〔青龙山〕在东门外里许,即东宝山北岭也。古有青龙观。州舒成龙重修。 〔江家山〕在州东十里。蒙、惠、龙、顺四泉之水至此环绕成渚,经皮家集,水面渐宽,南流达于汉水。州牧舒成龙堪度再四,拟于江家山上下建闸五座,以蓄诸水,不但灌田千顷,兼可通楫州城,第壤错荆钟,会商兴修未果。 〔伯夷山〕在州东二十里。 东南 〔东山〕即东堡山,在州东南二里许。四高中坦,号太平顶。有楚望亭,久废。惟孤塔耸立。详见《古迹志·南桥塔影》。 〔大慈山〕在州东南五里许,有普惠洞,详见《古迹》。 〔五里山〕在州东南二十五里平四图。 〔乌龙洞〕在州东南四十里,洞门高丈余,每天旱祈雨辄应。 〔马良山〕在州东南九十里,羔六图汉水上,以马良读书此山,故名。《禹贡》为内方山,《九域志》为章山,壤接钟祥。详见《古迹》。 〔琼台山〕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居沙洋之中。高出一镇,下临深潭,名曰白蜡潭。 正南 〔荆门山〕即虎牙关,唐尉迟公筑。在州南五里,东西两山对峙如门,故名。张栻云:“峰峦对峙,上开下合,厥状如门。”正谓此也。与宜都之荆门山名同而地异。若郭璞《江赋》“荆门阙耸以盘磗”,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皆指宜都,与兹无与。 按,顾祖禹《方舆纪要》:“荆门山在州南五里,其西又有虎牙山,相去五里,二山本在宜都县,因州名传讹也。”据此则荆门、虎牙自是二山。关曰虎牙,仍以山为名耳,非荆门即虎牙也。旧志疑误。 〔十二培〕在州南五里荆门山上。宋王十朋诗云:“楚国封疆六千里,荆门巗岫十二培。” 〔塞口山〕在州南八里坊厢图。 〔龙尾山〕在州南四十里,势如龙尾。 〔撒石山〕在州南六十里,仁惠寺东。世传关夫子于此撒石成兵,故名。 〔纪山〕在州南一百三十里。详见《古迹》。 按,《方舆纪要》:“江陵县纪山在城北四十里,江陵之主山也。西北与荆门、当阳诸山相接,纪南城以山而名。”考纪南城在江陵县城北十里,去纪山仅三十里,城以山名,固也。而荆门南一百八十里至江陵县城,其至江陵县界则一百六十五里也,纪山去江陵县界尚隔三十五里,自当属荆门无疑,不得以纪南城因山而名,遂以纪山属江陵。恐观者为《方舆纪要》所误,而妄议旧志为附会,故略为辨之。 〔三星山〕在州南一百五十里马仙村。相传唐司马子徽升仙处,有三星观。 西南 〔龟山〕在州南三十里平乡三图,旧有龟山寺,又有白云洞。每云垂叆叇,即雨注滂沱。 〔子推山〕在州西南三十五里。 按,刘向《说苑》:“介子推年十五而相荆。”此山本自有据,旧引绵山介之推以实之,而辩者复曲谐其说,盍稽刘子政之书? 正西 〔蒙山〕在州西门外半里许,汉名半月,隋曰蛾眉。后人以其形似象又名象山。宋陆九渊知军讲学象山下,取以自号。山下有蒙、惠、龙、顺四泉。详见《古迹》 〔仙女山〕在州西二十里平三图。详见《古迹》。 〔仙人岩〕在州西四十里容家湾。石洞渊回,竹柏冬青。 西北 〔雨山〕在州北里许,白龙山前。每天欲雨,则白龙山发云。若云垂此山,则必有大雨,故名雨山。遇旱,即祈雨于兹山下白龙潭,靡弗应。州牧舒成龙建甘雨亭于山上,祀龙神。详见《古迹》。 〔白龙山〕在州西北三里,上有白龙观,即古之霖苍观也。详见《古迹·八景》。 〔西山〕即西堡山,在州西北三里许,蒙山北。峦角奔耸,石齿嶙峋,有仙人洞及海会禅院,其迹久废。 〔罗汉山〕在州西四里,西堡山之南,有山十八峰,逼似罗汉,名曰罗汉山。详见《古迹·八景》。 〔圣境山〕在州西北三十里望一图。悬岩绝壁,上有真武庙。详见《古迹》。 〔云梦山〕在州西北七十里。 按,孔安国《尚书注》云:“云梦之泽在江南。”郭璞注《尔雅》从其说,以岳阳巴丘湖为云梦泽。至沈存中《笔谈》则曰:“据《左传》楚子涉睢,济江入于云中,遂奔郢。郢,今之安陆州(即今安陆府),济江而后至云,入云而后至郢,则云在江北也。郑伯如楚,王以田江南之梦,曰江南之梦,则梦在江南矣。”方以智《通雅》从存中之说。祝穆《方舆览胜》亦曰:“左氏言云则不言梦,言梦则不言云,云梦实二泽也。” 按,今巴陵、枝江、安陆、荆门皆有云梦,盖云梦本跨江南北为泽,甚广。而后世悉为邑居,故地之以云梦名者非一处。又按,《方舆纪要》:“荆门州城东北有云梦泽,西北有云梦山。”或以为云梦之浸,旧至于此,今堙。今志载云梦山而无云梦泽,当亦恐附会之贻误耶。 〔黄集山〕在州西北三十里。 〔杉木山〕在州西北七十五里。 〔万福山〕在州西北七十里。 以上三山旧有铜矿,上官委州牧舒成龙开采,经理二载,计费工本三千余金,所得之铜不及十分之一。详请封固,为告后人毋蹈此覆辙也。 〔金箔山〕在州西北八十里。去武陵山五里。 〔磨剑山〕在州西北一百里。 〔仙居山〕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望三图。层松覆岩,倒柏垂峪,壁峻无阶,石坠复倚,顶上古洞甚奥,相传仙人憩此,因名。有瀑布泉。详见《古迹》。 〔竹瓦峒〕在仙居司西十数里,缘山脚而上,峒口宽阔,内高三丈余,上如覆釜,下平坦,堪列座百人。内即暗,须列炬以行。第二层有白石带二条挂石壁上,土人呼为白玉带。有水沟一道,泉清可掬,逾沟再入,盘旋曲折,约四五里远。 〔石人山〕在刘侯集三泉沟,山后有石笋,孤矗插天,高数十丈,屹立如人,故名。 正北 〔灵鹫山〕在州北三十里,旧有灵鹫寺。详见《古迹》。 〔白峰山〕在灵鹫山顶。 〔红花山〕在州北四十里。 〔松林冈〕在州北六十里望乡村。 〔大名山〕在州北五十里平二图,唐灵济禅师卓锡涌泉处。 〔鸡头山〕最高,在州北六十里望一图,上有偏角寺。 〔马仰山〕在州北七十里,鸡头山南十余里,山麓有黑云洞。谚云:“鸡头马仰,去天一丈。” 按,《方舆纪要》:“马仰山在州北三十五里,又有鸡头山在州北六十里。”是马仰在南,鸡头在北也。旧志鸡头山方位、里数俱与《纪要》合,而马仰山则云在州北七十里,是鸡头在南而马仰在北矣。何以又云“鸡头山南十余里”乎?自相矛盾,当以《纪要》为是。又,马良山亦名马仰山,亦名章山,而鸡头山亦名章山,则荆门有南北二马仰、南北一章山矣,旧志俱未叙明。西魏置章山郡,隋改为县,《括地志》曰:“章山县在长林县东北六十里,县盖以山为名。”长林即今州治,则名县之章山为鸡头,非马良也。谚曰“鸡头马仰,去天一丈”,亦指州北之马仰,与马良无涉。 〔武陵山〕在州治八十里望一图,《隋志》曰:“乐乡,有武陵山。” 〔中城山〕在州北八十里,乐乡西南。上有城垒,极峻险。 〔马鞍山〕在州北九十里,磨剑石东,状如鞍。 〔土门凹〕在州北九十里望乡村。 〔斑竹冈〕在州北一百里平二图,详见《古迹》。 〔黑牛山〕在州北一百里。 〔 台山〕在州北百余里望二图。唐灵济和尚曾 衣于此,有 台寺。寺田千亩,世远年湮,侵占殆尽。乾隆十一年,州牧舒成龙清查,得二百余亩,招僧主持。 〔火炉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早一图,有楚王放鹰台。明威宁伯王越谪居安陆时有诗。见《艺文》。 〔都亭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 〔鸡鸣谷〕在州北一百六十里。 水正东 〔洗澡港〕在州东十五里望九图。 〔竹陂河〕在州东五十里。蒙、惠诸泉所汇也,东流入汉。 〔汉水〕四渎之一,在州东九十里。自州之马良山至沙洋新城萧家口,滨汉为堤。详见《堤防志》。 〔平塘湖〕在青塜村东,去州一百六十里。 东南 〔夹港〕在州东九十里羔三图。三港夹流,会入汉河。 〔王子港〕在州东南一百里,出内方山,东经七宝山覃家窑,入小江湖,由二闸出汉水。 〔小江湖〕在州东南一百里。 〔直渠〕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 〔马良湖〕在小江湖西北。 〔竞渡陂〕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后港西南,地势倾下。 〔毛家潭〕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深数丈。昔大旱偶涸,见一墓碑,记云:襄水西三十里。今仅隔一堤,在新城南里许。 〔马仙港〕州东南一百二十里,马下三图。由石鼓庙流官垱,经张家湖、闵家湖会白石港入彭塜湖。 〔谷田港〕州东南一百三十里,一源倒垱,一源宋家场,出江家口会李家市。 〔乔母湖〕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藻湖村。 〔润乡州〕在长湖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刘巽《荆门》诗注云:“流尽润乡洲,荆门出状头;流尽润乡田,荆门出状元。”宋孙何、孙仅皆应其兆。顺治丁酉,水绕润乡,是科杨辉斗亦乡试第一。 〔白石港〕州东南一百四十里阳村,发源沙洋,由鄢家口邮递桥经登家洲出么口。 〔车老堰〕在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有碑。 〔尹陂〕在州东南一百五十里,灌田甚溥。 〔直江〕在州东南一百六十里,源出白家山,南流入长湖,会为后港,入潜江界平塘湖。 〔滕湖〕在州东南一百里。按,《方舆纪要》作藤湖。 〔藻湖〕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有东藻湖、西藻湖,萍藻浮藉,弥望若茵。 〔彭塜湖〕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阳上二图。 〔九真湖〕在蒿台湖西南。 〔借粮湖〕在州东南二百里青村。详见《堤防志》。 〔长湖〕在州东南二百里,南岸隶江陵,北岸隶荆门,周百里,视诸水为险,无风亦澜。 正南 〔鸭儿陂〕在州南十里牌,坊厢图,积水不竭 〔养老堰〕在州南九十里诸里村。 〔建阳河〕在诸一图,一名建水,又名阳水,亦名大曹河。今新铺桥在州南一百零十里,自龙陂合白中、昏官三湖水,经太阳垴入于汉,谓之阳口,一名中夏口。宋元嘉中,通路自湖,下注阳口,以广漕运。《水经注》以汉东阳水即此,误矣。 按,《梁书》建水作湕水。太清末,萧詧自襄阳攻江陵,其将杜崱叛袭襄阳,詧弃粮食铠仗于湕水而还,即此。《方舆纪要》阳水作杨水,大曹作大漕。观“宋元嘉通路自湖,以广漕运”之说,自当以大漕为是。又《汉书·地理志》注:“漳水东至江陵入阳水。”按,阳水即杨水,源出纪山,则阳水非建水也。今之建阳以在建水之阳取名耳,非取二水以为名也。《水经注》以东阳水为阳水,固误。旧志与《纪要》以建水为阳水,亦误。又按,《水经》“沔水经当阳之章山东,又东会权口,又东与阳口合”,即出纪山之阳水也。旧志云“水经太阳垴入于汉,谓之阳口”,考《水经》亦无其文。 〔左水〕在州长二图界内,蛮人姓左所居,故名。即左溪铺。 〔后港〕在州南一百四十里却五图,即古长林县治,旧有市。乾隆间,州牧舒成龙新建漕仓行署,规模宏敞,民甚便之。有图并说。 〔傅家场河〕州南一百二十里,在阳上二图。发源钟家坪落彭塜湖,经殷家河出么口。 〔樟木港〕州南一百四十里却一图,发源二程庙。 〔曹将军港〕即权水,在州南诸里村。唐曹全政、刘巨容败黄巢于此,故名。 〔权水〕出西蒙诸山,会曹将军港,至内方入汉。 〔默林湾〕在州南一百五十里早三图长堤村。 〔龙江〕在州南一百八十里藻湖村,世传有龙于此开河。 西南 〔孟子港〕即建水。在州西南五十里阳下四图。详见《古迹志》。 正西 〔蒙泉〕在象山下,旧有亭。州牧舒成龙重建,颜曰“养正”。宋黄鲁直、荆南观察张垓各书“蒙泉”二大字,俱刻石亭中。国朝阮文达公督楚时,过境书“蒙泉”二篆字,文达公孙署当阳县事恩光,摹勒于石额于亭上。详见《古迹》。 〔惠泉〕在蒙泉之南,旧有亭。州牧舒成龙重建,颜曰“流清”。明知州康一元书“惠泉”二大字,刻石泉上。详见《古迹》。 〔龙泉〕在蒙、惠二泉间。州牧舒成龙新开,水味较蒙、惠尤甘,质且重。开泉时,得宋知军吕元诗,有“风云长静白龙宫”之句,因名龙泉。建亭、阁于泉之上下,亭曰“龙泉”,阁曰“跃渊”。亭壁有龙、顺二泉碑记,见《艺文》。跃渊阁今圮。 〔顺泉〕在蒙山尾,龙泉书院后。宋翰林学士彭乘知军时开,久已淤塞。州牧舒成龙修而浚之,大书“顺泉”二字,镌石壁上,建亭曰“孝隐”,以其地为老莱子隐居养亲处也。详“八景”内。 〔白龙潭〕在城西二里许,详见《古迹》。 〔天坑〕在州西西堡山外望一图,亢旱不涸,乱时州人多避此坑洞中。青山陂、田家冲、郭家沟诸洞尤著。 西北 〔黑龙洞〕在州西北五十里马仰山麓,洞高广各丈余,深十里,有田七丘,石窦透光射外,天旱祷雨甚灵。详见《古迹》。 〔白龙洞〕在州西北四十里,有艾家泉,其水清涟,顺流东注,沿边田亩可资灌漑。内有水虫长二分许,聚石为衣,伸其头足负石而行,俨若龟状,土民呼为石龟。东南有泉一派,渊深不测,下游田畴均沾润泽。 〔潭清洞〕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里。详见《古迹》。 〔珍珠泉〕〔铙钹泉〕〔大翻泉〕〔小翻泉〕〔潭泉〕〔五桂泉〕以上六泉俱在仙居寺西山内。 〔灵泉〕在仙居寺。 正北 〔上泉〕在州北三十里灵鹫山下,有上泉寺。详见《古迹》。 〔七星潭〕在州北三十里望乡村。 〔象河〕在州北七十里,源出象山,东流入汉。 〔官堰河〕在州北一百里。 〔南阳陂〕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望乡村。 〔蛮水〕即彝水,在州北二百里,东流入汉,今皆呼蛮河。详见《古迹》。
|